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思想哲學意蘊
時間:2022-06-13 04:37:16
導語:精準扶貧思想哲學意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多個場合提出新的扶貧脫貧思想,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切合中國實際的精準扶貧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體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外在性與內在性的統一,短期性與長期性的統一,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客觀性與能動性的統一。精準扶貧思想是在長期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最新扶貧理論成果,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扶貧理論。
關鍵詞:;精準扶貧;系列講話;哲學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其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對扶貧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先后到阜平、定西、瓊海、湘西、臨沂、蘭考、喀什等貧困地區調研,就加快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反復強調扶貧開發的重大意義,對扶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新部署。在全面了解分析中國貧困狀況的基礎上,從全局角度對新時期的中國貧困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切合中國實際的精準扶貧戰略。經過3年多的探索與實踐,精準扶貧戰略從理論構建到實際操作都已成熟,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和操作體系,為全黨全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的扶貧開發新思想新戰略是對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創新實踐和主要經驗的升華和總結,它精辟闡述了扶貧開發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扶貧理論,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
一、體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它是正確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扶貧的普遍性就是把握扶貧的一般規律,精準扶貧思想首先注重把握扶貧工作的共性問題,共性的扶貧要求和方法對個別性、特殊性扶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強調,“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1]這就體現了扶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于扶貧問題,不但要重視其普遍性,更應該重視其特殊性,在堅持普遍性基礎上,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貧困的成因、扶貧的措施以及扶貧的要求,全國會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更應該因地區而異、因家庭而異、因個人而異。指出:“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2]“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3]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精準扶貧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扶貧的特殊性。過去,采取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針對性不強,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現了扶富的現象,這已經不適應新時期扶貧的需要,必須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而要做到精準精確,必須研究貧困的特殊性。因此,要正確處理扶貧過程中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一方面,要注重把握貧困的普遍性,從宏觀層面、整體角度指導和引導精準扶貧工作,不偏離中央精準扶貧思想,不脫離中央基本扶貧精神;另一方面,要特別注重把握貧困的特殊性,只有把握住貧困的特殊性,才能因地制宜,因貧施策,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解決貧困問題。
二、體現了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
整體處于統率的決定地位,協調各局部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整體由局部組成,離開了局部,整體就不能存在,局部也制約著整體發展。貧困問題既是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個人自己的事情,更是整個國家和整個民族的事情,是關系到第一個百年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重大課題。把消除貧困看做是黨的重要使命,看做是實現中國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關鍵。但精準扶貧脫貧并非易事,眾多難題需要破解,眾多利益需要調整,眾多方面需要協調。這就必然要求中央做好頂層設計,面對全國整個盤子,提出整體思想戰略,制定整體扶貧策略。2014年1月25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制定國家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4]這樣,對全國性精準扶貧工作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指導思想。同時,扶貧問題既是國家的整體方略,也是局部地區的發展問題,是局部地區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的事情,貧困地區需要根據國家的整體扶貧規劃、扶貧戰略,因地制宜地開展好本地區的扶貧工作,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扶貧脫貧政策。強調:“要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重點向農牧區、邊境地區傾斜……把對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強民族團結的工程。”[5]“搞好扶貧開發,重點抓好特困地區和特困群體脫貧。民族地區是全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要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6]這些論述都體現了精準扶貧工作整體性與局部性的關系。即既要看到國家整體上的扶貧要求和策略,也要重視局部地區,特別是貧困還比較嚴重、脫貧仍比較艱難地區的扶貧問題;整體的方針策略可以為局部的精準扶貧提供指導方向,局部的精準扶貧又可以為整體的精準扶貧提供經驗積累,兩者相互促進。
三、體現了外在性與內在性的統一
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解決貧困問題的外因是社會的外在力量,內因是貧困主體的內生力量。貧困不僅是某個人、某個家庭的事,也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事。解決貧困問題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注重外在性的幫扶,強化社會扶貧脫貧合力。強調:“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3]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中,指出:“我們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發揮中國制度優勢,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7]可見,解決貧困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在扶貧中的重要作用,依靠外部力量增強扶貧脫貧的能力。同時,更加重視扶貧的內生力,他強調,貧困地區不能完全躺在國家和社會幫扶上。如果是這樣,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暫時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8]所以,脫貧的主體無論是個人、貧困家庭,還是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根本上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內生力。脫貧不能一味地依靠外部“輸血”,更重要的是自身“造血”,要從解放思想入手,教育引導廣大貧困地區群眾破除“等靠要”觀念,樹立“寧愿苦干、不能苦熬”的思想理念,堅持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地位,激發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熱情激情,挖掘個體資源,發揮個體優勢,提高個體能力,靠辛勤勞動改變落后面貌,靠自己雙手擺脫貧困,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的“內生動力”論充分體現了扶貧工作要重視貧困主體的作用,讓貧困群體在思想上想脫貧,在行動上要脫貧,在技術上能脫貧,才能最終擺脫貧困。可見,精準扶貧需要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既要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到扶貧中來,注重外在性的幫助和扶持,形成扶貧合力;更要轉變貧困主體的思想觀念,提升貧困主體自身的內生力量,提高他們脫貧的實際能力。
四、體現了短期性與長期性的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表現為發展的穩定性和短期性,運動表現為事物發展的持續性和長期性。解決貧困問題既具有短期性的特征,也具有長期性的特征。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如期脫貧,可以說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決不能有半點含糊。2015年6月18日,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3]他還說,要“力爭用五到十年時間實現民族地區貧困家庭和困難群眾穩定脫貧。”[9]因此,精準扶貧,需要把握好時間節點,首先實現短期目標,保證到2020年實現脫貧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精準扶貧工作又絕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完成的,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越往后,剩下的人口貧困程度越深、脫貧難度越大。同時還要看到,穩定脫貧是一道更不容易過的坎,一些剛過貧困線的群眾抗風險能力差,得一場病、遭一場災、市場行情不好,很可能就會返貧。這些都決定了扶貧必然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曾把擺脫貧困比喻成水滴石穿,他說:“就拿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說……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巨變,只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10]58所以,扶貧脫貧,必須目標一致,矢志不移,長期堅持,“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打基礎、謀長遠、見成效上下功夫。”[11]精準扶貧是一個短期目標實現和長期決戰的過程,做好短期扶貧工作,實現短期脫貧,可以為長遠脫貧打好根基,堅持長期扶貧脫貧,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達到脫貧的最終目的。
五、體現了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只有滿足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之后,才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活動。而人的精神活動,或者說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扶貧既要體現在物質上,滿足人們基本的物質需要,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要體現在精神上,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水平。強調了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的重要性,他說:“貧困地區要走上富裕的道路,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為此,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成為我們最緊迫的中心任務。”他還說:“但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10]149當然,對于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而言,擺脫物質貧困是第一位的,首先要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通過發展產業、資金整合、社會幫扶等方式使貧困群體能夠在吃穿住、教育、醫療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在擺脫物質貧困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擺脫精神貧困。精神貧困是導致物質貧困的主要根源,思想意識的落后往往造成經濟水平的落后,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與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保守直接相關。擺脫貧困,從根本的意義上說是要擺脫思想和思路的貧困。在《擺脫貧困》一書中說過:“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10]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擺脫思想意識的貧困需要加強對貧困家庭、貧困人員的教育培訓,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勞動和技術能力,樹立脫貧的自信。多次強調,扶貧必扶究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他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12]這些論述都說明了扶貧不僅要體現在物質上,更要體現在精神上,把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既要通過物質扶貧積極進行精神扶貧,也要在精神扶貧中做好物質扶貧,相輔相成,兩手抓兩手硬,如此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六、體現了客觀性與能動性的統一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這種客觀實在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卻能夠為人類所認識。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能夠認識客觀世界,而且能夠改造客觀世界。貧困是客觀存在的,貧困的解決也具有自身的內在規律,我們首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扶貧脫貧的客觀規律。指出,“扶貧工作……切忌空喊口號,不要提好高騖遠的目標。發展生產要實事求是,結合當地實際發展特色經濟。”[13]就是要求我們要把握住貧困的實際情況,提出符合實際的扶貧目標,制定符合實際的扶貧政策。同時,扶貧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貧困人口多,致貧原因復雜,政策銜接難度大,特別是一些特困地區發展內力嚴重不足,這都要求我們必須在尊重貧困實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3]一些地方扶貧成效不大,精準脫貧不明顯,很大程度上在于當地的干部和群眾積極主動性不夠,習慣于被動扶貧,政府給什么就要什么,沒有積極主動脫貧的意識和苦干實干的精神。實現穩定持續脫貧,必須把握住扶貧脫貧的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總之,精準扶貧脫貧要做到客觀性和能動性的統一,尊重事物的客觀性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不尊重客觀性,不從實際出發,就不可能找到扶貧的真正有效道路。要正確地把握客觀規律,又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扶貧脫貧的規律性認識就會認識不足,就不可能真正的解決貧困問題。
作者:鄧義昌 單位:中共商丘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創新驅動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N].人民日報,2013-11-06(1).
[2]春節前夕赴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N].人民日報,2016-02-04(1).
[3]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N].人民日報,2015-06-20(1).
[4]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4-01-26(1).
[5]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30(1).
[6]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1).
[7]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10-17(1).
[8]談扶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9-01(7).
[9]貴州省民族和外事工作會議在貴陽召開[N].貴州日報,2014-12-22(1).
[10].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
[11]關于扶貧開發論述摘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EB/OL].www.jingzhunfupin.com/yaowen/2015/1224/8525.html.
[12]給“國培計劃(二○一四)”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向全國廣大教師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祝福勉勵廣大教師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9-10(1).
[13]穩中求進改革創新[N].人民日報社,2013-12-14(1).
- 上一篇:出版倫理與學術不端聲明
- 下一篇: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聯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