云臺觀建筑藝術研究

時間:2022-05-06 09:27:34

導語:云臺觀建筑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臺觀建筑藝術研究

【摘要】三臺縣云臺觀作為四川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建筑群,保存有完整的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本文對云臺觀的建筑環境、組群布局建筑裝飾等進行了探討分析,指出云臺觀的建筑藝術是宗教文化的物態體現,蘊涵著豐富的道教思想和哲理內涵。

【關鍵詞】三臺縣;云臺觀;建筑藝術

三臺縣云臺觀又名佑圣觀,位于四川綿陽三臺縣南40多公里的安居鎮云臺山上,距成都153公里,是四川省內最大的真武祖師道場。作為四川現存規模較大的明清道教宮觀建筑群,保存有明代和清代建筑二十余座。1996年三臺縣云臺觀被確定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宮觀建筑環境

云臺觀位于三臺縣云臺山上,此處自然環境神奇秀美,植被茂密,奇峰異洞,溝谷溪潭,飛瀑流泉,生態宜人。清光緒癸巳(1893)羅意辰所撰《云臺山佑圣觀碑》中就這樣描繪到:“吾蜀三臺縣,出南部百里,有一山焉,厥名云臺,今隸潼郡,古屬飛烏。毓秀中英,裹靈報異。前環玉水,孕郪雒而注大江;后枕元崗,連越嵩而藩三蜀。右睨少陵懷忠之地,山表望君;左俯董仲讀書之臺,峰標圣母。苞諸靈跡,是謂祥峰。”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郭元翰編著的《云臺勝紀》中更是詳細的描繪了云臺山自然環境以及地勢風水等,他在《結屋云臺》一章寫道:“文曲峰西去十里許,虛危之下,有山名云臺。高只三百六十丈,闊只四里八分。地接岷峨,脈連玉壘,瑞氣蔥郁,巖洞幽麗?!薄澳嫌谢鸱澹饔薪痦敚ス蒙骄柫柘?,若纛旗樹側。陟其巔,四顧蒼然,一望無際。錦江盤施若玉帶,流濺珠而聲敲玉。印臺、圣燈,獻于左右。而鳳來、太平諸山,勢若星栱。蒼翠跪伏,綺綰繡錯。此古人所謂五星及位,九龍捧圣之地”。描述中我們可見云臺觀的山水之勝,正是如此綺麗、幽深而奇美的自然環境使得道教中人選址于此修建宮觀。而《云臺勝紀》第二卷《云臺十景》中古人詠唱贊頌云臺觀十大勝景的詩句,也將云臺山秀美的自然環境與云臺觀壯麗的建筑群交相輝映的壯觀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如今的云臺山麓處處古柏森森,百年榕樹蒼勁巍峨,小橋流水如詩如畫,環境深邃幽靜,宛如人間仙境一般。云臺觀建筑內外古樹參天蒼松翠柏、殿宇樓閣鱗次櫛比、匾額楹聯詩文道意,自然山水與宮觀建筑相得益彰、共融和諧,真可謂是“干元洞天、蓬萊勝境”。

2建筑組群布局

云臺觀建筑群規模宏大,錯落有致,巍峨壯觀,于青松、翠柏之中,依山勢而行,綿延數里。沿著一條蜿蜒盤旋的山路,順道前行穿過玉帶橋、一天門、三皇觀,至第二天門,回龍閣、瘟祖殿、送子觀音殿,再穿過千年古柏的林蔭長廊,便到達三天門。由此開始,整個建筑組群變得嚴整而有序。一條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三天門、云臺勝境坊、迎仙橋、三合門、券洞門、青龍白虎殿、靈官殿、降魔殿、玉皇殿、藏經樓、玄天宮等主體建筑依次排列。“中”成為建筑群的中心和靈魂,體現“居中為尊”的空間意識以及對稱美的建筑觀念。而軸線左右兩側鋪開的建筑則保持著對稱與均衡,西路有左“閻羅十殿”、城隍殿、左九間房、鐘樓、老君殿;東路是右“閻羅十殿”、觀音殿、右九間房、鼓樓、茅庵殿。一座座的殿宇建筑采用縱深軸線串聯的組群方式,從三合門起,建筑布局由三重四合院層層相連而成,建筑群在起起伏伏的院落空間中呈現出豐富多姿的變化。組群布局既有相對獨立的各進院落,又可融合成完整統一的縱深空間,強化突出了建筑空間貫通交融的流動性與形式美,可以說是傳統建筑理性精神和道教等級倫理美學觀在宮觀建筑組群布局上的典型代表。作為道教宮觀,云臺觀在建筑藝術形式的布局手法上與神仙信仰等級相對應,嚴格按照倫理、尊卑等級建造鋪排,強調“中”的建筑空間意識和觀念。隨著自南而北的伸展,通過建筑空間和形體變化的醞釀與積聚,三合門、靈官殿、降魔殿、玉皇殿、玄天宮等供奉主要道教神仙的殿宇不僅設置在中軸線上,還依據道教神仙的尊卑排位進行了依次排列。主殿“玄天宮”是整個組群空間序列的核心與重點,位于中軸線的最末端,全觀的最高處,它以一種傲然態勢俯視著下面的殿宇。這種中軸對稱,逐臺分級的布局使得整個三臺觀建筑群井然有序、嚴整統一、肅穆莊重。

3單體建筑裝飾

云臺觀的建筑組群是一個審美整體,而作為建筑群組成部分的單體建筑,更是以其豐富多樣的形態類型、精雕細琢的細部裝飾擴大了整個建筑群的立體空間,充實著建筑群的整體藝術形象,既有合目的性的使用價值,又有可供審美觀照的藝術價值。“云臺勝境”牌枋,“不出頭”式四柱三門全木結構牌樓,中間高兩邊低,四根柱子底部前后夾著石柱礎。正樓為五脊頂,覆蓋灰筒瓦,檐口有瓦當滴水,飛檐翹角,正脊兩端有鴟吻,垂脊安放垂獸。檐下施暗紅色如意斗栱穿方,層層疊疊,額枋采用枋心式蘇式彩畫,黃底墨色著畫,畫面生動細膩、清新自然。正樓柱高約7米,兩柱間一對別致精巧的雀替左右對稱,兩側栱形出翼,栱頭承托,雕飾卷草紋和云紋,青綠彩繪著色,十分淡雅秀麗。正中明間額題“云臺勝境”四字,左右兩次間額題“丹臺”、“碧洞”,黑底金字,陰刻手法。三合門,第一重四合院前門,建于明萬歷十六年,門總長14米,厚2.35米,高5米。磚石紅墻仿木結構,歇山式屋頂,蓋青灰色筒瓦,檐口的瓦當滴水排列如串珠。屋頂正脊布滿雕飾,兩端有吞脊獸,脊中央安放卷草龍紋夾葫蘆寶頂,垂脊上擺放仙人雕塑。檐下兩層枋間用磚燒制成仿木斗栱層層出挑鋪設,建筑儼若宮闕,古樸典雅。三合門有三個門洞,中間正門洞高3.05米,寬3米,雙扇板門,門上彩繪門神,左為尉遲恭,右為秦瓊。采用京劇臉譜的手法,尉遲恭紅臉、蓄連鬢須、雙手使鞭;秦瓊白臉、留五綹須、雙手舞锏。武生的身姿,一手高舉鞭、锏過盔頂,一手位于腰部。采用黑線勾勒形象,粉綠、粉藍、粉紅、粉黃染色,流暢遒勁的線條,柔麗調和的色彩,表現出門神雄健、彪悍的威武氣勢。三合門墻基用三尺見方的巨石砌成,須彌座形式,束腰較高,上下枋飾淺浮雕云紋,精細流暢,束腰上花枝紋深浮雕為飾,飽滿完整,與紅墻形成對比、與青灰瓦相互呼應,裝飾意味極強。三合門兩側接圍墻,墻上飾以淺浮雕,雕飾神仙人物圖和龍鳳圖,一方一圓,形象地表述了“天圓地方、陰陽相生”的道教哲理。第一重四合院內的兩側建筑墻壁繪《二十四孝圖》壁畫,依據建筑的梁柱,兩幅為一組,一邊六組,共二十四幅壁畫,體現道教倫理中“至孝—至美”的觀念。壁畫手法簡練,線條流暢,設色樸素,人物造型準確、生動,背景的山石樹木勁挺有力,房屋樓閣工整,極具藝術感染力。降魔殿,清光緒十五年建,位于靈官殿后,殿后的高臺階直接連著藏經樓。殿內正中供奉降魔神像,高三米,怒發跣足,手執長劍;左邊供奉雷神、火神塑像;右邊供奉魯班塑像。建筑為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屋頂青灰色板瓦覆蓋,檐口有瓦當滴水。正脊由三重雕花脊筒組成,兩端安放鴟吻,正中立樓閣式三級形寶塔脊剎。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抬梁式結構,殿內頂上梁櫞層疊,為“徹上明造”。建筑構件如瓜柱、駝峰、前廊穿插枋、撐弓、額枋等部件均雕刻神仙故事和花草鳥獸等浮雕,并施以彩繪。建筑前廊的三根圓柱形撐栱畫面構圖和雕刻形式均相同,利用圓柱挖切出兩層深凹形,將圓雕神仙人物置于其中,形成獨立的故事畫面,而其余的上中下三層則采用深浮雕的形式雕繪成翻滾卷曲的海水波浪,裝飾性極強,雕刻工藝精湛。梁柱間的騎馬雀替形體飽滿,色彩豐富,給人以厚重、圓潤的視覺感受。隔扇門雕飾、彩繪“丹鳳朝陽”吉祥紋樣,紋樣概括精練。格心部分用直欞菱形式排列組合,呈現出簡潔通透的藝術效果,在絳環板和裙板上施以深淺浮雕裝飾,與上面格心的簡潔窗欞形成視覺上的對比。玄天宮乃云臺觀正殿,明代建筑,面積約420余平方米,殿內供奉玄天大帝、純陽祖師和長春祖師三尊神像,肅穆祥和,瑞氣融融,兩側分別立有辛、茍、溫、關、畢天君和王、馬、楊、段、趙元帥等塑像。建筑形制莊重恢宏,雕飾彩繪華麗多彩。單檐歇山式屋頂,抬梁式木構架,出檐深遠,檐角微翹,檐頭施瓦當和滴水。屋頂采用黃綠二色琉璃筒瓦覆蓋,并用黃色琉璃瓦于前坡鑲嵌成一大兩小的三塊菱形圖案,俗稱“三顆印”,陽光照射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正脊雕飾龍鳳圖案,火焰寶珠脊剎,兩端安放鴟吻,戧、垂脊上擺放有仙人和神獸。建筑檐下斗栱56朵,用材纖小,排列緊密,昂嘴呈如意頭狀,向上彎曲,十分精巧秀麗。斗栱、梁枋、雀替等均施以彩繪,以黑色、朱紅、金色著色,顯得古樸而雅致。檐下左右兩柱上有云龍纏柱,兩金童手持寶物、身系紅綾單腳分站于龍身。雕飾造型靈動逼真,色澤鮮艷,龍頭大張、龍身矯健、龍爪強勁,云紋白色勾邊,綴以紅、綠、藍等色。殿內頂部井口天花彩繪華麗、凝重,以暖色調的紅、黃為主,方形內繪圓形,圓形里彩繪游龍出海紋和花卉紋,黑底紅花線金邊,四個岔角處用黑色繪如意頭勾白邊,支條為純黑無裝飾。殿宇建于高臺基上,由東西兩頭24級垂帶踏道臺階而上,臺基欄桿正中欄板向外一面刻有“太極八卦圖”和“天池”二字,臺基下一方形水池,圖與字剛好倒影于池中,此等妙思讓人嘆服。三臺縣云臺觀作為四川省現存建筑規模最大的道觀,其建筑藝術是在物質性人文藝術建構的基礎上,鮮明地表現宗教思想、哲理內涵等精神特質,是道教文化內蘊的物態體現。并且,我們還能從建筑藝術的各個方面看出明代皇權積極參與了此處道觀的建設以及三臺云臺觀在歷史上非同一般的地位。如建筑完全的中軸對稱布局,建筑裝飾上隨處可見的龍、鳳紋樣,“云臺勝景”匾額上嵌有“通運之寶”御印一方,三合門前左右對峙的明代石質華表,青龍白虎殿懸掛明崇禎皇帝御書“第一名山”匾額等等,都可見明王朝對云臺觀的重視程度。因此,三臺縣云臺觀也被稱作為“曾經的皇家道觀”。

作者:李星麗 單位:成都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