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早產兒住院期間營養(yǎng)狀況的觀察
時間:2022-04-11 03:32:00
導語:透析早產兒住院期間營養(yǎng)狀況的觀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評估早產兒住院期間的實際熱量攝入及體重增長狀況,分析可能的相關因素。方法:對從我院NICU出院的116例早產兒,根據恢復到出生體重后的體重增長是否超過20g/d分為體重增長遲緩組和正常組,比較兩組生后前兩周的腸內外熱卡攝入量、胎齡、出生體重、生理性體重下降、開奶時間、住院時間、出院體重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結果:79例(占68.1%)體重增長速度低于20g/d。兩組生后前兩周腸道內外熱卡攝入差異無顯著性(P>0.05)。遲緩組出院體重低于正常組(P<0.05),遲緩組患動脈導管未閉(PDA)與感染比率均高于正常組(PDA:P<0.05;感染:P<0.05)。
關鍵詞:早產兒熱量體重
遲緩組出院體重低于第10百分位的占45.6%,正常組為10.8%,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早產兒易發(fā)生生長發(fā)育落后,住院期間的營養(yǎng)及生長狀況并不理想,疾病尤其是感染和PDA的影響較大。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每年有約2000萬新生兒出生,早產兒發(fā)生率為6%~8%,即每年約120~160萬早產兒出生。隨著醫(yī)學科學和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技術的進展,早產兒的存活率在不斷提高,其生存質量也日漸被關注,而充分的營養(yǎng)供給是決定早產兒存活與否及日后的生存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存活早產兒中宮外發(fā)育遲緩(EUGR)的發(fā)生率仍然較高,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報道約70%左右,國外報道約50%左右,如何降低早產兒EUGR的發(fā)生率,使之趕上宮內增長速度,提高存活質量,避免后遺癥,是新生兒學科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對116例從我院NICU出院的早產兒住院期間的實際營養(yǎng)熱量攝入及體重增長狀況進行評估,以期對早產兒的早期營養(yǎng)支持策略提供指導。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病例選自200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出生、胎齡<37周的早產兒116例,生后12h內轉入我院,住院2周以上,出院時完全經口喂養(yǎng),生命體征穩(wěn)定,除外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胃腸道畸形,新生兒期行各種外科手術治療者。其中男79例,女37例;出生體重(1709±430)g;胎齡(32.2±2.0)周;小于胎齡兒11例。疾病與并發(fā)癥:肺透明膜病24例、呼吸暫停25例、感染43例、動脈導管未閉(PDA)20例、顱內出血或低氧缺血性腦病43例、低血糖10例、貧血39例、院內感染21例。輔助治療:呼吸機治療38例,部分或全部靜脈內營養(yǎng)106例,經皮中心靜脈置管(PICC)43例。
1.2研究方法每例每日晨測體重,計算每日攝入熱量和蛋白質,開始胃腸喂養(yǎng)后即予低體重配方奶,記錄喂養(yǎng)的耐受情況(多次喂奶后嘔吐、腹脹、胃內殘留超過喂入量30%、胃內咖啡樣物,開奶后又禁食則為喂養(yǎng)不耐受。根據恢復出生體重后體重增長速度是否超過20g/d分為體重增長遲緩組(n=79)和正常組(n=37)。
1.3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
2結果
2.1熱量攝入及體重增長狀況平均開奶日齡為第(7.2±6.6)天(1~16d);體重開始增長日齡為第(5.7±4.7)天(1~13d);恢復至出生體重的平均日齡為第(11.5±8.5)天(1~24d);住院期間口服攝入熱量達418kJ/(kg?d)[100kcal/(kg?d)]的共70例(占60.3%),平均日齡(19.6±12.3)d(7~53d);總熱卡達502kJ/(kg?d)[120kcal/(kg?d)]的共33例(占28.4%),平均日齡(21.9±11.6)d(10~50d);15例(占12.9%)表現為不同程度喂養(yǎng)不耐受,分別為:嘔吐、腹脹4例,胃內殘留5例,開奶后又禁食3例,胃內咖啡樣物1例,并發(fā)壞死性小腸結腸炎2例。106例(占91.4%)接受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yǎng),持續(xù)時間(23.5±18.3)d(1~55d)。表1顯示,遲緩組與正常組生后前兩周腸道內外熱卡攝入差異無顯著性(P>0.05)。
2.2體重增長與各單因素變量的關系表2顯示正常組出院體重大于遲緩組,差異有顯著性,出生體重、胎齡、生理性體重下降幅度、恢復出生體重時間、住院時間及開奶時間兩組間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表3顯示遲緩組患PDA及感染的比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顯著性(PDA:P<0.05;感染:P<0.05)。遲緩組出生時體重低于第10個百分點的占8.9%,與正常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遲緩組出院時SQA比率達45.6%,而正常組所占比率未增加仍為10.8%,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本次實驗中體重增長遲緩組與正常組生后第7天與第14天腸內外熱卡攝入差異均無顯著性,高達91.4%的早產兒接受部分或全部靜脈營養(yǎng),但體重增長情況差距明顯,出生時遲緩組SGA僅占8.9%,出院時增至45.6%,而正常組所占比率未增加,均為10.8%,可能為遲緩組由于各種原因使能量消耗相對較大,致使攝入的熱量用于體重增長的比率降低,由于早產兒合并SGA的致病率和死亡率高,所以積極尋找生長遲緩原因尤為重要。
孕晚期對胎兒體重增加最為關鍵,早產兒失去了這段最佳時機,并且出生后生理性體重下降幅度增大(為15.0%),持續(xù)時間長,同時早產兒生理功能不成熟,多種營養(yǎng)素的儲備低且生后常伴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因此其營養(yǎng)需求的確定非常困難。目前較為統(tǒng)一的對營養(yǎng)供給目標的認識是: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使其生長速度達到相同胎齡宮內胎兒的一般速度。但實際上,多數早產兒生后并不能馬上耐受胃腸喂養(yǎng),腸外營養(yǎng)的建立也需要時間。因此,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在生后早期、在達到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前,常出現營養(yǎng)欠缺及生長發(fā)育落后。據推薦,新生兒靜息能量消耗為40~60kcal/(kg?d),故需腸外供給50kcal/(kg?d),以補充正常的能量消耗;每生長1g組織需5kcal熱能,早產兒要達到宮內最后3個月的體重增長速度[10~15g/(kg?d))],需額外補充熱能70kcal/(kg?d),故需提供總熱卡100~200kcal/(kg?d)。但根據我們此統(tǒng)計結果,住院期間口服攝入熱量達100kcal/(kg?d)以上的占60.3%,總熱卡達120kcal/(kg?d)的僅28.4%,顯然熱卡攝入并不能滿足早產兒體重增長需求,但仍有31.9%早產兒體重增長在20g/d以上,可能與如下因素有關:①早產兒在重癥監(jiān)護室內,基本無寒冷刺激,活動不多,能量需求相對較少;②可能與提供了較為適量、比例恰當的腸外營養(yǎng)有關。
本組病例發(fā)現兩組的患兒胎齡、出生體重及住院時間差異均無顯著性,而一般認為住院時間越長,體重增加越快,胎齡越小,生后生長越遲緩[5],考慮可能與我院NICU收住的早產兒存在選擇性有關。胎齡大、住院時間長的早產兒合并癥或并發(fā)癥相對嚴重,胎齡小、住院時間短的病情相對輕,經保暖、營養(yǎng)支持治療后恢復快。
兩組患兒開奶時間差異無顯著性,都在生后第4天左右,這與Boo等所建議的條件許可生后3d內盡早開始喂養(yǎng)的時間相近。由于NICU的住院早產兒得不到母乳,早產兒低體重配方奶粉是首選的能量來源,但仍不能很理想地滿足早產兒尤其是SGA的需求,因此尋找一種更合適的來源非常迫切。提倡早期微量喂養(yǎng),早產兒早期0.5~1mL/(kg?h)的微量喂養(yǎng)即明顯提高胃排空率,縮短達全胃腸喂養(yǎng)的時間[8]。
在合并癥或并發(fā)癥中,兩組感染和PDA的發(fā)生率差異有顯著性,分析原因,為感染時機體的靜息能量消耗增加,同時為防止并發(fā)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限制腸內營養(yǎng)攝入,從而使用于體重增長所需的能量受到了限制。對于患PDA的早期新生兒,通常采用限制液體總量以促進導管關閉,從而也限制了能量攝入。本組106例接受部分或全靜脈營養(yǎng),均未出現膽汁淤積等并發(fā)癥,PICC可輸高滲液體且能長期保留,給靜脈營養(yǎng)提供良好途徑。同時PICC避免反復外周靜脈穿刺,減少疼痛及過度刺激,利于患兒體重增長。本組43例采用PICC,平均留置20.9d,僅3例疑有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拔除后末段培養(yǎng)為表皮葡萄球菌生長,萬古霉素應用后治愈。
綜上所述,大部分早產兒住院期間營養(yǎng)及生長狀況并不理想,疾病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感染和PDA。應加強高危孕婦圍產期的保健,防止早產的發(fā)生。為早產兒提供更好的監(jiān)護和治療設備及藥物,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盡早喂養(yǎng)以促進胃腸功能成熟;選擇靜脈營養(yǎng)提供足夠能量,減少能量消耗,積極治療并發(fā)癥等均可促進生長、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