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方“教育”的哲學世界觀
時間:2022-10-28 09:53:37
導語:論西方“教育”的哲學世界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理解西方教育的概念時,當代的教育學者有一個重要的分析維度,即西方“教育”詞源的分析。通過對詞源的分析,我們更能理解“教育”的本意,從而更好的解釋教育的內涵。然而,目前為止,我們對于西方“教育”詞源的解讀,僅僅停留在孤立的紙面意思上,并未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導致理解的淺薄甚至望文生義的誤讀。主要嘗試探討西方“教育”詞源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基礎和哲學背景,試圖找出西方“教育”的本來面目。
關鍵詞:西方;教育;詞源;哲學背景;世界觀
1“教育(education)”詞源之研究以及問題
1.1“education”詞源的分析“在西方,教育一詞由希臘語εκπαδευση演變為拉丁語educare后,再分別分化為英語education、法語ducation、西班牙語和加利西亞語(Galego)educacin、加泰羅尼亞語(Catal)educaci、葡萄牙語educaie、意大利語educazione、羅馬尼亞語educaie、馬耳他語edukazz-joni、波蘭語edukacja、德語erz-iehung?!笨梢?,教育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進而轉化為拉丁語。在拉丁語中,“educare”中的“e”有“出”的意思,“ducare”有“引”的意思。因此,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說,“education”有“將……引出”的意思。然而,“引出”的究竟是什么呢?很多學者推斷,教育的意思就是“引出潛能”,“借助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就潛藏于人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從潛質轉變為現實”,“教育是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途徑、媒介,把受教育者內在的天資、稟賦、能力、知識、智慧、美德等引導出來的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更有甚者,據此推論西方的教育注重內求,注重以兒童為中心。然而事實是如此嗎?1.2當前詞源研究的問題眾所周知,強調順應兒童天性的盧梭誕生于18世紀,而兒童中心論在20世紀才開始廣泛的流行開來。西方“教育”一詞的詞源產生于古希臘時期,在時間上是不相符的。在教育實踐中,以西歐中世紀教育為例,教會的教師是僧侶,而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機械的記憶、背誦;棍棒以及各種體罰的工具是各個教師必備的教具,體罰盛行。這些顯然不符合我國一些學者的教育這一詞的詞源是“引出潛能,引出知識”的推論。要想更準確的理解“教育”詞源的含義,就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分析,詞匯作為符號,在人類思想交流中是事物意義的載體和表現形態。一定的詞匯可以反映或者表現當時人們的思想、認識以及觀念。因此,我們就要從古希臘時期和古羅馬開始探源,通過當時人們的世界觀來探究“教育”究竟引出了什么。
2古希臘人的世界觀———柏拉圖的相論
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相論不僅僅是柏拉圖本人的哲學觀點,更是當時古希臘人世界觀的一種集中體現。雖然古希臘人對于世界觀點是多種多樣的,然而無論是柏拉圖之前的荷馬、畢達哥拉斯等人還是柏拉圖之后的柏羅丁,都反映出了這樣的一種思想傾向———要在混亂的現實世界中找到清晰的共相。而柏拉圖正是這種理論中最出色的哲學家,其相論清晰而準確的概括了在不斷變化的宇宙中,在混亂的生活中的各種共相準確定義,并由此生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我們通常理解的柏拉圖哲學,主要指的是其前期的相論,該學說已存在的原型的相(idea)或型(form)為中心。在這里,相既是本體論的主要成分,又是認識論的主要成分。柏拉圖對于感官所認識到的知識采取的是不信任的態度。在柏拉圖看來,我們所在的世界是一種混亂的無規律的世界,我們感官所認識到的知識是不斷變化的、相對的。在這種混亂中,必然存在著一個有著更深一層的、永恒的、有著絕對事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存在著我們生活的世界中所有的事物的原型?,F實世界中的事物只不過是分有了的原形的世界中該事物的相,或者說是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僅僅是原型的一個具體的表現。相是一種存在于意識之外的某種東西。正如上文所說的,生活的世界中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是不完善的。人們所感覺到的也是不完善,不斷變化的知識。真正的知識人們用感官是不能夠感覺到的,只有人們從超驗的原型中直接領悟,人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永恒的、完善的知識。然而,矛盾出現了,人們如何才能超越感官的限制,直接從超驗的原型中領悟呢?柏拉圖認為,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某些知識,是因為在人的頭腦中“分有”某些原型的相,例如,一匹馬之所以能成為一匹馬,是因為它分有原型的馬的相。而人之所以能夠認識一匹馬,是因為人的頭腦中也分有原型的馬的相。由此看來,古希臘“教育”詞源中所“牽引”出來的正是這種超驗的原型的相,而并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知識、能力。這是因為我們所謂的“知識”和柏拉圖所理解的“真正”的知識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今的知識更多的是科學角度上而言的,是可認知的;柏拉圖所謂的真正的知識并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人們只能認識到其中一部分。由此,我們梳理了古希臘“教育”詞源其背后的哲學世界觀內涵。那么較早使用拉丁語的古羅馬又是如何呢。
3古羅馬基督教的宗教哲學世界觀
從三世紀開始,一直到公元六世紀,新柏拉圖主義一直是希臘———羅馬世界的主導哲學。“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結構,在于亞歷山大早期的基督早期的基督教神學一起同步發展時,似乎提供了一種特別恰當的形而上學的語言……”可見,從基督教的發端,新柏拉圖主義對基督教就著非同尋常的影響,而這一影響一直持續到基督教的上帝觀成熟。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任務就是保羅,他相信耶穌不是普通人,而是基督,即上帝的兒子,其化身為耶穌,來拯救人類。他將耶穌看作現實世界和上帝的紐帶,上帝通過基督與世界相聯系起來。由于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他認為基督就是萬物的原型,萬事萬物都是效仿基督的。奧古斯丁認為柏拉圖的哲學是“所有哲學中最純粹、最輝煌的”,是那么深奧,以至與基督教的信仰完全一致。他認為,柏拉圖所謂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是上帝思想的一部分,感覺世界不能夠觸及這些思想,只有“通過靈魂的一種根本內省才可以獲得”。由于受到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筆者發現,古羅馬時期的基督教對于世界的認識并未超越柏拉圖的思想。反而是借助了其中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為這些思想加上了神圣的外衣,將其與上帝聯系起來。在這一過程中,筆者發現基督教中所要得到的所謂的“知識”,已經變成了對于上帝的認識,是接近上帝的一種手段。
4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的發展與教育實踐
由于中世界基督教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圣經》等宗教著作也大多由拉丁語寫成。因此,中世紀的基督教作為上述兩者的延續,其研究有助于我們以一個整體來把握“教育”一詞在發展過程中的變化。隨著歐洲大陸大部分對于基督教的皈依,對基督教本身的質疑越來越少,基督教開始重視其自身學問的完善和傳承,經院哲學由此興起。對于教育的內容,于格有著經典的表述,即我們所熟知的“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數、音樂、幾何、天文。然而學習這些知識并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恢復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映像”。阿奎那對于上帝與理智的關系做了更進一步的探討。他認為,越是了解世界便越是對上帝的認識和崇敬?!吧系鄣臒o限慷慨使各種生物能按照各自特殊本質分有上帝的存在,人類也能在不斷發展的人的品質的整個范圍內這樣做?!庇捎谏系凼抢碇堑奈ㄒ辉慈?,人所擁有的理性不但不會與神學的教義相違背,反而是接近上帝的最好手段。理性與信仰同時來源于上帝對于人的啟示,都是人天生所能獲得的。同時,阿奎那更進一步,提出認識自然更可以了解上帝的偉大,這是以往學者所沒有提及的。即便是作為宗教改革家的加爾文,其關于宗教的世界觀也繼承了以往的成果。加爾文認為人生來有對神的認識,這一觀點同樣是關于知識的先驗論,上帝先于人所存在,并在人的頭腦中加入了神的意識。“人心因他的本能多少意識到神的存在,這是無可爭辯的”,“神不但在人心里灑撒下我們所謂真宗教的種子,也在創造整個宇宙的事工上天天啟示他自己。因此,人一旦睜開眼睛就不得不看到他”,“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里,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中世紀是歐洲基督教發展的全盛時期,在這一段時期內,神學有了極大發展。雖然各派林立,各成一家之言。但在關于人與神的關系上,可以發現:人們依然相信人的頭腦中分有著上帝的神性。人們所需要做的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將上帝的神性牽引出來。中世紀末期,現代英語開始形成,“education”一詞開始從古希臘語、拉丁語的詞源中吸取相應的思想養分。并隨著教育思想的發展,education的內涵不斷豐富,直至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教育的概念。
5教育詞源與西方世界觀
從古希臘時期到古羅馬時期直至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再到阿奎那,甚至到宗教改革時期的加爾文。在哲學世界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主線,從柏拉圖時代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即無論萬事萬物如何變化,世界最終都統一于“一”,只有“一”是真實存在的,“多”則是虛無的?!耙弧弊鳛橐粋€先驗的范疇,是存在于現實之外的世界的。這一點,我們無論從柏拉圖的相論、新柏拉圖主義的“太一”學說、還是基督教將“一”歸于上帝,都可清晰的看到這一點。而在認識論層面,這些先賢哲人們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窺見“一”的一部分,即獲得對于事物的認識,是由于人類的頭腦中分有“一”的一部分。這種分有是先天所存在的,是不需要我們向外習得的,無論是人頭腦中“相”,還是存在于人身體中上帝的神性只需要我們通過內求的方式將其牽引出來即可。通過感官對外界感受,只能使我們迷失在紛繁的世界之中,或者離自身的神性越來越遠。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從這些思想中窺見一些“教育”詞源所生成的思想背景。我們不難理解,教育的詞源之所以理解為“從……引出”,是有其生成的哲學與思想土壤的,并非憑空出現的。教育詞源中“引出”的就是我們頭腦中分有這個“一”,在柏拉圖話語中這個“一”是“相”,在基督教中這個“一”是上帝的智慧,是自身的神性。無論如何,他們都是先驗的,與今天所謂的“知識”、“能力”、“潛能”是不同的。
6結語
語詞的含義是以詞源為基礎并隨著社會實踐,不斷生成的。我們分析某一概念時既要注重語詞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加變化的內涵,又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分析詞源的本來意義。二者雖有聯系,但卻不能混淆。在分析詞源中,說古人的話表達今天的意思,不僅不利于我們追本溯源,還會造成對于古人思想的誤讀。因此,無論是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還是教育歷史的研究,都應該深刻的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加爾文.基督教要義[M].錢曜誠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11.
[2]楊適.古希臘哲學探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257-367.
[3]章雪富.希臘哲學的Be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456-537.
[4]趙林,楊熙楠.神秘與反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71-187.
[5]伊本•西那.論靈魂-《治療論》第六卷[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52.
[6]劉一虹.信仰與理性[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7,(7):1-3.
[7]大衛•福萊.從亞里士多德到奧古斯?。跰].馮俊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18-492.
作者:木思博 單位:遼寧省大連市高新區中心小學
- 上一篇:淺談藝術類期刊《裝飾》的最美追求
- 下一篇:語境詩學哲學基礎與學理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