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發展進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2:31:00

導語: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發展進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發展進程研究論文

摘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是《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重要內容。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加快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既十分重要,又相當緊迫。必須按照《決定》的要求,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關鍵詞: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這對于推進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意義

正確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歷來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目前,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既十分重要,又相當緊迫。

1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然要求。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特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城鄉分割二元體制沒有根本消除,工農關系不協調、城鄉關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針對這種情況,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科學地把握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深刻總結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在處理工農、城鄉關系問題方面的經驗,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中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任務,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工農、城鄉關系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明確了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方向和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因為制度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遠性。中央在這次《決定》中強調,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這是落實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求的重大舉措,也是貫徹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方針的具體部署。只有從體制改革、制度建設上著手,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構筑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保障體系,才能從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結構。只有在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和協調發展。這個重大舉措和部署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逐步縮小乃至最終消除工農、城鄉差別的信心和決心,充分體現了時代進步的要求和全國人民的愿望。

2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當前,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統籌城鄉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著眼于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發展改革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著眼于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繁榮和全面發展。只有廣大農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農民各項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發展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只有盡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的狀況,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全面推進城鄉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是實現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大任務。

3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各方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當前,農村安定和諧面臨許多壓力,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壓力加大,農民養老等社會保障不健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和政權建設需要加強,一些農民權益受到侵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村民生,抓住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問題的關鍵。我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從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采取措施,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保障農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使廣大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4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社會建設全面展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奠定了扎實基礎。但應看到,城鄉發展很不平衡,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增收的難度很大,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后,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城鄉面貌反差較大。近年來,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失也在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更加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長期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有的是在現實發展中形成的,解決起來難度較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重要的任務在農村;加快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只有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從制度上構筑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才能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保持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全面進步,也才能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舉措

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做出不懈努力。

1深化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應的各項改革。一是要著力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體制改革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根本動力。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來看,一方面,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省直管縣的體制,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和實力;另一方面,繼續深化鄉鎮綜合改革,探索適合各個地區特點的鄉鎮機構改革模式。二是要深化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從教育體制來看,主要是均衡城鄉教育資源,引導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配置,大幅度提高農村學生以及農村勞動力素質。同時要改革農村教育內容,逐步構建適合農村特點的教育體制。從就業體制改革來看,要統籌城鄉就業,打破城鄉分割的就業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地從農業轉向農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向城市就業,加強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特別是取消城市招工的戶籍限制。從醫療衛生來看,要建立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讓農民得了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從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來看,要逐步建立覆蓋每一個農民的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時要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模式,采取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三是要深化金融、財政體制改革。從財政體制來看,要加大對縣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特別是建立對產糧大縣的利益補償機制,讓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的地方財政不受窮,農民種糧食不受窮,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農民愿意種糧,地方政府愿意抓糧食生產,種糧大縣的農業以及各項社會事業得到更快地發展。從金融體制來看,大力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創新農村金融體系,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引導更多的資金能夠進入農村,服務于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引導更多的生產要素諸如人才、技術流向農村,通過市場盤活農村資源。

2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考評體制和機制。引導各級政府在繼續搞好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個時期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相對滯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不科學,更多地看重GDP,過多地注重城市面貌和功能的改善。而城市具有資本聚集的功能,自然成為GDP的最大貢獻者,城市無疑就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而且由于城市區域面積相對比較小,可以集中力量搞市容市貌建設、短期內就可以看到政績。而農村面廣量大,投資在短期內不容易見效,政府自然就不愿意將更多投資放在農村。要解決這一問題,真正地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需要轉變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必然會引導各級政府把更大的物力、財力和注意力轉向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3加強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規劃建設和落實工作。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各級政府的規劃中,著力于克服和消除規劃上的空白,特別是產業發展規劃、村落布局規劃等。不僅要制定規劃,更要將規劃落到實處。

4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產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是產業發展,只有各項產業得到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才有物質基礎和雄厚財力,才能促進農村全面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