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科學管理在醫學服務質量的應用
時間:2022-03-10 09:53:08
導語:中醫藥科學管理在醫學服務質量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借助中醫藥科學管理理念提升醫學服務質量的方法和優勢。方法:選擇2020年2月—2021年2月醫院心內科的1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對照組接受現代醫學專科管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中醫藥科學管理理念。比較兩組醫療質量及兩組管理過程指標的完成情況。結果:觀察組醫療管理質量等級顯著優于對照組(Z=-5.908;P<0.001);觀察組患者在安全核查落實、出院指導合格、心理管理有效、疾病知識知曉、治療依從、滿意度占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借助中醫藥科學管理理念提升醫學服務質量具有顯著的優勢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中醫藥科學管理;醫學服務;中醫藥管理
加強中醫藥管理改革,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以及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和優勢,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是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重要意見[1-2]。良好的政策環境為中醫藥的發展和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醫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建設也成為進一步提升綜合醫學服務水平的主要發展方向[3-4]。本文探討了中醫藥科學管理理念在提升醫學服務質量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2月—2021年2月醫院心內科的1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對照組男40例,女40例;中位年齡54歲;平均病程(2.5±1.6)年。觀察組男41例,女39例;中位年齡55歲;平均病程(2.7±1.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現代醫學專科管理。完善安全實踐管理過程,提升醫務人員對核心管理制度和管理規范的知曉率,提高崗位職責的執行率,落實巡視制度,保證急救物品和藥品的完好率,規范臨床危急值報告制度,提高心血管急癥處理的合格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藥科學管理。具體如下:①從中醫學角度分析心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目前得到證實的是,氣虛陽微、血滯水停為主要的發病原因,病位以心為主,可涉及到肺、脾、腎等其他臟器。外邪、血瘀、痰飲等都是心內科疾病的最基本病機。總體上可以將心內科的病機概括為本虛標實,應治本為先。②中醫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原則:根據辨證論治的理念,可施以溫陽逐水活血法、強心扶陽法、補益心氣法、益氣活血法、益氣養陰法等,提升患者心臟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及運動能力。
1.3觀察指標
1.3.1醫療質量評價利用TOPSIS法將醫療管理質量分檔為差、中、良、優,每位患者完成醫學管理后評價在接受醫學干預期間的醫療管理質量分檔情況。采用非參數檢驗比較兩組患者醫療質量分檔結果。1.3.2管理過程指標完成情況評價分別從管理方面、患者方面評價兩組管理過程指標的完成情況。管理方面的過程指標包括:安全核查落實、出院指導合格、心理管理有效。患者方面的過程指標包括:疾病知識知曉、治療依從、滿意度。以上各項目均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組間比較。
2結果
2.1兩組醫療質量評價結果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醫療管理質量等級顯著優于對照組(Z=-5.908;P<0.001)。見表1。2.2兩組管理過程指標完成情況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管理方面及患者方面的管理過程指標的完成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如何提高醫學服務質量是醫療衛生服務中的最關鍵環節,也是人民群眾對醫療機構的最根本的要求。當前,加快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培養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綜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中醫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是醫學管理界亟需解決的問題[5]。目前,對醫學服務的相關研究大多是關于現代醫學的循證研究[6],而關于中醫服務方案的制定、中醫服務模式的構建的相關研究較少[7]。中醫學具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在理論上注重整體論,強調辨證論治的原則[8];在醫學管理實踐方面,提倡調理、方、藥的統一性和完整性,擅長運用藥物、針灸、推拿、穴位按摩等綜合方法參與疾病的專科管理,這與現代醫學的循證管理理念有所不同[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醫療管理質量等級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管理方面及患者方面的管理過程指標的完成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可見中醫藥科學管理理念在提升專科醫學服務質量中的應用價值。盡管目前在醫療和科研管理中,關于中醫管理質量敏感指標和評價標準尚無明確的規定,客觀衡量中醫特色的應用價值和管理水平尚無標準化的方法及方案。但是,從專科管理實踐的角度出發積極的探索中醫藥科學理念的應用價值仍然能夠為發展中醫藥事業提供有效的參考路徑。
參考文獻
[1]王邈,孟靜巖,史麗萍,等.“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指導下的多維度、多階段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學情分析[J].光明中醫,2019,34(13):20902093.
[2]王雪,董雪,房學東.中醫治未病思想聯合加速康復外科模式在老年進展期胃癌護理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4(5):942944,960.
[3]周楠,張倍齊,藍毓營.《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的“陽和”思想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0,26(1):3536,48.
[4]劉亭宇,李東俠,施洪飛.中醫營養術語溯源及與中醫、養生、現代營養相關性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10):111114.
[5]陳燦亮,單浩洪,鄧佳瀾,等.中醫調腸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無創通氣患者并發癥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14):4446.
[6]茍占彪,韓艷,脫承德,等.在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中開展重癥醫學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西部中醫藥,2014(4):3840.
[7]袁冰.回歸中醫學傳統:走向整體醫學———后精準醫學與系統生物學時代的現代醫學[J].醫學與哲學,2018,39(1):1520,78.
[8]李嬌龍,趙曉輝,朱玲玲.中醫平衡理論配合呼喚式護理干預對重癥顱腦外傷致昏迷患者意識復蘇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7,23(11):115116,119.
[9]梁成名,張金山.“陰陽平衡”理論與新醫改背景下的中醫院發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22):3638.
作者:曹凈凈朱艷麗 單位: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 上一篇: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設與教育路徑
- 下一篇:智慧司法背景輔助性人工智能困境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