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發之與未病先防論文

時間:2022-11-17 11:23:00

導語:火郁發之與未病先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火郁發之與未病先防論文

【關鍵詞】火郁發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四大方針之一。祖國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方面,從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干預,以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本文從“未病先防”的角度談一談“火郁發之”法的應用。

中醫治未病說,在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被提出來。《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論述,開創了中醫對這一領域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未病先防”是內經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內經》從正邪虛實的角度提出了疾病的預防問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辨證地指出了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因素。要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一方面應該“遠邪”,作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一方面應該“調身”,后者正是《內經》中的重墨。調身方能“正氣存內”,調身方能“陰平陽秘”,《內經》從天人相應的角度,在多個篇章用大幅筆墨描述了調身的方法,包括順天道、應地勢、和人事。本文結合現代都市人的體質特點,提出調身應重視“火郁發之”。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以五行應為五運五常,天地之氣乖悖則發為五郁,而設治郁五法,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天地萬物,本于陰陽。《內經》有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天覆地載,二氣交流,四時萬物方得化生。但是,現在的自然環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沙塵暴、溫室效應、旱澇無度、空氣污染等,成為較為常見的天氣、氣候現象。天氣陰霾而漫布,地氣灼爍而難散,二氣交濟失常,形成“寒包火”“水包火”的狀況。

人受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化氣化血,氣血充和,才有陰平陽秘。現代都市人夏季過吹空調,過食寒涼,冬季過度保暖,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喜食辛辣厚味煙酒,衣食住行過于方便充裕,缺少運動。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為因素共同導致人們形成“郁熱內伏”的體質特點,就如同天地自然出現的“寒包火”“水包火”,陽氣失去了正常的升降出入,積蓄郁滯在內化為火熱。很多年輕人痤瘡頻發,鼻炎、咽炎、過敏患者以及年輕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正是郁熱內伏、合邪而發的表現。《內經·五常致大論》言“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正因自然與人體都呈現出陽氣閉郁化熱化火的征象,我們在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中必須注意“火郁發之”法的應用。

四時外感熱病每因寒、風、熱(火)、暑、濕、燥等六淫之邪而起,或六淫之氣新感,外襲口鼻皮毛而即病,出現衛表見癥,或化為伏邪,過時因新感而引發,出現氣分、血分里熱證。內火郁閉即可視為伏邪的一種。伏邪伏藏之時,病情不顯,伏邪外發后,內浸于腑,外淫于經,各個癥狀方才逐漸顯現出來,因其常起病即見里熱,故其耗氣傷陰更甚于新感。如果不注意內熱郁伏的消減,則邪易入里、病易轉深,甚至出現外寒內熱、狀如寒冰包火,或表里俱熱、熱甚化毒熾盛,以及濕熱相合、病久纏綿虛耗的情況。因此在六淫邪氣尚未襲表前,調理體質、平和陰陽,是預防外感熱病的關鍵。一方面固然是攝生防病,調整日常起居,一方面可在易感時節服用湯藥。

很多人預防外感采用服用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藥的方法,認為它們能抗病毒。但是,這一類清熱解毒藥苦寒直折火勢,反易令火邪郁伏。內火本為陽氣閉郁而來,陽氣性喜升騰、惡遏伏,如不能引其升散、施其溫煦百骸之用,必會郁滯在內,加之飽暖無度,氣從陽化,郁為伏火,自當宣透升散引導它。我們以明代楊栗山的名方升降散為主,加用宣散、清透的杏仁、石膏等,升降相因,調達氣血,宣通三焦,火郁之邪得以宣泄疏發,在非典、流感等的預防中取得良好效果。

又如過敏性鼻炎,中醫稱其為“鼻鼽”。鼻乃肺之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肺中郁熱,則風邪外中易從熱化,肺失清肅,邪毒停聚鼻竅,鼻竅開合失司,故見鼻塞鼻癢、噴嚏多涕,《古今醫通》所謂“風熱上攻,頭鼻壅塞,或外傷風熱,內熱愈窒,壅塞不聞”。我科脫敏合劑以黃芩清肺熱,桂枝湯和營衛,清散肺中郁火,細辛、白芷宣通鼻竅,烏梅收澀斂涕,三藥共司肺竅開合,用于臨床療效頗佳,發作時服用癥狀明顯緩解,緩解期服用可減少發作。

皮膚過敏,中醫又叫漆瘡,多因血分郁熱,每遇風引而發,或風熱相搏于肌膚而見風團,或熱毒蘊結于血脈而見斑疹,時作時消,瘙癢難耐。必須以涼血疏風之劑調之,不待其發。設丹雞銀翹散一方,丹雞散血中郁熱,銀翹透血熱達表,芥穗、防風疏客氣邪風,地膚、地龍熄血熱之風,四物兼涼血養血。血中伏熱得清,風、毒無所依,自然不發病。

注意調整郁熱內伏的體質,對于內科雜癥的預防也有用途。如胸痹,張仲景認為其病機為“陽微陰弦”,胸陽不振、陰乘陽位,創栝樓薤白三方振奮胸陽,又特立人參湯“養陽之虛,即以逐陰”。他對該病病因病機的認識與當時瘟疫流行、民不聊生、衣食不保的環境有關。當代人多內火郁伏的體質,其發病及診治自然不能完全與古代一致,因此現在的冠心病人心絞痛或心梗發作,常見血淤熱結的征象。因此在早期即發散郁火,升降氣機,使血淤得散,火郁得宣,胸陽自通,可減少心臟病發作。

古人說:“謹候氣宜,無失病機”,“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采取火郁發之法預防當代人,尤其當代都市人常見外感病及內傷雜癥,正是天人合一觀的一種體現。正確地發散郁火,清透宣散,調和氣血,能夠有效地防治多種疾病。謹以我們的臨床體會,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