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想批判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2 11:16:00
導語:哲學思想批判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春秋戰國動亂550余年,其間戰火連綿,諸侯爭霸,生靈涂炭,人民遭殃,社會長期處于兵燹和混亂之中。
春秋時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將首都從鎬遷到洛陽。之后,鄭莊公首先稱霸,平王時“周鄭交質”,各以太子住在對方作為人質;桓王時鄭伯祝聃射中王肩,周王的軍隊被鄭國打得大敗,從此,“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鄭國之后,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對外擴張,形成很大的霸業;管仲死后,桓公任用小人,以至于自己死而無葬;后宋襄公短暫稱霸,晉文公、楚莊王繼而爭霸幾十年,發生過多次大戰,最后在宋國大夫向戌的調停下晉楚弭兵,共為霸主,齊、秦與之結盟,其他國家還要朝貢;中原的烽火暫息,但東南的戰火又燃起來了,吳王首先稱霸,隨后越王勾踐成就了春秋時最后也是最大的霸業。到公元前474年,春秋時代結束。
進入戰國時期以兩件事為標志,一是魏、趙、韓三家分晉,三個大夫瓜分了晉國;二是田氏代齊,田姓長期居于相位,終于稱君。戰國之后,只剩齊、魏、趙、韓、秦、楚、燕七個大國,大家力量相當,誰也無法稱霸。不過,實力還是有相對強弱的時候。始則經李悝、西門豹等改革的魏國力量最強,后來齊國的孫臏圍魏救趙、減灶誘敵,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大敗魏國的龐涓,同時,秦國打敗了勢力不斷擴張的楚國,這樣,齊國與秦國形成雙雄并立的局面。但是隨后樂毅率領六國軍隊打敗了齊國,齊國差點亡國,只剩莒和即墨兩地,最后田單用火牛陣收復了一些失地。但齊國還是衰落了,只剩強秦。長平一戰,秦國打敗了六國中實力稍強的趙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掃平天下,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倡其說,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等紛紛登臺亮相,中華文化處于鼎盛時期。
秦始皇當政后,建立郡縣制,也就是層層施控、上級命令下級的人治官僚制度(現代政治文明是法治分權的制度),同時,他采取法家的消滅文化的愚民治國態度,焚書坑儒,苛刑酷政;結果,秦祚短促。漢朝初時,吸取秦亡教訓,“與民休息”,蕭規曹隨,采納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大大增強了國力。但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進入了漫無止境的意識形態獨尊的時代,文化趨于毀滅,民族的活力和創造性被窒息。
這就是中國的特點,國家紛亂才有文化繁榮,國家“太平”必然文化滅絕,“太平”就是政治專制、文化專制、官府壟斷資源。
所幸我們有孔子、老子、莊子,否則我們無以面對人類文明。
二
孔子首先是個偉大的教育家,是第一位人格獨立的教師。他首次向民間普及教育,改變了學在官府、官師不分的局面;他提出“有教無類”(一切人擁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的思想,為后來的科舉制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也使得中國哲學成為大眾化的知識;他主張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對師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主張以“仁”為教育的核心,讓人們自愛而愛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提倡知仁行仁、中庸中和、“不憂”、“不惑”、“不懼”的修身要求,認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溫而厲”,“恭而安”;他主張面對道義,學生不必謙讓,“當仁不讓于師”;他注重人格感化,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他承認學問是從學習而來的:“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重視年輕人,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如果孔子不問政治,一直做教育家的話;如果他不被后來的統治者利用,被神化,成為棍棒的話,那么,他一定是個完美無缺的人,是個讓我輩仰之彌高、頂禮膜拜的偉人。
孔子奠定了科舉制度的理論基礎,但這科舉卻成為統治者鞏固專制制度、避免社會對抗的工具。科舉使得貴族與平民雙向交流,特別是使得老百姓可能“當官”,這讓官本位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小民垂涎欲滴,自覺放棄了改良壞的制度、推翻暴政的想法。
與其說孔子是個哲學家,不如說是個政治思想家。他提出了“仁”、“禮”、“和”、“大同”等思想,目的是治理社會,扭轉動亂的局勢。
中國人急功近利,不做見不到眼前利益的學問。
所以,即使像孔子,其哲學理論也是支離破碎、缺乏理論深度、不成體系的,但作為政治理論家,他卻是偉大的。
孔子的“仁”就是要統治者停止攻殺,時刻想到人民的利益;要諸侯貴族“能近取譬”,以己度人,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別人想一想:你想利益,別人也想,為何搶奪,為何貪得無厭?你想活命,別人也想,為何殺戮,為何不尊重別人?你不想饑寒交迫、妻離子散,別人也不想,為何讓別人骨肉分離,血流成河?
孔子要統治者施仁,克己復禮,克制自己,自覺不貪不奪,講人道,愛別人,這無疑是對牛彈琴。他不講民眾的監督、人民的主權,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人相差甚遠。
學生問孔子如何治理社會,孔子曰:“也必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也就是說,他要讓君臣父子、各種社會關系符合它的稱號,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像個君主的樣子,不能胡作非為,臣子要像個臣子的樣子,不能犯上作亂,父親要像個父親的樣子,不能有違父道,兒子要像個兒子的樣子,不能悖于孝道。因此,孔子要求恢復周禮,對社會“齊之以禮”,實行禮治,“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人民“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就形成一個有道的社會了。
中國人治理社會流于人治,從來以“精神文明”教育為主,輔之以懲罰人的刑法??鬃臃磳Ψㄖ?,認為那是外在的強迫,不如從內心順化、教化、奴化人民來得高明。而西方人重視法治,不相信任何人,認為權力必然帶來腐化、墮落,必須對之加以監督;法治首先是保護人權,其次才是懲罰人;精神文明必須建立在法治、民主、平等、市場經濟的基礎上。
“禮”的運用便是“和”,儒家強調“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流(不流于眾俗)?!比毡救俗苑Q是“大和”民族,早年憲法即規定“和”的民族精神,如今日本的企業間也是既講競爭又講協作,他們法人參股,各企業命運相通,同時,每一個企業內部勞資間、上下級間亦構成一個和諧的命運共同體,所以,儒家的“和”的精神在日本得以很好的體現。反觀中國––––––“和”的概念的發源地,人與人傾軋,面和心不和;企業與企業出口時爭相削價,致使國家損失慘重。所以有人說,一個中國人是條龍,幾個中國人是條蟲。
儒家信命??组T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闭驗橄嘈琶虼?,孔子相信上天委托給自己的使命–––––––“天生德于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也正因為相信命,所以,不患得患失,心胸博大–––––––“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君子坦蕩蕩!”
中國人大多是命定主義者,所以,少有闖勁,少有冒險,少有抗爭。
孔子信命、畏天,但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子不語怪、力、亂、神”。子路問他鬼神之事,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說:“敬鬼神而遠之”。有人問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中國人大抵是無神論者,盡管民間有許多支離破碎的鬼神信仰。但如信孔子、關公、媽祖、灶王、土地神、八仙、菩薩等,與其說是信鬼神,不如說是以此寄托對生活、生命的留戀。
如此無超然的信仰、無純正的宗教,有時對社會發展是有利的,但在社會劇變時期它會導致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瓦解,所以,中國人的世俗思想、價值觀很容易發生動搖、崩潰。如晉時、明末、“五四”時期、“”時期。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人”??梢?,孔子有濃郁的道家出世思想。它也說明,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是儒中有道,道中有儒(老子莊子也有治世的思想)。
但孔子為什么沒有出世做隱士呢?隱士們譏諷他“累累如喪家之犬”,在無道的亂世還到處奔忙,可孔子回答得很好:“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易也(假若是個有道的社會,我孔丘就不參與改革了。正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我要挺身而出?。?/p>
可見,孔子有一種氣節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一種樂觀進取、追求“道”的精神:“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志于道,據于德”,“朝聞道,夕死可矣?!?/p>
孔子追求“道”,但“道”不等于“真理”。中國人沒有多少是非之心、正義感、真理意識?!罢胬怼币辉~本來就不屬于漢語的話語系統,是外來的。
有人問孔子:倘若兒子偷了人家的羊,做父親的知道后是應當包庇還是揭發兒子呢?孔子答:應當包庇兒子。因為倫理高于正義!
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也就是說,老百姓中有壞的東西,圣人也應當包容它。
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可見在中國,有權有勢的人總是霸占了仁義真理,長此以往,老百姓當然對正義之類的東西概念模糊了。所以,趙高指鹿為馬,大家只好頻頻點頭。
于是在現實中,中國人對錯誤的、丑陋的、惡的東西往往能熟視無睹,甚至助紂為虐。
模糊是非以至于成為一些人的修身準則,莊子提出“齊是非”,白居易要求自己“心中泯滅是非心”,鄭板橋的一句“難得糊涂”風靡千百萬、幾個世紀的中國人。
所以,中國社會往往惡勢力橫行,人們一方面只顧保全自己,另一方面也不擇手段地行事。
中國人沒有多少正義感,但有“正氣”感、“氣節”意識,也就是為社稷犧牲、為皇帝效忠的思想。
孔子之后,孟子的思想成為主流,其人性本善、仁政、天人合一、天民的學說,以及“萬物皆備于我”的主觀主義影響深遠,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思想;稍后,另一大儒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禮法并重、天人相分、勘天(戰勝大自然)、天地人三才平等這些類似于西方的思想,反映了中華智慧的旁支,終究沒有引起中國人觀念的革命。
孟子之仁政學說、民本學說在歷史上起過進步的作用,如朱元璋之類的流氓皇帝對他恨之入骨,撤了他的牌位;但孟子的學說的欺騙性也是很大的。
孟子重視人、民心、自我的作用,稱:“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因此他告誡統治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后人根據他的思想又提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其實,老百姓的力量是極其有限的,愚民、暴政也使得人民麻木畏懼,所以,壞蛋皇帝再多,王朝往往也能綿延上百年,乃至幾百年。可見,所謂載舟覆舟實為中國人的欺人之談!
孟子還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贝藶槊骶骞俚睦碚摶A,人民總是如此翹盼,可現實總是昏君暴官。
孟子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政府放在第二位,統治者放在第三位;此理論誠可貴,可專制社會何曾做到過這樣?誰不是把統治者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呢?除非在民主社會,選民可以把不顧人民利益的統治者趕下臺。
孟子又稱:“尊賢使能,俊杰在位”,養“浩然之氣”,此話乍一聽不錯,可仔細一想:何為“賢”?多數無非是溜須拍馬,熟背八股的人;何為“能”?多數是八面玲瓏,四平八穩的人;何為“浩然之氣”,無非是效忠統治者、視死如歸、兩袖清風、養心寡欲的圣賢。
不過,孟子達到了中國人治社會的最高境界。
孟荀以降,出現了董仲舒這個“圣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原始的儒家科舉制是他的功勞,他主張以德治取代刑治,改變秦的暴政;他規定“三綱五?!保瑥膬刃呐嗣瘢凰l明天人感應學說,提出皇權授命于天;他運用五行生克循環解釋王朝更替,以“天不變,道亦不變”鞏固封建道統;他根據《公羊傳》中的三世說“衰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以及《禮記》中的三世說“亂世”――“小康”――“大同”描繪了中國人的太平盛世夢想,其實是中國人治境界的烏托邦;他的科舉倡議保證了官方意識形態的灌輸,保持了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溝通,成為一劑麻醉藥,使得老百姓屈服于專制統治和升官發財的夢想。
漢以降,王充的唯物主義、范縝的無神論、張載的以氣為本體的學說、程頤程顥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李贄黃宗羲王夫之戴震唐甄的反僵化儒學、反一人專制的思想等等獨樹一幟,成為無思想時代的彗星。其中尤以程朱理學影響深遠。程朱把孔子的“仁”、“義”、“禮”、“道”等都概括為“理”,認為“萬物皆是一個理”,“天下只有一個理”,它“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一物須有一理”,“物我一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他們把封建綱常倫理看作是萬古不變、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程顥更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反對寡婦再嫁;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此“以理殺人”、“禮教吃人”不知讓多少人犧牲其下呀!
程朱的同時,陸九淵(陸象山)發揮了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的唯心觀點,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后來,明朝的王陽明(王守仁)又提出,心是世界的本源,天下無心外之物,無心外之理,此“心”即“良知”,又稱“天理”。所謂“良知者,心之本體?!彼^承了孟子的人心本善理論,提出“致良知”,“破心中賊”;他發展了中國人的“道”“器”合一的一元論觀點和世俗主義思想,提出“知行合一”,“心”“理”合一,“日常倫理即道”等。陸王心學代表了宋朝以后中國人的回歸內心的傾向和人治社會崇尚“興公滅私”的道德之態度。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現代有“儒家資本主義”之說。其實,日、韓等的成功不能簡單地歸于儒家。因為這些東亞的國家和地區既崇尚儒家的“和”(如日本)、“孝”(如韓國)、“禮”(如新加坡)等,更崇尚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自由、平等、民主等,而后者才是其西化后文化的內核。
歷史上,儒家對經濟發展是起了阻礙作用的。它鄙視勞動人民,鼓吹“學而優則仕”,它逼迫有才華的人都走上“做官”之路,孔子斥責問稼問圃的樊須為“小人”,孟子更將“義”“利”對立,這些都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
但經過重新解釋的儒家言論可以為現代的經濟管理、行政管理服務。日本“工業之父”澀澤榮一首先將《論語》運用到企業管理,他開設了“《論語》講習所”,倡導“論語主義”、“道德經濟合一說”、“義利兩全說”、“論語加算盤說”,認為“論語中有算盤,算盤中有論語”,即講道德、信用可以帶來物質利益,而在牟利時要講究道德、信用。
日本東芝公司總經理土光敏夫,豐田公司創始人豐田佐吉、豐田喜一郎等人都喜歡都《論語》,豐田喜一郎還將“天地人知仁勇”用作自己的座右銘。日立公司創始人小平浪平把儒家的“和”、“誠”列為社訓。日立化成公司總經理橫山亮次說:“日本人的終身就業制和年功序列制是禮的思想的體現,企業內工會是和為貴思想的體現?!比饩C合研究所的中島正樹稱“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住友生命的會長新井正明以“其身正,不令而行”為座右銘,住友的總理事小倉恒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建立事業的頭一個條件,也即盡本分、盡責任。松下幸之助認為,企業家要仁愛惠眾,要生產出象自來水一樣多而便宜的產品以回報社會。
日本人善于“洋為‘日’用”,“古為今用”,而中國人為仁義道德所束縛,專事注經訓詁。
三
中國士大夫文化儒道互補,道家作為補結構,拯救了一大批失望于儒家理想或仕途遇到挫折的知識分子;遁身于道家后,士子們樂觀逍遙,仍念念不忘平治天下,所以,孔子說:“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道”,老子說:“君子得其時則鳴,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孔明為散人時,“聊寄傲于琴書,以待天時”,劉備三顧茅廬后,他遂與劉備縱談天下三分大事??梢姡T葛亮是在密切關注時事,隱藏著世俗名利之心的。
道家的開山之祖應追溯到楚國的開國人物鬻熊。鬻子當年歸附了周文王,被封在楚,后傳《鬻子》一書。鬻熊說:“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又說:“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生隨死。”以上說明鬻子已有“道”的思想,守柔、辯證的道家思想。
道家的歷史上有一個人物叫楊朱,大家對他的爭論比較大。一是爭論他到底是春秋人還是戰國人?二是爭論他到底是獨樹一幟的享樂主義者還是真正的道家人物?
《孟子》中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韓非子》中說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輕物重生之士也”,《淮南子》中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笨梢姡瑮钭邮恰盀槲摇钡淖晕抑髁x者、全性保真的貴生主義者。但是,《列子》一書中楊朱又說:“人之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他認為人“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因此,不應抑制欲望的滿足,應當及時行樂??梢?,楊子又是一個縱欲主義者、享樂主義者。
楊朱典型地代表了中國人的重生、及時享樂的思想。盡管《列子》一書可能是晉人的作品,但并不影響它代表某種國民性。
列子,列御寇,又稱列圉寇,傳為戰國鄭人。居于鄭圃四十年而人不知,涵光斂影,不露鋒芒,超然物外,藏形眾庶,御風而行。他說:“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者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绷凶又v述了杞人憂天的故事諷刺老百姓為此四者而奔忙焦慮。
《列子》代表了晉人的理想,反映了中國人淡泊棄利的想法。
漢初,統治者“與民休息”,奉行“黃老之術”,其時,文子之學大盛。文子,大概是越國大夫文種,也有人說是計然,即范蠡的老師,計然,字文子。還有人說,計然就是文種。1973年長沙馬王堆古帛書和河北定縣漢墓出土《文子》竹簡,才確認《文子》其書。文子說:“無為者……,推自然之勢”,“圣人者,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也即以順應自然、因循為用而治國,同時,他還提出尚賢,任能,以民為本,行賞罰,去苛政酷刑等思想。文子成為漢初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意識形態的代表。
傳說孔子曾多次討教于老子,老子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颖挥枺ㄎㄖZ諾。
老子就是這樣“獨異于人!”顯得個性突出,比人高明一等。他做過史官,博學多才,深諳歷史的成敗法則,提出“無為而治”的治世理論和守柔知足、功成身退、以退代進的辯證法,其影響深遠。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文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有兩本書,一是《圣經》,二是《道德經》,即《老子》。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中有很大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成分,如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就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無為貴靜),說明放開管制、實行自由貿易的重要性。
老子的價值觀是“知?!报C––“襲明”,也就是首先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然后依照規律明智地行動。老子警告:“不知常,妄作,兇!”“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此“?!币喾Q“道”,最根本的道是“物壯則老”,“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也就是說,“道”的規律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而柔弱正是“道”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按此道理,我們做事就要從反面開始,從弱小著手。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置之度外)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不是要表現出無私嗎),故能成其私”;“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厚藏則多亡(財多惹禍)”;“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功成身退,天之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曲則全,枉則直”;“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的上述言論充滿了人生智慧和辯證法,但也透露出一些中國病的征兆:
一是“不敢為天下先”,于現代社會的競爭意識、首創精神不合;
二是以退為進,欲取反予,充滿了中國人的詭詐權謀;
三是委屈求全,不堅持正義而退縮,反映了“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傳統意識,這也就是中國歷來漢奸多的原因。
老子還說:“守柔曰強”;“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強梁者不得其死”;“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p>
可見,《老子》一書貫穿了辯證思想、示弱兵法、柔弱策略,難怪說:《老子》是一部兵書。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也正是氣功、太極拳等的理論基礎。但是其知足思想卻是小農自給自足經濟的反映,于現代市場經濟是不合的。
老子有其獨特的社會觀、治世理論。他認為春秋時期天下大亂,是由于人人逞能、個個想當英雄折騰一番、諸侯大夫為私欲而割據殺伐的結果,所以,人們不是做事少了,而是多了:“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于是,統治者首先應當廢除這一切,實行“無為而治”:“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治人事天,莫若嗇(少做)”;“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讓戰馬停下施肥);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故無事,無執故無失”;“為無為(以無為當作有為),則無不治”;“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由“無為”,老子進一步提出去智、愚民、返璞歸真的道理:“以智治國,國之賊”;“智慧出,有大偽”;“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皆孩之”;“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絕學無憂”;“我愚人之心也哉!”
老子的上述無為而治的思想固然有先進的自由主義成分,其返璞歸真的思想也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可是其否定法治、否定技術的思想,其反智主義、愚民主義于建立現代中華文明都是極其有害的。
老子提出了“道”的自然哲學:“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按照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可以得下列圖示:
無名→有名→萬物
道→1→2→3→萬物
無→有→萬物
潛物質→原始物質(時間0開始大爆炸)→萬物
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無名”、“道”、“無”有如“真空”概念,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存在著“潛物質”,時間為0時,潛物質顯化為“有”、“一”,爆炸為宇宙萬物;其中,“二”指分化為陰陽兩種物質,“三”指陰陽交合產生第三者,于是萬物繁衍。
老子不愧為是天才的思想家,他“猜”(直覺)到了大自然的奧秘。
中國人就是這樣,往往有直覺,而無推理深化。
一般來說,老子反對戰爭,稱“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他之所以不主張用兵,是因為他目睹了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
老聃反對戰爭,可是又沒有提出防止發生戰爭、防止戰爭侵害的任何措施。
老子是一個謹慎的處世者、聰明的做事者,他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摘”;“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寵辱若驚”;“圣人被褐懷玉(穿著破衣服,懷揣美玉,比喻懷才不露)”;“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圣人猶難之(重視困難),故終無難矣?!?/p>
老子不愧為智者,是最聰明的中國人!而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同時也是最詭詐的一群,由此推之,老聃為世界智神無疑。
人們評論道:老子貴真疾偽,憂國憂民,愛發牢騷,好說反話,善用比喻,雅俗并舉。他還好作驚人之舉,如“治大國”這樣嚴肅的主題他卻只用“烹小鮮”來比喻;他喜歡“未知牝牡之合”的“赤子”,但竟然用“朘作”(陽具勃起)這樣的不雅的比喻。他還罵統治者為“盜竽”(強盜頭子),而自稱“愚人”。老子真正是撲朔迷離、怪誕智慧的獨行俠呀!
四
道家的老子是策略派,不是教人隱遁,而是教人改變生活的策略;莊子是境界派,也不是教人遁世,而是教人提高人生的境界。
莊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反傳統思想與尼采的思想接近,他的反異化思想與薩特的思想相象,但后者比他晚兩千多年;他的哲學影響了佛教,成為禪宗的主要思想來源;他奠定了中國藝術(山水畫)、中國文學(田園詩)的基礎,他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如阿Q精神),代表了中國文人的理想(如精神自由、天人合一)。
莊子處在“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天崩地坼的社會大變動時代,他這樣描述道:“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亂”,“無恥者富”,“人者厚貌深情”,“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千世之后,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凡人心險于山川”,“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所以,莊子感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患潰癰”。于是,他竭力逃避現實,“以天下為沉濁”,追求精神自由、天人合一、超脫隱逸的“天放”、“神人”生活。他“傍日月,挾宇宙”,“獨往獨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乘云氣,御飛龍,騎日月,游乎四海之外”;他想象如大鵬作“逍遙游”,如姑射神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他“奔逸絕塵”,“自藏于畔”,“心與天游”,“天人契合”:他棄世無累,“棲之深林,浮之江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莊子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啊,逃避專制現實,躲到堂而皇之的烏龜殼里,逍遙自在!
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實際上是統治者的專制與老百姓的愚昧、知識分子的退避互補。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獲得精神自由呢?他認為,對待生死壽夭,要齊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而不悅,死而不禍”,“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壽則多辱”,所以,生死壽夭不必多慮。對待富貴貧賤,要齊貧富,“富則多事”,何必去追求呢?“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何必要占有整個森林、整個河流呢?對待得失毀譽是非,也要齊是非。如果把得失看作是“藏天下于天下”,就不會患得患失了;毀譽也要“兩忘而化其道”,“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币虼耍f子說:“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边@既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寬容萬物”,“兼懷萬物”,心胸博大,也反映出了根深蒂固的阿Q精神。
即使像莊周這樣的超脫的人也擺脫不了世俗的羈絆,這正是中國人的超切主義生活態度(而不是西方人、印度人的向宗教的超越)。莊子即是主張在現實中隱,他說:“吾將曳尾于涂中”;“我周旋于億萬人間,如處獨焉,如蹈虛焉。御至紛如至少,視多事為無事”;“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身而弗見也,非閉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遭治世不避其任”;“入其俗,從其俗?!?/p>
要在世俗中隱,就要收斂光芒,學習燕子的處世法則,不惹人注目:“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同時,隱逸于俗又不要失其內在的獨立性:“外化而內不化”,“其聲銷,其志(獨立人格)無窮。”
中國人的聰明智慧都用在了如何在亂世保全自身、適應世俗上,不會想到如何避免亂世的出現。
像老子一樣,莊子也主張有技巧地生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后”(比老子的“不敢進寸而退尺”,“后其身而身先”更為狡猾),同時,他又反對使用謀略:“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
莊子使用的是不露痕跡的最高謀略。
莊周是相對主義者,他認為事物的屬性都是由主觀認識決定的,而不是客觀性質決定的,所謂大小、長短、好壞、美丑、生死、男女等,從“道”的高度來看待,都是等同的;因此,他反對“有畛”,反對象猴子一樣無事自擾地區分“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莊周故事:給猴子橡子吃,早上三個晚上四個猴子不干,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大喜)。他“齊萬物”,認為“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物無貴賤”,“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萬物齊一,孰短孰長”,“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是亦彼矣,彼亦是矣,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莊子如此混淆“是”“非”、“有”“無”,也是中國人的是非感淡薄的一個反映。
反仁義、反文明、反異化是莊周的社會觀的主要內容。他認為儒家的圣人、賢士、智慧、愛民、仁義等皆不足?。骸笆ト艘阉?,則大盜不起”;“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摘珠毀玉,小盜不起”;“舉賢而民自亂,任知則民相盜”;“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乎好知”;“愛民,則害民之始也”;若講仁義,盜賊也有仁義:“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笨梢姡柿x是虛偽的,“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莊子看到了文明的負面,認為隨著“文明”的進化,人類的發展迷失了方向,造成了機謀、欺詐、誘餌、陷井,人往往死于別人的機關暗算。為避免“中于機辟,死于網罟”,莊子要求回到“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以至德之隆也”;“山無溪隧,澤無舟梁”;“行而無跡,事而無傳”;“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的原始社會。
莊子還有強烈的反異化思想,也就是反對人與自我、人與本性的分離,反對人被外物所驅使、控制,迷失在社會之中和金錢、名利、燈紅酒綠之中:“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丈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趾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而輕亡其身,豈不悲哉!”“人為物役,心為形使,終生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所以,莊子要求“物物(控制外物)而不物于物”,“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喪己于物”,不“以物易其性”,不“以仁義易其性”,應“形體保神”,“法天貴真”,保持人格的純潔性、獨立性。
莊子是“欲復歸根”,在為人類尋找歸宿、根柢、精神的家園,尋找文明的“舊國舊都?!?/p>
西方是在物質生產高度發達后,現代社會物欲橫流、紙醉金迷、機械化勞作的背景下由馬克思、尼采、薩特、馬爾庫塞等人提出反異化的,而中國人在物質生產極其不發達的二千年前就開始反異化,導致了經濟的落后,人民生活的貧困化。
中國文化從各個方面否定“利”。
老莊之后,魏晉“玄學”大盛,王弼、向秀、郭象尚“無”;嵇康、劉伶、阮籍“任我”,行為放蕩;王衍、樂廣為主“清談”;王導、謝安主“風流”;皆為道家之發展,世稱“新道家”。
“專制令人冷朝”,道家、新道家是對儒家的冷朝。
五
中國思想流派中的墨家對歷史的影響很值得我們玩味。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約生于公元前479年,卒于公元前381年,可能是魯國或宋國人。墨子為武俠,其“兼愛”思想是武俠“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精神的延伸,“尚力”更是武士精神;尚賢、尚利、節儉、非攻、非命反映了低層人民的平等、功利、和平和改變命運的要求,尚同(主張一致行動)則代表了武士團體和專制社會的統一意志的要求,天志、明鬼反映了民間社會的鬼神信仰。
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周愛人(愛普遍的人)”,要求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認為只要這樣做就能平息長期的動亂,因為“亂自何起?起不相愛。”可見,墨子與孔子一樣,構筑的是人性本善的道德城堡、空想烏托邦。
不過,墨子關心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與“恥于言利”“義利對立”的儒家相反,他以“觀其中(合乎)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檢驗事物的標準,主張“務求興天下之利?!蹦舆€以功利主義解釋“兼愛”,認為“愛利萬民”,“愛人利人生。”
墨家進一步提出“節用”、“非樂”的思想,反對貴族的奢侈浪費和享樂主義,因為對于“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必須“強力疾作”的勞動人民來說,統治者美食華服、大興土木,儒家厚葬禮樂之類,使得“民力盡于無用”,是應當制止的。
墨家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呼聲,所以一度十分顯赫,《孟子》中有“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之說。
墨家門徒組成了一個能夠采取軍事行動的武士團體,其首領叫“鉅子”,他對成員具有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墨子是第一任鉅子。他們曾幫助受到楚國威脅的宋國進行軍事防衛,墨翟還親自到楚國游說,勸說罷兵成功。
墨家團體的組織原則是“尚同”,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絕對服從。他們還有嚴格的墨家之法,嚴厲處罰違背墨家之法的門徒。
墨家實際上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也反映了小農基礎上的中國主義的專制之必然。
墨家片面強調感性經驗,否定理性理論,稱:“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凡事都要“取實予名(按照實際形成概念)”。當代則有人把“實踐”抬高到檢驗所有科學真理的基礎地位,這實際上是否定了抽象思辨,照此說法,現代科學的許多先導性獨創理論就不是真理。譬如,二進制、圖論、數論、群論、量子力學等許多理論當初是沒有“實踐”基礎的。
墨家及其后學還有許多民粹主義、經驗主義、空想主義,以及反抽象知識、反知識分子的論調,如清朝的顏元說:“讀書人便愚,多讀更愚”,“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等等,這些都說明了墨家人物的無知、小農眼光的狹隘和墨家理論落后性。
以墨反儒。哲學家李澤厚曾指出:為了避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社會和倫理的禍害,力圖通過發掘本國文明中的資源,以一種獨特的民族方式繞過工業化文明,直接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因此,他主觀地美化農民、崇拜農民,以傳統農業社會作為超越的理想基礎。他曾經率領農民以土槍土炮打下了中國,他認定用土高爐、土技術也能建設一個現代化。他不再相信西方積累了幾百年的工業社會規范,反過來迷信中國傳統中那種自發的小生產經驗。他象墨子一樣執著于經驗理性,沉耽于兼相愛、交相利的大同空想,并將理想的實現寄托于信徒們“摩頂放踵”的殉道精神上。
一方面是宏偉瑰麗的奇思異想,另一方面是自我封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是反抗傳統的豪邁氣魄,另一方面又是被擺布于傳統之間的思維心理。這就構成了“”和“”的設計者以墨反儒、以傳統反傳統的矛盾心態。打斷的不是傳統,而是中國現代工業文明的進程。
- 上一篇:政工股上半年的工作總結
- 下一篇:哲學正義話語論爭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