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信用社融資狀況及改善

時間:2022-05-12 01:48:00

導語:小議信用社融資狀況及改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信用社融資狀況及改善

農村信用社是地方合作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金融的基礎,是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主要資金力量和主力軍。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使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質量不高,收益水平很低,制約了對地方經濟的支持,阻礙了自身的經營和發展,不少農村信用社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此,具體分析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的現狀、形成原因,探討其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的方法和途徑,對農村信用社來說,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最近,我們對某市信用聯社及所屬的農村信用社進行了深入地調查研究,結合該市農村信用社和聯社的實際情況,就改善和提高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談談我們的看法。

一、農村信用社金融資狀況及成因

(一)總資產、不良資產數量及結構

截止1999年底,該市聯社資產總計96407萬元,包括:各項貸款合計50992萬元,現金及調轉金503萬元,繳存央行準備金9919萬元,存放其它同業款項762萬元,調出調劑資金2469萬元,存放聯社款項15821萬元,應收利息1355萬元,固定資產7100萬元,損益類支出5478萬元等。不良貸款余額為17922萬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35.15%,其中,逾期貸款余額為7494萬元,占貸款總額的14.70%;呆滯貸款余額為2828萬元,占貸款總額的5.54%;呆帳貸款余額為7600萬元,占貸款總額的14.9%。

在該聯社所轄的12個綜合營業機構中,有10個機構不良貸款占比達到30%以上,其中,有2個社分別為44.53%、47.05%;有3個社分別為55.94%、51.97%、53.95%;有1個社超過70%,為73.61%。

在17922萬元的不良貸款余額中,農戶貸款為2055萬元,占比11.5%;農村經濟組織貸款為5441萬元,占比30.36%;鄉鎮企業貸款為10038萬元,占比56%。

由于該聯社信貸資產質量低,不良貸款占比高,嚴重影響了利息收入,致使應收利息、待收利息余額居高不下,到1999年底,應收利息余額為1355萬元,待收利息余額為3763萬元,營業收入3985萬元,而支出高達5478萬元,虧損1493萬元,虧損面達33.3%。自1996年與農業銀行分門辦公以來,該聯社已累計虧損8000余萬元。

(二)不良資產成因

一是外部經濟環境因素。首先是鄉鎮企業高負債經營而引起的經營效益低下,償債能力日益減弱,使農村信用社貸款本息難以收回。由于計劃經濟的長期影響,鄉鎮企業自有資本積累過少,要運轉,只好依賴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從目前該市的情況看,許多鄉鎮企業的負債率高達8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90%以上或者接近100%,特別是50%以上的鄉鎮企業基本上沒有資本金投入,全是靠農村信用社貸款建成的。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許多鄉鎮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沒有市場,紛紛關停、倒閉、破產。鄉鎮企業的經營風險勢必要轉嫁到農村信用社身上而成為金融風險,降低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其次,行政干預使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受到損失。農村信用社雖然是法人單位,但在經營中自主性明顯不夠,在地方行政干預面前,貸款投向、投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的左右。有的項目在立項之初,用行政命令要求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嚴重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第三是農業銀行點貸,使農村信用社雪上加霜。1996年以前,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沒有脫離行政隸屬關系,不過是農業銀行的一個下屬單位,雖然其性質是集體所有制企業,自負盈虧,但在資金使用上沒有獨立使用權。主管行在資金臨時短缺時,一些具有潛在風險的貸款就強行壓給農村信用社,使農村信用社在貸款收回上,沒有充分的物質保證,形成貸款風險。即使有擔保單位,也不過是一些盈利水平低、不具備償還能力的集體或事業單位,而對于農村信用社形成的風險貸款,其主管行無人問津。第四是鄉鎮企業改制、破產不規范,千方百計逃避、轉移、懸空農村信用社貸款,使農村信用社債權得不到落實,進一步加大了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近年來,該市鄉鎮企業不規范地破產、改制,使全市農村信用社損失近8000萬元的貸款本息。第五是村集體貸款難以收回。從以上可以看出,該市農村經濟組織不良貸款占到不良貸款總額的30.36%,這些貸款,主要來自村街集體貸款。由于村街兩委成員變更頻繁,新官不理舊帳的現象比較普遍;有的村街集體經濟成為“空殼”,集體沒有經濟來源,或收入甚少,無法償還債務,使信用社貸款難以收回。

二是農村信用社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第一是由于前幾年的粗放經營,超規模、超比例發放貸款的情況比較嚴重,造成短期貸款長期化、固定資產凝固化現象十分普遍。帶來了資產、期限、結構的強烈反差,使信貸資金周轉緩慢,潛伏了風險。第二是農村信用社不規范經營、違規違紀發放貸款現象時有發生。由于農村信用社進入渠道長年一慣制,狹窄而單一,整體素質明顯低于國有商業專業銀行。再加上責任心不強等原因的存在,不規范操作,不嚴格執行金融法律法規和內部各項規章制度,不按貸款程序、手續辦理業務,違規違紀發放貸款的現象經常發生,屢禁不止,也造成了風險。在該市,不少農村信用社辦理的擔保、抵押貸款不規范,不符合法律規定和程序要求,無法依法收貸收息。第三是缺少必要、有效的內控機制。農村信用社成立半個世紀以來,體制幾度變革,經歷了管理、貧下中農管理、國有商業銀行(農業銀行)代管、人民銀行管理等幾個階段,現仍然沒有自上而下地成立自律組織,致使內控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即使有內控機制,也大多是照搬照抄的國有商業銀行那一套,不符合農村信用社作為合作金融機構的實際。第四是盲目購建固定資產。自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分門辦公并組建聯社后,不少農村信用社和聯社為了爭形象,爭地位,爭面子,不顧自身承受能力,盲目建設辦公大樓,購置固定資產。有的甚至大量動用信貸資金。

二、提高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的對策措施

提高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必須防范與化解并舉,而防范是關鍵,也就是要首先優化增量,其次才是盤活存量。只有把好貸款發放關,確保新增貸款最小風險,甚至是零風險。防范好信貸風險,才能在逐步清收盤活、消化原有不良貸款的基礎上,穩步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否則,繼續前清后增,甚至收的還不如增的快,信貸資產質量就會越來越低劣,農村信用社就會跌進無底的深淵。而要提高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也需要內外同抓,只有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達到目的。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定不移地堅持合作制原則和辦社宗旨

要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傳統陣地。對農村信用社來說,農村不僅是其傳統陣地,還是大有潛力可挖的廣闊市場,尤其是按國務院、人民銀行總行和農業部的要求,清理整頓農村基金會后,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作用就更加突出和重要,更會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厚愛和支持,農村信用社只有堅守和鞏固好自己的傳統陣地,揚長避短,抓住機遇,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才能穩中求進,逐步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實現穩健經營,穩步發展,要堅持合作制原則和辦社宗旨,所謂合作制原則,就是“社員入股,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服務”;辦社宗旨是“為社員,為農業,為農民,為農村經濟服務”。農村信用社要牢固樹立靠支農求生存、靠支農降風險、靠支農增效益、靠支農贏民心、靠支農保發展的思想,真正從思想上、行動上貼近、貼緊社員和“三農”。否則,就背棄了合作制原則和辦社宗旨。農村信用社到城區去另開辟根據地,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更沒優勢可言。

(二)以人為本,抓好隊伍建設

農村信用社一定要建立一支思想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信貸隊伍,以人為本,抓好管理,要利用各種渠道和形式,提高信貸人員的整體素質。要進行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對素質低下、不適應信貸工作崗位的人員進行調離或淘汰。要對他們推行等級管理辦法和代款風險管理。要用貸款五級分類方法,對貸款風險進行衡量和分類。作為每一個信貸人員,要牢固樹立“以社為家”的思想和主人翁意識;要牢固樹立廉潔自律意識;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頭腦,不斷更新知識,適應當代金融業發展的需要,跟上知識經濟時代前進的步伐;要學會用國際慣例和經驗,用先進的技術處理業務。否則,集體和個人都會將在無情的同業競爭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三)切實加強內控制度建設

要建立和落實第一責任人制度。即第一個同意發放貸款人為第一責任人,由他負責貸款本息的按時足額收回。貸款本息收回要與他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如果誰對信用社的信貸資產造成損失,按金融法律法規和內部各項規章制度,對其進行經濟、行政處罰,直至追究其法律責任。要加大審計稽核力度,保證審計稽核的獨立性、權威性、超脫性,形成相對獨立的稽核監督體系,加大稽核力度,做好各種常規審計、專項審計、延伸審計、離職審計,對問題和隱患及時查處、整改,對有關和相關責任人及時教育、處理,以確保信貸業務和其它各項業務的合規、合法。同時,要對稽核工作實行連帶責任制,對工作“走過場”,工作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充當老好人的人和現象嚴肅處理。

(四)要大力推行小額農業貸款

小額農貸,大有可為,這是很多農村信用社用實踐得來的經驗。這也是農村信用社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小額農業貸款,風險低,周轉快,可穩步提高農村信用社收入,還可從社會上廣泛吸收社員,增加農村信用社資本金,提高農村信用社抗風險能力。這就要求信用社轉變經營觀念和工作作風,調整貸款投向,簡化貸款手續,為廣大社員和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脫貧致富及時、周到地提供金融服務,并努力擴大貸款品種,如開辦婚嫁貸款、建房貸款、助學貸款等品種?,F在,不少地方的農村信用社都實行了定點、定時服務,這個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五)全力清收盤活不良資產

在我們所調查的農村信用社、聯社的決策者中,一提信貸資產質量,就頭疼,顯得畏難發愁。應當承認,有些貸款多年沉淀,有的連人都找不到,清收,的確有很大的難度,但畏難發愁不行,不收更不行。每一筆不良貸款,都有它具體的數額和形成的原因,要摸清底子,對數額、盤活清收難易程度分類排隊,設立臺帳,先易后難,一筆一策,分別采取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全力清收盤活。要落實好貸款第一責任人制度和“區別對待,劃段考核”的獎懲措施;要力爭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本著收一點是一點的原則,對沒有資金來源,確實無法全額償還貸款本息的貸戶在利息上給予照顧甚至減免;要動員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力量,上下互動,內外齊動;對以資抵債資產,能變現的要變現,不能變現的,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租賃、轉讓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爭取效益。在清收盤活不良鄉鎮企業貸款工作中,我們認為應采取如下具體措施:1、對欠貸欠息大戶采取圍合分割各個突破策略,逐個落實債權債務,完善貸款物有效抵,避免企業逃債、廢債、懸空農村信用社貸款;2、對那些辦理抵押證而拿不出資金的,要適量投入少量資金,幫助企業補辦貸款抵物登記手續,保全該貸款資產;3、對那些產品技術含量高、有市場,注入一點可盤活一塊的企業,在落實還款保證措施的基礎上,要積極推行“康復工程”,實施支、幫、促、挖、管的辦法,適量“輸血”,幫助企業恢復生機,走出困境,走上資金良性循環軌道;4、對于扭虧無望企業,要堅決停止支持,并促其被好的企業兼并,該企業原有債務由兼并企業承擔;5、對于“釘子戶”、“賴債戶”,要借助于法律,依法清收,然后,借助于人民銀行和新聞媒介,把將列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開。

(六)建立以利益為核心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和搞好其它工作的動力。經營機制活不活,主要在于激勵機制靈不靈,一個好的激勵機制,能夠調動上下的工作積極性。具體來說包括四種激勵:1、精神激勵。教育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即“社興我榮,社衰我恥;社興我富,社衰我窮”,鼓勵全體員工為了提高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產質量,加快扭虧增盈步伐,多做貢獻。要設立多種榮譽并于員工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如業務能手、清收狀元、金融衛士等。2、崗位激勵。實行全員聘用制,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勞動人事管理體制。在管理上形成納優排劣的機制,信用社和聯社中層干部采取自薦、推薦、內部招聘等方式,按規定和程序聘任。對員工,雙向選擇,擇優錄用。3、政策激勵。堅持目標管理,要把任期目標完成的好壞作為干部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據。目標考核實行打分辦法,對低于一定分數的農村信用社和下屬的信用分社、儲蓄所,要解聘其主要負責人職務。4、物質激勵。對信貸人員一律實行工效掛鉤考核,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給予一定的經濟、物質獎勵,鼓勵先進,刺激中游,鞭策下游。

(七)要為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發展提供寬松的外部環境

農村信用社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法人單位。由于分散經營,抗風險能力小,再加上由于信貸資產質量低劣暴露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要生存、發展,除了自身必須不懈努力外,政府和人民銀行還應當積極為其提供優惠政策,為其經營管理創造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要制定一些優患政策,如在利率、準備金比率、稅收減免、虧損掛帳上(如原來的保值補貼、購買的債券等)以及其它不利于農村信用社發展的事情上,給予優惠政策或財政補貼,使農村信用社能夠輕裝上陣,更好地為社員和“三農”服務。要給予農村信用社輿論和實際行動上的支持,甚至采取行政干預的方式幫助農村信用社清收盤活不良貸款。在現行體制下,銀行縣級人民銀行應幫助農村信用社、聯社強化內控制度建設,化解風險。應針對農村信用社在內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健全貸款風險防范機制,化解信貸資產風險,從完善各級領導對資產質量負責制和風險管理責任制入手,把清收貸款措施和責任落實到人,與工效掛鉤。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少貸多收、只收不貸、依法追收等手段,進一步優化增量,盤活存量。要積極幫助農村信用社強化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內控機制,對其做到“查思想、查違章、查漏洞、查風險、查落實”。這樣,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風險。

(八)應建立農業保險、保障制度

農業和農村經濟要發展,地方經濟要振興,離不開農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獲得了農村信用社的支持后,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便成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認為,要通過建立農業保險機構和開辦農業保險業務,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災害時,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得到一定補償,把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