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結構談“供給側”改革
時間:2022-09-07 09:26:30
導語:從產業結構談“供給側”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國經濟逐步放緩的今天,在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出口、投資這三輛馬車已經作用微小的今天,中國的學者們又提出了新的名詞——“供給側”改革。顧名思義,就是把以往對需求的注重轉移到對供給方面的關注。供給側主要涵蓋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本文從產業結構視角出發,指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闡明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產業結構;供給側
一、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
創新乃一國之本,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創新也是其持續發展突破瓶頸的必備途徑。縱觀西方經濟史,從來都是注重需求側而忽略了供給側。實際上,早在世界金融危機之時,經濟學家們已經開始反思,所謂的需求創造供給,需求刺激經濟發展的理論是否還適用于當前我國的新經濟形勢。此外,單純的刺激需求是否還會帶來相應的經濟增長?事實證明無限的刺激內需只會形成泡沫經濟這種不均衡的畸形狀態。因此,供給學派又重新活躍在學術界,并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思路,筆者認為這是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的重大創新。這一思路的提出,引發了經濟學界對“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前所未有的關注。其實,結合中國的實情,筆者認為,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將作為新的動力機制給中國經濟帶來增長效力,我們更需要從相關的經濟理論層面出發,突出更加切實可行的方案政策。
二、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結構的轉變
放眼全球經濟,在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中,都伴隨著結構性問題,只是會隨著所處的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方式。例如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的典型代表,其信息技術產業的崛起直接促進了科技產業的發展,周所周知,美國的科技產業處于全世界領先地位,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其信息技術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動力,改革主要表現在產業調整、注重技術創新等方面。科技產業作為美國的第一支柱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費,更主要的是它引領、調整了美國公民的消費習慣,并且主導了結構的轉換。技術發展的同時也全面提高生產率。反觀日本,再其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忽略了供給側的重要性,把重點放在了產能的外移、市場的外移,這種市場的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產業結構,相反卻促使日本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競爭中完全喪失了主導權。再說到臺灣地區,當時也出現了和日本相同的問題,在產業結構改革和調整過程中忽視了產業相關的供給側的改革與提升,所有造成了結構調整的滯后性與不平衡性。由此可見,產業結構視角的供給側改革意義十分重大。
三、我國產業結構現狀
所謂改革,一定得存在改革的目的和計劃達到的狀態,就我國而言,供給體系的改革需要做到質量和效齊抓,一個都不能少,只有做到兩者齊頭并進,才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穩定增長,從而推動我國生產力水平質的飛躍。經濟的供給側改革,可以說這仿佛是中國經濟的新出路,因為一條路走不通就換一條路,總會找到出路。就好比需求的刺激對中國經濟的作用不再明顯,那就嘗試著從供給入手。我們不得不承認,至少現在看來,這一說法是科學的。說到供給側改革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此前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生產成本較低,一直擁有著人口紅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勞動力成本逐步升高,加之計劃生育政策的約束,中國逐步步入老齡化化社會,東南亞等鄰國出現更廉價的勞動力等一些列原因,都使得中國失去了人口紅利的優勢,勞動力不再低廉,生產成本也顯著上升,顯然,對中國而言,把農業放在首位已經不再合適;再說到第二大產業工業,我國一直處于全球價值鏈底端,產業升級困難,因為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同時,還存在產品結構不合理,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而需要高技術生產的其他產品卻呈現短缺的狀態。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歐美等發達國家多以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的服務業仍然以傳統行業為主導,例如交通運輸業、餐飲行業等。除了服務業內行業結構的差距之外,我國服務業還存在產品創新不足,服務品質和技術水平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在組織規模、管理水平與營銷技術上與國外服務業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綜上,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當前的產業結構并不合理。
四、我國產業結構轉變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由于我國當前產業結構不合理,所以從“供給側”入手去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這之中,筆者認為效率是關鍵,生產力的提高,生產成本的下降都離不開效率的提升,所謂效率決定一切。同時,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靈魂,同樣不可忽略。再說說產能過剩,一味的刺激總需求解決不了產能過剩的問題,相反會使得供給不足的問題提現的更加淋漓盡致。我國之所以大面積的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大部分都源于政府的過多干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供求會自動形成均衡狀態,但是當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過度的發揮作用時,整個市場也就失去了均衡。筆者始終認為,改革的措施有千萬種,但是大的原則不能破壞,畢竟市場的本質是自由的,個人也好,企業也罷,作為市場的參與者,都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的權利,如果一場改革成為管制,那革命的意義又在哪里?那這樣中國仿佛又回到了計劃經濟的年代,當然不可以,畢竟我們現在走的是市場經濟的道路,是由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轉變過來的。筆者始終認為,在父母呵護下的孩子總是長不大的,溫室中的花朵也經不起風雨摧殘,這大概是一樣的道理吧。而作為政府,可以做的是除障除礙,維護和建立切實可行、積極有效建的政策和制度,維護基本公共服務;黨社會經濟出現非正常波動的時候用總需求管理去平緩波動;微觀層面的決定留給企業,留給消費者自己,簡政放權。這也許會更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均衡化與合理化,也更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作者:莫嬌 單位:北京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崔校寧,李智.供求態勢、價格分化與產業升級———兼論壟斷價格的經濟屬性和調控效應[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4).
[2]康怡,尹中卿.新“三駕馬車”拉動中國經濟[N].經濟觀察報,2012-12-15.
[3]李佐軍.“三駕馬車”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N].中國經濟時報,2014-12-16.
[4]邵宇.中國經濟的“新三駕馬車”[N].第一財經日報,2013-7-31.
- 上一篇:產業結構調整如何發揮作用研究
- 下一篇:江蘇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