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基礎主義哲學觀研討
時間:2022-06-11 11:46:00
導語:多元基礎主義哲學觀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懷特、艾耶爾等人都認為20世紀哲學即現代哲學是從攻擊、叛離黑格爾開始的。①懷特說道:“幾乎20世紀的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都是以攻擊那位思想龐雜而聲名顯赫的19世紀的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著的頌揚?!雹诒M管各派現代西方哲學從不同的方面著手對黑格爾哲學展開攻擊或者說反叛,他們對哲學自身都有著新的不同理解,不過他們都明確地反對黑格爾哲學所代表的傳統西方哲學的柏拉圖式的本質主義或者說基礎主義。但正如德里達所說,并沒有一個不受污染的思想源頭,現代西方哲學在批判傳統西方哲學的基礎主義過程中卻不斷顯露出新的基礎?;蛟S通過思考這種新的基礎主義“污染”,才能真正理解現代、后現代西方哲學的旨趣和目標,也才能在多元主義、相對主義盛行的今天,自覺地堅守哲學追本溯源的理論性質。
一、現代哲學對基礎主義的批判
縱觀整個20世紀的西方哲學,哲學家眾多,門派林立,哲學文獻也浩如煙海。圍繞對基礎主義的批判我們試作一簡約的概括,我們認為主要有來自以下四個維度的批判。其一,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邏輯的批判和科學主義的批判,以維也納哲學小組最為典型。對于什么是科學,什么是非科學,維也納小組提出了一個非常規范的判準,即邏輯和經驗,因此維也納小組的哲學也被叫做邏輯經驗主義。邏輯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的知識只有兩種,一種是他們所說的由分析命題所構成的形式知識或者叫形式科學,最為典型的是數學、邏輯學,它不需要經驗的證明,僅靠邏輯形式的正確性就能保證這種知識的有效性。第二種就是像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這樣一些所謂經驗科學的知識。這種經驗科學的知識按照維也納小組的看法,最后都必須還原為感覺命題基礎上的邏輯構造。那么從邏輯和經驗的標準去看哲學,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哲學既不是形式科學,即不是由分析命題所構成的分析的真理,也不是經驗科學,即不是由綜合命題所構成的可以由經驗檢驗和證明的真理。哲學既不是分析的真理,又不是綜合的真理,所以哲學就不是真理,哲學就不是科學。按照賴辛巴哈的看法,哲學是“冒充科學”,哲學更像是“一首蹩腳的詩”。
這種批判如果從哲學史的角度去追溯,最早可以追溯到休謨和康德。休謨當時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我們在巡行各個圖書館時,將有如何大的破壞呢?我們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書來,例如神學書或經院哲學書,那我們就可以問:其中包含著量或數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論么?沒有。其中包含著有關事實與存在的任何經驗的推論么?沒有,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為它所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雹俣凇都兇饫硇耘小分?,康德關于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知性和理性的區分,關于超越知性的界線、理性必然陷入的辯證幻象的分析,可以說是維也納小組批判的先聲,也可以說是維也納小組的哲學批判最早的哲學史依據。這是對哲學的第一個也可能是最沉重的批判,那就是用科學的標準去看哲學,結論自然就是哲學不是科學。在科學主義至上的現代性語境中,這樣的批判對傳統哲學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其二,是從語言的維度批判傳統哲學,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為什么傳統哲學不具有科學的性質而又要冒充科學?從羅素開始,也包括前期維特根斯坦認為,是因為哲學混淆了語言的表層語法和深層的邏輯句法,語言使用混亂。也有哲學家從語言的概括性去尋找哲學的根源,比如以科日布斯基為代表的日常語言學派??迫詹妓够浅G逦嘏袀鹘y哲學怎樣受語言的誘惑而陷入了過分概括化的陷阱。賴欣巴哈也有相似的表述,他在《科學哲學的興起》中明確地說,知識的本質是概括,概括是科學的起源,概括也就是解釋的本質。②應該說,賴欣巴哈的這種“概括”是很具說服力的。我們不會反對今天的所有的經驗科學知識都是來自于科學概括這樣一種“概括”,問題在于,在賴欣巴哈,包括科日布斯基看來,由于科學概括的成功,誘使人們在缺少相應經驗材料的基礎上去作過分的概括?!斑@樣,普遍性的尋求就被假解釋所滿足了。哲學就是從這個土地上興起的。”③如此,因不嚴密的語言(的使用)而作過分的概括被認作是哲學產生的一個根源。后來又有牛津學派關于語言的陷阱的一些分析,基本上都是從語法語用這樣一些角度去分析傳統哲學的語言根源。一定意義上,根據語言學的批判,哲學上的基礎主義只不過是基于對“過分概括”的訴求而對語言的誤用或者濫用,只要理清了語言的語法、語義、語用等規則和界限,哲學即形而上學問題就自然消解了。其三,是從政治的角度對傳統形而上學進行的批判。20世紀6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現了所謂后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其中一大批法國哲學家如德里達、???、利奧塔也包括德勒茲、加塔利等,從另一個維度展開對傳統哲學的批判。我們可以簡略地把他們對傳統哲學的批判視作一種政治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學者阿多諾,最先提出同一性哲學是死亡哲學。法國哲學家利奧塔把這一點說得更為明確,甚至指責同一性哲學要對奧斯維辛大屠殺負責。福柯則出色地揭示出無處不在的知識與權力的內在交織而形成的規訓系統,他在為德勒茲和加塔利合著的《反俄狄浦斯》一書所作的序中,明確地把該書的主旨歸結為“反法西斯主義的”、“反對人心中的法西斯主義”。④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樣,德勒茲和加塔利認為要把群眾中的作為法西斯主義的集體欲望給揭示出來,而在其合著的《千高原》中,提出以“游牧思想”來對抗自柏拉圖以來的“城邦思想”??傊?,在這些后現代哲學家看來,同一性、邏各斯中心主義這樣的基礎主義哲學意味著霸權甚至意味著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義。其四,是從文化的角度對傳統形而上學進行的批判。由于文化批判中總是蘊涵著政治批判的維度,所以上文中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從政治角度對傳統哲學的批判也可以視為是從文化角度進行的批判。在后現代哲學家們看來,傳統哲學所犯的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科帝國主義”。把哲學這樣一個學科,作為唯一的、真理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實際上是要把整個世界納入哲學的同一性邏輯中。針對傳統哲學中的這種柏拉圖式的、基礎主義的、知識女王的霸權式傾向,羅蒂提出“后哲學文化”。
他明確地說:“在這個文化中(指后哲學文化,引者注)無論是牧師,還是物理學家,或是詩人,還是政黨都不會被認為比別人更‘理性’、更‘科學’、更‘深刻’。沒有哪個文化的特定部分可以挑出來,作為樣板來說明(或特別不能作為樣板來說明)文化的其他部分所期望的條件?!雹俚吕掌澓偷吕镞_等哲學家更是明確地強調多樣性、生成性的“差異”來對抗傳統哲學中同一性的、壓制性的“重復”。叛離黑格爾為代表的基礎主義哲學可以更早地追溯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這兩種被法國哲學家利科爾稱為“懷疑主義的解釋學”從根本上顛覆了基礎主義哲學賴以可能的意識自明性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潛意識規定自覺意識,這使任何傳統哲學作為自覺意識而確立的基礎命題和原理失去了基礎地位,在深層的懷疑主義的對意識的解釋中,哲學的基礎塌陷了。上述現代西方哲學對基礎主義的多維批判,進一步瓦解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極大拓展了哲學的理論視野,豐富了哲學的知識領域,發展和完善了諸多精巧的哲學方法,形成了多元化的哲學理論形態。但是,各派哲學在對傳統哲學的基礎主義展開批判時,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批判對象固有的理論旨趣、思維邏輯乃至思想風格的規定,從而批判就是激活或復活傳統哲學的特殊形式,批判基礎主義不可避免地顯露出某種新的基礎的尋求;另一方面,在反對基礎主義中發展起來的各種專門知識、技術和方法,可能過于沉醉于自己的嚴謹和精巧,從自我迷戀而致自我喪失,失去了在人類知識和人類文明進步中的意義。
二、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
通過上文對各派現代西方哲學的簡單勾勒可以看出,拒斥形而上學、反對基礎主義似乎成為不爭的事實,懷疑主義似乎再一次勝利。好像哲學從此遠離了“同一”、基礎主義而與多元、相對主義糾纏在了一起。這樣看來,懷特把20世紀哲學歸結為“分析的時代”似有些太過強調英美分析哲學所取得的成就。問題在于,形而上學真的已然終結,而相對主義真的就是哲學或者“后哲學”的宿命么?哈貝馬斯也曾歸納現代西方哲學的思想主題:“后形而上學思想,語言學轉向,理性的定位,以及理論優于實踐的關系的顛倒———或者說是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克服。”②但他同時認為,20世紀哲學研究的這四種最重要的原動力,不僅帶來了新的認識,同樣也有新的偏見。在某種意義上,哈貝馬斯所說的“偏見”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的“基礎主義”:科學的方法論使科學主義成為新的神話,語言學轉向形成了一種新的本體論式的語言觀,理性的重新定位使哲學重新成為理性的保護神,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克服促生了各種新的還原論。③我們同意上述哈貝馬斯的觀點。現代西方哲學反對傳統西方哲學的那種追本溯源式的基礎主義,但是在他們批判舊哲學的基礎主義的過程中卻又顯露出新的基礎。這暗合馬克思所說的“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即現代西方哲學各派在批判舊哲學中發現了新的哲學基礎或方向。哈貝馬斯自身就是如此,他不贊成阿多諾等人對啟蒙運動以來的思想傳統的徹底顛覆,而是認為批判傳統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傳統使之適應現實的變化,從而獲得新的活力。因此他自覺地捍衛啟蒙運動中的普遍主義或者理性主義傳統,試圖用新的“實踐理性”來為傳統的理性主義奠定新的基礎。
為此,他訴諸康德來論證交往規則的普遍有效性,從而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交往理論”,用“交往理性”即“交互主體性”代替傳統的“主體中心的理性”。羅蒂的思路大致類似于哈貝馬斯,只是羅蒂視自己為最徹底的反普遍主義者,從而“不想為普遍主義或者理性主義淘舊換新,反之,他想瓦解兩者,并以別的東西來取代”①。為了實現他所謂的“人類團結”的烏托邦,他訴諸“同情心”來代替哈貝馬斯的“溝通理性”。羅蒂所理解的“人類團結”是指“肯定我們每一個人內在都具備某種東西———我們的基本人性,而這東西呼應著其他人所具有的同樣的東西”②,這“同樣的東西”就是他的“同情心”,羅蒂試圖借著更加敏銳、通達的“同情心”來增加“我們”的“我們感”,從而使“人類團結”成為可能。英國女哲學家羅爾斯的學生奧尼爾則明確地把康德主義的建構主義的預設重新定位為“可理解性”。奧尼爾在回答提問時說:“我認為,在今天,我們有理由追求一種能夠跨越邊界的證成。這不是說,我們總是能夠找到其他人可以接受的證成?!庖娨恢隆筇啵瑒荼睾茈y達到。但是我們可以將‘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作為起點,沒有‘可理解性’我們也不會達到意見一致。而當今世界的邊界更易于穿透(porous),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再將公民同胞間的意見一致作為政治哲學的起點。”③應該說奧尼爾的“可理解性”較之羅爾斯的融貫論以及羅蒂的“同情心”更為基礎,也更具直接的“我們感”。與以上這些哲學家不同,海德格爾的表述或許更為晦澀一些。他在晚年的討論班中明確了自己全新哲學的目標和使命,即“思想的移居”④。思想的移居是從柏拉圖主義用思想規定存在進而控制、宰制存在的居所,轉移到讓思想傾聽存在、回應存在的召喚進而歸屬存在的居所,亦即從主體形而上學的人的平面轉到思之澄明的存在的平面。海德格爾認為,希臘哲學開啟的視域已經在現代科學技術中得到完成,存在者的領域已被分割、規劃和控制在技術座架中。而這同時,存在的意義被遺忘,人被連根拔起,世界進入午夜。所以,思想的移居是哲學終結之后最根本的思的任務。海德格爾對傳統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消解或許更為徹底。按照他的解釋,邏各斯不是邏輯規定,而是“采集”;理論不是行動的規劃而是凝視和盤桓;思想不是尋找本原和概念,而是詢問地接納。原始的詩的命名即是存在的綻放著的持存。所以這個在存在平面上的思想比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更實在、充盈、生動,因為“意識植根于此在之中”。⑤而以存在之思在世的此在是領會了存在意義的在者,他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統觀以上幾位較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的觀點,無論是羅蒂的“同情”、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奧尼爾的“可理解性”還是海德格爾的“思想的移居”,不管他們如何表述,我們都不難看出,他們實際上仍然在批判舊哲學的過程中為哲學尋求著新的基礎。不僅如此,在最激烈地拒斥和批判形而上學的分析哲學中,我們甚至看到向黑格爾回歸的思想趨向。這一方面是因為黑格爾哲學自身所達到的思辨高度難以超越,比如,按照伽達默爾的看法,德國唯心主義辯證法已開始了對實體本體論的拆解,我們也可以說康德、黑格爾已明確批判了“知性形而上學”,否定了知性的僵死的作為共同點的抽象“同一性”,黑格爾辯證法是具體同一性、具體普遍性的辯證法,它力求獲得包容全部差異性、多樣性乃至歷史性的具體真理,所以指責它是壓制非同一性的死亡哲學就難以成立。再如,黑格爾哲學比以往任何哲學都更自覺地追求思存統一的真理,思想的客觀性是真理性的前提。以至在《邏輯學》中黑格爾竟大膽地說“事物是概念”、“事物是判斷”、“事物是推理”,把思想的形式看做事物的本性固然是徹底的唯心主義,但這又是最徹底的客觀主義。因為黑格爾的《邏輯學》是思想內容的邏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內涵邏輯的辯證法,思想內容即是對人顯現的客觀事物,思想內容的邏輯運動即是事物自身規定的邏輯展開。所以,另一方面,隨著分析哲學對內容邏輯、實質推理、日常語言內含的基本概念方式等的關注,回歸黑格爾就是分析哲學自身發展的結果。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向
綜上所述,盡管各派現代西方哲學家都在力圖反對傳統西方哲學中的基礎主義,但是他們在批判基礎主義的過程中卻不可避免地顯露出新的“基礎”,因此我們可以說,現代哲學的多元基礎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這里最根本的挑戰在于,若以既往的傳統形而上學基礎主義的思維模式切入世界這個混沌,我們容易限于同一性的死亡哲學;而取消同一性的基礎主義的哲學觀聽任多元、相對主義的哲學觀實際上又容易使世界陷入混沌而使人無所適從。如何面對這種多元基礎的事實,如何重新選擇一種平面切入現實的混沌?我們在此以一種多元基礎主義的哲學觀,即“文化的相對—哲學的絕對”的哲學觀,嘗試作一回應。近百年來的西方哲學史似乎表明懷疑主義又一次取得了勝利,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相對主義是必然的。但是,在我看來這里包含著對哲學理論性質和哲學功能的混淆,相對主義可能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觀點,但卻不是一種好的哲學,因為從根本上說哲學就是形而上學,是絕對的真理與方法。①按照康德的看法,形而上學是人的一種本性。這意味著關于絕對的思考、關于絕對真理的追尋將會伴隨人類文明始終。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把辯證法,把整個哲學看做是關于絕對的相對真理。這意味著哲學所指向的目標和對象,是形而上學的絕對,而每一個哲學家關于這個絕對所獲得的理論認識作為一種歷史的文化是相對的。每個哲學家關于這個絕對的認識,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特定的文化傳統中形成的認識,從而只是一種相對的認識。哲學的內在訴求指向一個絕對的目標,但是任何哲學理論自身都是相對的真理。哲學所追求的絕對,是說它從理論性質上是區別于經驗科學的絕對真理,是非對象性的真理。一定意義上,人類一切文明的成果都是思想的創造,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我們就會把哲學看做對于絕對、對于使人類文明、使思想得以可能的那個絕對基礎的探尋。進一步說,任何一種哲學理論、哲學形態,總是和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這個民族的當下的現實生活,或者馬克思所說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有著密切的關聯。在這樣的意義上,哲學又是一種文化形式。那么,表達一種生活理想的哲學必定具有民族的形態,當然有著它的文化特征、文化傳統,所以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哲學,它必然是多元的。但是,不同文化形式的哲學作為追根究底的思考的共同本性,又使不同文化形式的哲學、不同民族的哲學同樣作為關于絕對的相對真理具有了可交流性、可對話性。在多元基礎主義即“文化的相對———哲學的絕對”的哲學觀這樣一個前提下,當代的辯證法才真正開始進入了一種對話辯證法階段。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來說,它是中國人自覺的理論選擇和思想創造,是當代世界哲學中多元形態哲學的一元,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的相對真理;但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特別是信奉者來說,它就是哲學的絕對真理,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絕對的理解,否則就沒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按照通常的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終結了傳統形而上學,使“獨立的哲學”消失了,這種哲學已不再是哲學,而只是新世界觀,只是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內在的一個理論環節。這種理解有馬克思文本的根據,也十分明確地標示出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真實意義。但按照我們對現代西方哲學批判基礎主義的分析,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也同樣受到傳統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這個批判對象的理論空間的限制和規定,反對黑格爾的非批判的實證主義的歷史解釋,①即需要一種批判的實證主義的改變世界和歷史的基礎主義學說,實際上就是馬克思全部學說的基本理論預設,亦即馬克思的理論形態的哲學。
對應于黑格爾非批判的實證主義,馬克思哲學的根本特征是方法上的批判的實證主義。馬克思雖然肯定了黑格爾辯證法中所具有的“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但是他批評“黑格爾唯一知道并且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勞動”。②所以對于黑格爾來說,“密涅瓦的貓頭鷹總是在暮色降臨的時候才悄然起飛”,他的理論仍然只是在“反思”和“靜觀”的意義上關照現實,仍然是“躺在睡帽中的哲學”。而對于馬克思來說,“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③。馬克思的“以往的哲學家只是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名言,在這里矛頭直指黑格爾。馬克思是典型的革命家而非經院哲學家,因此,馬克思是唱響黎明的高盧雄雞,他終生致力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作為一種實質倫理學,馬克思“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訴求就已經內在地包含著羅蒂意義的同情心、奧尼爾意義的可理解性等這樣一些現代哲學的基礎尋求。“同情心”、“可理解性”對于馬克思來說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他用實踐代替了經院哲學家需要論證的環節。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最終要達到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這對于人類來說或許是可想見的最高理想。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如何把握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進而引導社會實踐的發展,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共同關切。以馬克思所示范的批判實證主義的方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目標去觸摸社會生活中那些本質性的實體性的存在,我們既要像黑格爾那樣,洞察到在巨大的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對象性存在中有哪些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確證人的自由本質的肯定性的東西,并以哲學范疇的形式把它寫入中國文明的史冊;更要像馬克思那樣,以批判的否定的精神洞察到社會生活中背離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目標、異化人的勞動和否定性的存在,并以理論的實踐和實踐的理論實際地改變世界。而要真正做到以上兩點,我們就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從容超越的理論態度吸取中外哲學的有益成果,而不能過于急切和浮躁。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我們關于絕對的相對真理,需要持久地保持哲學的絕對維度,保持基礎主義的形上真理的追求。
- 上一篇:法院建立黨建機制經驗交流
- 下一篇:鎮政辦全年經濟發展工作要點
精品范文
10多元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