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王陽明萬物一體觀
時間:2022-07-15 11:47:00
導語:評論王陽明萬物一體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萬物一體”與物的價值
王陽明的思想體系是以“心”或“良知”為其核心的哲學范疇。故此,研究陽明思想的成果多以探討“心即理”、“心外無物”、“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四句教”等內容為主,而陽明的“萬物一體”思想沒有得到研究者足夠的重視。事實上,陽明是在他的晚年提出“萬物一體”的理論,在此之前,他已經清楚闡明了致良知的思想。之所以還要再提“萬物一體”的理論,在陽明看來有他獨特的用意。王陽明的“萬物一體”的內涵非常豐富,至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對其進行闡述:
1.心性論
關于萬物一體理論的闡發,王陽明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最著名也是論述最詳盡的莫過于他在嘉靖四年(1525年)《答顧東橋書》的最后一段: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從上述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的萬物一體論不僅僅是一種道德的境界和理想,它有其成立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其成立的基礎并非在于人意,而是作為心本體之“仁”使其然。正是因為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故人原本可以做到人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如今由于物欲之蔽,仁心堵塞,才使得天地萬物失其所,所以孟子曰“求放心”,陽明曰“致良知”,目的無非是使人心復其本然面目。而人心一旦復其本來面目,不但可以實現“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的理想社會,而且還能夠實現宇宙的和諧。因為在陽明看來,人的“仁心”,不但關懷人類自身,而且對大自然的草木瓦石亦有同情、顧惜之心:孺子如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二位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為一體也。〔1〕
由此可見,陽明是從心性論的角度論述了萬物一體成立的根據。在他看來,萬物之所以可以稱為一體,其根源在于仁心。這一點和他自己一貫的心學立場是一致的。
2.存有論
從存有論的角度來說,陽明采取了氣學的立場來說明萬物一體的理論。他說:“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2〕當他的學生問及人與禽獸草木“何謂之同體”時,王陽明回答說“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3〕這里,所謂“同此一氣”,“一氣流通”,是從宇宙本源論的角度闡述了萬物一體的理論。宇宙萬物都是來源于同一源頭———氣,而氣充盈這個宇宙萬物。如此一來,宇宙萬物便是息息相通的有機系統,因而不能人為地區分主客體,把大自然看成是客體,是人類征服的對象,從而帶來生態的破壞。這一點在現代生態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3.境界論
從境界論上說萬物一體,其實就是指一種“大我”、“無我”的精神境界。
在這種天地境界中的人,不僅意識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要為社會的整體利益著想,“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4〕而且還要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把這種對人之愛推廣到對宇宙中所有存在物的愛。所謂“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齡山川草木鬼神鳥獸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我一體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大學問》)在“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天地境界中,“我”已不再是功利境界中的“自私自利”的“小我”,而是“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凡有血氣莫不尊親”的“大我”(《大學問》)。從這個意義上看,陽明不僅把每個社會中的成員都納入“大我”的關懷視域,而且把“我”放入整個宇宙的境界中,肩負起關懷整個宇宙的使命。由此可見,“萬物一體”的思想不僅是一種個人道德上的境界、一種社會理想,更是一種宇宙觀———即把整個宇宙看成和宇宙中的“我”休戚相關的整體。這一點,無疑也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二、“差等原則”與人的責任
王陽明的“萬物一體”理論強調萬物的平等,強調人的責任,但并沒有反對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差等原則。這種差等原則并沒有削弱其在生態學方面的意義,反而顯出他比當代那些宣揚一切生物平等的環保主義者更加理性和謹慎。《傳習錄》記云:
問:“大人與物同體,如何《大學》又說個厚薄?”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體,把手足捍頭目,豈是隔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心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這是道理合該如此。及至吾身與至親,更不得分別彼此厚薄。蓋以仁民愛物皆從此出,此處可忍,更無所不忍矣。《大學》所謂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越,此便謂之義:順言個牒理,便謂之禮;知此條理,便謂之智;終始是這個條理,便謂之信。”〔5〕#p#分頁標題#e#
陽明的萬物一體說和差等原則在他那里是并行不悖的。的確,愛是有差等的,總是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至親再到路人。這種愛雖然不是博愛,但卻是我們良心中“自然的條理”,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更有可行性。此外,面對生物世界,也有一套條理和法則,使人可以“合理地”使用自然界的資源而不受良心的譴責。這與其說是一種差等不如說是一種秩序。愛如果沒有秩序和原則的話就是一種濫愛,不但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反而會帶來災難。
三、調和兩端的生態倫理
西方文明向來強調科學技術與工具理性,這與他們哲學上的主客觀對立不無關系。縱觀西方的歷史,這種人與自然二元的認識模式把人類從對自然的畏懼和崇拜當中釋放出來,基督教對宇宙獨一真神的信仰更揭開了自然界神秘的面紗,從此以后探索和研究自然的障礙進一步得到掃除,而現代科學的興起建立在這種“思想解放”的基礎上。對于后人來說,自然界不再有“神圣性”的維度,而只是一種“規則體系”。〔6〕現代科學的興起使西方進入了工業化的時代。工業化時代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無限制的開發利用,也導致了今天遍布全球的生態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西方學者開始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1967年文化歷史學家LynnWhiteJr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一文。懷特在這篇文章中認為,基督教要為生態危機負一部分責任,因為基督教強調人和自然的二元對立,并且把自己看成自然的征服者,這是我們今天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之一。另外還有一些生態學學者提出一種“深度生態學”的理論,強調人類不應該以自己作為宇宙的中心,而應當積極倡導以生命或生態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強調大自然的權利和內在價值,更有甚者把人和其它一切生物放在同一個水平面上。
王陽明的萬物一體理論走在兩個極端的中間。他既不是把人和自然看作截然對立分開的兩端,把自然看成人統治和奴役的對象,而是強調人和萬物(包括自然)之間的“一氣流通”、“一體同在”;也沒有像一些生態學者所主張的那樣,抹殺了人和自然之間的獨立性,而是肯定基于良心“自然之條理”的一種“差等原則”。這種“差等原則”并不是一種藐視自然萬物的高傲態度,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勇于對自然承擔責任的大丈夫風范。正如陽明在“答季明德”的信中說到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7〕在這句話中,陽明強調的正是仁者的責任,除了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還有安置宇宙萬物的己任。從這個意義上說,陽明既繼承了儒家的傳統,又豐富和發展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念。他的“萬物一體”理論,比起“深度生態學”來說更有深度,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 上一篇:電子實訓教學體系革新
- 下一篇:法律教學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