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探討

時間:2022-05-25 11:01:26

導語: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探討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作為承載文化的關鍵載體,本身代表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于語言教學而言,文學的引入與學習必不可少。多年來我國都極為重視教育領域的英語語言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文化素養,但是隨著重視英語學習戰略的推進,在英語教學中逐漸出現了一個問題,即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英語教學中忽視對母語文化的融入,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教育,也極大的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對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從文學生態視角出發,做好新時期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應對極為必要。下面簡要探討下文學生態學視角下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成因與應對。

1.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與文學生態學

1.1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在2000年,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將高校英語教學中片面重視英語外來文化的融入與傳播、片面追求英語語言教育、忽視本土文化的融入與傳承等現象,歸結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意味著長久的英語教學中,我國本土母語文化都處于被忽視的尷尬地位,在迫切需要傳承、創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培養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的優秀人才這一需求下,高校英語教學亟需改革。高校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失語現象的存在不利于從戰略全局高度提升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利于在文化領域占領重要陣地,實現新時期本土文化全新生命力的煥發,這也是為何必須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解決好本土文化失語現象的一大關鍵,對于全面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有重要價值。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存在,制約著新時期高校英語教學的進步與創新,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會導致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認知越來越淺薄,不利于形成獨立的文化人格,導致學生在進入英語交流語境后呈現出本土文化失語癥,這些問題的存在迫切需求解決好本土文化失語問題,改變高校英語教學整體生態環境。

1.2文學生態學

所謂文學生態學是利用生態理論指導文化研究、文化發展等的新興學科,重視利用各種復雜變量之間的關系或者規律來為文化研究服務,體現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表現為文化生態系統多元性、內在變量動態性與平衡性。文學生態學從整體生態系統利益出發,圍繞最高價值考察人與自然、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探究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探明危機根源并加以應對。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利用文學生態學可探明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源,并尋找到有效的應對舉措,以改變現狀提升英語教學的價值與含金量,為培養新時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服務,為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文化生態學視角下,英語的學習是一個二語習得的過程,無論是目的語還是本土母語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價值,二者在維持文化生態環境平衡方面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為何高校英語教學中必須一改從前作風,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做好本土母語文化的教學與傳承。受多年來我國重視英語語言學習的教育傳統與氛圍影響,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與價值觀的融入較為強勢,在我國積極嘗試與世界交流的今天,這種教學趨勢極大的影響了人才培養中的傳承創新本土文化的意識與民族認同感,弱化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感知認同能力,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面對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這一尷尬情況,利用文學生態學理論指導本土文化失語現象的解決,實現語言教學中二語習得的文化生態平衡成為必然選擇。

2.文學生態學視角下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成因分析

2.1教學理念與政策影響

我國對英語教學重視的傳統由來已久,從學生們初入學校到進入大學,這期間對于英語的學習綿延多年,過于強調英語語言的學習弱化母語的地位與影響,同時由于漢語與英語完全不同的語言模式,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母語式英語思維與表達問題,鑒于母語在英語學習中出現的負遷移,我國外語教育中過于強調擺脫母語文化的影響,導致出現了文化失語現象。學生們進入大學后,高校英語教師更為重視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強調語本身作為語言工具的應用價值,鼓勵學生們多說、多想、多練,這種多年來如出一轍的學習習慣導致了高校教學中母語文化同樣缺席。英語教學中過于強調英語文化的融入與學習,忽視本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最終導致了目前困擾英語教學進步與創新的本土文化失語問題,文化生態的失衡導致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極為不理想,雖然在英語語言與技能應用方面有一定成效,但是本土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則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使得許多優秀人才出現了文化上的“偏科”現象。從2007年開始,我國真正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重要目標,但是由于內容與要求寬泛,缺乏有效的指導性舉措與理念,國內英語教學中也未能真正踐行這一目標,因此從文化生態失衡這一角度出發,解決高校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失語現象勢在必行。

2.2教材與師資影響

大學英語教學中所應用的諸多版本教材,在融入本土文化方面做得并不好,出于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與應用技能等考慮,教材上文章基本上均出自英美文化刊物,有關國內文化的介紹與融入少之又少,教材方面兩種文化的嚴重失衡進一步加劇了語言生態環境失衡。以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大學英語教材《全新版大學英語》《新編大學英語》《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三門教材中國文化比重最低2%、最高僅有6%左右,這些直觀的數據說明了教材上的缺失。高校英語教材過于重視介紹西方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在國內傳統文化介紹與融入上少之又少,縱觀國內各個學習階段學生們的英語教材,內容設計上無一不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有關本土文化的強調與融入則極為弱勢,這不符合語言生態環境中二語習得同等重要與平衡這一原則,同時也使得學生們過于關注外來文化,對母語文化持忽視與冷漠態度,引發本土文化失語現象。師資方面,國內高校英語教師作為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生的重要引導者,在文化生態意識上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就不夠重視,教學中也忽視了母語文化的融入,過度批判大學英語、拒絕學習西方文化的民族中心主義等極端化情緒的存在也有一定影響。同時,高校部分英語教師傳統文化積累不足,不具備向外輸出、宣傳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與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教學評估機制不標準不完善等,也使得本土文化失語現象較為普遍。

3.文學生態學視角下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應對

3.1培養學生文化生態意識

高校英語教學中要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生態意識,加深其對于本土母語文化的認識,并在覺醒、反省的過程中完成文化生態意識的創建,這對于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有重要意義,對于英語課堂中引入母語文化也有積極作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立足當前世界多元化潮流,以民族文化為根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化觀,在文化生態意識影響下實現二語習得的平衡,在了解歐美文化的同時完成本土文化的輸出與傳承。

3.2合理設計教材

要以文學生態學為指導,在大學英語教材篩選方面注重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性,通過合理設計教材內容提高本土文化比重,以文化生態系統平衡為目標,將東西方文化有機融入課堂,真正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讓學生既接觸到有趣的西方文化,同時了解到本土文化的魅力,避免語言教學中出現文化沙文主義,走出本土語言與目的語之間的狹隘界限,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人才提供支持。大學英語教材要做好創新,為學生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提供支持,讓其在借鑒、學習目的語優秀文化的過程中,能同本土母語文化之間產生碰撞的火花,實現求同存異、共同發展。要積極創新英語教材內容,實現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融入,積極探索二者能夠融合的主題與契機,突出個性化創新,讓語言教學的目的與文化內涵更為清晰,全面開闊學生文化視野,豐富學生人文精神,讓學生思想上、人文素質上更進一步。

3.3樹立教學文化生態觀

高校英語教學中要樹立文化生態觀指導個人教學工作,除了引導學生積極接觸并了解西方文化之外,還要提升個人本土文化素養,承擔起輸出、傳承本土文化的重責大任。教師要順應本土文化融入教學這一潮流,不斷提升個人專業素質,鞏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具備較強的文化生態意識,將優秀的本土文化融入一線課堂,滲透到學生的英語教學中,從而其提升其文化認同感,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培養優秀人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積極采取重視雙向文化的生態教學模式,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糾正以往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以雙向文化教學為核心開展多種類型的教學活動,改變以往本土文化單向被動的局面,通過積極創新教學內容、組織專題討論、引入中英文化經典作品賞析等舉措,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二語習得過程中兩種文化的重要性與價值,改變中國文化失語局面。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化生態學視角下,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存在同多種因素密切相關,面對文化生態失衡帶來的影響,要以文化生態學為指導做好新時期中國本土文化在英語教學的融入,積極探索高校英語教學發展新道路,打造優質的跨文化交流課堂,滿足高級語言人才培養需求,實現高校英語的進步與創新。

作者:陳娜 單位: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