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增長邏輯起點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3 06:12:00
導語:世界經濟增長邏輯起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古典經濟,經濟增長;技術進步;
[論文摘要]:經濟增長問題是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長期以來,人們對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思想。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的認識過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各種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有著不同的看法,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對于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關于經濟增長
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是指一個經濟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持續增長,也即實際總產出的持續增加。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經濟增長是指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實際產出的持續增加。
其實,每種定義都有其優越性,如果要研究一國經濟實力的變化,那么實際總產出就具有重要性;如果要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那么人均實際產出的增長就有決定意義,在本文中,我們將經濟增長定義中的實際產出的持續增長放松為實際總產出的增長。
經濟增長理論是經濟學中爭議最大的領域之一,長期以來,為了對經濟增長尋求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經濟增長問題的論述最早見諸于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從那時起,經濟增長就一直沒有被經濟學家所忽略,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濟增長便成了經濟學中的核心問題,經濟增長理論有了極大的發展,各種理論相繼出現下面對主要的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進行簡要地回顧和分析。
二、世界各國經濟理論對比分析
(1)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可以說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思想淵源。它的某些結論,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有用的;有些觀點,如同最初出現的那樣,至今仍是爭論的話題。古典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增長問題源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當時英國的政治、社會、經濟環境處于一個大變革時期,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經濟學家必須對工業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基本促進因素及其發展結果予以科學的解釋。古典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在古典經濟學家中,對經濟增長間題論述較多的主要有魁奈、斯密、馬爾薩斯、李嘉圖等人。但在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密和李嘉圖所提出的增長理論。
亞當·斯密在其經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66)一書中,最早論述了經濟增長問題。其增長理論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引入了勞動分工;二是區分了“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兩類勞動,他認為生產性勞動占全部勞動的比例以及勞動分工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決定國民財富增加的主要因素。“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最大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同時強調,勞動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因此勞動生產率與需求之間建立了互相促進的關系,對一個人勞動生產物需求的增長會提高他的勞動生產率、實際工資以及他對其他人的勞動生產物的需求,這就構成了經濟增長的推動力。
“生產性”勞動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價值,即可生產價值,而“非生產性”勞動則不能夠。經濟增長能否維持下去,取決于全部勞動者中有多少勞動者愿意從事生產性的勞動,這解釋了為什么有的經濟的增長能夠持續下去的原因,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1817)中提出了經濟增長的個重要的概念:報酬遞減規律,他對增長理論的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指出經濟增長最終將趨于停止,即達到所謂的“停滯狀態”;二是將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說明了國民收入分配在經擠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在土地上增加投資,得到的回報會不斷減少,因此得出一個悲觀的結論;經濟增長最終會停止。決定收入分配的力量同樣也會導致經濟增長最終走向停止,這是因為勞動力生產出的剩余中,資本家的份額在不斷下降,這一方面減少了儲蓄,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減少了對投資的刺激作用,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投資和積累過程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封建社會發展緩慢的關鍵原因在社會產品中絕大多數被用于非生產性消費,而不是生產性投資,古典經濟學家所分析的經濟增長過程遵循收益遞減的規律,經濟增長過程從長期來看將趨于停止,最終結果是一種停滯狀態。但從那以后的200余年里,經濟發展并沒有出現停滯的跡象,這表明古典增長理論關于經濟增長的描述并不科學。后來的經濟學家指出古典增長理論的一個最明顯的不足之處是他們關于規模收益遞減的假定。他們沒有觀察到技術進步,只把增長過程看作是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與資本積累和市場擴大之間的競賽。(2)新古典增長理論經濟增長成為現代經濟學中的核心問題始于50年代末索洛等人建立的新古典增長理論。索洛(RobertSolow)的《對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貢獻》(1956)和斯旺(TrevorSwan)的《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1956)奠定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由索洛最早提出的增長理論源于對哈羅德一多馬增長理論中缺陷的修正,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缺點之一是假定生產技術是不變的,對于一個給定的儲蓄率,能夠實現均衡的有保證的增長率只有一個唯一的數值,但是實現充分就業的穩定增長的條件除非特殊情形,一般很難實現。所以,即使經濟能夠沿著一條均衡增長的軌道向前發展,那么這條軌道將猶如“刀鋒”,一樣狹窄,一旦偏離這條軌道,經濟增長的路徑將表現為累積性的經濟擴張或經濟收縮,為了克服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米德和薩繆爾森等經濟學家提出了一類新的增長模型,這類模型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認為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刀鋒”式的增長路徑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業的穩定增長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調整生產中的勞動與資本的配合比例來實現,同時,索洛等人還指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不是資本積累和勞動力的增加,而是技術進步才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索洛的增長理論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經濟內涵,但其理論框架卻比較簡單而又極其精致,索洛等人的理論模型的核心是關于總量生產函數性質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的生產函數具有下面的性質:
(i)規模收益不變;
(ii)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
(iii)生產要素之間是可替代的。經濟增長過程體現為資本的積累過程,而決定資本積累的因素是投資的收益率,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雖然摒棄了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規模收益遞減的假設,并引入了生產要素之間替代的假設,但這些并不能保證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真正使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受到重視的是其對生產函數中的技術進步因素的引入和強調,為了解釋經濟增長的長期持續性,索洛首先在生產函數中引入技術因素變量,他假設技術是一種外生變量,并且保持一種固有的增長速度,即技術進步率,由于技術進步的存在,即使資本一勞動比率不變,資本的邊際收益也會不斷提高,因此,技術進步可以抵消資本邊際收益隨人均收入增加而遞減的傾向,使其永遠保持在零或某一貼現值之上,保證人均資本積累過程在長期內不會停下來,這樣一來人均收入的增長將保持一種持續勢頭,從這一增長過程可以看出,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受到廣泛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此外,大量的以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歷程為例的實證分析也基本證實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如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關于美國戰后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表明,約有50%左右的經濟增長來源于技術進步的貢獻,索洛本人在1957年提出了全要素生產率(即廣義的技術進步)的分析方法,并應用這一方法檢驗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時發現,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只能解釋12.5%左右的產出增長,另外87.5%的產出增長被歸為一個用以代表技術進步的“除數”。但新古典增長理論有兩大映陷。一是無法解釋經濟增長在各國之間的差異性;二是將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一技術進步歸結為外生因素,經濟增長理論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建立以后,沉寂了20多年。在60年代,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理論已經達到相當“完美’,的境界,除了卡斯(Cass)和科普曼(Koopmans)等人對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邏輯結構和分析方法加以完善,推出最優增長理論之外,關于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幾乎停頓下來,以致于后來的宏觀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心轉向了經濟周期領域。
總之:對于當代各國而言,經濟增長是一個備受政府、公眾和經濟學家關注的問題。各國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無一例外地將保證經濟增長作為一項宏觀經濟指標,公眾普遍認為,經濟增長是經濟繁榮和國民福利提高的前提,是解決其它經濟疾病的萬能良方。正是因為經濟增長問題如此重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注意力投入到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中。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對于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 上一篇: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分析論文
- 下一篇:信用經濟存在問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