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產業經濟轉型研究

時間:2022-01-21 11:04:24

導語:資源型產業經濟轉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源型產業經濟轉型研究

摘要:中國是一個體量巨大并處于經濟轉型期的國家,而山西省作為一個體量巨大的能源型省,如今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考驗,因此對山西省未來轉型的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的價值。文章從山西省的地理生態,歷史人文以及國際上相關能源型省(州,自治區,自治領)轉型的成功案例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嘗試探索山西省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經濟轉型旅游業發展先進制造業能源型城市轉型

一、引言

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人均8836美元,距人均美元破萬僅僅一步之遙,如果未來幾年人均GDP以美元計價每年增長9%左右,約五六年后中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水平。這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型為中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由粗獷型經濟轉向高新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將被逐漸取代,而山西省作為一個煤炭大省,面對煤炭行業的沒落,產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關于山西省產業結構的未來發展趨勢,新時代山西省產業結構的建立,必將是以工業基礎為前提的,而山西省的工業基石不能是電子制造業或者是汽車制造業,這個基石應該是以高性能金屬冶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進而產生新的經濟活力,撥動旅游業的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喚醒山西省經濟活力,提高太原市城市圈的流動人口跟常住人口數量,給山西的旅游業帶來覺醒的可能性。山西省傳統的煤炭產業黃金時代已成為歷史,有些學者認為山西省的經濟陷入了一種“調整—反彈—再調整的結構性怪圈”,反彈之后再調整時的經濟基礎肯定優于第一次調整時的經濟基礎,這一點從山西省房價的快速攀升上就可以得出。所以從宏觀角度上講,山西省的經濟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倒退,只是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長久的經濟發展動力。考慮到國家對山西省重工業的投資以及山西省的地理稟賦和重工業的發展前景,本文認為應該走一條輕工業與旅游業并舉,全面調整振興重工企業的路線。

二、山西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困境

能源型省市轉型為成功的先進制造型省市并不是沒有實踐性先例的。本文試從美國加州淘金熱轉型到好萊塢之鄉的案例,來分析山西省未來的發展道路,能否通過產業轉型以帶動旅游業發展。“在1850-1940年間,加州經濟經歷了從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的過程,同時,加州社會亦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在這兩個雙重轉化的相互重疊的進程中,加州經濟結構也經歷了一個采礦業———工業——農業——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在這種背景下,社會消費結構轉化,居民的購買力空前擴大。更重要的是,工業生產中的強度和速度的提高使得人們生活節奏增快,壓力增大,因而產生了休閑娛樂和調節生活樂趣等種種需要,這些都為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汾河帶來的晉文化是一種成長于兩座大山脈之間的晉中盆地文化。山西省受兩山一江(呂梁山脈,太行山脈,黃河)的影響,自古以來,與省外的交通就不是很便利,同時受較為狹長的盆地地形以及較多山地(山西省內80%的土地為山地)的影響,山西省很難擁有大量的常住人口,流動人口數量也受到影響,進而很難形成一個強大且完善的城市圈。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旅游業,很難在省外形成口碑效應,故省外號召力不足,而此時省內沒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強勢支撐,進而省內的消費潛力也不夠巨大。在此種情況下大力發展旅游業會有一定的阻力。為了充分的發揮山西省地理上的優勢,利用太原與石家莊的石太鐵路和京昆高速,輔以京廣鐵路,京臺鐵路,京九鐵路,等京字頭鐵路,以及石家莊這個重要的“四縱四橫”國家級鐵路樞紐(石家莊是華北地區唯一一個有通往東北方向貨運鐵路的樞紐),將我們的產品輻射至東北地區和整個沿海地區。利用呂梁市和陜西省的交通體系,使我們成為一帶一路的后備力量。而晉城市、運城市與河南焦作市、鄭州市的交通連接極大的提升了山西產品流入中原地區的速度。這些地理與資源因素,共同構成了山西省發展的天然稟賦,為山西省發展工業提供了交通上的可能性。山西省本省的工業基礎本身就較為良好,即使是在建國初期,我國在東北、華北、西北三地分別建設了三大化工區,其中,太原化工區就是三大化工區之一,其規模與當時我國最大的化工區吉林化工區不相上下。不過從建國之后到“八五”計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過程來看,國家對山西省的投資明顯傾向于工業,并且在我國工業產業投資結構當中山西省明顯偏向重化工業。而山西省現在困境主要是煤炭產業的沒落,需要對工業進行適當的調整使之更符合時代的需要,而不是因噎廢食減緩工業的發展。由此可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山西省由能源型省份轉型為旅游型省份完全具有可行性;二是在轉型的過程中,我們應保證農業與輕工業并舉,將旅游業作為我們省重要的發展產業,而重工業的發展則是山西省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三是著力提高太原城市圈的影響力,同時提高太原城市圈常住和流動人口,沒有足夠的人口,旅游業的發展將是一紙空談。

三、山西省經濟轉型的支柱產業分析

雖然山西省緊鄰華北平原、黃土高原、中原地區以及內蒙草原,且省內鐵路線三通六達,但受兩山一江的天險阻擋,山西的出省之路并不是十分的暢通,對于高時效,高配套的電子行業打擊不可謂不小。山西省省內鐵路交通線路為“三縱六橫”,省內聯通較為便利,北出大同可入內蒙,東出大同可進京畿,出陽泉可入河北,但這三條路線上的公路道路崎嶇蜿蜒、服務站稀缺、寬度不足等先天劣勢,造成了人才與貨物運輸速度方面的劣勢。且石太高鐵以客運為主,貨運鐵路都要經過山嶺,行程曲折緩慢,相較于平原地帶貨運效率極度低下且成本高昂。反觀山西省的機場,從設計到投入上使用中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日吞吐流量都不大,這種交通上先天的不足對于高時效性、高配套性、高度鏈化的電子產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所以我們不妨得出這樣的結論:機械電子產業很難喚醒山西省經濟活力。從太原富士康近年來的效益,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1)太原富士康并沒有形成高度自動化的產業基礎。“富士康企業的全部員工都被當作標準化的零件在整個生產體系中進行工作。大多數員工都只需要簡單的培訓,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只需要執行上級管理者的命令,機械的工作就好。”這樣的生產方式在人工成本較低的時候,有著極高的競爭力,但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這種較為原始的工業化程度顯然不具有引領山西省經濟崛起的潛質。(2)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太原富士康面對裁員,減產的現狀。企業的人力成本日益上升,而企業產品的銷售量不增反降。太原富士康的未來不由得令人擔憂。南邊的晉城、運城,雖然與鄭州城市圈的聯系較為緊密,但是因為黃河的隔斷,再加上汽車產業的整體北遷,造成了晉南地區汽車制造業的蕭條。從大運集團2017年中期股票退市,并且不再對外公布自身的財務狀況,這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較容易看出晉南地區的汽車制造業,無法成為山西省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而山西經濟要轉型應加快對電子產業以及汽車制造業的投入:一是電子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山西省維穩工作的開展,有極高的戰略價值。例如太原富士康在秋收之后需要雇傭大量勞動力用來生產手機廠商們在秋季會之后急劇增加的訂單數量,考慮到其易上手的特性和極低的安全隱患,太原富士康可以解決大量山西省農民冬季再就業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消除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造成的安全隱患,為山西地區的和諧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是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講,輕重工結合大勢所趨,重工業為輕工業產業鏈擴大,結構升級優化做著必要的生產供應,而輕工業也為重工業做著必要的配套生產同時消耗重工業的機床產能。從國家發展戰略的角度來講,早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時期,國家就在產業調整布局上不惜重墨,描繪中國產業發展未來的方向,引領中國產業結構變動。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指引下,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響應,紛紛提出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轄區產業結構變動。而對山西省現存的大量制造業和煤炭產業迫使我們加快轉型布局的步伐。對于電子產業以及汽車制造業,我們應正確認識,并使之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正確的投入,理性的看待。

四、山西經濟轉型應以重工業作為推動產業

1.從國家戰略安排的角度上來看,因大量的河北省與東北的鋼鐵產業往內蒙古遷移,過剩的產能開始進行消減,而剩余產能往外圍轉移,有著大同市這個與內蒙古連接的樞紐,山西省有著對鋼鐵材料進行二次加工的天然稟賦。次外,山西省獨特的戰略地理位置,以及國家現今高性能鋼材與特種金屬產能嚴重不足的現狀,為山西省成為產業中心,將內蒙古生產的普通鋼材進入山西省進行精加工,生產出特種鋼材與特種金屬提供了機遇與可能性。由山西省加工的特種金屬南出運城進入鄭州城市圈,為東南沿海所使用,為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提供配套產品,西出呂梁,進入西安城市圈,為一帶一路做戰略供給。東出太行山,進入石家莊鐵路大樞紐,為東北老工業園區的振興提供必要的鋼材。作為先進制造業的金屬行業,是在現有鋼鐵等材料粗加工的基礎上進一步精加工,生產出包括耐磨鋼、高強度鋼、工作艙等部件,并且使之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屈服極限以及金屬強度,從而獲得更好的性能。這些部件在現代工業體系中常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被用于高鐵、飛機等高性能交通工具上所有的結構性零件,例如大至飛機上的螺旋槳,小到高鐵上的自鎖螺栓,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汽車的引擎、懸掛乃至服裝制造業上使用的精密機床和電子機械上的芯片制造,以及生產芯片所必須的光切機的制造等。這些產品(產業)往往是我們國家現在乃至未來大力發展的項目,并且這些產業都迫切需要極高的高性能金屬產量,同時也是中國不再受制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國家極為重視,并且市場極為巨大。2.從山西核心產業的視角看,旅游業可作為未來產業的核心。晉商文化在明清兩代盛行,輔以山西省易守難攻的特點,使得山西省的文化古跡在戰爭年代并未遭到嚴重的破壞,而太行山脈、呂梁山脈和黃河的存在,給山西省帶來了天然獨特的自然風光。此外,大同、陽泉、呂梁等軍事重鎮的存在,為山西省留下了大量的歷史古跡以及獨特的古城墻,還有許多兵屯建筑留待開發。尤其是兵屯建筑的開發,不僅具有單純的旅游業開發價值,而且還是古代軍民融合思想的高度體現,有著極高的政治意義,這些先天稟賦都是旅游業開發的極佳條件。特別是由于山西省地理位置靠近中原,中原地區大量的人口都是山西省良好的旅游業基礎。縱觀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省外號召能力不足,省內消費能力有限,故山西省需要尋求一個支柱性產業,來增加山西省人流量和產業活力,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資本與人才的流入,通過資本與人才的二級傳播,提高山西省省外號召力,為山西省旅游業的興旺發展提供可能。

總之,山西省未來的發展模式應該是以高性能金屬冶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進而產生新的經濟活力,撥動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制造業的小球撥動旅游業的大球。以金屬行業的先進制造業為基礎喚醒山西省省內經濟活力,提高太原市城市圈的流動人口跟常住人口數量,給山西的旅游業帶來覺醒的可能性,進而使山西成為中國中部崛起的一顆明珠。

參考文獻:

[1]蔡飛.產業結構失衡與調整的市場機制研究-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的再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2)

[2]宋凌云,王賢彬,徐現祥.地方官員引領產業結構變動[J].經濟學(季刊),2012(12)

[3]王建新.太原富士康企業員工壓力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

[4]張穎.加州旅游業發展的歷史考察[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孫琬婷 樊越偉 單位: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