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了解當代社會主義

時間:2022-11-27 03:58:00

導語:正確了解當代社會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確了解當代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比人類歷史上以往一切社會形態都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列寧曾經說過:“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長出來的。”因此,社會主義要比資本主義優越,主要表現在它的特征上。這些特征有:

1.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關系。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一個重要的基本特征,它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區別。因此,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要根據各國實際情況,有步驟地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以此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消滅了勞動者世世代代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源。所以,《共產黨宣言》概括說,共產黨人的一切理論,歸結成一句話,即“消滅私有制。”

2.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通過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充裕的物質生活,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質,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當然,社會主義同樣也承認社會主義成員在某種程度范圍內的收入差別,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其他正當手段先富起來,從而帶動全社會的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曾說,社會主義老是貧窮就站不住腳。

3.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這是由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學說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的。但是,在社會主義各國的實踐中,由于各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狀況不同,因此,要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有步驟地用按勞分配代替一切體現剝削關系的分配制度。只有實行按勞分配,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因為它是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前提的,按勞分配也產生了事實上的不平等,但這不是階級與剝削的差別。

4.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發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要發揮優越性、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最主要的是要提高社會主義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要在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過程中,把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起來,改變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5.勞動者是生產資料和社會的主人。在資本主義社會是過去的勞動支配現在的勞動,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是工人過去的勞動,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異化”就是指工人的勞動變成了異己的、反對工人自己的力量、受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所支配和奴役。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直接結合在一起的,是現在的勞動支配過去的勞動,勞動者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社會主義的積累是為了進一步發展生產建設,以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我們完全可以說,社會主義能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

6.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勞動者之間形成了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新型關系,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共同奮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樣的遠大理想和精神風尚,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也不可能有。只有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大多數人從根本上擺脫貧窮、走向富裕,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一、必須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實踐證明,貫徹落實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根本保證。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最可靠的物質前提。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社會主義首先是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環節,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中取得勝利的。因而,社會主義制度客觀上是建立在比較落后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然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不可能長期處在落后的生產力之中,而必須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生產力發展的步伐,不斷增強國民經濟。只有這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要做到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點,就必須認識到社會制度是一定社會形態質的規定性,它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制度,同樣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兩方面。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共產黨的領導,等等。新中國成立60年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好的,是不能改變的;具體制度即體制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也應該在改革中進行調整。改革具體制度,并不是改變基本制度,而是調整體制和基本制度之間的矛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建立更加適應基本制度需要的新的體制和運行機制,鞏固和完善基本制度。

當然,我們要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雖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進行的,但經過60年的努力和奮斗,已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初步而有力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然而,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成熟、不完善和缺乏經驗,在此過程中也出現過某些嚴重失誤,致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發展也未能取得更大的應有的成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從理論指導和歷史根源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的認識和判斷存在失誤。二是多年來對我國基本國情缺乏科學的認識,以致對社會主義理解帶有片面性。因此,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樣才能達到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使社會主義制度深得人心。

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

鄧小平同志明確地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兩項原則。他強調,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還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改革有確定的、不容混淆的歷史內容。我們的改革,從根本上說,必須符合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我們改革的總目標,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任何否認我國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把改革與社會主義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觀點,都是完全錯誤的。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改革開放才能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順利向前推進;否則,改革開放就會步人歧途,在執行改革開放方針時,我們時刻不能忘記這一點。

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就要求我們應堅持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和共同富裕的原則。首先即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有個體和私有經濟存在和適當發展的情況下,也必須確保公有制的主導地位,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歸宿。但是,由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很年輕,公有制還不夠發達,為了適應這種情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我們把純粹的公有制變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各種經濟并存和共同發展。其中,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有益的,必要的補充。它對于發展社會生產,方便人民生活,擴大勞動就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作用。我們既要允許和鼓勵它們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并積極引導它們發展,同時,又要限制其不利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支柱,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實行經濟調控的物質基礎。對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國家要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要通過深化內部改革,改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和主導作用。但是,絕不能以任何理由為借口,突破公有制為主體,如果突破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就被挖掉了。其次,必須堅持在按勞分配基礎上的共同富裕,現在世界上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富裕,一種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富裕,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資產階級的“兩極分化”,即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貧困破產。另一種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社會要保證社會成員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近幾年,我國出現了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的現象,這是違背社會主義原則的,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期間,在流通領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暴發戶,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黨中央已經下定決心,采取有力措施,反對腐敗,懲治“官倒”,解決社會不公平問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鄧小平同志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論述》第l4頁)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離開了它,共同富裕就成了空想。

總之,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標準,即生產力標準,也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即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這兩個原則。絕不應有任何偏廢。否則,不僅生產力不能持續、穩定發展,長此以往,還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三、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得出的歷史結論。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我們必須繼續沿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立國之本,是確定黨的總目標、總任務和各項方針政策的政治基礎,關系到我國的政治方向。鄧小平同志強調,在改革中,各項改革措施,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同志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論述》第13頁)。例如,就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來說,一方面,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我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另一方面,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而決不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所宣揚的那樣,商品經濟既不姓“資”,也不姓“社”,而姓“商”,“商品經濟就是商品經濟”。因此,堅持商品經濟中的計劃性,既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根本區別,也是保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重要方面。如果片面夸大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否認或貶低計劃經濟的指導作用,都是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的。當前,在學習科學發展觀和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的企業要顧全大局,正確處理計劃與市場、全局與局部,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關系,積極主動地服從國家的計劃。在計劃與市場發生矛盾時,首先要完成國家計劃。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切實建立起來,從而保證我國改革開放繼續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