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經濟轉軌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3 06:06:00
導語:國外經濟轉軌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俄經濟轉軌的基本內涵是私有化、自由化、西向化和休克化,基本特點是官僚性、強制性和政治性,它是由西方國家策動,少數人出于政治動機,打著改革旗號,利用政權強制推行的官僚買辦壟斷經濟模式。休克療法造成4大惡性循環,成為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私有化使國有資產大流失,其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了希特勒侵蘇戰爭所造成的損失。西向化造成資金大量外流、企業破產、對西方國家的嚴重依賴。這種模式禍國殃民,使國力衰竭。擺脫這種模式,尋求經濟振興新途徑,是俄新政府的迫切任務。
【關鍵詞】俄羅斯經濟轉軌金融危機西向化休克療法
【作者簡介】王金存,1936年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732)
俄羅斯金融危機引發了更為全面、激烈的經濟、政治、社會危機,同時也引起了俄羅斯國內對其社會經濟轉軌道路和模式合理性的反思。本文擬就這種模式的基本特點、主要矛盾及其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做些概略分析,以就教于讀者。
(一)俄羅斯經濟轉軌模式的基本特征
1992年初,由激進民主派代表人物蓋達爾等人主持的俄羅斯新政府在其西方顧問的協助下,提出了內容龐雜而激進的經濟轉軌規劃,其基本內涵大體可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1)私有化。它是整個經濟轉軌的核心和基礎,其基本內涵是出售和處理國有企業及國有資產。當時政府規定,私有化從小型國有企業的所謂“小私有化”入手,繼之推行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大私有化”,整個私有化預定到1995年末基本完成,屆時70%左右的國有企業轉為私有。其目標是,建立起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同時形成一個廣泛而強大的有產者和企業家階層,作為新政權的社會經濟基礎。
(2)自由化。其基本內涵是:全面放開價格,而且力爭一步到位;徹底拋棄物資計劃調撥制,同時全面廢除國家計劃和國家計劃管理機構;給企業以充分自由,同時斷絕國家對企業的投資和一切其他資助,讓企業在市場上自謀生路。如果說私有化的目標是徹底改變所有制關系的話,那么自由化的目標則是徹底改變經濟體制和經營思想,力求盡快地和徹底地鏟除計劃制度,盡可能迅速地形成自由市場體制。
(3)西向化或全盤西化。這種西向化不同于通常的對外開放,具有特殊內涵:第一,轉軌方針制訂者認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合理的社會經濟制度,俄羅斯必須全面引入和效法;第二,沒有西方國家的援助,俄羅斯社會經濟轉軌是不可能的,俄羅斯的社會經濟轉軌符合西方國家的戰略利益,因而西方國家也會愿意提供援助;第三,向外國首先是西方國家的商品和資本全面開放國內市場,向外資首先是西方國家的資本廉價出售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盡可能多地爭取西方國家的投資和貸款。總之,西向化方針的實質是:投靠西方、依賴西方、模仿西方,全盤西化首先是美國化,這乃是激進民主派提出并堅持的俄羅斯社會經濟轉軌模式的主導思想。
(4)休克療法。如果說以上3個特點反映了俄羅斯經濟轉軌的方向和目標的話,那么休克療法則體現了激進民主派實現這種目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其基本內涵是:在實行全面的自由化,特別是全面放開價格的同時,實行嚴格的貨幣緊縮政策,把穩定盧布、控制通貨膨脹、減少政府預算赤字作為政府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生產發展、產業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均應讓位于或服務于貨幣緊縮政策,處于次要地位。在這種方法的炮制和推行者看來,這是俄羅斯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穩定的惟一有效途徑。從表面來看,休克療法只是一種方法問題,只是一種局部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它是激進民主派整個社會經濟轉軌指導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通過“休克”這種極端手段,盡快和盡可能徹底地打碎舊制度,盡快建立起他們所向往的資本主義制度。總之,它集中體現了激進民主派社會經濟轉軌的政治目的和意圖,是其整個經濟轉軌模式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點我們還要單獨加以說明。
激進民主派的上述經濟轉軌模式雖然是在美國顧問幫助下,按照美國樣板設計的,但在推行過程中卻走了樣,形成了一種嚴重扭曲、極其畸形、俄羅斯特有的轉軌經濟形態,其基本特點大體可概括為如下幾點。
(1)官僚性。民主派力圖通過經濟轉軌特別是私有化形成一個廣泛、強大的有產階級和企業家階層。實際上,這個階層并未形成,在廣大居民相當普遍地貧困化的同時,卻出現了一個官僚壟斷集團。這突出地表現為少數金融寡頭的經濟乃至政治勢力急劇膨脹。據透露,現在俄羅斯九大金融-工業集團控制了大部分最有實力和發展潛力的工業部門、大部分商品進出口業務、金融證券業務、近50%的基建投資。這些集團的領導人絕大多數都是原蘇聯的黨政官員,現在則成了民主派的重要支柱和依托力量,他們與政府官員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所謂上了“克里姆林宮電話簿”、持有“克里姆林宮、白宮出入證”的人。他們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機發家的同時,又把巨額利潤通過各種途徑移到國外。
(2)強制性。激進民主派高喊自由化、民主化,實際上這種經濟轉軌模式既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也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而基本上是少數人依靠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的。事實表明,這種模式嚴重脫離俄羅斯國情,既缺乏經濟基礎,也缺乏群眾基礎,它一開始就受到絕大多數政黨、派別、社會輿論、企業界、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在整個社會,支持和認同這種經濟政策、方針、模式的人是極少數。而且,隨著這種模式矛盾的暴露和加深,反對者日益強大、增多,支持者日益減少、衰落。
(3)政治性。這首先表現為,激進民主派之所以制訂和強制推行這種經濟轉軌方針,主要是服務于政治目的,即盡快和盡可能徹底地摧毀舊計劃體制和舊所有制關系,以消除舊制度復活的社會經濟基礎;盡快形成一種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和一個強大的有產者階層,以增強其統治的社會經濟基礎。至于它在經濟方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則是第二位的,次要的。此外,堅持和反對這種經濟轉軌方針和模式,從社會經濟轉軌伊始就成為俄羅斯政治斗爭和對抗的核心和焦點,并且貫徹始終、愈演愈烈。總之,不僅這種模式本身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且由于它的強制推行,使俄羅斯整個社會生活政治化了。
綜上所述,俄羅斯這種經濟轉軌模式,可以說是一種由西方國家策動的,少數人為了政治目的,打著自由化、民主化旗號,利用政權、通過休克療法強制推行的極其特殊的官僚壟斷性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既不符合俄羅斯國情和廣大人民的愿望,更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其失敗、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就這種模式的主要矛盾及其后果做些分析。
(二)休克療法的主要矛盾和后果
休克療法不僅是俄羅斯經濟轉軌最重要的方法,而且作為一種金融貨幣政策與金融危機的聯系最直接,因此,我們首先加以分析。眾所周知,這種辦法并非俄羅斯首創,在俄之先,拉美、東歐一些國家已經采用過,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應該承認,在經濟轉軌之初,在驟然開放市場、放開價格的情況下,為遏制通貨膨脹,適當緊縮銀根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在俄羅斯確實存在著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采用這種辦法的客觀需要。問題在于,俄政府將這種緊縮政策長期化,政治化,變成了一項基本國策,將其視為是否堅持改革的重要標志。俄羅斯實行貨幣緊縮長達7年之久,而且緊縮到了極其荒謬的程度,創造了世界紀錄。一般說來,貨幣發行量(M2)應與GDP規模相適應,西方國家一般為GDP的80%~100%,蘇聯時期為了保持盧布的穩定,大體控制在社會總產值的70%左右,這已經是偏低了。而俄羅斯自經濟轉軌以來,在休克療法支配下,貨幣發行量平均不到GDP的20%,最高年份也未超過60%,現在還不到15%。從實踐來看,這種極端的貨幣緊縮政策,使得俄羅斯經濟休克長期化,帶來了嚴重后果,是政府最不得人心的經濟政策之一。其矛盾和弊端造成了如下幾個明顯的惡性循環。
第一,它造成了企業支付危機,破壞了生產運行的正常條件。由于缺乏支付手段,各企業近一半的產品供銷不得不用易貨方式,相當多的企業不得不用產品發工資。這是企業之間三角債和工資拖欠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生產大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產萎縮使國家稅源枯竭,為滿足政府必不可少的開支,不得不增加稅種、提高稅率,這使企業稅賦如毛,稅負超重,這又使生產進一步下降,稅源更加枯竭,造成稅收危機。這是第一個惡性循環。
第二,它造成了政府債務危機。稅源枯竭,稅收不足,必然造成國家預算赤字。為彌補預算赤字,大體有兩種途徑:一是增發貨幣,向銀行透支;二是舉借國債,發行國庫券。在休克療法、貨幣緊縮方針指導下,俄政府選擇了后者。結果是政府的國內外債務越積越多。到1998年中,俄政府外債約1400億美元,內債近800億美元,兩項合計已達GDP的50%以上,加上政府的各種拖欠已近GDP的100%,俄羅斯經濟成了名副其實的負債經濟,每年的償債支出約占預算支出的1/3,這又成了增加預算赤字的重要因素。現在,俄政府只能依靠舉新債還舊債過日子,借債越多支出越多,預算赤字越大;預算赤字越大越要靠借債彌補。這是第二個惡性循環。
第三,俄羅斯政府長期推行貨幣緊縮政策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治理通貨膨脹,實現經濟穩定。實踐證明,這一目標并未實現。長期貨幣緊縮在造成生產滑坡、預算赤字、債務超重的同時,也就從根本上破壞了經濟穩定特別是貨幣穩定的基礎,為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貨幣越緊縮,生產越滑坡,貨幣的根基越不穩,通貨膨脹可能性越增大;通貨膨脹壓力越大又越要緊縮。這是第三個惡性循環。199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盧布的再次惡性貶值,通貨膨脹率再次大幅度攀升就是這種惡性循環的明證。自1998年5月金融危機以來,盧布匯率下降近2/3,通貨膨脹率劇升為200%以上。多年的緊縮“成果”頃刻間化為泡影。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這種休克療法給俄羅斯經濟帶來了上述種種惡果,并且在推行過程中受到政府反對派以及為數眾多的著名經濟學家強烈反對和批評,政府為什么還要長期堅持這種方針呢?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
首先,蓋達爾等人當年之所以接受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國家流行的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根據這種理論,對經濟活動干預最少的政府是最有效率的政府,貨幣政策是政府調節經濟的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這可以說是俄羅斯推行以貨幣緊縮為核心的休克療法的理論基礎。
其次,蓋達爾等人之所以極力鼓吹休克療法還具有深刻的政治目的。這表現為,他們力圖通過自由化政策以及全面放開價格等措施,盡可能快和徹底地鏟除舊體制,盡快地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因此,所謂休克可以說首先是讓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休克。此外,休克療法也是讓一部分國有企業休克,首先是軍工企業休克。在休克療法推出之前,它的泡制者們就曾聲言,在開放市場、放開價格、形成競爭的過程中,那些經營不善、產品沒有銷路、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破產、倒閉是不可避免的。它們的倒閉對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來說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在他們看來,這類企業不僅是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絆腳石,而且是舊體制、舊制度的重要經濟基礎和維護者。總之,休克療法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調節方法,它具有強烈的政治內涵。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通過休克療法削弱俄羅斯龐大的軍工綜合體更是其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
再次,俄羅斯政府之所以長期推行這種貨幣緊縮政策也有西方國家迫使的成分。與蓋達爾等人不同,葉利欽總統和前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在蓋達爾等人下臺之后,都曾明確指出,“今后不再推行這種不得人心的休克療法”。但實際上,在切爾諾梅爾金當政的時期,人們普遍認為是推行了“沒有蓋達爾的蓋達爾政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推行休克療法,使俄羅斯經濟已經難以擺脫西方國家的援助,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生產大滑坡,稅源枯竭,政府財政困難,使俄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國家不間斷地申請貸款,以解燃眉之急。而西方向俄羅斯提供援助是有條件的。這就是,俄羅斯的經濟政策必須符合西方國家的要求和利益。這除了“堅持改革”,加速私有化、自由化這些基本要求之外,堅持貨幣緊縮政策是提供每筆貸款都要提出的前提條件。因此,多年來,俄羅斯政府在編制國家預算之前,總要與國際貨幣基金協商、談判,其中貨幣政策,貨幣發行量,通貨膨脹率則是談判的重要內容。這就形成了另一個惡性循環,即貨幣越緊縮政府財政困難越難解決,越需要依靠西方的貸款來維持,而要獲得西方貸款又必須堅持緊縮政策。長期以來,俄羅斯政府已經深深地陷入了這種種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
以上四個方面的惡性循環,使得俄羅斯經濟特別是貨幣金融體系極其脆弱,經不起些許風吹草動。這乃是俄羅斯這次金融危機深層次的經濟政策根源。從實踐來看,這次金融危機雖然有東亞國家金融危機沖擊、石油國際價格下跌以及政府更迭等客觀因素的作用,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俄羅斯財政金融體系深刻矛盾積累的結果,尤其是休克療法造成的負債經濟崩潰的結果。首先,外資撤離,拋售他們購買的政府債券是1998年5月下旬俄羅斯證券、股票和匯率暴跌的直接原因;其次,8月份基里延科政府宣布延期償還政府的短期債券引發了股市、匯市更加激烈的下跌。所有這些都是與政府債務超重緊密相聯的,而休克療法和貨幣緊縮政策則是形成負債經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俄羅斯私有化的特殊破壞性
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社會經濟危機加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休克療法之外,俄政府私有化政策的破壞性也是重要因素。應該指出,在經濟轉軌前,蘇聯長期以來形成的全盤國有化格局是十分不合理的,適當出售一些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縮小國有經濟的比重,發展多種經濟成分是必要的。正因如此,即使俄政府的反對派也沒有籠統地否定非國有化或私有化的必要性。早在社會劇變前,蘇共和蘇聯政府已相繼制訂了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綱領和法令,當年蘇聯政府提出的穩定經濟的“500天計劃”,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向企業職工和居民出售國有資產。根據該計劃的制訂者們的構想,當時蘇聯居民手中的現金達5000多億盧布,如果這筆巨資用于購買國有資產就可能一舉數得:第一,大大減輕市場壓力,避免惡性通貨膨脹;第二,使企業獲得急需的新投資,擴大生產,增加市場供應和政府的稅收,減輕政府財政壓力;第三,職工和居民成為企業的新所有者,給企業輸入新活力,有助于改變企業的經營思想,提高經營效率。盡管這種辦法還有待實踐檢驗,但就當時的條件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擺脫危機的出路。
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激進民主派推行的上述經濟轉軌方針,使這種改造國有企業的計劃完全失去了實施的可能。這是因為,俄政府在休克療法指導下,不顧條件地全面放開了價格,立即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盧布大幅度貶值,使居民多年的積蓄幾乎是在一夜間變成了廢紙,使絕大多數居民驟然間全都陷入貧困的深淵,不要說購買國有資產,即使填飽肚子也十分困難。
在廣大居民普遍貧困化的情況下,民主派政府為了實現其私有化計劃,加速私有化進程,只有無償贈送和廉價拋售國有資產。這就是俄羅斯無償性大眾私有化出籠的條件和背景。其結果是,俄羅斯的私有化具有了特殊的破壞性,如果與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尤為突出。
第一,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總體上是一個動員社會投資的過程,是社會總資本增量的過程。這表現為:私人購買國有資產會增加政府的預算收入,為政府再投資提供了可能,從這種意義上說私有化是國有資本存量和結構調整及優化的過程。這突出地表現為,政府將那些經營不善、已失去了政府占有和直接經營必要性的企業出售的同時,增加那些對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具有更大意義部門或領域的投入,如文教和高新科技開發等;此外,私人購買了國有企業之后,大多還要追加投資,對企業進行改造。
俄羅斯的私有化特別是那種大眾私有化則不同,它直接變成了一個國有資產大流失的過程。據俄羅斯國家杜馬私有化結果分析委員會委員弗·利西奇金透露,俄羅斯已出售的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售價僅為1300美元,其價格之低廉創世界記錄。例如,擁有34000多名職工的大型國有機器制造企業烏拉爾機械制造廠僅賣了372萬美元,擁有35000多名職工的車里亞賓斯克鋼鐵廠僅賣了373萬美元,擁有10500多名職工的科夫羅夫軍工廠只賣了270萬美元,擁有54300多名職工的車里亞賓斯克拖拉機廠只賣了220萬美元,而歐洲國家一個中型面包廠價值就達200萬美元。至于向居民無償贈送的“私有化券”,政府更是分文未得。據利西奇金援引政府財政部門提供的數字,從1992年到1996年期間,每年上繳預算的私有化收入僅約占預算收入總額的0.15%,僅1996年一年,因國有企業私有化造成的損失就比希特勒侵蘇戰爭使國家財產遭到的損失還要多[1]。
第二,在西方國家,私有化也有向外國投資者出售國有股份的情況,而在俄羅斯,由于國內缺乏私人企業,居民貧困,無力購買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因此,大型國有企業資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廉價賣給了外國人。更為嚴重的是,在西方國家,向外商出售國有資產是一個吸收外國投資的途徑,而在俄羅斯則變成了一個國有資本大量外流的途徑。這是因為,外國購買者相當多的是投機者,他們用廉價購買國有資產或股票,與本國的投機者相勾結,從事金融證券投機活動,并通過各種途徑把投機利潤和收入移到國外。據利西奇金估計,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流到國外的資金最少也有3000億美元,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由國有資產轉化而成的。如果說國有資產流失是流入本國人手里,企業的資產仍在,仍然繼續運轉,那還是一種財產分配不公的問題,對企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為害還不太大的話,那么國有資產流失是流入外國和本國的投機者手里,他們又設法將獲得的資金移到國外,那就不簡單是國有資產流失,而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生產能力流失和破壞了。
第三,在西方國家,出售國有企業,由國有變為私有并非惟一的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在這些國家,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根本目的是轉變企業的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由官營體制轉為民營體制或商業體制,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正因如此,在這些國家,除了私有化這個一般術語之外還有“財產私有化”或“產權私有化”和“管理私有化”或“經營私有化”之分,而財產或產權私有化即出售國有資產只是手段,管理或經營私有化即轉變企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則是根本目的。
在俄羅斯則不同,私有化變成了單純地出售和處理國有資產和消除國有企業,至于企業私有化后的經營管理和經營效率如何,那是購買者的事,私有化方針的制訂者們似乎并未將此放在心上。事實上,俄羅斯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通過私有化產權關系雖然改變了,形式上都變成了股份公司之類的新企業,建立了董事會之類的新機構,但管理方法并沒有多大變化,大多仍然是由原班人馬用老辦法來管理和經營。從實踐來看,大多數私有化了的大企業,其經營效率還不如原來國有時期,甚至不如現在尚保留著的國有企業。
俄羅斯政府的反對派乃至政府系統中相當多的人士對丘拜斯等人的私有化政策早已提出了不少批評,說他們是“為了私有化而私有化”,是“完全不顧經濟效果和社會后果”。實際上,激進民主派之所以不顧人們強烈的反對、不顧條件地強制推行這種方針和政策,有其深刻的政治動機和目的,那就是力圖盡快地鏟除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盡快培植起一個新興的資產階級,以增強其政權的社會經濟基礎,消除舊制度復活的社會經濟條件。對于他們要想達到的這一最重要的政治目的來說,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經濟上的損失都是次要的。
第四,與西方國家相比,俄羅斯私有化的進程、速度是創記錄的。只提出這一點就夠了:積極帶頭推行私有化的英國,盡管存在著俄羅斯無法比擬的強大的私人資本,將其僅占國民經濟10%左右的國有經濟減少5個百分點,就用了10多年的時間,而俄羅斯在幾乎還不存在什么私人資本的情況下,將其占國民經濟90%以上的國有經濟,在短短5年里削去了60多個百分點。俄羅斯私有化的這種超速度,是與它的目的和方法緊密相連的,也正是這種特有的目的、方法和速度,使之區別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正在進行中的私有化過程,決定了其特殊的破壞性。
(四)經濟轉軌西向化方針的得與失
從封閉性的計劃經濟向開放性的市場經濟過渡,是所有原計劃經濟國家經濟轉軌的一個共同方向,但正如第一節已經提到的,俄羅斯對外開放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西向化或全盤西化。這除了照搬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之外,另一個突出的內涵是,激進民主派把經濟轉軌順利進行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國家的援助上。在經濟轉軌之初,激進民主派的一些代表人物聲言,鑒于俄羅斯現實的經濟形勢和經濟轉軌任務的復雜性,沒有西方國家政治上的支持和經濟上的援助,俄羅斯經濟轉軌,建立起新型的市場經濟是不可能的。一些頭面人物估算,為了使俄羅斯經濟比較順利地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和克服面臨的社會經濟危機,西方國家至少要在轉軌期間提供3000億美元的各種形式援助。在他們看來,俄羅斯經濟轉軌的計劃和方法是在西方國家的專家幫助下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制訂的,其社會經濟轉軌目標和方向又符合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戰略利益,因而西方國家的援助必將是慷慨的。
結果如何呢?的確,為了推動和確保俄羅斯的經濟轉軌沿著西方國家所希望的方向堅持下去,這些國家以及由這些國家支撐的國際經濟組織向俄羅斯提供了相當多的貸款和援助。據法國《世界報》報道,在從1992年至1997年末這一時期,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以各種形式向俄羅斯提供了495.8億美元的貸款[2]。另據日本工業新聞報道,在此期間,包括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通過雙邊關系向俄羅斯提供的信用貸款為700多億美元[3]。根據俄官方數字,現在俄羅斯外債為1400億美元,扣除蘇聯時期約800億美元的舊債,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的新債余額大體為600億美元,與上述數據大體吻合。據估算,如果把各國政府和企業向俄羅斯政府和企業提供的各種貸款和援助加在一起,大約共1000億美元左右。這的確是一筆不小的資金,即使如此,也只為激進民主派在經濟轉軌之初預想的3000億美元的1/3左右。這說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并不像激進民主派設想的那么慷慨。
此外,激進民主派還曾設想,由于政府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和西向化政策,就會為外國投資創造良好條件,西方國家的投資就會滾滾而來。但令人失望的是,西方國家的資本家比他們的政府更謹慎,他們對俄羅斯的投資更是少得可憐。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的資料,自1992年初到1998年1月1日,外國投資累計額只為21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只為99億美元,其余大多是投機性的債務投資[4]。
且不說西方國家的貸款、投資對俄羅斯的經濟發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經濟轉軌以來,西方國家注入俄羅斯的資金遠遠少于俄羅斯流向西方國家的資金。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此期間,西方國家向俄羅斯提供的貸款、援助、投資加(下轉第56頁)在一起最多不過1200億美元,而據估計俄羅斯通過各種途徑流向西方國家的資金至少也有3000億美元。總之,僅僅從資金流入和流出角度來看,俄羅斯經濟轉軌這種西向化方針也是得不償失。其實質是,俄羅斯用自己極其稀缺的資金換來的是不堪承受的沉重債務和對西方國家難以擺脫的依賴。
還應看到,激進民主派這種西向化方針對俄羅斯經濟的損害不僅僅表現為資金流入和流出的巨大逆差,更為重要的是,機械模仿西方國家經濟模式給俄羅斯造成的政治、經濟損失難以估量。此外,激進民主派的經濟自由化政策,對西方國家的商品和投機性金融資本全面開放本國商品和金融市場,給本國企業的生產和國家貨幣金融秩序造成了嚴重危害。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市場銷售的日用品和食品約50-60%是外國產品。這使相當多的本國企業喪失了競爭力和生存能力而處于倒閉邊緣。投機性金融資本自由出入不僅為資金外流大開方便之門,而且成了金融危機的重要引發因素。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金融危機歸根到底是其經濟轉軌模式種種弊端綜合作用的結果,金融危機實質上是其經濟轉軌模式的危機,是其全面、徹底失敗的標志。因此,擺脫這場危機的根本途徑是,甩開這種模式的束縛,尋求經濟復興的新道路。現在,俄羅斯新政府和人民正在這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恰恰是這種新探索蘊育著俄羅斯經濟復興的希望。
[1]以上數據見〔俄〕《論壇報》1998年10月15日。
[2]〔法〕《世界報》1998年10月30日。
[3]《日本工業新聞》1998年10月28日。
[4]〔俄〕《國外商情》1998年第45期。
- 上一篇:語文課程標準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國際經濟學理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