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與經濟效益研究
時間:2022-07-21 08:56:40
導語:小流域治理與經濟效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榆陽區位于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接壤地帶,為了推進風沙區水土流失治理,在分析了大河塔小流域基本概況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從防風固沙的角度提出機修梯田、谷坊建設和植物治理措施,并對其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為陜北風沙區治理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水保;風沙區;治理;節水;經濟效益
陜西省榆陽區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414.1mm,多年平均風速2.0m/s,歷史最大風速28m/s,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其西北部為風沙草灘區,植被覆蓋率低[1],在風力為主,流水、風化、重力、霜凍作用為次的外營力作用下,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推進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現以大河塔鎮大河塔小流域為例,對該小流域治理方案和經濟效益進行探析。
1存在問題
近年來,榆陽區政府在營造防風固沙林、改造沙漠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風沙區,林牧產業結構不合理,使得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和水土保持矛盾突出。比如大河塔小流域,土地總面積13.63km2,其中耕地148.60hm2(水澆地57.98hm2,梯田3.90hm2,坡耕地83.23hm2,溝臺地3.49hm2),占總面積的10.91%。農用地面積較大,林牧業用地偏少。區內喬木林54hm2,占總面積的3.96%;灌木林260.02hm2,占總面積的19.08%;疏林地354.83hm2,占總面積的26.04%;荒地399.75hm2,占總面積的29.34%,小流域現狀治理程度為29.17%。因此,采用梯田、谷坊、植物等措施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就顯得尤為必要。
2梯田工程設計
大河塔小流域工程措施為機修梯田工程,規劃基本農田全部為水平梯田。
2.1布設原則及標準
按照山、田、林、路統一規劃,在5°~10°、10°~15°的坡耕地上修筑梯田。水平梯田的設計防洪標準為20a一遇24h最大暴雨,一般減少徑流90%以上,減少泥沙95%以上。田面寬度:地面坡度在5°~10°,排寬大于20m;地面坡度10°~15°,排寬大于15m。保留表土70%以上,土層厚度60~80cm,熟土層在30~50cm,進行適當深翻,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團粒結構,促進土壤熟化[2]。地塊布設順山坡地形,以等高線為基準,地面平整度小于3°。打破地界,地埂穩定、安全,埂面種植護埂植物,各種配套設施到位。
2.2工程設計
根據流域內對基本農田的需求量,結合實地踏勘,治理的坡改梯將集中設置,選擇靠近村鎮的集中連片坡耕地進行坡改梯,區內土壤多為黃綿土,土層厚為60~80cm,土壤力學指標良好,適宜土坎坡改梯。水平梯田蓄水埂高0.5m,頂寬0.5m,內坡比1∶1。按照地形條件,梯田地塊設計長度為100~300m,其相關參數取值及土方量見表1。
2.3機修梯田施工及管護
機修土坎梯田的施工按表土處理、開挖生土、表土回鋪、田面耕翻、夯實地埂等5道工序進行。梯田修平后,在挖方部位多施有機肥,同時深耕30cm左右,促進生土熟化。每年汛期后和每次較大暴雨后,對梯田進行檢查,發現田坎(田埂)有缺口、穿洞等損毀現象及時進行補修。梯田田面平整后,地中原有淺溝處,在雨后產生不均勻沉陷,田面出現淺溝集流的部位,待莊稼收割后及時取土填平。根據田埂泥沙淤積情況,從田埂下方取土,加高田埂,保持埂后按原設計要求有足夠的攔蓄量。根據田面寬度、田坎高度、坡度及土壤條件,設計在田坎上栽植紫穗槐。及時搞好田坎的維修養護,保證田坎安全。本方案規劃坡改梯面積21.07hm2,具體坡改梯工程設計成果見表2。
2.4生產道路
在連片農耕地、經果林栽植區布設生產道路;道路設置盡量縮短徑流線長度,變縱向流為橫向流,就地攔蓄。生產道路設計標準按10a一遇3~6h最大暴雨設計。田間道路是項目區內主干線路,路基寬度6m,其上鋪筑5m寬砂礫石面層,鋪筑厚度0.15m。路基采用推土機整理,挖掘機挖裝、自卸汽車運土,推土機攤鋪,壓路機壓實,人工配合修整邊坡。設計道路長度0.95km。
3谷坊設計
3.1壩址選擇
根據項目區內溝道的地形地貌,選擇溝谷狹窄、壩址上游地形較開闊平坦、溝底比降均勻的地形,這樣筑壩工程量小,攔蓄能力強。為使壩基穩固,壩址應該選擇在土質堅硬,地質構造變化不大,兩岸無疏松的塌土、滑坡以及沒有安全隱患的地段,特別要注意壩基下有無軟土或淤積泥沙。經現場測繪,詳細論證,本方案共布設谷坊7座。
3.2工程設計
根據工程的地質條件、氣候特征及水文條件,谷坊類型采取土谷坊。按照實地測繪的溝道比降,本方案在比降大于5%、溝底下切劇烈的溝段,從小支溝“口小肚大”向溝道系統布設谷坊7座。溝道內形成谷坊群,防止溝床下切沖刷。防御標準為20a一遇3~6h最大暴雨。修筑谷坊長度為7m,谷坊斷面為梯形,壩高4m,頂寬2m,迎背水坡坡比1∶1.5,谷坑內土地平整度達到0.2%。谷坊間距15~30m,谷坊建設均采用機械填筑,累計挖方量和夯實土方量為2688m3和3227m3。每年汛后和每次較大暴雨后,及時到谷坊現場檢查,發現損毀等情況,及時補修。
4林草措施
4.1植物措施
(1)喬木林栽植區在大河塔小流域鄰近村莊的山頂上種植油松、側柏、長枝榆等喬木。結合以往栽植經驗,確定樹木之間的株距為4m,行距為5m,種植點500個/hm2,苗數510株/hm2,共規劃喬木林栽植面積107.29hm2。造林后及時澆水2~3次,每年穴內除草2~3次,定時整形修枝,加強人工管護。在出入較頻繁的地方,增設部分工程圍欄。另外,在冬春季要對針葉樹種采用草袋擋護,避免大風的吹蝕。(2)灌木林栽植區在大河塔小流域鄰近村莊的山頂上種植耐早、耐寒、耐貧瘠、速生、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火炬、紫穗槐。灌木株行距為2m×2m。種植點2500個/hm2,規劃灌木林栽植區面積84.63hm2。(3)經濟林栽植區根據小流域自然氣候和立地條件,結合當地農民意愿,選擇經濟林樹種為桑樹、葡萄,規劃在距村莊較近、交通方便的平緩坡耕地種植。桑樹采用A型魚鱗坑整地,上下兩行坑口呈“品”字形錯開排列。根據設計造林樹種類型確定桑樹株行距為4m×5m,葡萄株行距為2m×3m。經濟林種植時間在秋季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共規劃經濟林面積32.18hm2。
4.2道路綠化
為進一步減少項目區內的水土流失,提升項目區道路沿線景觀環境,本設計對項目區內現有道路局部段進行綠化美化,總計綠化長度768m,造林樹種選擇為垂柳,株距為4.0m。造林時間為春季和秋季。
4.3封禁治理措施設計
對新造且還未成林的疏幼林地進行布設;部分人工造林困難的高山、陡坡、巖石裸露地采取封禁措施,對可成林或可增加林草覆蓋度的地塊進行布設
。為了利于植被恢復,在封禁范圍的四周設置封禁警示標志,采用全年封禁,嚴禁人畜進入。本方案規劃網圍欄長度4km,設立告示牌4個,規劃封禁治理面積354.83hm2(其中補植面積91.39hm2)。
5效益分析
5.1生態效益
該方案實施后,大河塔小流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km2,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來的29.17%增加到75.73%,有效扼制區域水土流失,扭轉區域生態環境惡性循環局面。流域新增水保林191.92hm2,經濟林32.18hm2,封禁治理354.83hm2,林草覆蓋率由原來的23.04%增加到43.84%,林草覆蓋度大大增加,有效調節空氣濕度,緩解風沙危害、減輕大氣污染。正常年份風速明顯降低,有效緩減揚沙、浮沉天氣,改變區域氣候條件,改善區域生態環境[3]。
5.2社會效益
該項目實施后,項目區林草覆蓋率將大幅度提升。據測算,大河塔小流域實施各項治理措施后,年均蓄水13.62萬m3,年保土3.03萬t。大大提高了土壤水分,增強了抗旱能力,土壤結構和土壤理化性質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地質量提高,使得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均有所改善。原有灌溉面積可節約用水52.36萬m3/a,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社會效益顯著。
5.3經濟效益
項目實施后,將改善灌溉面積180hm2。玉米增產3000kg/hm2,馬鈴薯增產4500kg/hm2,項目區作物年增產總量67.5萬kg,增產效益達49.68萬元。項目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5提高到0.9以上,可節水52.36萬m3,以農灌用水0.14元/m3計,年節水效益為7.33萬元。項目實施后,可減少田間勞動強度和時間,減少抗旱勞力投入,大大解放生產力,按年均節約0.5個工日計算,年可節省0.14萬個工日,每個工日按40元計算,折資約5.60萬元。通過對流域內新增治理措施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計算,流域內新增措施年直接經濟效益達60.84萬元。
6結語
風沙區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通過分析榆陽風沙區存在問題,提出采用機修梯田、修建谷坊,種植喬木、灌木、經濟林和封禁措施,在防風、固沙、保水土的基礎上,改善農業生產,促進群眾增收。
[參考文獻]
[1]張鴻雁.喀左縣坡耕地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對策探析[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20(5):21-23.
[2]李曉蒙,范柱國,王冬冬,等.麗江市金沙江沿線水土流失及綜合治理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2(9):2142-2146.
[3]王英.八里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9(2):34-35.
作者:閆朝 單位:榆林市水利工程建設中心
- 上一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經濟效益提升策略
- 下一篇:經濟效益對檔案價值弱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