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畫哲學觀色彩外化研究

時間:2022-10-30 03:28:38

導語:中西畫哲學觀色彩外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畫哲學觀色彩外化研究

摘要:荀子在其著作《樂論》中有言:“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正如人需要筋、肉、骨、血來支撐自己的生命一樣,在藝術作品中,色彩就和點、線、面、形式等一樣也是構成一幅藝術生命作品的單位,發揮著如筋骨、如血肉般重要的作用,少一樣都有所欠缺。因此,色彩之于藝術家的意義、之于藝術作品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將從中西畫色彩的使用入手來探究其差異的現象。

關鍵詞:中西畫;色彩;哲學觀;情感

縱觀中西畫,我們不難看出兩方繪畫中的色彩體系在雙方數千年的行程中走向大相徑庭的方向。普遍而言,小到兩個民族,大到兩個國家,兩者之間無論從衣食住行到文化禮儀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明顯的差別,在藝術表現上,也是一樣。中國和西方國家,領域之間相隔太遠。由于古代的交通工具的限制、政治經濟等的因素,中國與西方各國家形成的思想觀念、觀察模式、繪畫技巧都有著較大的差別。中畫說:“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西畫說:“粉紅的,淡紫的,黃的……我想要畫下這些是不可能的,卻也將是藝術家最大的快樂。”中畫強調氣韻,有六法;西畫重視寫實,有透視。中西兩方的藝術繪畫體系巨大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簡要述之。我們似乎可以一下子就指出哪一幅為中畫,哪一幅為西畫,這是因為中西兩方的用色差別太大了。中國的畫,基本為墨色,最多也只是在畫上的物象上的陰面罩以赭石,而陽面罩染上花青色。西畫則不然,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色彩在同一幅作品上的激烈碰撞,大膽運用大面積的高純度的色彩,仿佛奏出一場美妙的樂章。由此,我們可以暫時先得出一個結論,即在中畫中,色彩處于是一個“輔”的位置,而在西畫中,色彩則非常重要。為了更客觀地給這個差別現象以答案,我們需以一個宏觀的態度并追根溯源來審視這個現象。在古時,中國祖先已經學會了在陶器上繪畫完成一個簡單的“作品”,或為記事,或為占卜,或為標志等。除了繪畫內容簡單外,色彩也使用有限,幾乎都是礦物質顏料或植物顏料,而且基本上還都是紅色和褐色。這和西方發現的阿爾塔米拉洞窟以及拉科斯洞中的壁畫用的色彩有異曲同工,基本設色,而且基本也是紅褐色。這些都可以窺探出在古時的中西兩方有著相似的用色習慣和喜好。這種相似在中國的唐代之后就發生了變化。

中國的隋唐是一個經歷了數百年政治極其動蕩分裂時期之后的太平盛世。由于生活富足,政治安定,一系列金碧輝煌的、氣勢恢宏的大唐壁畫也因此應運而生。然而,在之后的唐代中末期一直到宋代、元代再到清代,中國的色彩慢慢地就變成了以墨色為主,在傳世下來的著名畫作上那些更為清新淡雅的蕭遠簡逸的畫作被許多評論家、美學家認為更能代表過去那幾代人思想的畫作。相反,那些金碧輝煌且色彩絢麗的畫作慢慢地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然而,在西方繪畫中的色彩一直就是西方藝術家的重中之重,這種對色彩的應用之成熟,對光與影的表現有著驚人的現象,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候到達頂峰,甚至到現今,色彩還一直是西方藝術家極其重視的繪畫元素。深究其原因,這種現象是因為跟中西兩方推崇的哲學觀不一樣,導致了色彩觀的差異。前文講過,中國在唐代時期以及唐代之前的繪畫設色與西方有著異曲同工,這個異曲同工指的不是色彩形式,也不是畫面顯露出來的氣質,這里的意思是指雙方都崇尚用色彩來表現物象,力圖達到一種絢爛輝煌的狀態。然而,在隋唐之后,中國畫家又探索出了另外一種繪畫表現形式,那就是單純地用墨來直抒胸臆,并且這種現象到宋代末之后就更愈演愈烈。宋元代的山水畫家直接拋棄對現實花鳥的精雕細琢,而是寄情于自然,流連忘返于山川大地。這其中有太多的能人之士寧愿歸隱山林,與天地為家,也不愿入世為官。這種思想的根源即是中國深厚的儒學思想以及道家思想。儒家主張“學而優則仕”,重視禮儀規范,“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推崇極其嚴格的等級制制度,因此可以看出儒家的核心思想是禮,它要求我們要培養出一種內省式的態度,要有中庸思想,更要有內斂、含蓄、保守的性格。與此截然相反的道家思想則崇尚“道法自然”,認為我們要探尋我們的內在本質,不隨波逐流,拋棄一切繁文縟節,追求自己的本真。這兩者的思想相互交織碰撞相輔相成,形成一種新的元代文人的價值觀。一方面,他們心里渴望出仕,苦悶于自己的滿腹才華無處施展;另一方面,又寄情于山水,不理世事,追求道法自然,超凡脫俗的精神狀態。于是這兩重矛盾心里交織下的產物就是他們用中國毛筆與墨水恣意揮灑而出的山水畫作。山水成了宋元代文人托物言情的心靈港灣,他們游在山水間,并揮灑墨水,繪出自己的理想,繪出自己的抱負,把自己心中的委屈苦悶與郁郁不得志都貫注在毫末與墨色之中。墨水,在中國畫家手中玩出了奇跡。張彥遠說:“運墨而五色具。”墨可以產生許多的色度不輸于西方顏料,因為正如白色是所有顏色的源色,墨色包含了所有的顏色,焦、濃、淡、干、濕等,中國文人借助墨在紙上的暈染、點散、水與墨的碰撞,來表達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或隨意超脫,或憤世嫉俗,情寄予景,情景交融。所以,中國繪畫中表現的并不是自然,或者準確來說并不是如實地摹寫自然,相反自然只是他們心里情感的一個寄托。畫中包含著的是畫家的情感、態度,更大了講,還體現著中國千百年來博大精深的哲學觀,“意足不求顏色似”“大音希聲”“滅文章,散五彩”,幽遠孤寂,虛靜古樸,本質本真。

上述的現象就完全跟西方不同。西方畫家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對現實的摹寫,他們崇拜自然,崇尚科學,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論來幫助他們在寫實上更加完善,如透視法、色彩學、解剖學等等,力求更真實地還原自然本來的面貌,以把現實描繪得越像越自豪。他們對待現實物體的刻畫上極為細膩,力求與現實世界的差距縮到最小。他們認為光是一切物體產生色彩的原因,于是對色彩的研究對光的研究似乎就上升到一種科學式的研究。色彩的使用上以鮮艷飽滿的彩色為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發現光學的產生,西方藝術家對現實物體的明暗、高光也區別得更細。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前進,西方畫家思維更為開闊,色彩表現更為大膽,出現了一系列如印象派、后印象派、現代主義的藝術學派。雖然這個時候這些派別的出現并沒有表現出對現實的過多描寫,但是色彩的應用還是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所以,如果說中國的色彩觀與中國的哲學觀念息息相關,那么西方的色彩觀就相對是一種“科學式”的繪畫體系了。縱觀中西畫歷史,中國繪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與西方繪畫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中國畫在漫長的摸索蛻變之后,進入到一個精神的升華,敢于摒棄之前的照葫蘆畫瓢的模式,把個人情感帶入到自己的畫面中,在色彩上也實現了由色彩到水墨的轉變。西方的色彩在數千年的模式下一脈相承并有所創新,追求色彩的真實、表現性,把色彩玩出了花樣和高度。藝術無國界,中西畫的高下,也許也沒有人可以給一個答案。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國際一體化的形勢背景下,中西兩方不論在物質貿易還是文化交流上都呈現出越來越緊密的趨勢。因此,過去的那種故步自封的思維模式或者是相互抵制的態度都不利于藝術事業的上升與進展。基于此,我們不僅要欣賞雙方的畫作,而且還要努力學習并且探索中西畫的繪畫體系和色彩特性,充實國際的繪畫理論,相互借鑒,發揮中畫特色,吸收西畫中的優點,共同發展與繁榮,致力于發揚繪畫的魅力,立根傳統,勇于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國際的藝術事業將會喚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黃雪芬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