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哲學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05:20:00
導語:當代哲學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哲學是一門既深奧又樸實的學問。多年以來,歷史上無數的思想家為之傾倒。文章以當代哲學觀點為背景,對從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哲學的八種觀念進行探討,以求對哲學觀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關鍵詞:哲學觀;漫談
哲學需要理解,但不能是自我封閉的冥思苦想,不能是固執己見的自我認同,對哲學的理解要以廣闊的哲學視野為背景,要以開闊的哲學意識為基礎,加強對各種各樣的哲學觀的比較和鑒別,從而深化對哲學的認識。
從總體上看,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以當代哲學觀點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出八種哲學觀點。
一、普遍規律說
這種學說認為,各門科學只是研究世界的特殊領域,并提供關于這些領域的特殊規律,而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并提供關于整個世界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
這種哲學觀具有深遠的哲學背景,在哲學的發展史上,古希臘哲學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國古典哲學尋求全部知識的基礎和提供一切科學的邏輯,這些都是對這種普遍規律的追求。從深層本質來看,這種普遍規律說的哲學觀,深刻體現了人類思維的根基。人的思維是千變萬化的,人們在思考現實問題的同時,總是力圖在深刻的層次上把握其內在統一規律,思考思維是人類獨有的特性,這種特性敦促人們去追求能解釋世界上一切現象以及關于這些現象的一切知識的統一規律,思維的這種追求以理論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構成了古往今來追尋普遍規律的哲學。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思維方式的兩個人。人的思維方式的產生是經歷長時間并且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這種不可回避的問題導致了不同的認識水平,在對規律的探索當中就會有不同的結論。因此,規律不應該只有一個,不同的軌跡要有不同的方式,千篇一律的規律不能叫普遍規律。
二、認識論說
這種哲學觀點認為,哲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整個世界,而是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關于對整個世界的認識不是通過對整個世界的研究來獲得的,而是以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三者統一的方式來實現。
這種認識論說的哲學觀,也具有深厚的哲學史背景。人們通常把西方哲學的發展史概括為古代的本體論哲學、近代的認識論哲學和現代的語言哲學,并把近代哲學的變革稱作認識論的轉向。在哲學還沒有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提出問題的時候,只能是直接地思考這個世界,并試圖直接揭示世界的普遍規律,當哲學家開始反思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的時候,就出現了所謂的認識論轉向,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出發提出問題,去尋求兩者所服從的同一規律,并把這個規律作為真正的普遍規律。也就是說,哲學對規律的認識,必須以對人類認識的反省為前提,哲學不能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不能回答世界的普遍規律問題。
三、語言分析說
它作為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的合乎邏輯的后果,哲學從反思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而轉向注意表達這種認識的媒介,從而出現了語言分析說的哲學觀。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是要求哲學家在建立關于世界的理論之前,必須先有關于反省人類認識的理論,現代哲學的語言轉向則要求哲學家在建立關于人類認識及其所表達的世界的理論之前,必須有語言的理論,沒有語言學的認識論和本體論為無效。在語言分析學看來,傳統哲學家的根本弊病,在于他們企圖穿過語言而達到對世界的認識。語言分析學的這種哲學觀,存在著重大缺陷。他過分注重于技巧,而低估了理論的重要性。結果,他不是把語言升高到哲學的高度,而是把哲學降低到邏輯性語言的層面。真正的思想,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思考,更是一種境界。如果說把這種看得見摸不著的東西用機械的死板的語言和文字來進行描述和表達,那將失去思想本身的意義。
四、存在意義說
這種學說認為哲學的使命不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或澄清科學命題的意義,而是尋求人類存在的意義。這種哲學觀的理論淵源一直可以追述到最古老的哲學。古希臘哲學名言“認識你自己”就是這個意思,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是這樣解釋的,他認為,從人類意識最初萌發時起,我們就發現一種對生活的向內觀察伴隨著并補充著那種外向觀察。人類的文化越往后發展,這種觀察就變的更加顯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的開始改變了他的方向。我們幾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這種過程,在對宇宙的最早的神話學解釋中,我們總是可以發現一個原始的人類學與一個原始的宇宙學并肩而立,世界的起源問題與人類的起源問題難分難解的交織在一起,宗教的出現并沒有消除這種解釋,相反,它保存了神話學的宇宙學和人類學而他們以新的形態和新的深度,同樣,這種原則也適用于哲學思想的一般進程。在希臘哲學中,無論是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派、埃利亞派,還是赫拉克利特,他們總是確信,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去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存在具有區別其他一切存在的獨特性,人以外的任何一種存在都是本質先于存在,而人的存在則是存在先于本質。美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哲學觀中提出,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個欲望滿足后,往往會迅速的被另一個欲望所占領。人幾乎整個一生都在希望著什么,因而也發生了一切。這是一種人存在所必須的狀態。每一個人從動機出發,經過需求的滿足形成不同的人格,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內心的潛能和價值,從而使人性達到一定境界,成為一個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這是貫穿人整個一生的特點。因而,人的存在的意義貫穿了各種主客觀因素,人的存在意義和存在價值不僅僅在于人的起源,中外歷史神話當中有很多故事講述了人類的產生,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意義,神話的目的是在告訴我們人存在的意義。
五、精神境界說
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致力于弘揚哲學對人生境界的意義的探索。這種哲學觀被稱為精神境界說。
在中國眾多哲學流派中,儒家哲學思想認為透過這些人類自身由內而外不斷工夫修養,可以達至儒家理想的社會政治體制與文化理想。道家哲學則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中國佛教認為我法無,佛法本身也是不拘自性的緣合物。墨家思想主張應從一般百姓的立場上談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這種興利除害的理論預設即為其著名的兼愛思想,提出了愛無差等的理想命題。在法家思想里,世界就是國家,國家就是帝王的國家,世界的太平就要靠帝王的權威統治與法律的普遍奉行,才能可大可遠。
現代哲學家賀麟先生以優美的文字精辟的概括了這種精神境界說的哲學觀,他說:“哲學是一種學養。哲學的探究是一種以學術培養品格,以真理指導行為的努力。哲學之真與藝術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種文化、一種價值、一種精神活動,一種使人生高清而有意義所不可缺的要素。”他還特別指出:“真正偉大的哲學并不是智巧的賣弄,而乃是精神上的粗茶淡飯。真正偉大的哲學家,其偉大出即在于能道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啟發人的靈性,提醒人的潛伏意識。所以哲學若果要是有生命的話,是應該與大眾見面的;大眾要過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也應該設法與哲學親近的。”
六、文化批判說
批判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方式,也是哲學最根本的特性。這種強悍的世界觀點,在理論預設方面則有其承襲自道家對道的理性思考,認為自然界與人沒有親疏關系,只有其無意志的自然法則,而人也不能改變任何天道運行的規律,因此試圖以天道影響人事的一切作為都是迷信,都是應該被打倒的對象,只有靠人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發展人類福祉。這種樸素的宇宙自然觀,為其重視現實的統治者之權威與利益的君主專制言論,塑造了良好的理論基石。從哲學發展史上看,哲學的批判在近代的認識論轉向和現代的語言轉向中,發生了重大變化。近代的哲學批判集中的體現了理性的批判,即對人類的理性的批判反思,現代的哲學批判在西方哲學中主要表現為文化的批判。批判的哲學觀點,從對人欲望理性的批判出發,進一步發展到人性的集合體—文化的批判,其性質和目的都是一樣的。文化與哲學相融相生,都是由人的思想和精神產生的,當然也包含人的欲望。人類本性決定了,人的欲望不可消除。我們在對這種欲望的無休止的批判中,循環反復,這種過程促進了哲學思想的進步,但我們距離無懈可擊的思想境界還是遙遙無期的。
七、文化樣式說
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認為哲學不是思想王國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國的公民,即哲學只是一種文化樣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樣式的基礎。這種文化樣式的哲學說,是以否定哲學的表象主義、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的出發點的。
作為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的文化樣式說,其突出特征就是消解人們對哲學的通常理解:所謂反表象主義,就是消解主題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也就是消解哲學所追求的思想的客觀性;所謂反本質主義,就是消解現象與本質的邏輯二元對立,也就消解哲學所追求的超驗的本體;所謂反中心主義,就是消解中心與邊緣結構的二元對立,也就消解哲學所追求的全體的自由性;所謂反根源主義,就是消解本原與派生的二元對立,也就是消解哲學所追求的事物的規律性;所謂反基礎主義,就是消解深層與表層的文化二元對立,也就是消解哲學所追求的全部知識的基礎,即消解羅帝所說的知識分類表或自然等級秩序對哲學的誘惑。這樣,哲學就變成了與其他文化樣式平起平坐的一種文化樣式,它的使命就是溝通各種文化樣式之間的對話。
八、實踐論說
在把現代西方哲學稱作語言轉向的同時,人們常把馬克思的哲學稱作實踐轉向,并以實踐的觀點去理解和解釋全部的哲學問題。這種哲學觀被稱作實踐論說。這種實踐論的哲學觀,既是哲學發展史上的空前的革命性變革,也為我們合理的理解和解釋現代哲學中的各種各樣的哲學觀,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論基礎。
哲學不是凌駕于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也不是裁判人的各種文化樣式的學科的帝國主義,而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從人類的實踐存在方式出發去理解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及其相互關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哲學。
有人說過,哲學晦澀難懂,近乎愚昧,像國際象棋一樣不實用。西塞羅說過,再也沒有比在哲學家的著作中看到的東西更為荒誕的了。很可悲,他們忽略了非常關鍵的東西。我們的一生大部分時光都在無聊、猶豫中度過的,我們與自己內心和外界環境的紛亂作著散漫的斗爭,但我們只要有一種信念,只要能夠剖析自己的靈魂,就會發現我們身上存在著支撐我們活下去的精神追求。我們要在整體上把握哲學的意義,要在有生之年認清生活的真相,以永恒的觀點看待永恒的事物,微笑面對命運,泰然面對死亡,我們必須成為完整的人,協調各自欲望,互相配合,達成一個共同的準則。熱愛智慧,樸素、獨立、豁達、充滿信心。哲學也許不會帶來財富,卻能賜予我們自由。就像德國詩人諾瓦利斯所說的: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
參考文獻:
1、孫正聿.哲學通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勞思光.中國哲學史[M].廣西大學出版社,2005.
3、湯一介.我的哲學之路[M].新華出版社,2006.
4、馮友蘭.哲學人生[M].廣西大學出版社,2005.
5、馮友蘭.中國哲學小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7、傅佩榮.哲學與人生[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8、謝路軍.中國道教源流[M].九州出版社,2004.
9、南懷瑾.南懷瑾選集[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0、中國古代哲學大典[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 上一篇:哲學作用研究論文
- 下一篇:熱電企業效能監察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