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老年癡呆病證病機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8 08:14:00
導語:中醫老年癡呆病證病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老年癡呆;病證;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對癡呆的論述很早就有文字記載,產生了較系統的學術體系。早在1805年北宋時期陳直就編寫了現今世界上最早的老年醫學專著《養老奉親書》[1]。由于種種原因盡管無法對那些古代醫籍中描述的癡呆進行現代醫學的分類,在中醫學上也無老年癡呆的相應定義,但是癡呆在中醫歸屬“呆癥”和“健忘”。如《左傳》[2]曰:“不慧,蓋世人所謂白癡”,是中醫學對本癥的最早論述。《黃帝內經》[3]中也有關于本病的部分描述。《內經》最早提出“心主神明”。《靈樞·海論》所指:“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腎藏精,精充髓,髓榮腦,“腦為髓之海,為元神之府”,“腎主骨,生髓通于腦”。李時珍亦說:“腦為元神之府。”《靈樞·天年篇》說:“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相當于“心神失常”“善忘”“呆病”“癡證”及“郁證”等。《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探,精神將奪矣。”《素問·逆調論》:“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漢代《華佗神醫秘傳》[4]最早正式稱之為“癡呆”。唐代《千金翼方》[5]對癡呆進行了較具體的描述:“人五十以上陽氣始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失前后,興居怠惰”。宋·洪邁《夷堅志》記載了老年期癡呆“暮年忽病忘,世間百物皆不能辨,與賓客故舊對面不相識……閱三年乃卒。”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證謨》[6]中首次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和證治有了較為詳細的論述,“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至癡呆,言辭顛倒,舉動不經,或多汗,或善愁,其證千奇百怪,無所不至。脈必或弦,或數,或大,或小,變易不常。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之經氣有不清而然,但查其形體強壯,飲食不減,別無虛脫等證,則悉宜服蠻煎治之,最穩最妙。然此癥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待時而復,非可急也。凡此諸證,若以大驚卒恐,時偶傷心膽而至失神昏亂者,此當以速扶正氣為主,宜七福飲或大補元煎主之。”至此,中醫對癡呆一證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清·《辨證錄》[7]首立“呆病門”,寫道:“起于肝氣之郁;其終也,由于胃氣之衰。肝郁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不能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針對上述病機,提出了“開郁逐痰,健胃通氣”為治療大法,是對癡呆最早的專論。清人王清任在總結前人對腦的認識并吸收傳入的西說,在《醫林改錯》[8]中提出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小兒無記性者,髓海未滿;高年無記性者,髓海漸空”,“腦氣虛,腦縮小……”首次將本病歸于腦功能的障礙。清·程杏軒《醫述》[9]亦云:“腦為髓海……腦髓純者靈。雜音鈍,耳目皆由以并令,放聰明焉。”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10]亦有中風后善忘之論。
癡呆最為顯著也是最早出現的臨床癥狀是記憶力減遲,即健忘,它的病因病機與癡呆大同小異,中醫對此也有較為詳細論述。如清·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健忘》[11]中說:“健忘者,陡然忘之,盡力思索不來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腎,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誨,實記性所憑也。正希金先生嘗曰:凡人外有所見,必留其影于腦。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腎。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腎,腎之精華上升于腦,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神定氣清,自鮮遺忘之失。”王學權在《重慶堂隨筆》[12]中指出“蓋腦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則元神精湛而強記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元神漸昏,未老健忘,將成勞損也。”清·陳士鐸《辨證錄》[7]中載:“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極也,人以為心血之涸,誰知腎水之竭乎。”又云:“人之聰明,非生于心腎,而生于心腎之交也。夫心腎交而智慧生,心腎離而智慧失。”故我們在治療上注重交通心腎填精益髓之品,并運用大量的黃芪、天麻,二藥具有改善及恢復語言能力和改善呆滯面容表情作用,并有較強的促進腦細胞代謝的功能。明·龔延賢在《壽世保元·健忘》[13]中曰:“夫健忘者,……益主于心脾二經。心之官則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度,傷心則血耗散,神木守舍;傷脾則胃氣衰憊,而疾愈深。”晉·王叔和《脈經》[14]稱“健忘”,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15]謂“多忘”,唐·孫思邈《千金要方》[16]曰“好忘”。
有關癡呆的發病機制有:①腎精虧少:腎精不能濡養大腦,腦髓空可致神機失用。這在清·王學權所著《重慶堂隨筆》[12]中有論述;《醫學心悟》[17]還明確指出:“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醫方集解·補養之劑》[18]曰:“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②心脾兩虛:氣血虧損,血不養氣,氣不行血,血脈不暢,氣滯血瘀,精氣不能上榮于腦,這些在《壽世保元》[13]《類癥治裁》[11]中備較詳細描述。《濟生方·健忘論治》云:“夫健忘者,常常善忘是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識不清,神官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心脾,使神意清寧,思則得之矣。”③痰濁氣滯血淤:或因七情內傷、或因外傷、或久病氣血虧損、或因臟腑虛損失調等。這在《素問·八癥神明篇》《靈樞·平人絕谷》《醫林改錯·癲狂夢醒湯》[8]中均有闡述;張仲景在《傷寒論》[19]中已經認識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張景岳在《景岳全書》[6]中說:“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證治準繩》[20]云:“有病癲人,專取四七湯而愈,善痰為癲,氣結痰故也”。《石室秘錄》[21]指出:“痰氣最盛,呆氣最深。”④肝郁克脾或胃衰土虧致清陽不能榮于腦:這在《辨證錄·呆病門》[7]記載:“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均其始也,起于肝氣之郁,其終也,由腎氣之衰。”《景岳全書》[6]中說:“血者,精之屬也……蓋其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22]:“脾主意一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今脾受病,神明被阻,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如李東垣曰:“凡有此脾胃病者,雖不易變生他疾,已損天年”,“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故其人壽。”薛己也曾說:“胃為五臟之本源,人身之根蒂。”總之,中醫理論對癡呆的發病機制的論述可歸納為“虛、瘀、痰”三方面,三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對老年癡呆病的記載始于春秋戰國時代;漢代起開始正式命名為癡呆,并有更加具體的描述;唐宋是緩慢的繼承與發展階段;明代及清朝對癡呆的研究飛速發展,并有質的飛躍;尤其是清朝的諸家爭鳴,百花齊放極大豐富和發展了癡呆辨證論治的理論,癡呆辨治理論則進入了成熟階段,形成較為系統的辨證論治體系。歷代中醫藥的癡呆理論指導并影響后世對老年癡呆病的論治,為人類健康和疑難病的治療實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宋·陳直.養老奉親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5.
[2]春秋·左丘明.左傳[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程士德.內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9.
[4]漢·譙縣華佗元化撰.華佗神醫秘傳[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2.
[5]唐·孫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5.
[6]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6.
[7]清·陳士鐸.辨證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0.
[8]清·王清任.醫林改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1.
[9]清·程杏軒.醫述[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7.
[10]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10.
[11]清·林佩琴.類證治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1.
[12]樓羽剛,方春陽點校.重慶堂隨筆:王孟英醫書全集[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3.
[13]明·龔廷賢.壽世保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7.
[14]晉·王叔和.脈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3.
[15]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4.
[16]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三十卷[M].上海:上海中原書局,民國19年庚午(1930).
[17]清·程國彭.醫學心悟[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5.
[18]清·汪昂.醫方集解[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3.
[19]漢·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6
[20]明·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21]清·陳士鐸.石室秘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4:5.
[22]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 上一篇:黃帝內經中睡眠理論論文
- 下一篇:行政案卷評查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