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計準則創新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6:28:00

導語:我國會計準則創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會計準則創新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會計準則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幫助。但在會計實踐中也會發現會計準則并不完美無瑕。結合目前會計準則的現狀,提出了建設我國會計準則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會計準則;會計工作;會計制度;創新

一、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準則制定目標不夠明確

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都是為著一定的目標而在在的。從國際經驗看,會計準則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其目標的設定都比較明確,目標定位也比較準確。有關中國會計準則目標,有關部門已做了一些理論探討和調研工作。比如,基本準則就指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這個目標指導了《兩則》、《兩制》改革創舉,功不可沒。時間已經過去多年,基本準則所列舉的三個方面的信息需求,其位次是否需要調整,特別是,在中國企業發展和會計信息使用者高度多元化和多樣性的情況下,中國會計準則到底如何界定目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解決的。

(二)會計準則實施推廣尚有阻力

會計準則的實施與推廣要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會計準則的發達市場經濟背景與中國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仍然是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主要矛盾。我國當前會計準則建設,無疑存在諸多矛盾,像會計準則實施快與慢的問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關系問題,會計準則粗與細的問題,會計準則實施中的監督問題,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需求與國有企業的信息需求之間的差異等等。但其中主要的矛盾則是會計準則的發達市場經濟背景與中國市場經濟所處初級階段這樣一對矛盾。會計準則這樣一個概論首先是從西方國家引進來的,為了將這個概念融入中國會計準則規范體系中,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但要將會計準則這個概念所代表的一整套市場經濟會計慣例與中國會計規范、會計實務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是需要很多工作的。

(三)會計準則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

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必須建立在一系列相對穩定的堅實的會計理論基礎之上,而這一保障的核心就是會計準則必須符合會計概念結構框架的要求。從我國基本會計準則的內容來看,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會計要素定義不夠科學、完整,會計目標設立不夠科學,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之間的關系模糊,等等。因而,《企業會計準則》尚不能用來指導具體會計準則的制訂,而且不斷出臺的具體會計準則中已有多處與其不一致甚至是沖突。沒有一個科學的概念框架體系,眾多的會計準則由于缺乏共同的基礎而難以相互協調,而且對準則的理解和應用也容易產生誤解。在人才方面,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普遍較低,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對于制定的準則理解不了,操作困難。這種現象是會計準則質量提高的“瓶頸”,副作用很大。

二、完善會計準則的創新思考

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新時期、新形勢要求我們盡快完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體系的目標要涵蓋我9國各類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要適應我們國家市場經濟的要求,力爭實現與國際準則的趨同到目前為止建立會計準則體系的工作進展順利。首先是已經了20多項具體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并對已經實施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進行全面的修訂。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架、項目的構成和主要內容目前基本已經確定。但還需要創新思考:

(一)進一步明確會計準則制定的目標

會計準則是從會計核算的固有規律出發所作出的一種通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會計技術規范,目的是促進經濟主體提供并讓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可靠、公允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應遵從會計業公認的客觀規律,并超越具體的利益相關者,公平地反映社會的公共利益,應能保證會計師在責任和道德兩方面保持客觀、獨立、不受相關主體利益的誘惑。為了保證會計準則的科學權威、客觀公正,我們認為,應由民間組織或政府授權的民間組織主導會計準則的制定,努力達成技術更為完善的準則。制定會計準則的成員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權威性和獨立性,在制定程序上,應盡量向社會公眾公開,必要時可召開聽證會征求專家和公眾意見,同時,要以最嚴厲的行規處罰違規者。要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觀、公允的會計信息。建立與發展會計準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采用正確的會計方法,客觀、真實地向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類經濟主體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信息使用者根據會計信息,可以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各類經濟主體既是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同時也是使用者;除管理部門外,會計信息使用者還包括千千萬萬的個人投資者和潛在的個人投資者;政府作為管理者和投資者也只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一。因此,在制定會計準則時,不同的企業可以是不同的或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應為了滿足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管理者的需要,或者為了滿足外部使用者的需要,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從而犧牲其它利益相關者和公眾的利益。

(二)正確處理會計準則與稅法的關系

從世界范圍看,會計準則與稅法的關系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會計準則和稅法兩者合一,即企業會計處理基本上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一種是兩者分立,即企業會計處理遵循會計準則,納稅時則按稅法規定進行調整。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認為,會計準則與稅法應當分離,理由如前所述,政府只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一;會計準則有其獨立的會計理論體系,稅法也有其獨立的稅收理論體系,兩者的目標并不完全相同;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政府征稅的大量對象將是民營企業;片面強調國家稅收征管需要,很可能忽視其他方面的需要,以致于損害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這也是為了更有效地杜絕財務造假現象的需要。

(三)及早做好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準備

眾所周知,WTO與有關國際經濟組織都是以發達市場經濟為價值取向的,因此,在決策方面經常保持著協調,因此,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已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如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加入WTO后的中國等的共同選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出臺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出來,參與其間的國家就有義務接受這樣的準則。同時,隨著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外資對國內上市企業、基金的財務情況及報表等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不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也會制約和影響國際資本對國內證券基金及對國內上市企業等的投資。因此,我國在制定新的國內會計準則時應盡量與正在制定中的國際準則保持同步。

(四)立足國情,走獨立的準則制定之路

會計準則具有顯著的經濟后果,其制定應當考慮利益相關者的承受力與外部環境。大量的研究證實,目前我國仍處于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健全,交易方式傳統,交易手段單一,市場中介機構職能作用遠未得到應有的發揮,市場法規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會計從業人員和審計師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筆者認為,在選擇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方法時,必須正視所處的以上客觀環境。我國會計準則的總體基調應是規則基礎,反思我國會計準則走過的風雨歷程,有兩點不能忽視:一是中美會計造假案有顯著區別,美國會計造假案主要是利用準則漏洞進行技術性利潤操縱,我國會計作假手法多為明目張膽地虛構交易,盡管結果相同,但手法各有不同,防治對策也應有所區別;二是理想化的會計準則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下缺乏應有的支持,搞移植、嫁接會“水土不服”。我國當前尚缺乏有效的原則基礎準則的氛圍,采用規則導向的準則制定方法或許更為切實可行,不能奢望原則基礎準則可從技術上徹底禁絕各類舞弊造假行為。就準則制定方法而言,規則基礎或原則基礎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擇,而是可以相互兼容的,片面強調一方都可能偏激,堅持規則基礎并輔以適度的原則導向,或許才是正途。

參考文獻:

[1]沙衛東。企業會計準則研究[J].天津財會,2003,(1):23-25.

[2]才赫。關于會計準則的思考[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34-35.

[3]劉秉榮。關于我國會計準則及其會計準則建設的思考[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5,(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