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職業英語教育扶貧策略
時間:2022-10-25 10:46:10
導語:精準扶貧職業英語教育扶貧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培養高素質英語專業人才,文章首先闡釋了我國職業英語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其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下的職業英語教育扶貧策略,即加強貧困地區職業英語教育扶貧政策支持;建立遠程精準扶貧教育平臺;促進當地教育扶貧精準化;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工程。
關鍵詞:精準扶貧理念;職業英語教育;綜合素養
就目前來說,我國貧困地區的職業英語教育扶貧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資源匱乏、社會認知不足、扶貧對象偏差等。要想充分改善這一現狀,將精準扶貧理念融入其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我國職業英語教育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扶貧資源匱乏。扶貧資源匱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貧困地區的經濟狀況和交通條件等都較為落后,不能為教育扶貧工作的展開提供良好支持。其二是職業學校的教師有限,相應的教育資源也較為匱乏,再加上當地政府財政補助較少,導致整個教育扶貧工作都缺乏堅強的后盾,難以為繼。(二)社會認知不足。我國很多貧困地區的教育認知還存在較大不足,許多人都缺乏足夠的教育意識。這樣一來,多數當地人民無法理解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不會對此盡心并全力支持,更有甚者會加以反對。還有部分學校難以意識到教育扶貧的重要性,不愿意提供支持,使得教育扶貧工作的展開面臨著極大的困難[1]。
二、精準扶貧理念下的職業英語教育扶貧策略
(一)加強貧困地區職業英語教育扶貧政策支持。對貧困地區而言,國家政策是促進職業英語教育扶貧工作良好發展的關鍵所在。對此,國家應當加強對貧困地區的經濟扶持,出臺相應政策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教育扶貧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國家還應針對教育精準扶貧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投入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促進貧困地區職業學校的自我發展,全面強化職業英語教育的精準扶貧工作。(二)建立遠程精準扶貧教育平臺。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教育扶貧工作的展開有了更加便捷、簡單而高效的方式———建立遠程平臺。一直以來,交通狀況都是影響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因素,受地理環境、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貧困地區的交通狀況大多較為惡劣,導致教育扶貧工作難以深入展開。而在遠程平臺的幫助下,英語教師能夠不受空間的限制,以視頻通話等方式直接與貧困地區的課堂進行連線。這樣一來,教育扶貧工作就能有效避免交通因素的限制,從而增強師生的交流與溝通,使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實際教學情況,進而采取合適的措施對學生實施教學。(三)促進當地教育扶貧精準化。促進當地教育扶貧的精準化,是提升貧困地區教育效率的關鍵所在。為此,職業學校要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使其能在扶貧工作過程中有效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進而實現精準化扶貧。例如,當職業學校教師隊伍深入到當地一線教學崗位時,需要與當地的教師進行全面的溝通與交流,并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幫助當地教師提高自身英語水平、優化自身教育方法。這樣一來,職業英語教師就能充分依靠自身所長,解決實際教育問題[2]。對此,當地政府需要與職業學校積極展開合作,完善相應的精準扶貧教育制度,加大扶貧教育福利,吸引更多職業學校英語教師加入到當地的扶貧教育工作之中。同時,政府和職業學校還應適當投入資源,建立職業英語教師培訓班,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專業培養,在短時間內幫助教師快速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四)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工程。一般來說,貧困地區職業學校的財政資金較為緊張、教育資源匱乏、英語教師隊伍整體專業水平偏低,難以充分完成教育扶貧任務。因此,可以通過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工程的方式,對貧困地區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行有效提升。在“一對一”工程中,城市教師與貧困地區教師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對接,讓城市教師通過遠程聯系、實地考察等方式,促進貧困地區職業英語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還可以實行“雙崗置換”的制度,也就是讓城市教師與貧困地區教師在一定時間內互換崗位。這樣可以讓城市教師深入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教學,從而進一步深化當地教育扶貧工作;同時貧困地區教師也能在城市任課、掛職期間不斷鍛煉學習,充分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與綜合素養,有利于扶貧教育質量的提升。
三、結語
職業英語教育扶貧工作對促進貧困地區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水平的增長有著積極作用。我國需要充分依靠精準扶貧理念,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建立遠程扶貧教育平臺、重視當地教育扶貧精準化和開展“一對一”精準扶貧工程等方式,強化我國貧困地區職業英語教育的精準化扶貧工作。
參考文獻:
[1]劉軍豪,許鋒華.教育扶貧:從“扶教育之貧”到“依靠教育扶貧”[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6(2):44-53.
[2]陳升,潘虹,陸靜.精準扶貧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東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6(9):88-93.
作者:陳紅英 單位: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多元主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治理機制
- 下一篇:技工學校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