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信息要素增長經濟論文
時間:2022-06-26 08:36:00
導語:增加信息要素增長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用嶺回歸削弱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對中國工業行業36個分行業信息化建設的貢獻率進行測定和分析。各行業信息化建設貢獻率的差異較大,且在總體上超過了資本和勞動的貢獻率。
論文關鍵詞: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經濟增長;貢獻率
按傳統的增長理論,經濟增長取決于可利用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這些物質、能源是有限的,絕大多數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共享的。因此,一些經濟學家為經濟增長的潛力而擔憂。信息是同物質、能源構成客觀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無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經濟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信息要素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各種經濟活動之中,社會經濟發展主要不是有賴于物質材料的增加與新能源的開發,而是有賴于信息力量的推動。全球范圍的信息化使信息基礎結構成為國民經濟的新支柱,以互聯網為物理基礎建立起來的電象空間成為人類的一種新型生存空間。信息化建設投資很大,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很快,但卻不容易將信息化的投入和產出建立內在聯系,準確明顯地測算出信息化建設的效益來。科學評價信息化投資的方向及其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1文獻回顧及研究問題的提出
1.1國內外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副總統戈爾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由此引發了美國經濟持續1O年高增長、低通脹的“新經濟”。為了給美國政府最高宏觀決策提供數量分析依據,美國商務部從1998年4月1513起,定期《浮現中的數字經濟》報告(后改為《數字經濟2000)系列),其中對信息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做了總結性描述,報告采集數據,得出結論,認為IT對“新經濟”起著決定作用。
為進行信息經濟的投入產出分析,M.波拉持(1997)提出一套依據一般的投入產出數據編制信息投入產出表的理論與方法。Weill(1992)分析了電子管制造業IT投資對績效、銷售增長等的影響1。Yosri(1992)對31個主要食品公司研究了1987到1990年間IT支出與稅收貢獻之間的關系2。GeraldR.Moody(1997)研究了食品存儲業信息技術1980到1990年應用后的經濟績效3。Mahmood等(1998)分析了I1r投資對公司生產力的影響4。DewanandKraemer(2000)就生產函數中IT對GDP的影響問題,用36個國家1985到1993年的數據進行了關聯度分析5。TheophanisStratopoulos,BruceDehning(2000)比較了運用IT成功的公司和運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證明IT運用成功的公司有好的財務業績6。PeterE.D.Love,ZahirIrani(2004)對126個建筑機構作了調查分析,評估IT投資與利潤、成本的關系7。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對信息化理論進行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如:朱幼平(1996)對1980一一1992年間中國實際GDP與信息、資本和勞動要素用CD函數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信息要素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最高8。袁正(2003)認為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正相關9。常永華(2003)利用灰關聯分析方法,分析了信息化與西部經濟發展的關系,指出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水平落后10。
二是,從產業經濟的角度,研究信息化對產業經濟的影響。如:陶長琪(2001)對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經濟增長進行了定量分析比較11。尹海潔(2002)認為,信息化使第二產業不再成為勞動力密集的產業,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越來越低12。汪斌、余冬筠(2004)估計了信息化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帶動度和對三大產業的差別影響,發現信息化對工業增長的貢獻最大13。
三是,從企業經濟的角度,研究企業信息化帶來的效益。如:王志江、郭東強(2001)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討論了企業信息化建設投入產出的相對有效性問題14。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2004)推出了第一個中國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第一次將“建設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評價指標的形式落到實處。
1.2對國內外研究的評析
在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方面,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企業信息化及效益等領域,而對信息化對行業的貢獻以及信息化在行業內部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則很少。這一方面是由于相關指標和數據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對行業領域信息化的特點缺乏系統性的分析和探討。具體來講:
一是,現有研究過分宏觀或過分微觀。如: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信息化與區域經濟、三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影響、企業信息化的效益等。缺泛行業層面的研究,特別是對工業行業各分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領域缺少研究。
二是,在用計量模型進行分析時,沒有考慮多重共線性的影響。
三是,有的研究結論不一致甚至矛盾。如:陶長琪11(2OO1)認為“信息化對第二產業影響最大,其次是第三產業,再次是第一產業”,而汪斌、余冬筠l3(2004)認為“信息化對第二產業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其次是第一產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比較弱”等。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中國工業行業信息化建設貢獻率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為了保證所分析行業及數據在橫向和縱向的可比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不分析: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其它礦采選業、其它制造業、武器彈藥制造業,且只研究1995——2003年間的數據。行業按《中國統計年鑒》的順序排列,設置的代碼如表1。
y用行業增加值,用行業人數,是行業信息化水平。
3對時間序列數據的研究
3.1時間序列數據的一般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對中國工業行業36個分行業的時間序列數據按式(3)回歸分析。可以得出結論:
R均接近l,說明該模型的擬合度比較好,即該模型的回歸效果較好。F檢驗均通過,說明y與K、L、,四個變量對數的線性關系成立。
但有較多的系數沒有通過t檢驗,且有較多的VIF值大于10,說明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資本、勞動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特別是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中包含有資本和勞動的因素,信息化水平與資本、勞動之間的多重共線性更不能忽視。
3.2時間序列數據的嶺回歸分析
3.2.1嶺回歸分析(以H34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為例)。圖1為不同k值時各變量的回歸系數連成的曲線,該曲線被形象地稱為嶺跡。可見,當k到達0.1附近時,三條嶺跡都開始變的平穩。本研究k取0.1。
嶺回歸輸出如表2:(注:B列是各變量的系數,Beta列標準化后各變量的系數。)
嶺回歸分析與一般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系數的標準誤比較,表3。可見,嶺回歸分析中各自變量回歸系數的標準誤均比一般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系數的標準誤小。
3.2.2信息化建設貢獻率的差異。對中國工業行業36個分行業的時間序列數據均作嶺回歸分析,并對信息化建設貢獻率由低到高排序,如表4。
通俗地說,在該時期內,中國工業行業信息豐裕系數的對數每增長一個單位,能夠引發工業生產總值指數的對數平均增長0.5791個單位。盡管上述定量分析結果中不能絕對排除存在自相關因素,但分析結果總體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這一結論依然是可信的。
信息化對工業內部各分行業的帶動作用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非是同步。這可能與信息化向這些行業的滲透、擴散、或這些行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本行業的力度等存在較大的差別相關。其中作為國家的基礎工業和裝備工業,信息化對黑色金屬礦采選業(H3)、有色金屬礦采選業(H4)帶動作用相對較弱尤其值得關注。
4對橫截面數據的分析
對橫截面數據進行嶺回歸分析,取信息化貢獻率、資本貢獻率、勞動貢獻率標準化后的系數作圖,圖2。
可見,信息化貢獻率大于資本貢獻率,而資本貢獻率又大于勞動力貢獻率。資本貢獻率、勞動力貢獻率、信息化貢獻率的變化趨勢均趨于平緩。
5結論
中國工業行業經濟增長與信息化、資本及勞動三者之間有很好的相關關系。經濟的增長是由信息、資本、勞動三種要素決定的。其中,信息要素的作用為最大,應該把信息化作為促進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即通過增加工業經濟建設中信息要素的比重為原動力來帶動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注意解決某些行業信息化貢獻率低的問題。
- 上一篇:醫院婦幼保健工作總結
- 下一篇:公司黨委迎七一文藝匯演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