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傳統科技觀對比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8 10:14:00

導語:中西方傳統科技觀對比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對比研究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科技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上講,主要是探討中西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主客體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別。其主要特點是中國注重從主體到主客體的統一,形成整體自然科學觀;西方則注重從客體到主客體的統一,形成分解自然科學觀。從認識論上講,主要是探討中西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實踐和理論的關系問題。從方法論上講,主要是探討中西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致思途徑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比較研究:

一、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

中國傳統科技觀認為科技在本質上是干擾“天人合一”的東西,主張“見素抱樸,絕圣棄智”;西方科技觀則認為科技在本質上是“認識和征服自然,張揚個性”的東西,主張“知識就是力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天地萬物和睦相處。而西方則強調以人為中心,崇尚對自然的征服與駕馭。

中國傳統的有機整體自然觀、整體自然科學觀和人倫中心相結合,在認為人與自然是渾然一體的基礎上力圖使自然界人格化,提出諸如天人感應、天人同理等觀點。中國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更多強調的是人與人的和諧,而非真正重視自然的天。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求人們在認識自然時不能離開社會的現實,因而人們很難把自然界作為科學研究的獨立的客觀對象,也很難從客觀的角度來把握自然現象而形成科學理論體系。在歷史上中國人由于所處的生存環境相對較優越,使他們無需與自然作太艱苦的抗爭即可獲得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企望與自然保持一種親和的關系,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人文社會的建立與研究上。中國人崇尚的“智”主要指人生智慧——“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1〕。加上以倫理及政治哲學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很早便取得了文化上的獨尊地位,這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以認識自然規律、創造物質財富為宗旨的科學技術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

在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社會經濟的主體。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狹隘保守的思維方式也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桎梏。以農業為社會經濟之根本的農本思想從維護封建經濟的目的出發,重農抑商或曰崇本抑末,不但壓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還在其思想文化上的因循守舊,不思變革,極大地扼殺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阻斷了我們領先走向近代社會的可能。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儒教國家,倫理型文化色彩濃厚。儒家的義利觀、道器觀、宇宙觀等根深蒂固的觀念約束著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中國古代有著重“道”輕“器”的傳統。在封建社會,就整個學術理論而言,是重視人文科學而輕視自然科學,輕視對具體器物、技能的研究。即便對具體事物進行研究,也只是在能夠從中發掘出總體精神時才具有意義。因此,古代賢哲對于自然界的大量的敏銳觀察和新見解,結果總是無一例外地導向對人心的啟迪,歸結到啟示人們某種社會人生的哲理,否則便被視之為“玩物喪志”。這種崇尚政治人倫之“道”,而輕視具體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藝之“器”的偏執,只會將讀書人隔絕在自然科學技術的門外。倫理型文化的另一特征是重自省、輕外求。在探求客觀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系時,這種自省法表現為內心世界的自我體悟、猜測和臆想,極力排斥對事物進行剖析,把探察弄清其內部的結構、機理的向外探求,看做是“奇技”而加以禁止。如《禮記•王制》稱:“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與士齒”,“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者,殺”〔2〕,強調自省內求,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人們向外探求自然奧秘的道路。

總之,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文化,對自然不需要一定得深入揭示其本質和規律,通過自給自足的生產基本上就能滿足需要,因而不太重視對大自然奧秘的深入探索。學者們在沒有弄清自然的本質,也沒有對科技本質形成正確認識的情況下,只是憑著感覺經驗,主觀上認為探索和改造自然,會破壞自然,破壞“天人合一”。由于科技是不斷地探索和揭示自然本質、規律,并改造自然的,從而必然不斷地改變自然的原貌、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使學者們認為發展科學技術會導致人與自然的日益對立以及矛盾的尖銳化,破壞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和諧關系,因而科技在本質上實際是干擾“天人合一”的東西。因此要加以限制和擯棄,乃至做到“見素抱樸,絕圣棄智”。〔3〕西方的學術起源于古希臘。在古希臘時期,地中海沿岸諸城邦古國,由于其地理環境和客觀條件,決定它的經濟朝著航海、貿易、商業和加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方向發展,由于航海和商業的發展,可以把外國的資源運回本國進行加工,引進國外的科學技術,促進其發展。這一切,增加了人們的冒險心理和進取精神,培養了人們重視自然,追求科學知識,崇尚理性的風氣,認為科技能使人認識改造并戰勝自然,使其商業文化獲得大發展,這為古希臘以來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經濟基礎和思想條件。

要確保航海和商業貿易的順利進行,就必須注重對大自然的探索,不斷揭示自然界的奧秘,注重對自然細節的了解和認識,從而獲得改造自然的成功。海洋的驚濤駭浪帶來的生存憂患,使古代希臘人產生了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征服和駕馭自然的雄心。而要駕馭自然的先決條件便是認識和掌握自然的規律,知識就是力量,因而“愛智”成了希臘人乃至整個西方民族的共同價值取向。古希臘的學者們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拋棄了神話,更不相信天神的喜怒哀樂能操縱人和世界。他們認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并始終按一定的方式運行,并相信人的智慧,人不僅可以探索自然界的規律秩序,甚至還能預知它將會出現的事態。古希臘人尤其偏愛能幫助人認識利用自然的知識。這顯然是因為探求和發現自然之奧秘乃是戰勝自然、實現人的自由意志的最有效的手段。幾乎所有古希臘學者都接觸到或掌握了當時自然科學前沿的知識、理論,并且較為得心應手地用自然科學事例論證自己的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往往是他們學說的一塊重要基石。西方的哲學家歷來都觀注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和物質運動的各種形態。如此形成了科技在本質上是“認識和征服自然,張揚個性”的東西的西方科技觀,它主張“知識就是力量”。而且西方人道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肯定人為萬物的尺度,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從而鼓勵人對自然的征服與駕馭,這就為西方以認識和利用自然為宗旨的科學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動力。但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啟蒙心態在20世紀受到了質疑和挑戰,因為它的后果是被破壞的自然秩序對人無情的報復。

二、“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

中國傳統科技觀認為科技是非理性知識,而西方科技觀認為科技是理性知識。

中國古代在認識上注重直覺體知的方法以及知識成果的獲得大都不是通過思辨的或理性的論證方式得到,使其產生了科技是非理性知識的思想。科技是探索、揭示自然本質和規律、并改造自然的,不斷改變著自然的原貌、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會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矛盾的尖銳化。中國古代學者在把自然界人格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自然容易把科技視為非理性的產物了。既然科技被認為是非理性的,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自然就會遭到排斥和蔑視。中國的歷史上,在很多志于正道的學者眼里,科技是非理性知識,所以,儒、道、名、法、陰陽諸家均視科學技術為末道或不屑為之,或持明確的排斥態度。在這一觀念的影響和價值導向下,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寧可走科舉仕進之途或沉溺于經學義理的研習考據之中,也不屑于棄儒從技,絕少有一流的人才去研究科學理論,致使科技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無足輕重。

古希臘時期,人們把研究自然界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事情。人們崇敬自然界,把對自然現象的解釋看作是智慧的表現,研究自然界是獲得智慧的途徑。學者們普遍認為自然界中蘊藏著真理,赫拉克利特說過:“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4〕(P25)。古希臘的學者大都專心研究自然界,以獲取智慧。他們為研究自然,不惜犧牲自己的榮譽、地位和財物。學者們把掌握科學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勝利。他們醉心于研究自然,非常注意和關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過程。古希臘學者并不滿足于解釋自然現象,而是在這一基礎上做更高的概括抽象,形成了自然哲學,并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結合社會事物,以說明整個世界,就形成了既能解釋自然又能解釋社會的哲學理論。古希臘的哲學體系乃至整個學術體系最先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的基礎上的,它的發展同自然的研究密切聯系在一起。這一傳統一直被保留并在文藝復興后被不斷發揚光大。西方的學者基本上都是熟悉甚至精通當時自然科學知識的,他們的學術同自然科學都有著某種聯系。這種傳統對西方科學技術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的學術起源于對自然的研究,學術的發展與自然科學有密切聯系,眾多的學者包括社會科學者都比較自覺地關心自然,研究自然,甚至宗教神靈學說都研究、利用自然界物質運動的某些材料為自己服務。因此,西方傳統上是把科技看成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對自然和真理把握的理性知識。由于科技是理性知識,西方的科學家們都十分注重科學精神,特別是科學的理性精神。

三、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

中國傳統科技觀認為科技是不需要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而西方科技觀則認為科技應當是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

首先,中國的學術起源于先周的巫史之學。從現代科學分類角度看,巫、史之學基本上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到春秋時期,社會發生極大變動,逐步形成了春秋戰國時諸子的學術思想。其內容主要是關于安幫定國之策,整個學術都是以探索社會政治之術為目的,其學術起源及其發展與自然科學都比較疏遠,主要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并有明顯為社會政治服務的色彩。諸子百家中,墨家是最重視自然科學的學派。《墨子》一書中有這一派對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許多研究成果,代表了當時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但其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只是墨家學術體系中次要部分,其學術體系的重心、目標主要在社會政治方面。令人遺憾的是,自漢以后,儒家定為一尊,道家成為其輔,儒道互為表里,形成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主流。墨家所開創的科學精神和獨到的科技理念,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未能在傳統科技文化中占有應有的地位。自此以后,在學術領域中自然科學的成份就更少了。中國古代幾乎沒有像樣的科學技術研究團體。科學家大都是分散、孤單地進行研究,沒有形成一支持續不斷,以自然界作為對象的研究力量。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均以“內圣外王”、經世致用為宗旨,推崇實踐理性,貶損以科技為主要內容的工具理性,使得科技理論思維的翅膀被綁上了沉重的經世致用的鉛墜,難以建立起科學理論體系。其次,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為很強的實用性。這就決定了中國技術思想特別發達,并形成了工匠傳統。許多能工巧匠盡管在技藝上有很高的造詣,擁有豐富經驗技能,但由于知識有限,卻無力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體系層面,形成科學理論。他們的技藝一方面無法得到總結提高,另一方面也無法通過文字記載傳諸后世,只能靠面授、口傳,這往往會造成人死藝絕的失傳現象。而絕大多數正統的學者由于沒有實踐經驗,也難以完成這一重任,加之對科技有偏見和誤解,也就不重視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國流傳下來大量的科技著作,大多是對某一時代科技狀況的直接記載、現象的描述和經驗總結,卻很少有理論方面的研究總結。中國科技具有的理論技術化傾向雖暫時有利于技術工藝的發展,但不利于理論體系的構成,譬如中國天文學的觀察資料非常豐富,但它長期附屬于歷法,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天文學理論體系。

再次,從科技理論建構角度看,中國傳統科技觀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國人在整體自然科技觀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具有無限涵容性的理論體系。這使自然科學始終包含在思辨哲學和其它文化形態中,限制了它走上獨立研究的道路,不利于它形成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這阻礙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使中國的科學技術大都停留在直觀觀察、經驗推斷和主觀臆測的水平上,沒有超出經驗的層次,沒有升華到系統的理論體系,沒有對規律性現象進行分析、研究,沒有用理論形式將其概括和總結,不能完成理論上的抽象和概括。

第二,科學作為知識體系,還必須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關于事物的本質聯系,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通常是由兩個步驟來實現的:第一步是抽象的理性認識,側重于對事物作分析研究,起主導作用的思維形式是形式邏輯;笫二步是具體的理性認識,側重于對第一步所獲得的思維材料作綜合的研究,起主導作用的思維形式是辯證邏輯。這個過程是離不開邏輯的。中國古代的思辨性思維是比較發達的,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學派林立,百家爭鳴,其中尤其是以自然本身來解釋自然現象,較之神學自然觀有很大的進步。如以“氣”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構成,以陰陽來解釋萬物的變化發展,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因素,但是這種自然觀是排斥對客觀事物作具體分析研究的。加上中國傳統科學強調應用,把有關名詞,概念等邏輯方面的議論斥之為“詭辯”,予以唾棄。先秦時期名家學派的惠施、公孫龍和后期墨家談辯派,就以其研究不合對時宜,為當時的社會所不容。而名家和后期墨家談辯派所研究的問題在科學思想史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名家與墨家談辯派的湮滅,是中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損失,致使中國在科學方法論上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因而中國傳統科學總體上還停留在經驗形態上,缺乏嚴密的理論體系,這不利于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人文傳統長期以來形成了只是努力發展各種與人倫社會有關的思想學說,而不關心對客觀自然的認識、探索,不熱心邏輯認識體系和自然科學體系的建立。長此以往,也就形成了科技是不需要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的誤解。

古希臘人在機械分解的自然科技觀思想指導下,自然科學很早就逐漸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研究主體、對象、手段和成果。并從其它社會實踐中分化出來,組建成共同體。這一點和中國人始終把科學事業涵容在其他社會實踐中是不同的。古希臘學者研究自然“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的現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一些較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生,作出說明。”〔5〕(P5)這就形成了最早的學術,最早的科學理論。

古希臘科學的發展最初得益于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所創造的科學。但是古希臘的科學家們將這些源于實用的天文、數學、醫學知識加以理論的升華和系統總結,建立了分類明確的科學學科體系,為后來西方科學的長足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被稱為西方科學之父的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4世紀便寫下了多卷本的《物理學》、《天體學》、《動物史》以及氣象學、礦物學方面的著作,而他關于邏輯學、形而上學的理論對于西方理性思維方式與科學思辨精神的形成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代西方也有很高超的技術,但總的來說,科學理論的創立更為突出。其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如德莫克利特、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等等科學巨人,他們都是學者型的,古希臘思想家普遍具有在哲學思辨中追求嚴密的演繹化系統的傾向。從泰勒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幾乎所有哲學家都曾不倦地探索邏輯的推理規律問題,亞里士多德建立了一個嚴密的形式邏輯體系,接著歐幾里得又建立了數學史上第一個公理化系統的歐氏幾何體系,為近代科學理論體系的創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到16世紀以后,又逐步建立起受控實驗和開放性技術體系,從而形成了近代科學技術結構。這種結構具有科學理論、科學實驗和技術三者之間的互相推動的循環加速機制,促進了科學技術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強調理智的作用,重視知識的完善,科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這是西方的一大特色。這就決定了西方科學思想特別發達,并且形成了智者傳統,他們善于構造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直至今日。

〔參考文獻〕

〔1〕王亞麗.孟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蘇南注評.道德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4〕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5〕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