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腫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綜述
時間:2022-03-07 03:54:00
導語:骨囊腫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骨囊腫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方法回顧性分析21例骨囊腫的臨床資料,結合X線攝影檢查進行診斷。結果對21例骨囊腫都做出了正確診斷。結論臨床結合X線攝影檢查,可大大提高對骨囊腫的診斷率。
關鍵詞:骨囊腫;診斷;鑒別診斷
骨囊腫的發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約2~3:1。發病年齡多為4~42歲,平均約為16歲左右。20歲以下發病率約占80%。好發部位:肱骨最多見,其次為股骨上端,脛骨兩端,橈骨遠端,腓骨上端。少數見于掌骨、蹠骨、跟骨等。下面將筆者近幾年來診斷的21例骨囊腫總結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21例骨囊腫患者中,男13例,女8例;發病年齡:10歲以下1例,11~21歲14例,28~31歲3例,31~35歲2例,41歲1例。具體發病部位:發生在肱骨上端的11例,股骨上端8例,腓骨上端2例。
1.2臨床表現
一般癥狀較輕,僅有隱痛或間歇性不適。在運動和疲勞后可出現酸痛。病變發生在下肢的,可出現跛行或局部腫脹。
1.3X線檢查表現
本組21例骨囊腫患者中,有11例病變發生在左側肱骨上端,其X線表現為左側肱骨上端見卵圓形陰影,陰影中有透光區,病變與肱骨長軸平行,局部骨皮質膨脹變薄;有8例病變發生在右側股骨上端,X線表現為在股骨上端可見橢圓形陰影,陰影與股骨長軸平行,陰影內有透光區,骨質輕度膨脹,骨質變薄;還有2例病變發生在左側腓骨上端,X線表現為界限分明,邊緣光滑,呈中心性生長的透光區,囊腫向外膨脹性生長骨皮質變薄,有菲薄的硬化邊。囊腫內透光度較強,囊內可見少許纖細的條狀骨性間隔。
2鑒別診斷
2.1與骨巨細胞瘤相鑒別
巨細胞瘤多見于20歲以上骨骺融合后的患者,好發于骨端的骨松質骨,偏心性呈擴張的多囊或泡沫狀結構。在股骨上端的巨細胞瘤與骨囊腫鑒別較困難。
2.2與單發骨性纖維異常增殖癥相鑒別
該癥骨質膨脹和骨囊腫相似,惟前者病變范圍較廣泛,不一定呈中心性生長,囊狀區內可見有不全骨化的或磨砂玻璃樣的病灶陰影。
2.3與嗜伊紅肉芽腫相鑒別
嗜伊紅肉芽腫一般病變比骨囊腫小,臨床上白細胞計數增高,嗜伊紅細胞增多有參考價值。一般有明顯骨膜增生,中心偶有死骨。HTtP//:
2.4與動脈瘤性骨囊腫相鑒別
該病變多呈偏心性生長,膨脹程度較骨囊腫為大。常發病于扁骨如骨盆、肩胛骨、脊柱骨和長骨干骺端,囊多呈半圓形,囊內有斑點狀鈣化影,邊緣呈蟲蝕狀,不光滑。
2.5與血管瘤相鑒別
該瘤偏心生長,呈肥皂泡沫狀,邊緣硬化不明顯。
2.6與非骨化纖維瘤相鑒別
該瘤位于骨皮質處,偏心性生長,成分葉狀邊緣有明顯硬化。
3討論[1,2]
骨囊腫多發生于長骨的干骺區的髓腔內,由于長骨的不斷生長,囊腫也逐漸移向骨干中部,局部骨皮質受壓膨脹,成殼樣變薄,囊腫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有一層纖維薄膜,囊內含有黃色或褐色液體,病程較長,囊腫內液體透明,發生病理骨折后含有血液。薄膜周圍是邊緣整齊的骨壁,壁有骨嵴,長短不一。此病較多見,但病因尚不明了,多數人認為是由于破骨細胞活動增強,而引起的骨破壞性病變;還有人認為與外傷有關。臨床結合X線片檢查是診斷骨囊腫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曹來賓.X線診斷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496-497.
2李瑞宗.骨囊腫(附15例病例報告).天津醫藥骨科附刊,1963,7(2):58.
- 上一篇:剖析員工激勵現狀及有效途徑
- 下一篇:城鎮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