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6 10:28:00

導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分析論文

分散化、各自為陣的農戶直接進入市場,就難以回避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由于合作化和組織化程度低,決定了農民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的談判地位低,就不能擺脫中間商和大公司的控制。農民合作組織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其次,它可以減少當前我國農民素質普遍不高所造成的效率損失。吉薩在對減少農業勞動力供給的遷出效應的研究中發現:農業地區教育水平上升10%會使離開農業的移民增加6%至7%,凈效應是提高農業工資的5%。由此可見教育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然而,我國農村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農者不學,學者不農”的狀況比較突出,而這造成我國農業生產效益的低下是顯而易見的。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可以為農民提供知識,可以通過培訓的形式來提高農民素質,目前農村里的文化室就是很好的例子,文化室提供農業種植、養殖知識,同時讓農民增強日常生活的基礎知識等等。

再次,它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單個家庭無力購買的現代化耕種設備,農民合作組織可以購買,然后或租或借給農戶使用,這樣就會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勞動監督有效性將得以提高,監督費用將得以降低,使得農業規模經濟體現出來。

并且,它還可以有效地克服現有的農業產業組織不適應市場而表現出來的內部小規模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所帶來的農業生產的效益損失。建立以效益為中心,通過龍頭企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實現產加銷、農工商、內外貿、農科教一體化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實現效益,這就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如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對家庭經營模式的補充與完善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正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力量,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集農民家庭經營的個體劣勢為群體優勢,大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克服農業生產內部效率損失而實現規模經濟。

3.3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實例

江蘇省東臺市高效農業實現的農業規模經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2007年以來,江蘇省東臺市按照省和鹽城市統一部署,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堅持把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強產銷對接,加大政策扶持,強化服務指導,高效農業規模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07年該市實現農業現價總產值109.6億元,農業增加值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9%,其中新增農業增加值3.97億元,完成省定年度目標任務的147.6%,預計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010元,比上年增長12.8%,農民收入連續四年增幅達一成以上。全市畝純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發展到90.3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57.9%,其中2007年新增11.5萬畝,占省定年度目標任務的121.3%。新增高效漁業面積2.5萬畝,占省定年度目標任務的125%。全市畜禽規模養殖大戶發展到6萬多戶,生豬、肉禽、蛋禽、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到51.3%、81.9%、93.8%、75.6%,均比上年增加5個以上百分點。

在實現其規模經濟的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上,該市作了以下工作:

(1)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產業化農業。2007年以來,該市堅持把產業化開發作為促進農業持續增效的戰略性措施來抓,堅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牽動推進。到目前,全市依法到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達118個,居全省縣級之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涵蓋蠶桑、生豬、家禽、瓜果蔬菜等各特色產業門類,輻射帶動農戶17.5萬戶、高效種養面積70多萬畝、畜禽規模場戶5.3萬個。初步形成西瓜、青椒、三韭、甜葉菊、家禽、山羊、生豬、蠶桑、鰻魚、魚10大特色支柱產業,其中大棚反季節西瓜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大棚青椒種植面積全省第一,瓜果蔬菜面積、產量和設施栽培面積全省第一,家禽、山羊、乳豬養殖總量全省第一,蠶繭生產總量全省第一,土池養鰻面積全省第一。

(2)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解決市場矛盾。目前全市各類農產品特色市場已達91家,銷售全市80%以上的特色農產品。2007年4月份,利用“東臺西瓜”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的契機,在上海舉行新聞會,邀請上海、蘇州等地20多家大型市場及農民日報、新華日報、文匯報等國內15家知名新聞媒體參加活動,全面推介東臺農業。三倉鎮農民經紀人王青年購銷瓜果蔬菜3萬噸,2007年僅推廣新黑田五寸胡蘿卜就達7000多畝,全部實行保護價收購,基地農戶畝均增收500多元。坐落在市種畜場內的登奧禽業公司,高標準建設蛋禽生產基地,一年多的時間,已形成欄存蛋雞10萬只的規模,注冊了7個品牌,雞蛋主要銷往蘇果超市南京市場。

4結語

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生產經營經歷了從個體私有為基礎的家庭分散經營到以公有制為基礎集中經營再到現在的統分結合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的過程,是從到家庭聯產承包的變化,從而形成了普遍的超小型土地經營格局。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中國加人世貿組織后農業所面臨的形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對接。細小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的直接后果是農業交易成本的提高、土地生產力和有效利用率的降低,不易形成農業規模經濟,約束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

在不改變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前提下,要實現農業規模經濟,就應從要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入手,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因為它提供著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密切相關的專業化服務,解決單個家庭難以解決的問題,其服務的內容包括向農戶提供合乎品質標準、價格合理的生產資料,種植、養殖、加工等生產性項目的技術培訓、生產指導、信息服務等等,從而實現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所帶動的外部農業規模經濟。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2]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牛若峰,夏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4]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農業經濟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5]荊建林、楊治業.農村合作經濟比較研究[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