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中西醫治效果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8 08:06:00
導語:脂肪肝中西醫治效果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通過中藥疏肝健脾方和西藥常規藥治療酒精性脂肪肝的療效分析,了解中西醫治療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171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2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的為治療組,79例采用西藥常規治療的為對照組,利用常見病療效評定標準和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評定兩組治療前后的水平。結果治療組的有效為95.65%,對照組為74.68%。治療組治療前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酯蛋白有顯著差異(P<0.05,P<0.01,P<0.05),兩組治療后三項指標對比,有極顯著差異(P<0.01)。結論疏肝健脾方法能使肝臟對脂質的消化、吸收、轉運及分泌保持動態平衡,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恢復正常,從根源上對酒精性脂肪肝進行了治療,效果比較理想。
【關鍵詞】酒精性脂肪肝;疏肝健脾;西醫治療
酒精性脂肪肝(AFL)是指因攝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濕重5%的肝損害性疾病,是臨床最常見、最早期的酒精性肝病(ALD)之一。其危害已引起全球性的高度關注。國外資料顯示,歐美國家在嗜酒人群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高達84%,又主要以AFL為主,且患ALD的20%~30%可發展為肝硬化,為排前死因之一[1,2]。在我國,AFL的發病率已與居民飲酒率的上升呈現正相關。據2006-01-10公布的我國首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之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報告》,我國居民現在飲酒率為21%,與1991年同比增長了17.3%,而臨床所見AFL約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11%~22%[3]。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對人體危害極大,我們采用中西、西醫治療,并分析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5~2006年,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共收治171例脂肪肝病人。男118例,女53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4±11)歲。全部病例符合以下6項診斷指標中的3項以上:①肥胖,肝區不適或脹滿、疼痛;②B超提示肝的大小、管道回聲、光點疏密;CT提示肝密度降低,CT值<40Hu,肝脾CT比值<0.85。③血脂增高;④肝功能輕微異常或異常;⑤全血黏度增高;⑥肝活檢診斷為脂肪肝。
171例脂肪肝病人,兩對半檢查,乙肝病人19例,乙肝病毒攜帶者23人,占脂肪肝病人的31%。
1.2方法171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92例,對照組79例。治療組采用疏肝健脾法,基本的方劑組成為:姜半夏12g,黨參、白術、郁金、生麥芽各15g,白芍、香附、茵陳蒿各25g,丹參、決明子各20g,澤瀉、生山楂各30g,水煎服,1劑/d,連服1個月,隨癥加減。如脾胃積熱,痰濁偏盛可選加黃連、黃芩、藿香、佩蘭、蒼術、瓜蔞之類;如肝郁氣滯、血脈淤阻、淤滯癥狀偏重,可選加川芎、三棱、莪術、王不留行、木香、青皮、厚樸、枳殼之類,酌減澤瀉、姜半夏、茵陳蒿的用量或不用,1劑/d,煎汁300ml,分兩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
對照組,口服肌苷片,0.4g/次,維生素C0.3g/次,每日各服3次,服用1個月為1個療程。
1.3療效標準兩組病人服藥兩個療程,根據常見病的療效評定標準,采用B超復查,肝病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者為痊愈;B超復查有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為有效;B超復查無改變者為無效。實驗室檢查兩組治療前后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1.4統計方法χ2方檢驗,t檢驗。t檢驗以±s表示。
2結果
2.1兩組療效結果比較結果見表1。
表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脂肪肝患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治療前后的變化結果見表2。
表2兩組脂肪肝患者治療前后3項指標變化(略)
與治療前后比較,(1)P<0.05,(2)P<0.01,(3)P<0.05;與對照組比較,(1)(2)(3)P<0.01
3討論
肝臟與脂質代謝密切相關,它可使脂質消化,吸收氧化,轉化以及分泌過程保持動態平衡。脂肪肝是因脂肪在肝組織貯積過多所致。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日漸增高。有關資料表明[4],20世紀60年代以前,脂肪肝的發病率僅為3%左右,病因多為營養不良。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其發病率已達10%左右,病因為營養過剩。據報道,約有25%肥胖型脂肪肝病人會合并肝纖維化,部分發展為肝硬化[5],因此尋找治療脂肪肝有效的方法,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中醫認為脂肪肝是由于飲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酒食內傷,而滋生痰濁、痰濕阻滯,使氣機郁滯,血脈淤阻,致氣、血、痰、濁互相搏結,聚滯為積,肝郁氣滯,肝失疏泄而致脅肋發脹,抑郁煩悶。而肝病傳脾,脾失健運,氣血不足可致身倦乏力,腹脹便溏等癥,從而患者臨床上表現為身倦乏力、脅肋發脹,腹脹便溏,舌質淡、舌暗、苔白膩等,我們根據中醫對脂肪肝發病機制的認識,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脂肪肝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疏肝健脾法,一方面使肝臟對脂質的消化、吸收、轉運以及分泌保持了動態平衡,從而使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指標趨于正常,從根源上對脂肪肝進行了治療;另一方面,通過疏肝以后達到了健脾的目的。
再從我們的疏肝健脾的中藥配方來看,其中黨參對肝臟的損傷有保護作用,特別對脂肪肝伴乙肝的患者,有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丹參、決明子配伍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作用[6];澤瀉能干擾外源性總膽固醇(TC)的吸收,又能影響內源性TC代謝。丹參有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脾回縮和變軟;大黃和決明子有干擾脂質合成和抑制TC沉積的作用。
以上選用澤瀉、草決明、山楂、柴胡、葛根、郁金、茵陳,因為這些藥物既是常用藥,又是我國歷代醫藥家反復闡明而具有消酒積、舒肝郁、化淤利濕的良好作用[7]。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柴胡降甘油三酯作用明顯,并能抗肝纖維化;葛根能明顯降低血脂與血糖,并能抑制過氧化脂質升高。
山楂能顯著降血脂、助消化;草決明既能降脂又有保肝作用;澤瀉能促進肝內脂肪消退;茵陳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血脂濃度;郁金具抗凝血活性,抗肝中毒以及抗致突變作用。選用這些藥物組方,它們相互作用與協同,增加肝細胞處理脂質能力,促進膽固醇轉化為膽酸,增加膽固醇在膽汁中排泄[8]。能直接清除活性氧,對抗脂質過氧化;抑制一氧化氮的產生;在花生四烯酸代謝過程中優先抑制5''''-脂氧合酶,抑制白三烯的產生;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修復、再生;調節免疫功能;抗肝纖維化[9]。降低血脂,減少脂肪在肝臟的沉積,因而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并能通過抑制肝內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C、白介素4、白介素2以及誘導型一氧化氮(iNOS)的表達和核因子(NF)JB活化,并增加抑制免疫分化及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IL-10的合成,從而抑制刀豆A(ConA)誘導T細胞介導的肝損害[10]。這些作用機制與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機相吻合[11],因而能獲得良好療效。
我們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脂肪肝患者的結果表明,總有效率95.65%,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三項指標絕大部分恢復正常。其療效和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三項指標,治療組和對照組比有極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疏肝健脾法治療酒精性脂肪肝有比較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建高,朱軍,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2):87.
[2]厲有名,陳衛星,虞朝輝,等.浙江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學調查慨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11):649.
[3]施軍平,鄔菊英,潘紅英,等.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漿ET、TNF-a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3):26.
[4]王海,賈柳萍,陳其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水平與肝組織病理改變相關性的實驗研究[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6,26(3):211.
[5]RatziuV,GiralP,CharlotteF,etal.Liverfibrosisinoverweightpatients.Gastroenterology[J].2000,118:1117.
[6]趙云志.中草藥聯合辛伐他汀治療酒精性脂肪肝120例療效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10(3):191.
[7]蔡敏,楊永和,羅凌介.脂肪肝中醫臨床辨證論治[J].中國熱帶醫學2006,6(5):853.
[8]NaveauS,RaynardB,RatziuV,etal.Biomarkersforthepredictionofliverfibrosisinpatientswithchronicalcoholicliverdisease.ClinGastroenterol[J].Hepatol.2005,3:167.
[9]LaineF,BendavidC,MoirandR,etal.Predictionofliverfibrosisinpatientswithfeaturesofthemetabolicsyndromeregardlessofalcoholconsumption[J].Hepatology.2004,39:1639.
[10]LiangJi-zhi,LinJie-ru,TanHai-rong,etal.Effectsofsilibinininimprovingliverfunctionofratswithalcoholicfattyliver[J].ChineseRehabilitation,2006,10(7):183.
[11]張穎.酒精性脂肪肝中醫藥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47.
- 上一篇:匙羹藤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 下一篇:建設局市場管理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