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自由觀透析

時間:2022-06-01 06:07: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自由觀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自由觀透析

馬克思曾經說過:“自由不僅包括我靠什么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樣生存,不僅包括我實現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實現自由。”[1]77在馬克思那里,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的。人類的歷史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自由是一個被不斷實踐的過程,即是一種價值取向。馬克思把人理解為實踐的存在,人類在實踐上的歷史進行就是對自由探求的過程。自由沒有終點,但是是有方向的,馬克思主義體系的宗旨是達到全人類的解放,并不是個人、集團或者某個階級的解放。自由的指向就是人類的全面發展。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根基就是個體的自由。馬克思曾經提出“每個人的自由是全體人自由的前提”,“自由人的聯合體”之類諸概念。因此,脫離類的自由的存在主義的個體自由是不切實際的。可以概括地說,馬克思所謂的自由是人通過揚棄異化的力量對自己的外在支配達到的自律。“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已經被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P460。由此可見,馬克思的自由是與行動、革命相結合的。馬克思認為,自由王國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而不是一種知識論的自由。因為知識論的自由僅僅是認識了的必然,但“這個領域始終是個必然王國”[1]P927共產主義在馬克思思想里,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理想,他要求解決人類最基本的問題,永恒的革新世界。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一個內容復雜的實踐過程,但也不缺乏形而上的價值維度,它擁有著人類最美好的憧憬。

達到全人類的解放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宗旨。馬克思的諸多著作,與其說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不如說是政治斗爭史。人類只有獲得解放,才能達到彼岸的自由。馬克思主義的自由思想中,一再闡明和發揮“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概念。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明確規定了共產主義的社會政治理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P273。1867年在《資本論》中再一次把“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歷史運動的最高目標,馬克思指出:“讓我們換一個方面,設想有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4]P95“自由人的聯合體”是馬克思偉大的政治抱負,它表明了馬克思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以及將共產主義與人類本身的發展緊密結合。“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含義。在馬克思的青年時代,他把世界歷史分為不自由的時期和自由的時期。馬克思認為自由既是人的目的也是歷史的目的。不自由的時期是指封建專制以前的時期,那個時期人類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這時的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明顯受到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影響。在黑格爾看來,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歷史是合理的完成的。自由作為一種抽象的客觀意識發揮著作用。而馬克思以自己的實踐的自由觀區別于黑格爾,馬克思強調自由的歷史的目的性,為了現實中的人獲得自由。另外,青年的馬克思也受到了民主主義的影響。馬克思認為,自由是人的天性,“各種自由向來就是存在的,不過有時表現為特權,有時表現為普遍權利而已”。

歷史的任務在于把自由的本質表現為普遍的自由。青年馬克思看來,要實現人的自由需要設立合理的政治機構,必須變革封建政治。盡管此時馬克思的自由觀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但它賦予自由的革命意義諸如爭取民主的革命精神、反對封建統治等等,是確定無疑的,正是由于馬克思偉大的出發點,才使他的自由觀更加科學化。馬克思還研究了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亞當?斯密的理論體系以勞動分工為基礎,勞動分工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財富的基本方式。馬克思從分工理論看見了人的自由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限制。分工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分工有著強制的性質,隨著大工業的發展,人們只有通過分工勞動才能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料。分工所導致的社會生活一方面“聚合為一種通知我們的、不受我們控制的、與我們愿望背道而馳的并且把我們的打算化為無憂的物質力量”。[2]P38另一方面,又“擴大了生產力”。人們的勞動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變為異己的、外在的力量,壓迫者人類自身,。這不是人類的“自身聯合的力量”,不是人的自由。私有制的存在導致了分工,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分工,城鄉的分工使人們屈從與分工,成為受局限的“動物”,喪失了自由。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高度的分工促成了人們的不自由。所以只有占有現有的生產力總和,才能獲得去的自由的條件。而這個主體只能是無產階級,因為現代生產力的總和是無產階級創造的,只有無產階級才有適應生產力的能力。但是由于占有都是有局限性,有限的生產工具和交往束縛著人的自主活動。占有要通過聯合才能實現,聯合要通過革命才能真正實現。所以,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有個人自由。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才能對抗異己的力量。人類自由地實現要消滅分工,重新駕馭物的力量,而“沒有集體,這是不能實現的。

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期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有個人自由”。[1]P84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考察,也豐富了他的自由思想。盧梭曾認為,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就在于私有制的存在,私有制分化了階級。馬克思把現實中很多矛盾的對立歸結為私有財產與人的對立。“獨立的私有財產,及抽象的私有財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私人,是政治國家的最高構成。政治的‘獨立’被說成‘獨立的私有財產’和‘擁有這種獨立的私有財產的人’”。[1]P375在這里,沒有人擁有自由。馬克思向往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財產私有的條件下,人的自由遭到否定。這個否定的力量就是異化勞動,異化勞動表現為勞動的對象作為異己的存在物與勞動相對立。勞動“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幸福,而是不行,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之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1]P93馬克思認為,消滅私有制是回復人自由的關鍵。他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人的自由不僅有國家和法律即具體的人與人的關系來決定,而且生產方式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揚棄私有財產,就是占有人的生命,氧氣一切異化,從而揚棄宗教、國家,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實現人的自由。馬克思的自由是一種積極的自由,是受到物質生產關系制約的,是通過實踐中升華的狀態,而不是抽象的消極的自由。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深刻的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確立了勞動價值論。資本主義中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實現的自由是打破封建的桎梏、掙脫封建的人身依附而取得的人身的自由。而這個自由并不是“彼岸王國”中的自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剩余價值,是要找出真正束縛人類自由的原因。資本主義雖然掙脫了了封建制度人身限制。但是馬克思從資本總公式G-W-G’矛盾的解決說明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能夠創造價值,勞動所有者要把勞動力當做勞動出賣,他首先是要成為自己的肉體的“自由所有者”。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窮的一無所有,工人為了生存,只得出賣自身。馬克思深刻的揭示出資本中的“自由”的內涵:“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4]P112要揚棄資本主義國家政治自由的局限性,實現無產階級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馬克思主張建立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國家。首先,要享有政治自由的經濟基礎,其次,無產階級要獲得政治自由,不能依靠資產階級的政權,不能通過資產階級的法律途徑。而是要拿起革命的武器,不能被資產階級的表象迷惑而動搖實現真正自由的決心。馬克思賦予人的自由的本質是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的解放,“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地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必然性的外觀,被看做個人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做自我實現,主題的物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未來社會的基本原則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1]649人的自由發展就意味著人不由任何生物所控制,充分發揮人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切人自身的力量,到那時,人不是作為手段,而是作為一種目的。總之,馬克思政治哲學自由的觀點是建立在批判資產階級自有局限性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一針見血的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虛假的政治自由,無產階級獲得政治自由,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同時,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真實的集體”中即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

其實理解自由,取決于兩方面的領會:一方面“自由是什么”,另一方面“自由不是什么”。從馬克思的這些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把生產力的發展史為實現人的自由的重要力量。恩格斯也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最初的、從動物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唯有借助于這些生產力,才有可能去實現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不再有任何階級差別,不再有任何對個人生活資料的憂慮。”[3]P154人對自然獲得了自由,對社會也就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