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腫瘤病患皮膚過敏效果評論
時間:2022-06-10 03:00:00
導語:治療腫瘤病患皮膚過敏效果評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90年代初,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引入我國并被廣泛應用于腫瘤化療病人。在導管維護過程中發現由于導管、敷貼及膠布等相關因素導致的皮膚過敏反應日益增多,不僅影響導管使用,而且增加病人痛苦及醫療負擔。PICC相關皮膚過敏屬于接觸性皮炎的范疇,國外對其報道較少,國內個案報道比較多,其治療方法一般采用紗布覆蓋和爐甘石洗劑外涂,近年來逐漸使用水膠體敷料進行干預[1,2],鮮有關于紗布敷料和水膠體敷料治療PICC相關皮膚過敏對照研究的報道。安普貼屬于水膠體敷料的一種,多用于壓瘡的治療且效果明顯,本研究借鑒其治療壓瘡的原理治療皮膚過敏,通過與傳統紗布治療皮膚過敏愈合時間進行比較,觀察兩種方法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1日—2011年8月10日在某三級甲等醫院行PICC導管維護的腫瘤病人373例。納入標準:年齡≥18周歲,病人發生的皮膚過敏僅與PICC裝置及相關維護材料有關。排除標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身皮膚過敏反應;非過敏反應引起的皮膚破潰、滲液;皮膚疾病病人。373例留置PICC的腫瘤病人總導管留置時間為40547導管日,發生PICC相關性皮膚過敏30例,符合診斷標準[3]。其中直腸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乳腺癌16例、神經外胚層瘤1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3例、肺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過敏體質病人4例,研究中通過詢問病史排除本次皮膚過敏與既往過敏史相關,僅與PICC裝置及相關維護材料有關。兩組病人分別采用便利取樣方法收集資料。傳統紗布組(對照組)17例:年齡46.4歲±8.9歲;導管留置時間129.06d±42.52d;男4例,女13例;置入部位:肘上6例,肘下11例;置入靜脈:貴要靜脈13例,肘正中靜脈3例,頭靜脈1例。安普貼組(研究組)13例:年齡47.0歲±11.3歲;導管留置時間61.92d±42.52d;男3例,女10例;置入部位:肘上5例,肘下8例;置入靜脈:貴要靜脈10例,肘正中靜脈2例,頭靜脈1例。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導管留置時間、置入部位、置入靜脈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1.2.1材料
美國Bard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單腔PICC導管,英國Smith&Nephew公司的IV300010cm×12cm透明敷貼,法國URGO公司的10cm×10cm安普貼水膠體敷料,一次性無菌紗布,威海潔瑞醫用制品有限公司的無針密閉T型輸液正壓接頭,德國3M公司的易撕敷料膠帶及美國Bard公司思樂扣(Statlock)導管固定器。
1.2.2治療方法
對照組:①使用零角度拉伸的方法從皮膚完好部分開始由四周向中央、從下至上去除敷貼。②去除導管固定器。③乙醇消毒皮膚3遍,待干。④聚維酮碘消毒皮膚消毒3遍,并消毒穿刺點,待干。⑤更換正壓接頭,10mL生理鹽水沖管并正壓封管。⑥安裝導管固定器。⑦根據過敏范圍覆蓋無菌紗布,外層覆蓋IV3000透明敷貼。⑧膠布固定敷貼外露部分并注明維護時間、日期及換藥人。若未使用導管固定器,則省去②和⑥。研究組:①去除敷貼、固定器及消毒皮膚同對照組。②待聚維酮碘待干后,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球脫碘,待干。③安裝固定器,貼安普貼。貼安普貼時要將皮損部位完全遮蓋。④固定敷貼外露部分,注明維護時間、日期及換藥人。導管維護周期:正壓接頭、固定器的更換周期為7d。敷貼更換周期:對照組為2d1次,研究組為每周1次或2次[4]。敷料潮濕、松動、破裂及時更換,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情況[5]。由取得中華護理學會PICC資格認證的專科護士完成。觀察記錄病人皮膚過敏發生時間、愈合時間,局部情況(紅斑范圍、皮疹范圍、滲液范圍、滲液量)及過敏程度。
1.2.3臨床表現診斷標準
輕度僅有輕微的皮膚瘙癢及紅斑(面積約為5cm×5cm以內);中度表現為皮膚瘙癢感明顯,皮膚過敏處出現散在紅斑、丘疹、潮濕(面積約為5cm×5cm以上),部分散在粟粒狀皮疹;重度表現為瘙癢難忍,出現水皰、糜爛甚至滲出(面積在10cm×10cm以上),抓癢后可使滲液蔓延導致過敏的面積增大,夜間不能入睡或睡眠差,影響其生活甚至治療效果[6]。
1.2.4療效痊愈標準
瘙癢停止,滲出停止,丘疹、紅斑消退,置管處皮損全部消退或留有色素沉著,無再次新發皮疹[7]。
1.2.5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過敏平均愈合時間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兩種方法對PICC相關過敏平均愈合時間見表1,不同過敏程度愈合時間見表2,其中對照組輕度9例,中度5例,重度3例;研究組輕度6例,中度4例,重度3例。
3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過敏平均愈合時間及不同過敏程度平均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過敏程度越嚴重皮膚平均愈合時間越長。目前,安普貼水膠體敷料在臨床上主要用于壓瘡的早期預防、輕度滲出性表皮損傷及愈合最后一階段的傷口,效果顯著[8,9]。本研究借鑒安普貼治療傷口的機制用于治療PICC相關皮膚過敏,結果發現安普貼因其特殊的結構、功效及特點,對皮膚過敏治愈效果優于紗布,原因如下:
3.1安普貼為水膠體結構具有促進修復功效
安普貼是一種由厚度為350μm的水狀膠團構成的半滲透無菌水膠體敷料,外層背襯為聚氨酯,內層為水膠微粒構成的水膠粘性物質,有利于吸收滲液,減少炎性滲出,保持創面干燥,防止皮損蔓延。當與傷口接觸時.安普貼的水膠微粒吸收傷口滲出物并膨脹,形成一層溫和而濕潤的凝膠填充層,產生微濕、微酸和低氧環境,加速壞死組織自溶,自行清創,為傷口提供愈合的良好環境,同時可以刺激多種細胞生長因子的釋放以及膠原纖維蛋白的合成,促進局部組織修復和新生肉芽組織生成,促進局部愈合,使皮膚得以恢復其正常功能[10]。安普貼具有抗過敏、止癢功效,更換時無痛,病人舒適。此外還可防止外界水及細菌侵入,防止感染。與此相比,紗布敷料覆蓋創面時,創面滲出物易與干燥真皮組織一起形成痂皮,上皮細胞被迫在痂下移行,妨礙上皮化;同時這種痂皮形成的干燥創面與敷料粘連,肉芽組織易長入纖維網眼中,換藥揭起時引起疼痛,并形成新的創傷[11]。如果滲出物增多時會隨著滲液的蔓延加重過敏程度或形成新的皮損。
3.2安普貼更換頻次低減少創面刺激
研究組為無菌透明敷貼,滲液多時及時更換,本研究一般每周2次,滲液停止后,每周維護1次。維護頻次降低,對傷口刺激小,病人舒適度增加,節省時間和人力。對照組為紗布敷料,2d更換1次,更換頻次高,容易對剛愈合傷口形成刺激,不利于傷口愈合。本研究對照組1例皮膚過敏反應病人,最初皮膚過敏反應為中度過敏。每2天換1次紗布敷料,15d后發展為重度過敏表現,后改為使用安普貼,每周更換安普貼2次,使用安普貼7d后滲液減少50%,瘙癢停止,27d后病人痊愈,小斑丘疹全部消退,留有色素沉著。
3.3安普貼有自粘性能妥善固定導管
安普貼為無菌黏性敷料,直接將導管粘貼于皮膚上,固定牢靠,防止導管活動摩擦皮膚。無菌紗布透氣性高,但沒有黏性固定作用,導致導管部分滑出,最終導致非計劃性拔管[12]。而且紗布容易活動摩擦皮膚,引發新的皮損,延緩皮膚愈合。
3.4安普貼可透視方便創面觀察
安普帖為透明敷料,可隨時透過敷貼監測過敏愈合情況。紗布為不可透視敷料,不便于監測過敏局部愈合情況。
4小結
導管相關性皮膚過敏在留置PICC病人中日益增多,嚴重影響病人舒適度和導管使用壽命,增加病人痛苦和治療費用。傳統紗布治療方法治愈時間比較長,耗費人力和時間。安普貼因其獨特的水膠微粒結構、對創面刺激輕微、可牢固固定導管及可透視等優點,使過敏皮膚的平均愈合時間比紗布敷料治療時間縮短,為治療PICC相關性過敏帶來了新思路。由于客觀原因所限本研究抽樣方法為便利抽樣,便利抽樣屬于非概率抽樣,非抽樣誤差比較大,總體變異程度的同質性較低,有待于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進行研究。
- 上一篇:口腔科臨床中口腔保健作用
- 下一篇:解析異位種植結腸癌肝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