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的學術地位研討論文

時間:2022-11-18 10:09:00

導語:束星北的學術地位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束星北的學術地位研討論文

摘要:本文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探討束星北的學術成就,即按著名學者對束星北的評價、束星北發表主要論文的學術刊物的水平、束星北導師的學術地位,以及對束星北學術成就評價不當的分析,說明束星北在其學術生涯中,處于中國一流物理學家的水平,他在相對論和統一場論方面有創造性的重要貢獻。

關鍵詞:束星北;李政道;王淦昌;相對論;統一場論

Abstract:Fromthe''''macroscopic''''pointofview,ShunXing-bei''''sacademicpositionisdiscussed.Fromfouraspects,namelyfromtheappraisementsonShubytheveryfamousscholars,fromtheacademicleveloftheperiodicalsonwhichShupublishedhismajorpapers,fromhismajorprofessors,andfromtheanalysisoftheunsuitableappraisementsonShu,itisshownthatShuwasoneofthefirstrankphysicistsinChina,andhemadethecreativeandimportantcontributionstothetheoryofrelativityandunitedfieldtheory.

Keywords:ShuXing-bei;LiZheng-dao;WangGan-chang;Relativity;Unitedfield

2005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劉海軍的《束星北的檔案——一個天才物理學家的命運》[1]一書,作者用特殊的文學體裁,寫出了束星北悲壯的一生,在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至今,對束星北在物理教學中的優異成績,幾乎沒有什么不同的意見,但對束星北的學術成就,卻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看法,如在[2]中,關洪認為束星北‘夠不夠得上“一位二流的物理學家”還是個問題’,他又認為:‘按照樂觀的估計,在我國物理學界和科學史界同行的心目中,束星北在物理學研究和教學上的貢獻,在1930年前出生的物理學家當中,適宜于歸于第50位至第100位的檔次。’人們要問:關洪如此的評價是否符合束在學術上的客觀實際?

除了體育的多數比賽是靠儀表測出比賽的名次而無甚爭議外,所有其他的評價都不可避免地帶有評價者的主觀成分,那種自以為可以代表‘我國物理學界和科學史界同行’講話者大概也不會例外。

對學者學術成就的評價,大體上有‘宏觀’和‘微觀’兩種方式。所謂‘宏觀’方式是把有相當高學術水平的學者對被評價者的看法歸納起來,供讀者作出自己的分析與判斷;把被評價者發表學術論文的刊物告訴讀者,以期從刊物學術水平的高低看看被評價者的學術水平;看看被評價者的導師的學術地位;以及通過對已有評價不當或不妥內容的分析與再評價,促使評價更為合理和客觀。所謂‘微觀’方式是非常專業化的評價,評價者指出被評價者學術論文中,他的創新點究竟在哪里;這種評價方式,顯然僅適用非常專業化的專家讀者。本文采取‘宏觀’的評價方式,因為作者選定的讀者并非專業化的專家們,而是具有一定知識基礎和素養的讀者們。

1李政道談束星北

在中國,李政道是家喻戶曉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和世界級的物理大師,全面地了解與分析李政道的論述是十分重要的.

(1)李政道向推薦束星北

李政道在[1]序言的開頭,就寫下了如下一段重要的事實:“1972年10月17日,是我1946年去美國后第一次回國,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我。總理希望我能為解決教育人才‘斷層’的問題做些工作,如介紹一些海外有才學的人到中國來講學。我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說中國不乏解決‘斷層’問題的人才和教師,只是他們沒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師束星北先生。”

請讀者注意,以上引文中所涉及的是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和作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李政道在談論‘有才學的人’來華講學。這‘有才學的人’會是二流科學家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由于雙方崇高的政治地位或學術地位,這種‘有才學的人’無疑應該是一流的科學家。

其次,李政道以其敏捷而又嚴謹的思維方式,沒有直接回答是否請‘有才學的人’來華講學,而是針對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說中國就有這樣的人,而且推薦了束星北。我想,毫無疑問:李政道是把束星北作為一流的科學家向推薦的。

(2)束星北是李政道普通的啟蒙老師嗎?

1943年夏,李政道考上了浙江大學化工系,但‘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二位物理教授觸多了,使我逐漸了解了物理學科的意義和重要,對我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從而‘決定由化工學轉為物理學’[1],這說明束星北對李政道選擇物理為人生奮斗的大方向,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李政道又說:‘束老師幫助我建立了對整體物理的認識、了解和自信,使我一生受益。’又說:‘束星北老師的啟蒙,吳大猷老師的教育及栽培和費米老師的正規專業訓練都直接地影響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

大家知道:費米是世界級的物理大師,吳大猷是中國一流的物理學家。我想,在李政道心目中:束星北也應是中國一流的物理學家。

(3)李政道對束星北學術成就總體的評價

李政道曾多次對束星北的學術成就有相當高的評價,在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病逝后,李在11月2日致束星北夫人的唁電寫道:“束老師是中國物理界的老前輩,國際聞名,桃李天下,他的去世是世界物理界及全國教育界極重大的損失。”[1]

以上引文的‘世界物理界及全國教育界極重大的損失’,說明李認為束的去世造成的損失,不但是‘重大的’,而且是‘極重大的’,‘重大’之前再加上‘極’字,可見李視束學術地位之高!

2王淦昌談束星北

在與束星北同輩的物理學家中,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而且深知束的人,非王淦昌莫屬。他們之間可以為學術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過后又親如兄弟,這種情誼是難能可貴的。

王淦昌(1907-1998)曾為中科院院士、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曾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從1931年至1950年長期與束在浙大物理學共事,彼此了解甚深。王在[6]與[7]中,對束的學術成就均有很高的評價。

王說:‘我很敬佩他的物理基礎的堅實,思維的敏捷,對問題的看法很有獨到之處。因此我常請教他,得益匪淺。’‘束星北是一位十分嚴謹的科學家’‘《狹義相對論》’就是他幾十年教授這門課程結晶。書中有些內容屬于他自己的獨創,是一般同名的教科書所見不到的’[7]。

3程開甲談束星北

程開甲為中科院院士,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曾在束星北直接指導下從事科研的為數不多的學生之一。

程在[8]中寫道:‘束星北老師的物理學思想十分敏捷深入,很多見解在今天實踐過程中被證明是正確的’。認為束‘具有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地科學態度’,‘對于物理學基本原理,理解十分深透,因而非常堅定,一絲不茍地按原理來考慮問題。’[8]

程曾寫了一本英文專著《超導機理》[9],專門用了整頁的版面寫上了對束的獻詞:“獻給束星北教授,學生們從其啟發性的物理洞察力和哲理中,獲益良多。”顯然,這樣的獻詞不會是一位二流學者所能承受得了的。

4束星北部分學術活動和成就的簡介

以下部分地介紹束的一些學術成就,供讀者參考。

(1)束19歲時完成的第一篇論文

1924年9月束從鎮江潤州中學畢業后,在之江大學和齊魯大學讀了不長時間,即到美Baker大學讀了不到一年,又在1927年到舊金山辦報和讀書,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名為‘行星距離和軌道速度新規律,’[10]文本寫明是他在Baker大學時所寫,即他在19歲寫的。一個在校三年級的大學生即在學術刊物上,這在中國留學生中實屬罕見,這恰恰說明了他的‘聰慧異常’,‘有奮斗精神’的特點。

(2)束在《自然》刊物發表的一篇論文

束一生中,正式約共22篇,其中屬天文學的1篇;屬物理學的11篇;屬氣象學的10篇;屬海洋動力學的2篇;在1955年前發表的共20篇,后因受嚴重政治打擊而論著銳減。在《物理評論》、《數學物理學報》、《哲學雜志》、《自然》和《國立浙江大學科學報告(ScienceReports,UniversityofChekiang)》上。這些刊物中的《自然》,現通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學術水平最高的兩種刊物之一。束于於1946年6月,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為“二任意加速系的相對性轉換關系”[11]王淦昌認為該文“至少是一個很重要的創舉,在理論界應該有所反應”;他又說:“我出于好奇,也將這個公式用一般的相對原理試加推導,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李壽楠先生(曾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和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也曾對此式加以驗證,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6]。由做過同一題目的學人來評價他人的學術成就通常是最為恰當和可信的。

(3)束改搞氣象學和海洋動力學的學術成就

1952年10月束由浙大調到山東大學后,由理論物理改搞氣象學,在三年不到的時間內,即在《物理學報》,《氣象學報》和《山東大學學報》發表有關氣象學的論文10篇。王淦昌對此評價為:‘發表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論文,成為這一領域的行家’。[6]

束于1974年68歲時,始獲平反,摘掉‘極右分子’和‘歷史反革命分子’兩頂帽子后,1978在獲曾榮的信用,開始轉搞海洋動力學,不幸于1983年因病去逝。其所寫海洋動力學論文,于1985年發表[12-13]。王淦昌對此感慨地說:“他的理論基礎非常之好,搞什么都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很快能抓住問題的實質,潛入其奧秘,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6]

5束星北的導師

(1)E.T.Whittaker(1873-1956)

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其間,束為英國愛丁堡大學碩士研究生,并獲碩士學位。他的導師是E.T.Whittaker和C.G.Darwin,二人均為一流的數學家或物理學家。在此值得一提是E.T.Whittaker在1953年出版了一本專著[14],他以一章的標題為“彭加勒和洛倫茲的相對論”,實際上否定愛因斯坦作為相對論創立者的地位,令人驚訝!

(2)A.S.Eddington(1882-1944)

1930年2月至1930年8月期間,束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師從世界一流的學術大師愛丁頓,不知何故,束不久即離去。束到劍橋時,愛丁頓剛任英國物理學學會會長,由于他在1920年和1923年先后有重要的相對論專著問世[15、16]和他在1919年率領日食觀測隊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而美譽全球科學界。

(3)D.Struik(1894-2000)

1930年9月至1931年8月,束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師從斯特洛伊克,他是一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數學家,他首先在西方發表過有關馬克思數學手稿的論文[17],他所寫的《數學簡史》一書[18],曾被翻譯成18種文字出版,聲譽全球。束為什么會師從于他呢?

原來,斯特洛伊克和控制論的創建者N.維納,同為MIT教授,私交甚好,曾共同研究并發表過有關量子相對論的論文[19,20],可能正是這一研究背景,促使束拜他為師。

6中國兩位重要物理學家談束星北

(1)周培源隱談束星北

在[21]中,周寫到:“真正做相對論的工作的到1929年才有。做研究的人很少,論文也不多并且其中有一部分流入玄想岐途”。

以上引文所指的‘流入玄想岐途’的人,大概是指束星北。因為在1930年到1950年的中國,談到相對論研究,首先提到的就是周與束[22]。由本文以上所述內容可知,束是不宜戴上這頂帽子的。

(2)吳大猷談束星北

吳大猷是中國一流的物理學家,論著甚豐,是一位深受國人愛戴的學者。在1984年和2001年,分別在我國大陸和臺灣出版了同一內容的兩本書[23,24],他在[23]中寫到:“有一位先生叫束星北。……這位先生在歐洲和美國這兩邊跑來跑去,所以,也沒有真正認真的待在哪個地方做個研究、得個學位。據我所知他寫了一、兩篇文章,把地心引力跟電磁場聯合起來,這個東西是愛因斯坦做了一輩子還沒有完成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說是沒有什么重要結果。”

由于[24]上寫明該書是吳大猷講述、黃偉彥等整理的,而不是作者執筆時深思熟慮的專著。吳大猷對束星北發表了多少篇論文也講錯了,甚至可能吳還不知道束在《自然》上發表過的兩篇論文。

7結論

由于束星北天賦甚高和治學勤奮,雖自1955年至1978年長達23年期間,他被無情地剝奪了科研的條件和時間,但從他已有論著看,他仍是當時我國一流的物理學家,在相對論和統一場論方面做出過創造性的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海軍.束星北檔案——一個天才物理學家的命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關洪.一部浮夸的科學家傳記—評劉海軍《束星北檔案》.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2月17日

[3]李政道.序言.載[1]的1-2

[4]李政道.發給束星北夫人的唁電。載[1]的368

[5]政協江蘇省邗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物理學家束星北——紀念束星北先生逝世十周年,1993

[6]王淦昌.深切懷念好友束星北先生。載于[5]1-3

[7]王淦昌.《狹義相對論》序言。載于束星北:《狹義相對論》,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

[8]程開甲.束星北先生的學術思想,載于[5]:7-11

[9]ChengKaijia.Studyonmechanismofsuper-conductivity.Beijing:NewTimes,1992

[10]HsinP.Soh.Anewlawofplanetarydistancesandorbitalvelocities.PopularAstronomy,1027,38:327-329

[11]HsinPeiSoh.Relativitytransformationsconnectingtwosystemsinarbitrayacceleration.Nature,1946,58:99-100

[12]束星北.耿世江等.利用海流觀測資料檢驗近海內波.海洋學報,1986,7(5):533-538

[13]束星北.趙俊生等.用單站測量確定近海內潮波的方向和速度.海洋學報,1985,7(6):665-673

[14]WittakerET.Historyofthetheoriesofaetherandelectricity,vol.2.NewYork:NeleonandSons,1953

[15]EddingtonAS.Space,time,andgravitation:anoutlineofthegeneralrelativitytheory.NewYork:CambridgeUnivercityPress,1987

[16]EddingtonAS.Themathematicaltheoryofrelativity.Canbridge:CambridgeUnivercityPress,1923

[17]StruikDJ.Marxandmathematics.ScienceandSociety,1948,12:181-196

[18]斯特洛伊克,關嫻譯.數學簡史.北京:科學家出版社,1956

[19]WienerN,StruikD.ARelativistictheoryofquanta.JMathematicsandPhysics,1927,7:1-23,

[20]WienerN.,StruikD.Quantumtheoryandgravitativerelativity.Nature,1927,118:852-854

[21]周培源,王竹溪.中國近三十年來之理論物理.科學,1950,3-7

[22]申先甲.中國現代物理學史略.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3]吳大猷.回憶.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4

[24]吳大猷講述,黃偉彥等整理.早期中國物理發展的回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