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區小學英語教育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2-27 02:51:35
導語:農牧區小學英語教育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教育部頒發的《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中的明確規定,赤峰城區從2001年秋季開始逐步在小學開設英語課程。隨后農牧區也逐步開設英語課程。但是普遍是在師資薄弱,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進行的。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狀況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仍然存在突出問題。本文對赤峰市翁牛特旗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指出問題,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赤峰地區小學英語教學發展,對其他地區小學英語教學發展也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問題與建議
2001年2月教育部的《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從2001年秋季開始全國城市和縣城的小學首先逐步開設英語課程。經過十幾年發展,農村牧區小學也已經普遍開設了英語課程,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然而與城市和縣城小學教學情況相比較,農牧區小學的英語教學現狀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形勢發展的要求,農牧區小學的英語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師資方面,郭勒在其論文《西部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問題與對策》中指出“農村小學缺師資薄弱,并且絕大多數英語教師專業水平不高,有部分教師并非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師資匱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導致農村英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馮冰清在其論文《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指出“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口語水平普遍不高,在課堂上基本漢語授課,沒有英語語境的課堂,直接影響學生對語言習得的效果,同時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課堂教學方面,王麗萍在其論文《淺談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對策》中指出“改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要從教師設計,開展多樣化的英語課內外活動和改善小學英語教學的條件等方面下手,切合實際地為學生積極創設適合學習英語和練習口語的真實環境,以推動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良好發展;關于小學英語教材,曹紅娟在其論文《F縣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問題及對策研究》中曾指出教材內容標準不統一、教材內容遠離學生實際、教材的選用上教師沒有發言權、教材內容缺少圍繞農村生活的情景,這都不利于提高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隨著小學英語教學的發展,關于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是劉春風在其論文《近十年來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綜述》中指出“縱觀關于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成果,存在總體水平不高,研究內容單一,部分研究成果過于空泛,采納性不強”等問題。赤峰位于內蒙古東部,屬于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具有漢、蒙兩大民族。農牧區人口218.8萬,占據總人口數的50.62%。自2001年秋季開始全國城市和縣城的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以來,赤峰地區農牧區小學也逐步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從此次調研中發現,赤峰地區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并不樂觀,面臨著困境與挑戰值得教育工作者進行調查研究。赤峰市翁牛特旗有漢族、蒙古族兩大主要民族,農牧區人口19.8萬,占總人口的40.75%,教育情況在赤峰地區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對翁牛特旗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狀況進行專題調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調研主要以翁牛特旗三所農牧區小學為例,對這三所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學現狀進調研。研究思考的出發點及得出的結論、提出的對策與建議均依據調研的真實情況。調查研究從2019年3月進入準備階段,開始對所研究問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分析,了解相關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內容,農村、牧區小學英語教育研究現狀,確定了本課題研究目標,制定了初步的研究方案。2019年4至7月進入研究階段。本次調研中問卷調查在三個學校中共發放200份學生問卷,每個學校平均60份左右,共收回有效問卷186份。調查研究期間分別在三所小學隨機采訪了9位小學英語老師,3位教研組長,三為相關領導。了解他們對目前英語教學的感受,對教學管理及教學模式的認知和困惑,以及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課題組成員同時進行課堂觀察10節,直觀觀察英語教學的課堂教學過程。2019年8月開始進入分析總結階段,直到10月中旬完成整個調研報告。
一、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
翁牛特旗位于赤峰市的中部,是一個半農半牧的貧困縣。近年來,隨著翁牛特旗政府對城鄉教育的投入,農牧區小學的綜合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學條件、教學師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響應國家號召,翁牛特旗自2002年秋開始在農牧區小學逐漸開設英語課程,經歷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小學英語教育無論是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小學的英語教學質量仍存在問題。農村的英語教學現狀受師資力量、教育管理水平以及教學模式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的限制,與城市的教學現狀相比較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師資薄弱。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對英語教師的素質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師的素質關乎教學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小學英語教師,作為引導學生英語入門的啟蒙者,他們的素質和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英語這門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它是一門語言,在習得的過程中,對這門語言感興趣的程度對學習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小學的英語教師,首先從數量上嚴重不足,數量上的不足直接導致質量上的參差不齊。調查中發現,幾乎每所學校都有部分英語教師并非英語專業科班出身。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師的基本功普遍存在問題,而這些非英語專業出身的教師身上存在的語言能力差,語音語調不準確,英語基本功不夠扎實等問題尤為突出。在我們的訪談中也發現,小學英語教師的教研活動趨于形式化,對教師的職業和專業發展幾乎起不到什么質的變化。并且由于經費等問題,教師也很少有機會出去參加有關教學方面的研討會;農牧區小學教師參加市級以上專業研討會的教師的數量以及在市級以上相關比賽中獲獎教師的數量少之甚少。這直接導致農牧區教師的教法傳統呆板、教學理念落后、甚至不能勝任英語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有的學校一至六年級十幾個班級,卻只有兩名英語教師負責英語教學任務。所調查的英語教師平均工作量均在每周14、15學時以上。跨年級帶課,超負荷工作的現象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備課,檢查作業,參加教研活動,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次調研,我們專門選取了一所純牧區小學作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在校生85%以上學生的母語是蒙語,50%的學生存在漢語交流障礙。調研發現從學生的角度存在以下問題:1.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牧區小學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明顯低于其他農村漢語授課小學。特別是男生,喜歡學習英語的數量不到三分之一。喜歡學習英語的學生大部分是漢語交流無障礙的學生,而對學習英語興趣不高的學生中大部分是漢語交流存在障礙的學生。2.英語成績普遍差。牧區小學英語考試成績普遍低于其他農村小學。每次統考中,八十幾分的英語成績已經是最高分,并且數量不多。進一步分析成績發現,高年級的成績明顯比低年級的成績好。3.英語課堂不積極。在我們隨堂觀察中發現,牧區學校的英語課堂不活躍,課堂上和老師互動,起來發言的就那么固定的三兩個學生,其他學生被老師叫起來發言,要么出錯,要么根本回答不上來。調研發現從教師的角度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教學難度大。牧區小學英語教師教學難度還體現在語言交流上。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蒙古族學生對不會講蒙古語的英語教師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學習上遇到困難,教師和學生很難進行有效溝通。急需加大開展“雙語、三語”教學改革。2.教學條件差。學校沒有配備多媒體教室,教師無法將英語中的語言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傳統的教學設備不利于教師更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模式,更難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3.師資力量差。所調查的教師中正規師范學院英語專業蒙漢兼通畢業生較少。并且教師流動性很大,更加劇了師資力量的薄弱。(二)英語課程目標不清。小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預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其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然而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農村還是牧區小學,都從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但是學習目標各不相同,周課時也從1節到5節不等。農村地區小學平均每周周課時在4節左右,而牧區小學由于三年級同時開設漢語文課程,英語每周周課時被壓縮到3節。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也因學校的各方面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英語角、英語手抄報、英語口語比賽、英語書法比賽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情況并不樂觀。有的學校一學期舉辦一次簡單的英語口語比賽或書法比賽,不分年級,不分層次,也很少有教師對參賽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指導。所調查的學校中,沒有學生參加過旗縣級以上的英語相關比賽;沒有一所學校設有英語角,供學生練習口語。英語手抄報往往是迎接上級檢查時才要求學生臨時制作。牧區小學由于三年級同時開設漢語文和英語課程,課時被壓縮,在正常完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基本沒有時間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總體上,農牧區小學大多數學校除了完成正常的英語課程內容外,根本無暇顧及第二課堂。無論是學校主管教學的領導還是課任教師對第二課堂的重視度均不高。農牧區小學的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還有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因此農牧區小學學生對于英語的重視度也各不相同。長期以來,導致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在考試中甚至交白卷。教師的教學面臨困境。本課題組進行調研訪談中發現,對英語教學目標不清是普遍的現象。多數教師不了解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小學英語各個階段的教學理念和具體的教學目標。(三)教學資源不足。二語習得是一個要求多操練,注重個體的學習過程。但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學生英語學了一本英語課本和一本同步練習冊幾乎沒有其他輔助學習資料。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課外輔助教學資料有限,所調查的三所學校中沒有一所學校有可供學生閱讀供教師參考的英語課外讀物,更談不上配備語音教室供教師和學生練習聽說能了。教學設施的完備與否是影響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語是一門語言,小學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規范的語音、語感,配套的教學設備十分有必要。所調查的每所學校都配有錄音機,但課堂利用率不高,基本上都是考試時用來聽聽力。學生的語音語調基本上是模仿老師。由于經費不足或對英語教學的重視度不夠等原因,農牧區小學課堂根本無法做到多媒體授課。設施相對條件好一點的小學,也只有一件配有多媒體的教室,并且也只有在上觀摩課或教學比賽等的時候,才利用多媒體教室授課。沒有條件將電腦上的合適資源,視頻、課件、動畫等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展現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得不到更新,教學思路受到限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調研中,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發現,學生的語音、語調不準確,有些單詞根本不會讀或者讀音明顯有錯誤。同時發現,大部分學生記憶單詞發音的方法是標注發音相似的漢字或拼音。學生基本不會自然拼讀法。(四)英語課堂教學不注重教學方法。調查中發現,因受教師本身的素質和教學硬件設施等因素的影響,目前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方法仍舊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部分英語老師按著課堂教學常規進行,重點放在讀、寫兩個方面,聽和說的練習較少。英語課堂上活動較少,教師基本上漢語授課。課堂設計簡單,缺少整體設計。整堂課師生互動活動少,并且單一,主要以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互動,學生參與度不高。有部分年輕教師在課堂中根據課本內容設計了口語練習活動,但缺少情景創設。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能力有限,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學內容與農村的環境脫離,難以讓學生產生共鳴。小學英語教學中口語訓練的缺失,直接影響學生在聽、說方面的困難,更談不上學生在日常交流中的應用。在調查中,根據課本的內容,我們設計了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簡短的口頭對話活動,而能順利完成對話的學生的比例不教育教學研究到三分之一。傳統的英語教學偏重于書面學習,把語言訓練變成了記單詞、寫作文,把語言學習的聽、說、演給變成了讀、寫、背,偏離教學目標。
二、思考與建議
(一)高度重視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國民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小學英語教學發展,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在整個農村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英語教學管理和指導。本研究調查發現,在農牧區小學村,英語課程目標得以順利實施,必須切實轉變學校的各級領導的教育管理理念。校長是學校的帶頭人,他的決策正確與否對于一個學校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校長首先要高度重視英語課程的開設情況,不能將其視為一種可有可無的科目,而應該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大力支持和保證英語課程的順利開設。特別是純牧區小學的校領導,根據牧區學校的教學特點,應積極向上級反映學校所面臨的實際困難,從改進教師資源,教學資源等基本保障方面扭轉現狀,為牧區孩子學習好英語打下堅實基礎。(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農牧區師資隊伍薄弱一方面受編制問題的限制,有部分非英語專業的教師轉崗承擔英語教學。隨著大學擴招,越來越多的英語專業畢業生擴充到英語教師隊伍中,但因農牧區,學習生活條件差,交通不便,遠離城市,待遇不高等原因,大部分教學水平高的老師都愿意留在城里工作。農牧區仍然招不到水平高的英語老師,并且流動性強。有的老師教兩年,有的甚至教一年,試用期滿后便調到城里工作的老師比比皆是。純牧區小學的師資隊伍更是參差不齊。每年師范類蒙漢兼通的英語畢業生數量有限,畢業后大部分都被城里的小學招錄。牧區小學蒙漢兼通的英語老師的教學水平明顯偏低。在課堂上無論是用英語,漢語還是蒙古語,與學生的互動以及課下與學生的溝通都不順暢。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課題組認為,校領導,教育局及政府有關部門應根據農區、牧區小學各存在的實際情況,多渠道,多方位補充教師數量,提高教師素質,打造一支層次合理,數量充足,質量過關的小學英語教師隊伍,是小學英語教學開展,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財政支持,提高待遇招錄優秀的英語專任教師,壯大農牧區英語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改變管理教育理念,通過減輕教師負擔,合理安排課時等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挖掘教師的教學潛能,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同時,教育行政部門應通過培訓,外出學習等活動積極促進教師改進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三)統一教學目標,加強教研活動。重視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要注意到教師對自身教學的認知是否準確,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師資弱、水平低、超課時等原因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偏離《課程標準》的一級目標。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學校雖然開設了英語課程,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農牧區小學的孩子升入初中后英語成績明顯落后于城里孩子。個別純牧區小學的孩子由于與教師語言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礙導致其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久而久之徹底放棄英語學習。這些學生升入初中后,英語學習成績可想而知。通過調研,筆者認為在農村小學現有的條件下,教師只有努力學習英語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遵循英語學習的規律和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尋找一條符合農牧區實際情況的小學英語教學路子,加強英語小、中學“一條龍”教學研究,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四)優化教育支出,加大資金投入。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教育支出結構,推進各級政府教育事權與財力相互匹配,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校生均撥款制度,統籌城鄉、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投入保障。采取“綠色通道”引進優秀教師、招錄優秀畢業生任教、編制內調劑使用教師等方式,增加教師數量,提高教師能力。著重強調教育的均衡發展,突出“公平”理念,逐漸平衡地區間、城鄉間的基礎教育發展。首先,適當調整增加農村牧區教師編制,并采取鼓勵措施,鼓勵有資質的教師到薄弱學校和地區任教。同時適度提高農村牧區教師待遇,保證農村牧區教師的基本生活水平。其次均衡辦學條件,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縮小地區間、城鄉間基礎教育發展差距。在推行標準化建設的同時考慮到農牧區的實際,突出當地辦學的特色和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基礎教育的多元發展。內蒙古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民族基礎教育對于民族地區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基礎教育,首先要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教育方針和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堅持“優先重點”發展民族基礎教育,推行“兩主一公”辦學模式,不斷推動民族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提高民族基礎教育的“雙語”教學質量和水平,鼓勵蒙古族學生在蒙語授課學校學習和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要積極學習英語。其次,加強民族基礎教育師資力量培訓,提升師資水平。為民族基礎教育教師提供培訓,建立教師培訓激勵機制。除了提高教學質量本身,同時還應為蒙語授課學生提供更多的未來教育選擇,爭取國家對內蒙古民族教育給予更多優惠,力爭在國家部署院校和內地重點高校擴大民族預科生招生比例以及在國家重點院校開辦民族班。在不斷拓寬未來教育機會的同時,在自治區范圍內的高等院校也要積極調整學科結構,根據實際需要培養蒙漢兼通畢業生,并多渠道拓寬蒙語授課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三、結語
此次課題調研,因受時間等因素的限制,調查范圍相對較小,但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對翁牛特旗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不難想象,整個赤峰市,乃至全國,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尤其是偏遠的農區、牧區、落后等地區的小學所對面的挑戰與困難。此次調查的結果表明,發展農區、牧區小學英語教學要求相關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多渠道提高師資力量,改進辦學條件,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優秀人才服務農牧區小學英語教育,改善農牧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
參考文獻:
〔1〕郭勒.西部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問題與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3,(05).
〔2〕馮冰清.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6).
〔3〕王麗萍.淺談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家學論壇,2011,(04).
〔4〕曹紅娟.遼寧省F縣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2.
〔5〕劉道義.小學英語教學特點與小學英語課面臨的挑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07).
〔6〕劉春風.近十年來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綜述[J].韶關學院學報,2014,(11).
〔7〕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8〕胡森.我國中部地區農村小學教育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2018.
〔9〕孫帥華.我國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8.
〔10〕王兵.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一所農村小學為個案[D].西北師范大學,2008.
作者:賽漢其其格 單位:赤峰學院
- 上一篇:高職英語教育情境教學的意義建構
- 下一篇:微課翻轉課堂模式在中職英語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