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6 02:38:00

導語:我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分析論文

一、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國民經濟史是一門新建設的學科。幾年來,在這門學科的建設上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別是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部分;隨著這門學科的建設,許多有關的基本問題都提到討論的日程上來了。這些問題,有的已經在公開討論,如對象問題;有的雖未公開討論,但不同的意見都以各種方式提出來了,如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分期等問題。很明顯,這些問題的討論是有助于這門學科的發展的。本文企圖對后一問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根據近年來發表的著作、文章和一些學校的講義或提綱來看,對于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大致有下列幾種意見:

(一)把1840年鴉片戰爭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的經濟發展分成八個時期:1840~1895年,1895~1912年,1912~1919年,1919~1927年,1927~1931年,1931~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以上的八個時期又分成兩個階段,從1840年到1919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到1949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①

(二)在好幾個學校的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講義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分期意見,但在講義編章的安排上和內容的敘述上大

---------------------

①吳杰:《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6頁。

致是把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分為七個時期:1840~1864年,1864~1894年,1895~1914年,1914~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①,

(三)在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的中國近代工業、農業、手工業的資料中,都采取了一定的分期辦法。雖然由于各個經濟部門的具體情況不同,采用的分期不盡相同,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共同的地方,如都采用了1927年和1937年為斷限的時間,都沒有以1919年作為一個時期的斷限等等。

從上面分期年限上看,當前的幾種意見有共同之處。如都以1840年為起點,1949年為終點;其中大都采用了1894(或1895)年、1927年、1937年為分期點。但是,分歧的地方也是很大的,需要通過討論,得出一個比較妥當的、切合歷史實際的分期意見,以便有利于這門學科的建設和教學工作。幾年來,由于共同的努力,中國近代國民經濟發展過程的面貌,已經弄得比較清楚,使我們有可能進行切實的討論,以取得一致的意見。

二、正名

在討論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時,首先要對下面一個問題取得一致意見,這就是: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應從何時起到何時止,換言之,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內容是什么,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那一個階段的歷史。這個問題也是和中國現代經濟史的內容和起點問題是密切相連的。

幾年來,這個問題是一直存在的。對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起點,大家都同意在1840年;然而對止點,意見就不一:有主張1919年的,有主張1927年的,還有主張1914年的,而從公開的著作文章來看,大多同意以1949年為終點。

----------------------------

①如湖北大學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編:《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講義》,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吳杰先生在“中國現代經濟史的研究和教學問題”①一文中,認為中國現代經濟史應以1919年為起點,而“終點”,吳先生沒有明確指出,但是從他提出的“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中的幾個重點”中,包括“要加緊研究解放十年來的經濟史”,以及文中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吳先生所認為的現代經濟史,是包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史。這種把1919年為界劃分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和中國現代經濟史的意見,我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對于世界史和社會主義各國的歷史來說,所謂近代史,一般來說(不是很精確的)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歷史。“近代”,一般是資本主義時代。所謂現代史,一般來說,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這是現在在世界史和各社會主義國家史上共同習慣的用法。②在我國,由于歷史發展的特殊情況,沒有經過正常的資本主義經濟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階段;但是,從鴉片戰爭后,我國就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我國近代史就應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它的起點應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終點應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們認為,把中國近代通史或近代國民經濟史看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通史或國民經濟史,是科學的,符合歷史實際的。

-----------------------------------

①吳杰:《中國現代經濟史的研究和教學問題》,《學術月刊》1959年第⒎期,第56頁。

②如在蘇聯來說,近代史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歷史,現代史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對世界史來說,近代史就是資本主義勝利時代的歷史。現代史就是從十月革命開始以來的歷史。

以通史來說,在1956年的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討論中,許多同志都感到必須明確中國近代史的范圍應是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以經濟史來說,在解放以前,進步的經濟史學家,一般都把鴉片戰爭以后的經濟發展過程,稱為“近代經濟史”或“近百年經濟史”。解放以后,一般習慣于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史稱為“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就是吳杰先生在1958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緒論中,也是主張鴉片戰爭為起點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點的。因此,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經濟史,統一稱為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用“中國近代”這個習慣用語來代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概念,既符合一般稱為“近代”所代表的科學含義,又符合經濟史學界習慣的用法,沒有改變的必要。

吳杰先生在上述文章中改變他原來的看法,提出中國現代經濟史從1919年起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吳先生的這種意見值得商榷,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因為:

第一,從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史上來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1919年的前后,是兩個不同的階段,其中有了質的變化: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因此,把鴉片戰爭到以前的歷史稱為近代史或近代革命史.把以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稱為現代史或現代革命史,尚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種名稱的區分表明了革命發展史上質的區別。但是從經濟發展史上來看,雖然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爆發的,同時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然而,應該指出,前后我國社會經濟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從而以區分經濟史為近代與現代兩個大階段是缺乏事實根據的。

第二,1919年至1927年,中國還完全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就是在1927年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開始產生新民主主義經濟以后,從全國范圍來說,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1949年以后就不同了,社會經濟起了根本的變化,1949~1959年的歷史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歷史。所以把1840~1919年劃為近代經濟史,把1919年到現在劃為現代經濟史,就缺乏理論上和邏輯上的一貫性:1840~194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史的整體被劃成近代和現代兩個階段;而1919~1949年和1949~1959年兩種不同社會性質的經濟史又都被劃人了“現代”經濟史的范圍。①

這里還需指出:有人認為中國現代經濟史應從1914年起,這當然是不妥當的。還有一些人認為現代經濟史應從1927年開始,主要理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產生的。我們認為這種意見也不妥當。主要理由已如上述。1927年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萌生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表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開始瓦解,但是,它并不表明中國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因此,以1927年作為中國近代經濟史分期的一個年限是可以的,作為區分中國近代和現代經濟史的年限則是不合適的。

總之,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民經濟發展史,包括的時間是從1840~1949年;中國現代國民經濟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史,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國民經濟發展史,包括的時間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轉三、標準

要正確分期,必須有正確的分期標準。只有根據正確標準劃出的時期,才能表明國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某些質的區別。

---------------------

①“近代史”和“現代史”,“近代經濟史”和“現代經濟史”……等等中的“近代*和“現代”是一個沿用的習慣稱呼?!敖焙汀艾F代”是具有相對意義的時間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指的絕對年代是不相同的。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不是按年代的久遠來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而是按社會經濟形態來劃分歷史時期的,因此,它都賦予習慣用的“古代”、“近代”、“現代”以社會經濟形態的內容。

整個社會經濟史應以生產方式為劃分歷史時期的根據(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已闡明了的。至于在同一社會經濟形態歷史時期內,如何劃分歷史階段,應根據什么標準,需要根據經典作家們的指示進一步討論和明確。

蘇聯國民經濟史學者過去和現在都討論過同一社會經濟形態內部國民經濟史分期的標準或原則,許多意見可以作為我們討論的參考。我國近幾年來關于近代史分期問題的討論,對我們的討論也有很大的幫助。必須吸取這些討論中的積極成果。但是,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分期的標準,必須結合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找出一個最切合實際的標準。

現在討論較多的一個問題,是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和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標準是否應當一致?我們認為,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和近代史的聯系是極密切的,但是,作為兩門獨立的學科,二者在研究的對象、內容及所擔負的任務上是不相同的。中國近代史必須研究國民經濟的變化,因為經濟的變化是階級斗爭、政治、思想、文化等等變化的基礎。但是,作為近代通史,不僅它研究的對象和范圍廣泛得多,而且它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線索,不能不是敘述和分析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發展。以此為它的主要內容。因此,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標志,應當是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是一門專史,它的對象是社會經濟整體的發展過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和統一的發展過程,也就是生產方式演變的過程,雖然不可能也不應該離開階級斗爭、民族斗爭和其他社會現象,但是它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是敘述和分析經濟發展過程的。這是它和近代通史的主要區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近代國民經濟的分期標準,應當是國民經濟變化的重要表現和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標準是有區別的。

在一個社會經濟形態內部,以國民經濟變化的重要表現作為分期標準,看來是很明顯的。問題在于:我們必須結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征,分析和找出這些重要表現是什么。這正是運用這一標準能否正確劃分歷史時期的關鍵所在。

我們認為,這些重要表現是:

第一,在一個社會經濟形態內,國民經濟變化的重要表現,首先是國民經濟在各個時期發展的快或慢,生產力的增長或破壞,經濟的高漲或危機,工、農、商、交等部門的發展或停滯、倒退,等等。這些表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狀況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各個時期的表現,是在決定經濟史分期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這些表現不是顯示或表明各個時期某些質的區別的主要因素。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此外,在舊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農業由于分散經營,技術停滯,又受到幾重殘酷的剝削,生產表現為長期的慢性危機的過程。如從1873年到1933年,耕地面積和單位產量并沒有什么增加,①1933年以后耕地面積還在縮?。煌瑫r,落后的分散的小農生產,對自然災害抵抗的能力極弱,產量的增減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所以農業生產量這一年與那一年的增減,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完全表明社會生產關系或生產力有什么重大的變化。如抗日戰爭以前幾年,農產量有所增加,但并不能說明這幾年間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有什么重大的變化。至于資本主義工業,雖然其生產的發展或危機是能較明顯地表

--------------------------

①根據各時期22個主要農業生產省份的統計的計算,如以1873年為lOO,1893年、1913年、1933年的耕地面積指數都為101。見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35頁.

現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之間的變化;但是,我國資本主義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小,它的發展與衰落雖與其他國民經濟部門有密切關系,可是也有變化趨勢不一致的時候。因此,工業的變化趨勢也不能完全代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企圖以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或停滯、危機的表現來劃分我國近代經濟史的時期,是不妥當的。范文瀾同志曾經正確指出:由于中國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不能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把近代史等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從而“僅僅用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劃分中國近代史的階段是不全面的,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①

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種特殊的過渡性社會,是居于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社會,是居于獨立國家和殖民地國家之間的過渡地位。從而社會經濟成分特別復雜,國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表現有性質的逐漸變化。指出:“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雹谥袊鐣洕再|的某些逐漸的變化,主要的表現在新的經濟成份的生產和發展、各經濟成份間關系的變化上。諸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一步一步地”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經濟上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開始侵入中國,中國人民遭受雙重經濟剝削,半殖民地城市和商業買辦階層開始產生,一些地區自然經濟受到破壞,……等等。但是資本主義仍然處于萌芽狀態。只是到19世紀6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生產,資本主義才由“萌芽”發展成為經濟成份?!爸袊詮陌l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

①見《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討論集》,三聯書店,1958年,第100頁。

②:《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20頁。

以來,中國社會就逐步改變了性質,它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變成了半封建社會,雖然封建經濟還是占優勢。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對于封建經濟說來,它是新經濟?!雹龠@個時期,外國資本主義已經侵入中國,但還沒有全面控制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命脈。只是當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在中國攫取了投資特權,把大量“過剩”資本侵入中國國民經濟各主要部門,這樣,外國壟斷資本就控制了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命脈,社會經濟性質又有了某些變化,殖民地的性質加深了。1931年日本壟斷資本主義在中國建立公開的直接統治以后,很大一部分地區變成殖民地經濟,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經濟,由于這些變化表現社會經濟發展中某些性質(質)的變化,所以是國民經濟發展變化中最重要的表現。

在以上述的經濟表現作為分期標準時,還必須十分重視下面兩種情況: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②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各地各民族的經濟變化在速度上、程度上以至趨勢上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在考察整個國家經濟的變化并決定經濟史的分期時,必須全面地研究各地區和各民族經濟的變化,同時又必須善于找出那些能夠表明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趨勢與程度的因素來,特別是那些能夠表明經濟發展趨勢與性質變化的新因素。如19世紀6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最初只是限于少數地區,但它卻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中封建制度

--------------------------

①:《新民主主義論》。《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88頁。

②:《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25頁。

瓦解的趨勢。在這里,特別要著重指出,由于經濟發展的極端不平衡及其他因素,決定我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民主革命首先是在一個地區取得勝利,逐漸發展擴大以至取得全國的勝利。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崩潰與滅亡也表現為一個逐漸的和不平衡發展的過程。1927年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的進行,新型的、經濟上“有社會主義的因素”①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產生,就表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崩潰和滅亡的開始。因此,1927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進入崩潰階段的開始。

其次,經濟發展的過程與階級斗爭的發展比較起來,一般表現為一個逐漸的過程(當然,如經濟危機的爆發等等是表現為突然的激烈的形式),其新的產生和舊的死亡總不如階級斗爭事件那么形式激烈和階段明顯。具有特殊過渡性特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是如此。因此,要從一個經濟發展過程的各種表現中找出一個事件發生的年代(如工廠建立年代,危機發生的年代等等),就作為分期斷限的年代,往往是不恰當的。如要以1871年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創辦的工廠產生的年代來劃分時期。是不能確切表明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正由于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與壓迫很殘酷,所以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都很激烈。這些斗爭對于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影響經濟變化的趨勢、前途與發展的速度等等;一些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重大事件往往揭示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時期的開始(如1840年和1927年);或者直接引起經濟的重大變化(如1894年與1931年)。而且,這些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本身又是經濟變化一定階段的表現。如19世紀6。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產階級在19世紀末開始走上政治舞臺領導革命斗爭,使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準備時期轉為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特別是辛亥革命后的迅速發展,工人階級的成長,才為工人階級力量壯大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準備了一定的條件,使中國革命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使中國經濟發展前途發生變化。故我們在經濟史分期時,不僅要十分重視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的發展,而且要采取那些對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并能表明一定階段經濟發展實質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事件發生或終止的年代,作為經濟史分期斷限的年代。在經濟史分期上忽視階級斗爭或民族斗爭是十分錯誤的。

-----------------------------

①:《新民主主義論》,《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72頁.

綜上所述,我們在以國民經濟變化的重要表現作為分期標準時,就必須充分地考慮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經濟的特點,全面分析國民經濟變化的各種重要表現,諸如新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經濟成分的產生,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停滯或危機,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的發展變化等等。在這些因素中,特別要重視那些表明和引起社會經濟性質某些變化的經濟因素的產生、變化和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重大事件。

關于劃分國民經濟史的標準,吳杰先生曾提出:“國民經濟史劃分時期,主要是以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為主要標志的”。這是可以同意的??墒菂窍壬谡撟C國民經濟關系的變化的具體表現時,只是認為“有時表現為階級斗爭的高潮和爆發,有時斗爭的結果被鞏固于國家和法律之中,有時反映在人們的意識里,而階級斗爭尤其是最重要的標志”,①并進而得出結論:“我們考慮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時,更必須把革命斗爭作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最重要的具體表現”。②吳先生在這里分析國民經濟關系的變化的表現時,是有一些嚴重的缺點的。

------------------------------

①吳杰:《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3頁。

②同上書,第14頁。

第一,吳先生在這里根本沒有指出“國民經濟關系”,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化本身的最直接的最明顯的表現(諸如新生產力的產生、發展,新經濟成分的產生,以及經濟危機等等),而是完全撇開這些,認為只表現在階級斗爭、法律、意識等方面。大家知道,后面這些方面,雖然與經濟關系有密切的聯系,但究竟不是國民經濟變化本身的表現。階級斗爭、法律和意識對經濟變化的表現或反映,并不是一步一趨的,在時間上也不總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指出:“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在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中也就會或遲或速地發生變革”。①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完全是如此。如我國資本主義工業在]9世紀60年代以后開始產生,但資產階級激烈的政治活動,卻到19世紀9。年代才開始、又如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始于1919年,但新民主主義經濟卻產生在1927年以后。我同意范文瀾同志下述意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趨勢是沒有什么重大聯系的”?!案锩倪M行,不依靠資本主義的發展或停滯而發展或停滯。”②由于吳先生忽視了國民經濟本身的表現,所以吳先生分期的標準,實際上不是“國民經濟關系的變化”,而是“階級斗爭”,這從吳先生的具體分期意見上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諸后吳先生沒有把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產生的前后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又如吳先生把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也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后來進而把1919年以后定為現代經濟史等等。把國民經

-------------------------

①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序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第一卷,莫斯科1954年版,第340~342頁.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著重指出:“經濟情況改變以后”政治情形,或是早,或是遲.……也總是要被改變的?!?重點號都是引者加的)

②《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討論集》,三聯書店,1958年,第101頁。

濟史完全與革命史等同起來,看不出國民經濟分期的特點。吳先生主張的國民經濟史分期標準的表現,與近年來有些同志主張的中國近代史分期應以階級斗爭為標準的表現是完全一樣。①我們認為以階級斗爭作為近代通史的分期標準或許是正確的,但作為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標準就不能被同意了。因為這兩門學科的對象和內容是有區別的,從而分期標準就不應當相同。

第二,吳先生在分析國民經濟變化的表現時,根本沒有分析和結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特別是沒有考慮到過渡性社會經濟的特點,從而在分析分期標準的標志及具體分期上,沒有指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某些性質的變化。這從吳先生對各個時期的命名和說明中看得很清楚。吳先生沒有能夠明確地指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加深和崩潰的階段,以及一個時期和另一個時期某些質的區別。使人不理解分出一個時期的意義和原因何在,分期的目的何在。而這些,都是在劃分經濟史發展時期時極重要的問題。

-------------------------

①參見《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討論集》,三聯書店,1958年,第5、13頁。

四、分期

根據上述分期標準,我們考慮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民經濟史,劃分為下述三大階段九個時期。

(一)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之年(1840年)起,到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之年(1895年)止,為第一階段,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基本特征形成的階段。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從此以后直到19世紀末,在此時期中,中國的經濟面貌起了根本的變化,已由封建社會經濟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具體說,到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面貌或基本特征已經形成。這些特征是:①封建時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逐步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土地制度及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仍然存在,并且占著優勢。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產生,并且有了某些發展,但是沒有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也隨之產生。③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在中國擁有很大的經濟力量,并且開始操縱中國對外貿易、金融和航運等部門。中國經濟依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成為侵略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掠奪地。買辦階級隨之產生。④中國廣大勞動人民遭受外國侵略者、封建地主階級以及本國資產階級的剝削,首先是外國侵略者和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農民大量破產,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爭從未間斷。⑤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極大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在性質上、程度上,都與過去的不平衡有很大的區別。

這個階段又可以分成兩個時期:

1.1840~1864年。這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經濟特征與4O年代以前和60年代以后都有重大區別?;旧先匀皇欠饨ń洕妥匀唤洕峭鈬Y本主義已經侵入,在五個通商口岸已產生幾個小型機器工廠,通商口岸附近的家庭手工業開始破壞,半殖民地城市及商業買辦階層開始產生,中國人民遭受雙重的剝削,社會經濟已經開始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方向發展。這就是說,與鴉片戰爭前不同,中國經濟已不是獨立的封建經濟,而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同時,與6O年代以后也不同,封建自然經濟還保持相當完整的形態,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還沒有產生。

2.1864~1894年。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的主要時期。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是:①外國商品大量輸人,數量迅速增加,及于中國各地;外國資本非法地在沿海設立一些工廠、銀行,開始在金融、航運、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并且開始向清政府貸放政治和鐵路借款。②廣大地區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和城鄉手工業生產者,在外國商品的競爭打擊下破產;農業生產商品化有了發展;土地兼并產生一系列新的特點(土地更加集中,土地流轉更加迅速,外國資本占有和兼并土地,官田之變成民田……),半殖民地性質,半封建性質的土地制度開始形成;大批農民及手工業者破產,自然經濟結構初步瓦解,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推銷商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的基地。③民族資本主義的工、礦、交通運輸企業產生(包括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的企業),并有了某些發展;部分地區的一些手工業部門中的手工工場有了增加,資本主義的作坊和包買商有了發展;農業中資本主義開始萌生;舊式的商業和錢莊逐漸轉變成為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資本主義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成分。④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各部門之間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這首先是由于外國資本主義侵入的結果。與上述變化相適應,新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以及小資產階級產生,農民階級發生激烈與復雜的分化;社會主要矛盾和階級斗爭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二)從中日甲午戰爭結束(1895年)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1927年),為第二階段,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基本特征發展的階段,或者如某些學者所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或發展的階段。①在這個時期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各基本特征,都發展到更加典型的形態。主要表現在:①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迅速增

--------------------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種特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崩潰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而不是五種基本社會形態之一。在這個特殊階段中,沒有一種新生產方式占著主導地位。因此,嚴格說來,它不可能有什么形成時期和發展時期。不過,這種社會又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就這些基本特征來說,是有它們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或時期的。

加,成為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控制了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命脈,外國的壟斷資本主義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內部一個具有支配力量的惡毒成分。由于德國、美國、日本等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更加明顯地成為“好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的國家”。①②民族資本主義工礦業、交通運輸業有了發展,農村的富農經濟和各種“農墾公司”有了增長,銀行是在這個時期產生并有了迅速的發展。資本主義開始在國民經濟中占著重要地位,發生重要作用。③農村商品經濟繼續發展,地主經濟和買辦經濟日益結合,大多數富農和農墾公司的土地都帶有半封建性質,侵略分子在中國搶占大量土地,進行封建剝削,土地更加集中,農村階級分化空髓激烈,大批農民破產流亡。④由于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影響,由于辛亥革命后軍閥的混戰,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統一的特征更加顯著。由于上述一系列的變化,新的富農階級產生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力量發展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日益貧困悲慘,革命斗爭由一個高潮到另一個高潮,由單純的農民戰爭到資產階級領導的斗爭,到工人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這個階段又可以分成三個時期。

1.1895~1911年。這個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帝國主義開始大量向中國輸出資本,控制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命脈。通過條約特權、借款、直接投資、吞并等手段,外國資本控制了國內關稅與海關、交通運輸、對外貿易和國內商業、工礦業,金融業和中國政府的財政。中國成為帝國主義的投資場所。國際壟斷資本侵入中國經濟內部,成為一種經濟成分,并在各部門中占有優勢。帝國主義由此得以支配中國的政治軍事力量。與此同時,由于資本主義對自然經濟的猛烈打擊和影響,農村商品經濟大量發展,廣大地區的農民變成小商品生產;由于人民反帝斗爭的推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初步發展,農村出現少數農墾公司。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起來,它領導的和辛亥革命都先后爆發和相繼失敗。

----------------------

①:《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137頁。

2.1912~1919年。這個時期經濟變化的主要特征,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強和資本主義經濟比較迅速的發展。國民經濟變化總的趨勢,仍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強,自然經濟進一步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其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前后各時期比較來說,顯得比較突出。這是國內外各種經濟政治變化所促成的。首先是由于中國人民反對封建統治和反對帝國主義斗爭所直接推動的,同時也由于世界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于相互廝打的世界大戰。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表現在近代工礦業、城鄉手工業、商業、銀行和農業各個部門,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但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程度還是很有限的。盡管如此,由于國外經濟的影響和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危機開始出現;由于廣大小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價值規律和剩余價值規律活動領域的擴大,它們的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現象。

3.1919~1927年。是中國經濟由發展到衰落的轉變時期,是中國經濟有可能走新民主主義道路,走非資本主義道路的轉變時期。經濟的發展到衰落,表現在農業、工業、手工業和貿易各個方面,而工業最為明顯。1922年以后工業發展進入停滯和危機階段。在工業、銀行、貿易的發展和危機過程中,同時出現資本集中和官僚資本、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結合的過程,產生了帶有地區壟斷性或行業壟斷性的資本集團。更重要的在于:中國是在這個時期才找到經濟發展的現實出路一一新民主主義道路.。在此以前,先進的中國人,想使國家富強,認為只有走獨立的資本主義道路,事實上這是走不通的,走社會主義道路也沒有可能。只是在這個時期,中國才具有物質條件和政治條件,走新民主主義之路。不僅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姿態,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使中國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這個革命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可能實現的最好出路,如斯大林在1926年所指出的,“中國走向非資本主義的發展”。①指出:“這種新式的民主革命,雖然在一方面是替資本主義掃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會主義創造前提?!雹诠と穗A級及其先鋒隊的領導革命,是中國經濟走這條非資本主義道路的基本保證。1925~1926年,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地區,開始要改變土地制度。1927年以后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進行,中國經濟就開始走上新民主主義發展的現實道路。

(三)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1927年)起,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崩潰的階段,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勝利的階段。1927年革命根據地建立,土地革命開始,新民主主義經濟萌生,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開始崩潰。以后中國經濟變化的過程,雖然形式極為復雜和曲折,但是,它的主要內容,就是這新舊兩種經濟對立斗爭和相互消長的過程,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完全崩潰。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崩潰的,還有社會生產力遭受長期的破壞,經濟危機日益嚴重、深刻,經濟生活極端紊亂,以破壞性和腐朽性為特征的中國壟斷資本主義一一官僚資本主義的產生等因素。

--------------------------

①斯大林:《論中國革命的前途》,《列寧斯大林論中國》,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44頁。

②:《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42頁。

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1927~1931年。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開始崩潰的時期。首先,是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的進行,工農民主政府的公營經濟和勞動人民的合作社經濟的產生。這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的因素和半封建的因素”,①產生了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和半社會主義的成分,從而“造成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真正基礎”。②它是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根本對立的,并是其代替者。其次,是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產生,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中的壟斷資本主義,是在掠奪和破壞國民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和腐朽性;它集中起來的財富,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準備了物質基礎。所以,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瓦解過程的產物,并是其標志之一。

-----------------------

①:《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785頁。

②:《井崗山的斗爭》,《選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80頁;另見:《我們的經濟政策》,《選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127頁。

2.1931一1937年。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進一步崩潰的時期,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開始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時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開始發展的時期。首先,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我國東北,在占領區內建立日本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使經濟半殖民地化。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雹倨浯?,各革命根據地從1931年后有了較緊密的聯絡,1931年11月7日成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統一的經濟政策,革命根據地擴大了,并有了比較固定的地區,土地革命逐步深入,公營經濟有了發展,并開始了可能的必要的經濟建設。最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地區,1931年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工礦企業大量倒閉、停工,農村急劇破產,對外貿易逆差迅速增加。由于集團賣國反人民的政策,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結合,發展十分嚴重。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主義是在這幾年中基本上建立起來的。

3.1937~1945年?;镜内厔莺蜕鲜鰰r期一樣,主要不同之點,是全國都卷入了戰時經濟,國民經濟遭受更嚴重的破壞。首先是日本占領的殖民地經濟地區擴大,大部分地區直接受到戰爭的破壞。日本帝國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直接統治和破壞,發展到了最高峰,也是它被趕出中國的時期。其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地區內,四大家族利用民族災難和獨裁政權,通過掠奪的辦法,發展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造成本身統治的危機。這個經濟地區是在曰益縮小的。最后,新民主主義經濟及其地區得到空前的發展,占有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地區,由于抗日戰爭的關系,新民主主義經濟一部分地區的經濟結構和以前有某些不同(由于實行減租減息政策的原因),為抗日的勝利準備了物質基礎。

--------------------

①:《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20頁。

4.1945~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總崩潰的時期,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勝利的時期。首先,是美帝國主義想把中國變成它的獨占的殖民地,企圖奪取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果實,代替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地位,激起全民族的反對,得到可恥的下場一一被趕出中國的大陸。其次,四大家族也竊奪人民抗戰勝利的果實,官僚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峰,壟斷了一切主要經濟命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準備了物質條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并和反動統治的政治軍事危機結合在一起,互相推動,以至使工農業再生產成為不可能,全國經濟混亂,到處饑荒,人民不能繼續生活下去了;同時由于經濟的嚴重危機,四大家族的財政完全垮了臺,統治階級也無法繼續統治下去了。這種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經濟制度,到了最后死亡的時日。同時,新民主主義經濟地區,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日益擴大;由于黨的領導正確,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迅速恢復和走向繁榮,給廣大人民帶來物質的實利,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它就為自身的勝利準備了條件。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崩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為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準備了條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我國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