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哲學法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8 08:08:00
導語:老子思想哲學法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筆者在“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與哲學系統架構——續完”后,有網友)提出,“怎么老是認為道家的思想才是中國深層的思想,楊柳也認為儒家只是表面,道家就是內在。”而也有網友指出“我也這么認為。”其實應是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其哲學思想那就是中國的深層次思想,而這一哲學思想只是其整個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當然也是整個中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我也這么認為。”這一說法----還有網友認為“我倒是不這么認為!:))——中國自晉以后,還有真正的道家嗎?我自己深表懷疑。所謂道家,恐怕大多數時候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儒生吧!道家思想,恐怕很多時候是被儒家的在野黨拿來做精神鴉片的!”。根本就不用懷疑,魏晉以來直至唐宋,諸子百家的名號慢慢地已被儒、道、釋少數幾家取代了,等到宋明之后,儒道釋的分界已不太明顯了。這里主要說的是思想學說界限,至于宗教的界限那就另當別論了,除了儒家沒被宗教化外,道佛都有其教派組織和教義作支撐,但作為老子的思想,這里主要指其哲學思想,卻已被大大地發揚光大了,由于她賦予了“道”滋生宇宙萬物的“自然”屬性,再加上自先秦以來留下來的重視人的作用的傳統,使得神的作用在中國永遠也起不了主導的地位了。她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最核心部位了,成了中華文化的內在主導,通過儒家這個為政和治世的政治集合中心,以及與民眾水乳交融的那種密不可分,而深遠地影響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維理念。至于有人(管他是在野的儒生還是其他有閑階層的迷信之徒都一樣)拿來做精神鴉片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恕了。歸根結底,不管是什么家會不會歿了,但老子的思想卻會永存,最起碼到現在確是如此,說到此,我不知網友是否還會不這么認為?
若然,:)),那就只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其實筆者的“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與哲學系統架構”諸帖正是在這位網友的鼓勵和鞭策下才得以完成的,不知此帖在網友看來有無閱讀價值,在此還要先行表示誠摯的謝意。
但即使是這樣,這位“不這么認為”的網友也不得不承認“當然從思想淵源的傳承和和原初的思維高度,不可否認老莊已經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已充分地肯定了老子對諸子,以及對后來的幾千年來中國文化融合的內在和主導地位。
當然網友他個人聲明:更欣賞莊子——莊子的神韻和消遙,確是世人所向往的,沒有一個人不喜歡或欣賞他的。但他總是覺得在道家思想,恐怕在中國歷史和社會實踐中,是最被扭曲的。最被扭曲倒不一定,但被扭曲過這倒是一點也不錯。至于還認為“也許,真正的道家思想,在中國大多數歷史時期上,是被當成理想主義看待的吧!”這種猜想式的“也許”,筆者該如何回答是好呢,幸好這位網友也是老朋友了,而且還在“養傷階段,隨便灌水。不是要挑起學術爭論呀!:))”,笑眉笑眼地著實可愛,不忍說什么了,那么筆者也向網友學習,就此:))呵呵一笑,略過罷了,順致問候:祝網友,盡早痊愈也好及時切磋。
有網友說:“說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根源于支拄,是一個新的有份量的觀點,但是也要注意不能把問題絕對化,”這種說法倒是非常之中肯,所提醒的也是非常的令人感動,是啊,絕對化是很不可取的,且筆者也在提醒自己和網友“現在應防患于未然的是——不要從一個極端再走向另一個極端。”
網友接著說,“例如把儒家(孔與孟等先秦儒學)僅僅限于道德范圍內,這是不對的。”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的范圍和社會上人們所說的“道德”范圍混同起來的話,或者說把老子的道德理解為社會上的“道德”這兩個字的涵義的話,那當然就是對于儒家的不公道了。老子“道”和“德”的范圍應到老子及其哲學思想里去找,那種理解才不會是辱沒儒家——反而是對儒家的莫大褒獎。其實我們在弘揚道家或老子的思想時,并沒有絲毫貶損儒家的意思在里面,儒家思想的實質內涵與功能和作用,我們在以前討論其是否是宗教時就已給于了充分的肯定和評斷,這里就不多談了。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網友的疑問:“認為道家的思想才是中國深層的思想,揚柳也認為儒家只是表面,道家就是內在。”在這個問題上揚柳無疑是對的,這也說明了其認知的水準和學識是很值得稱道的。在這個問題上,筆者的看法,與網友(gd-ldh(李杜韓)2002-12-2010:23:31)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當然不同點還是有的),其實這個問題,確實是是有一定的復雜性。就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中國思想的發展史上看,儒道釋多有互通,出世與入世,逍遙與經世,本來就是很靈活地轉化的,而往往不著痕跡,沒有太多的思想轉型上的痛苦。這樣的例子的確很多。先秦諸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若說儒與道都源于共同的宇宙觀、生命觀圖景,孔子與弟子討論自己的人生追求時,突顯了個人的逍遙自由的內心境界;也是切合實際的。而《老子》一書,除了其宇宙觀為諸子各家奠定了其哲學基礎外,實則也有很大的部分是談為政、治世與做人的,這兩者本無絕然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是其主要著力的地方不盡相同,儒家對理想社會和怎樣做人的具體模式上給于了足夠的關注,并高舉世界大同的理想和目標,將其思想學說作為了主導的政治集合中心。儒家雖也重對天地萬物的領悟,也有其宇宙觀,但其宇宙觀是在老子宇宙觀的影響下的思考,所以也沒有象蘇格拉底那樣把宇宙萬物的滋生直接了當地歸結于神,而且其人生觀、道德觀就是建基于此上的,最重要就是儒家雖然有對“天命”,對“天”的認知和說法,但這個認知,大都不是真正的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因此沒有具備哲學意義或理念上的思考,使得其道德并沒有找到終極的或根本的保證,還是被老子或道家的“道”所籠照罩著,當然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了,老子的“道”講究的是法“自然”。
筆者對于“兩漢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關鍵時期,這是因為儒與道都成為了統治者視為合理、合法的精神指導,中國思想的整合就在此融化而運行,在此時期,儒家到底是帶有神秘主義色彩,而道家也帶有經世之意義,兩者在融洽。”這樣的觀念,并不完全持反對意見,其實不光是道家一名在先秦時期本來沒有的,那里老與莊也沒有并稱,儒家等各家都在那時沒被稱為家,而是稱為“子”,那時的“子”是老師、是先生、是圣賢、是《書。奧陶謨》中的“知人則哲”的哲人。不錯是到了漢代,才有道家一名的出現,才把老莊合起來論。而儒家在那時還沒被正式稱家,因此才有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之說。
這確實是一個重要揭示,其不同點就在于此,正如胡適之先生曾說過的那樣,老子關于“道”的論述及其哲學理念,這些“觀念本不易得多數人了解,故直到戰國晚期,才成為思想界一部分人的中心見解。而后來的莊子,就沒有這種“強為之名”的假設了,而成了一個原則。”其后自然也就成了諸子(包括孔子及孟子)的原則了。那就是不管莊子思想還是儒家的思想,與老子的不同只在于,他們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特別是其哲學思想的影響,都不同程度地以老子的“哲學思想作為其底蘊和基礎的,因此也為以后的融合打好先天性的底蘊。
是的,佛教的東來,對儒與道都是一個挑戰,此后也沒少竟爭。佛教的理論及其思想理念,由于其與中國文化沒有根本性的利害沖突,無疑彌補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對生命的深層認知上的某些不足,對生命的追問和要求,出現了新的啟示或共鳴,也達到新的高度。沒有佛教東來,中國文化的總體水平,可能會完全是另一個樣子,而且在東漢后期,由于黨錮的禁絕,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已經陷入僵局,佛教剛剛是為中國文化又注入了新的血液,說是一個新生運動也不為過,意義極為重大。因此筆者在“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與哲學系統架構”最后一帖中,就有道家尚虛無,佛家尚空寂。佛學傳入中國后,由于二者頗為接近,當時的談玄之士,沒覺出老莊與佛學的差異有太大,當時的人士(如慧遠、道安等,)多用三玄解釋佛經。足見其對佛學的影響之大。以外典講解佛經,這在當時叫作“格義”。后來還出現了用佛學解釋道家之言(而佛教高僧如:鳩摩羅什、僧肇、慧觀等人都注過老子),可見當時中國文化的融合之一斑了。
宋學,在形而上的哲理方面受老子的影響很大。宋史本傳說,“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始終。”宋明理學以周敦頤所作的太極圖(宋史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種放再傳——穆修以太極圖傳周)作為基礎,演義或推衍宇宙萬物的發生,他們的太極圖則是源自道教的太極先天圖。而道教之與老子的淵源自不待言(據太極圖傳授考講,太極圖本叫無極圖,陳摶居華山以太極圖刊行于石壁之上,其最下圈名為玄牝之門,最上圈為煉神返虛,復歸無極。)此時理學才使儒家思想更加發揚光大。
儒家理學的出現和道教在元之后的盛大,是對佛教中國化的結果,宋明理學是吸納了大量的佛教思想理念,同時其形而上的基礎這么也不能說是來自于佛學理念吧。而這一切正是由于儒道釋的融合與合流后,形成的主體文化,重新在中國政治與社會中,樹立起其萬世風范。儒家的理學受道家的影響,當然也受佛家的影響,這樣才更切實際,更有根據。
所以,從現在看,中國文化中儒道釋是同為根基,同為支拄。兩千年的變化蛻嬗,也不可能使其磨滅掉,他們最初的源頭在中國先秦時期發軔,而發展壯大,則幾經變化了后,仍然在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么多人都認為:
“認為老子的思想才是中國深層的思想,”的淵源或緣由了。----
敬神須謝意
禮佛嘗宏愿
- 上一篇:思想及哲學思想分析論文
- 下一篇:孫子兵法哲學體系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