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辦學標準協調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02 08:10:00
導語:衡量辦學標準協調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江西省高職院校發展現狀以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概況;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地方高職院校職教類專業的發展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江西省高職院校概況、成績斐然,并已成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江西省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況、建立職業院校與勞動力市場密切聯系的機制,拓寬了就業渠道、江西省經濟的發展速度一直滯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將企業產業轉型和發展與地方職業教育融為一體、調整布局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拓寬辦學方式,多途徑服務地方、明確自己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教育場所、廣辟投入渠道,鼓勵聯合辦學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江西省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以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指出地方高職院校是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基地,是以服務地方社會需求為宗旨培養一走出校門就能直接服務于地方的技能人才的場所;它應以“畢業就業有優勢、市場創業有能力、繼續教育有基礎、持續發展有空間”為衡量辦學標準,滿足日益發展的地方經濟對人才發展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二者協調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服務地方經濟協調發展建議
由于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正處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的過程中,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地方高職院校職教類專業的發展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地方高職院校如何服務地方加速地方經濟的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將以江西省為例對其進行相關論述。近幾年來,普通高等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緩解地方經濟建設中急需大批專門高級技術人才的壓力,在地區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地區社會發展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職院校發展現狀以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
(一)江西省高職院校概況
江西省高職院校概況見表1所示。承接良好的經濟形勢,自2005年以來江西省職業教育發展迅猛,成績斐然,并已成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軍。表1顯示,2005年底,江西共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46所,另有8所本科院校和9所成人高等學院開辦了高等職業教育。從學校數量上看,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數已占全省高等院校數的46%。高職高專招生12.8萬人,在校學生38.3萬人,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已占整個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9.3%。到了2006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達30.4萬人,在校生人數已達到70.43萬人。面臨如此快速的發展態勢,江西高職院校應如何適應高速發展江西的區域經濟,服務地區,為江西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從而實現全方位的大跨越,實現中部崛起是多年來我們重點研究的一個課題。
(二)江西省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況
2005-2007年,江西省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總體看好,多數學院開展了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自主擇業、資助創業的意識,加強了學院與企業、行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建立職業院校與勞動力市場密切聯系的機制,拓寬了就業渠道。另外,職業院校主動適應市場,靈活設置專業,并注重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就業形勢看好的一大原因(見表2)。
2005年,江西省高校本科生就業率87.46%,中專生就業率85.95%,高職生就業率81.49%;2007年,江西省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基本保持不變,許多職業學校畢業生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二、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近幾年來,江西省經濟的發展速度一直滯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與周邊發達省份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據統計,2006年,江西省國內生產總值4670.53億元,占全國的2.02%。2007年,江西省國內生產總值5500.25億元,在31個省級區域中位列19,占全國的1.99%,經濟總量不到廣東省的六分之一。這與周邊的廣東、浙江、福建等省都有相當的差距(見表3)。
由此可見,將自身的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緊密聯系起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將企業產業轉型和發展與地方職業教育融為一體,才是一條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第一,按照地方產業結構和市場需求,調整布局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明確辦學定位、辦學目標。由于江西屬于欠發達省份,在窮省辦大教育需要膽識和魄力,立足省情,做好社會服務,地方經濟才能真正得到較大發展。
第二,拓寬辦學方式,多途徑服務地方。高職院校不僅要有以高職學生為主的就業技能培訓,還應該成為社會在職人員自我“充電”的再培訓的主要場所;不僅要有全日制教學,還可與業余教學相結合,開展各級各類形式多樣的培訓,拓寬服務地方的渠道。
第三,明確自己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教育場所,是我國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高職院校應本著社會需要什么樣人才,就培養什么樣人才,培養的人才必須針對性強,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才能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第四,專業設置要彰顯特色。主動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市場人才需求信息,調整、優化專業結構。遵循地方市場經濟運作規則,使地方高校職教類專業朝多樣性、多規格、分層次和有特色化的方向發展,滿足地方社會經濟對各類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
第五,廣辟投入渠道,鼓勵聯合辦學。地方政府要鼓勵社會力量鼓勵企業與職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特別要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緊緊圍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動以及地方經濟相互之間產生互動的觀念,把人才培養置于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
參考文獻:
1.趙志群編著.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科學出版社,2003
2.袁吉林,張翌鳴主編.中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開明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大學生先進典型材料
- 下一篇:醫院廉政準則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