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早期篩查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7-19 08:16:00

導語:大腸癌的早期篩查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腸癌的早期篩查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我國惡性腫瘤的第四位,近幾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據(jù)資料統(tǒng)計,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一般為60%-80%之間,直腸癌約為50%-70%,早期大腸癌治療后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0%,大腸癌屬于篩查效果明確的惡性腫瘤,早期進行大腸癌的臨床篩查可有效降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關鍵詞:大腸癌

篩查對象

根據(jù)與大腸癌發(fā)生相關的危險因素,如年齡、不良的飲食結構(高脂肪、食物纖維素不足)、腫瘤家族史、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將大腸癌的篩查對象分為一般危險人群和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如下個體:①一級親屬患大腸癌史直系親屬中60歲前患過結腸腺瘤或55歲前患過結腸癌者,每1~2年需行結腸鏡檢查1次。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員應每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一旦有多發(fā)息肉應預防性切除全結腸。這種患者50歲以后的癌變率幾乎100%。③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家族成員應從20歲開始隨訪,每1~2年行全結腸鏡檢查1次,40歲以后每年檢查1次。觀察結果表明,從20歲開始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發(fā)展為癌。④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結腸鏡檢查如發(fā)現(xiàn)多發(fā)腺瘤或1個>1cm的腺瘤,應內鏡下切除,并1~3年查一次腸鏡。任何大小的息肉均可癌變,息肉越大癌變的危險性越高,而與形態(tài)無明顯相關〔1-2〕,大量的臨床、病理及流行病學資料表明腺瘤的癌變率為1.4%~9.4%,多數(shù)大腸癌是由腺瘤癌變而來,整個癌變過程需10年左右〔3-4〕。⑤患過大腸癌:術后第1年進行1次全結腸鏡檢查,如正常,3年后再查;再次復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任何一次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腺瘤,則應按腺瘤進行監(jiān)視檢查。⑥炎癥性腸病多年不愈、病變范圍較廣的潰瘍性結腸炎,應在患病8年后,每1~2年檢查一次全結腸鏡;如病變僅累及左半結腸,可以在患病15年后進行監(jiān)視檢查。⑦慢性腹瀉指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xù)超過3個月,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在1周以上。⑧慢性便秘指近2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⑨不良生活事件史須發(fā)生在近20年內,并在事件發(fā)生后對調查對象造成較大精神創(chuàng)傷或痛苦。⑩有報道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術后及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大腸癌發(fā)病率增高。由于大腸癌高危人群患病危險更高,故多數(shù)學者主張,對這種人群采用直接結腸鏡普查。一般危險人群:對于這些人群的基本普查方法是:①50歲以上人群每年檢查1次糞便隱血(連續(xù)3天),陽性者行結腸鏡檢查。②每5年做1次結腸鏡。優(yōu)點是可以查出70%的大腸腫瘤,同時可以進行內鏡治療。③每10年1次全結腸鏡檢查。有研究證明,一次全結腸鏡檢查陰性,追訪10年極少見到有意義的腺瘤。

篩查方法

①糞便潛血試驗:糞便潛血是最為常見的結直腸癌早期指標之一,但僅有50%的結直腸癌和30%腺瘤隱血試驗陽性。②直腸指診:在我國,直腸癌占大腸癌的50%~60%左右,約70%~80%的直腸癌可經直腸指診發(fā)現(xiàn)。因此,凡遇病人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等癥狀均應行直腸指診。③內鏡檢查: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和結腸鏡檢查。色素放大結腸鏡對判斷結直腸病變的性質有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提高微小,表淺隆起型病灶的檢出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但內鏡診斷腫瘤性病變窄帶成像技術(NBI)較染色內鏡有更高的準確性,在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也高于染色內鏡〔5〕。④腫瘤標記是物:對結、直腸癌診斷和術后監(jiān)測較有意義的腫瘤標記物是癌胚抗原,但CEA作為結、直腸癌的診斷缺乏價值。CEA主要用于監(jiān)測復發(fā),但對術前不伴有CEA升高結、直腸癌病人術后監(jiān)測復發(fā)無重要意義。CA199單獨檢測對于大腸癌復發(fā)診斷的敏感性為40.4%〔6〕⑤影像學檢查:⑴X線鋇劑灌腸:是結腸癌的重要檢查方法,對低位直腸癌的診斷意義不大。氣鋇雙重造影可發(fā)現(xiàn)充盈彼?、肠腔狭窄、找rぶ弭牌蘋檔日饗?,显示癌肿舱n緩頭段А6越岢導觳槌η幌琳仍蛭茨薌絳嫡擼導涼喑Χ猿滴醇俺Χ蔚募觳橛任匾”魄荒誄河們荒誄酵房商講獍┲捉蟪Ρ詰納疃燃壩形耷址噶誚嗥鰭荂T:可以了解直腸癌盆腔內的擴散情況,有無侵犯膀胱、子宮及盆壁,是術前常用的檢查方法。也可判斷肝、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是否轉移。⑷MRI:對直腸癌術后盆腔、會陰部復發(fā)的診斷較CT優(yōu)越。⑸CT仿真模擬腸鏡:該方法對直徑大于6mm的大腸癌的檢測率和結腸鏡檢查相似,對原發(fā)性大腸癌的檢測效果可能優(yōu)于結腸鏡檢查。雖然篩查方法多種,但結腸鏡加病理活檢才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

總之,對大于50歲的普通人群和大于40歲的高危人群來講,每年都應做一次糞便潛血實驗,陽性者需做進一步檢查及隨訪。盡可能對大腸癌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提高早期大腸癌的治愈率,減少死亡率。

參考文獻

〔1〕張明剛,李靖濤,趙勇軍,等.大腸腺瘤性息肉癌變因素分析.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3,17:136-138.

〔2〕艾尼·阿布都熱依木,劉春明.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摘除大腸息肉160例.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23:218-219.

〔3〕田洪裕,顧秀珍.大腸息肉452例內鏡治療結果分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9:183-184.

〔4〕崔西玉,黃燕霞,羅笑雁.2706例大腸息肉內鏡治療及隨訪.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5,22:123-124.

〔5〕姜泊,潘新顏,張亞歷,等.內鏡窄帶成像與染色技術診斷大腸腫瘤的對比研究.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23:418-420.

〔6〕FengB,ZhengMH,ZhengYF,etal.Normalandmodifiedurinarynucleosidesrepresentnovelbiomarkersforcolorectalcancerdiagnosisandsurgerymonitoring〔J〕.JGastroenterolHepatol,2005,20(12):1913-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