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濟關系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12 03:27:00
導語:中日經濟關系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中日雙邊貿易增速有所放緩,且中國對日本貿易逆差迅速擴大,中日貿易占中國外貿總量的比重趨于下降。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貿易增速分別為16.20%、31.1%、25.7%、9.9%、12.42%、13.8%。中日貿易的增速明顯落后于中國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如從2001年至2007年,中國同歐盟的貿易額由766.2億美元增至3273.3億美元,增長4.27倍,年均增速為23%;中國同美國的貿易額由804.8億美元增至3020.8億美元,增長3.75倍,年均增速為20.7%;中國同韓國的貿易額由359.1億美元增至1598.98億美元,增長4.45倍多,年均增速為23.8%。同期中日貿易額由878億美元增至2360.2億美元,僅增長了2.69倍,年均增速為15.2%,遠落后于上述3家對華貿易的增長水平。日本在中國對外貿易中重要性趨于下降。同時,中日貿易失衡趨于加劇。中國對日本貿易逆差迅速擴大。2001年以來,中國方面年年逆差,且中國方面逆差呈逐年擴大之勢。2002年中國方面逆差50.31億美元,2007年增至318.79億美元,中方逆差5年增加5倍之多。中日雙邊貿易的變化使得中日貿易依存情況發生改變。近年來中日貿易對中國的分量下降,而對日本的分量顯升。直到2003年,日本連續11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對中日貿易的依賴大于日本對中日貿易的依賴。2004年起,日本在對華貿易落在歐盟、美國之后,居第三位。中日貿易量占中國外貿總量的比重逐年減少,從1993年的20%降至2002年的16.4%,再降到2006年的11.8%。
(2)商務環境尚不夠理想。中國與日本同為世貿組織成員國,但日本卻不能公正地依照國際慣例和世貿組織規則處理中日貿易問題。日本違反平等互惠原則,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利用關稅與非關稅的貿易壁壘阻礙中國商品對日本的自由貿易。日本針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關稅,并通過管理程序復雜、透明度不高的關稅配額限制中國對日貿易的正常開展。此外,日本實行的進口許可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阻礙貿易的做法。近年來,日本屢次與中國發生貿易糾紛。特別是針對中國輸日農產品。
(3)日本對華技術貿易規模小、技術含量低。這個問題在中日經濟關系發展中一直存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就對這一問題仔細研究過。20年后的今天,這一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日本為了抑制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確保日本在經濟、技術領域占優勢。因此,日本在技術轉讓上設置過多的人為障礙,限制對華技術出口。
(4)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出現波動。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就開始顯現嚴重萎縮的勢頭,不僅合同數不斷減少,而且合同金額也大幅下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嚴重萎縮,既導致了其在中國全部外來直接投資中比重下降,也致使其在日本全部對外直接投資中比例降低。
2政治障礙影響中日經濟關系發展
目前中日經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根源在于中日兩國間政治關系。而中日政治關系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日本的對華政策和日本對歷史問題的處理。日本對華防備心理嚴重。日本將中國視為戰略上的潛在對手和假想敵。日本抑制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以確保日本在經濟、技術領域占優勢的意圖十分明顯。最明顯之處就是日本對華技術合作幾十年沒有大的發展,而且日本對華投資很少投資于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國際關系學者瓊•斯佩羅認為,國際經濟關系就是國際政治關系。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國家間政治關系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國家間經濟關系的重要性。“只有國家戰略關系是在和平關系的范疇內,經濟利益關系才有可能決定戰略關系的性質是合作為主還是競爭為主。”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始終是以中日國家間政治關系的穩定和發展為前提的。1960年8月27日,總理在會見日中貿易促進會負責人鈴木一雄時提出了“對日三原則”:政治三原則(不要敵視中國,不要制造“兩個中國”,不要阻撓中日關系向正常化方向發展);貿易三原則(政府協定,民間合同,個別照顧),強調貿易三原則服從政治三原則,明確提出政治與經濟不可分的原則。事實上,回顧中日經濟關系發展的歷史,我們很容易發現兩國的政治關系在經濟關系中的舉足輕重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日關系正常化使得中級經濟關系迅速發展。1978年《中日友好條約》的簽訂,“結束了中日過去七八十年不幸的歷史,從政治上開辟了兩國之間長期友好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日經濟關系保持了健康、良好的發展。冷戰結束后,日本大國意識抬頭,對華外交出現“高姿態化”趨向。日本有關“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日本通過將經濟援助政治化等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延緩中國經濟的發展。自2001年以來,由于日本首相小泉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不斷挑戰中國國家安全的利益底線。引起了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中日兩國間政治關系進入冷凍期。漫長的中日政治關系冷凍期造成了中日關系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政冷經熱”現象。但是,長期的“政冷”腐蝕著“經熱”。兩國政治關系的冷淡使得中日戰略層面的經濟合作可望而不可及,許多大項目的運作也受到影響和干擾。
3未來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需要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
中日政治關系的冷淡對中日經濟關系的傷害,是兩國都不愿意看到的。中國政府始終對中日政治關系極力維護,避免兩國經濟關系的降溫。中國方面在政治上采取了克制態度,始終致力維護中日友好關系的大局。另一方面,中國基本上以“政經分離”的方針對待中日經濟關系,將“政冷”對“經熱”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同樣,日本國內的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中日經濟關系對于雙方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而積極地為維護中日經濟關系大局而努力。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對中國進行了“破冰之旅”,一舉打破了5年來兩國政府首腦不進行互訪的僵局,雙方同意建立戰略互惠關系。安倍還提出“要讓中日關系政治經濟兩個輪子都轉動”的主張,以結束中日關系“政冷經不熱”的不正常狀態。2007年4月,總理對日本進行了“融冰之旅”,雙方就推動中日關系全面穩定發展和進一步擴大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達成了共識。為落實兩國政府首腦達成的共識,雙方已建立由日本經濟產業相和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之間的高層對話機制,就能源問題的合作與協調展開對話與協商。兩國還正在磋商建立高層經濟對話機制,以就整個經濟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戰略性對話,推動兩國經濟關系的持續強勁發展。2007年12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日首次經濟高層對話是中日雙方希望以經濟合作夯實政治關系的一次努力。雙方確認中日經濟關系是“雙贏”關系。12月底,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進行了對華訪問。福田訪華凸顯了日本政府對于改善中日關系的熱心。
總體上看,中日經濟互補性依然很強,中日兩國政府和人民都愿意看到中日經濟關系保持穩定并快速發展的格局。因此,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前景依然是非常光明的。
參考文獻
[1]繆開金.日本對華戰略與中日經濟關系[J].亞非縱橫,2006,(1).
[2]尹承德.中日經濟關系的新變化[J].中國經濟時報,2007,(8).
摘要:中日關系中的“政冷”已經對“經熱”的狀況造成了傷害;中日經濟互補的基礎和中日兩國政府改善政治關系的努力有利于中日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中日經濟關系的前景依然光明。
關鍵詞:中日政治關系;中日經濟關系
- 上一篇:我國國際形象試析論文
- 下一篇:全球經濟失衡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