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消費需求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31 03:37:00
導語:體育消費需求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歸納法對新時期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的發展背景、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認為體育消費需求受政策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影響較大。其中體育消費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社會制度、國民收入、國民文化素質、體育資料消費價格、體育價值觀、體育文化教育水平、體育產品結構、個人收入水平、群體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對未來體育消費需求將起決定作用,顯然,只有不斷改善提高消費環境,才能引發更多新的體育消費需求。
[關鍵詞]體育消費需求發展
一、前言
在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無數從前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中國老百姓,如今也開始尋找運動鍛煉的機會和方法。期盼身體狀況的改善和擁有延年益壽的健康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時尚需求。當我們慶幸體育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之際,欣慰于人們把運動與“娛樂”和“玩”相連時,我們也不無憂慮地看到老百姓鍛煉的隨意性、盲目性和無奈性。也許只有體育人更明白體育鍛煉的頻率、時間和強度與鍛煉效果之間有多大的必然聯系,體育消費需求希望得到科學健身的原理與知識,便于更好地享受體育運動的快樂與益處。若能把數億中國百姓體育鍛煉的興趣與他們的的實際健康利益聯系起來,其體育商機何止是一個“多”字?其市場容量又何止是一個“大”字?
二、體育消費需求的分析
體育消費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消費現象,是一個社會發展到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體育消費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費人群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市場環境和特定的市場推廣計劃下對某一個特定產品的總體消費需求。體育消費需求總量是由三個重要變化分量決定的。這三個變化分量是:體育消費行為人數的數量(n)、每個消費者的平均消費量(q)和消費者對體育產品價格的承受量(P),即Q—nqP。
體育消費需求的大小決定了體育市場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效益。如果一個社會中沒有,或者只有少量的、潛在的和不規則的體育消費需求.那么,這個社會中體育市場的存在和發展都將受到嚴重的制約;如果這個社會中呈現規則的、遞增的和可預測的體育消費需求,那么,這個社會中的體育市場則會成為有規律可循的興旺市場。以一項2000年中國群眾體育現狀的調查研究為例,這項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家庭月均收入與1996年相比增長了49.93%,個人月均收入增長了58.34%。有76%左右的城市居民參與了560元左右的體育消費。與1996年中國城市居民體育洧費的情況相比,其消費額絕對值增加了190元左右。這項報告還指出,中國|城市居民的體育消費在四年內增長了70%左右,年增長率為17.56%.中國|城市民眾體育消費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城市第三產業GDP的增長指數,高于中國GDP的增長指數,也高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個人收入的年均增長率。
我們從這項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盡管中國城市居民家庭體育消費占家庭年收入(2.01%)和家庭年支出(3.56%)的比例與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還仍然相對較低(美國為20%左右).但體育消費的高增長速度已使得體育市場在中國提前成為事實,并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消費點和經濟增長點。
對新時期體育消費需求趨勢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體育市場的發展動向,并有效地滿足已經存在的市場需求。對體育消費需求未來趨勢的研究則可以幫助我們提前發現體育市場的潛在需求,并創造未來的市場需求。
三、體育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分析
“九五”后期,我國經濟增長暫時進入相對緊縮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相應的社會整體消費增長速度也隨之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體育消費需求保持了比GDP更高的增長速度,達到10.9%,(同期GDP長速為6.7%)。由于體育消費零售額的持續增長,體育消費需求的發展與前期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勢,其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消費結構趨向于高級化
(1)整體消費的高級化過程
在體育消費形態上,解決溫飽之后的我國居民,在奧林匹克熱潮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動下,整體消費水準上趨向于它的高級化過程。從90年代中后期起,居民的整體體育消費結構,已從“初級型”向“小康型”轉變,相當一部分高收入的居民群體開始向“貴族型”轉變。體育消費者的各類消費意向正在發生變動,消費的重點由傳統的實物性消費開始逐漸轉向高檔次的參與消費;由單一的體育消費轉向包括服務在內的綜合消費;由大量的普及性體育消費轉向追求時尚、個性化消費。隨著體育消費需求重心進一步向高檔化轉移,價位在百元級、千元級,甚至萬元級的不同檔次的體育消費品,逐漸成為各類消費者的主流消費趨勢。
(2)消費領域得到發展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整體消費支出中食品消費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連續下降,90年代以來已經下降了14個百分點。由1990年的54%,降至1998年的44%,到2002年,降到40%,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比重已降至30%以下。根據這一指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消費已接近小康水平,居民消費已開始由基本生活消費過渡到發展性和享受性的消費,在體育消費領域中的范圍也大大拓寬,體育消費成為了社會消費的新熱點。
80年代至90年代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的重點可分為基本的實物性消費、一般的體育欣賞消費和廉價的參與消費3大類。這些基本體育消費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消費質量上發展變化很快。在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或收入較高的居民群體體育消費重心發生了轉移,消費需求發生了3個方面的重要轉向,一是基本體育消費逐漸向高檔化、貴族化項目等領域擴展(如旅游、打高爾夫球、打保齡球、自駕車外出游等等);二是用品類消費進入更新換代時期(如名牌服裝、鞋帽、器材等);三是體育相關產品的消費比重明顯增加(如體育保健食品、藥品、體育保險等),反映在支出結構上明顯上升。
2.農業人口體育消費觀
體育消費與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相適應,部分富裕農民生活正處于由溫飽型向小康過渡階段,體育消費也由此向數量型、質量型轉變,并且向多元型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如參加健身俱樂部,娛樂休閑,觀看民俗傳統體育表演等等。)筆者曾對福建閩南富裕村鎮居民進行過體育調查,發現當地農村人口的體育消費觀念,由于長期受華僑經商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特有的體育消費價值觀,并影響至今,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許多鄉村每逢春節期間,各自舉辦一定規模的籃球聯賽,邀請省內外高手獻藝,有力地推動了閩南地區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提高了農民的體育消費。
3.個人運動服裝的發展趨勢
居民家庭的運動服裝、鞋帽、襪、盔、手套、擴膝(腕)、背包等(統稱體育服裝)擁有量動態度化,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體育消費需求的高級化變化趨勢。80年代至90年代,居民對這些產品的消費還較低檔,甚至大量劣質產品充賜到消費市場,流入體育消費者手中。90年代后期,中高檔的名牌體育服裝作為新的消費產品,成為體育消費者物質消費選購的主流。這些年來,表現出持續增長的勢頭。安徽省體育局高維嶺副局長率研究組曾對合肥市社區居民體育服裝消費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名牌產品擁有量順序為“李寧”、“耐克”、“阿迪達斯”、“康威”、“銳步”、“雙星”等等。說明現在相當部分體育消費者對名牌產品能夠接收價格,依賴性也較大,并且社會普及率提高較快。4.中高檔家庭健身器材消費熱潮居高不下
隨著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大空間的商品房已逐步在市民家庭中實現,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新一輪的家庭型昂貴健身器材消費熱潮開始形成,并有普及性的發展趨勢。據南昌市某健身器材商家介紹,近年來,家庭用跑步機、劃艇機、固定自行車等器材銷售呈興旺勢頭,每年的銷售額都在增長。
5.高檔體育消費將成為時尚
21世紀以后的中國居民體育消費,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家庭收入的增加,體育消費將在原有消費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轉移。特別是以體育報刊雜志和名牌體育服裝為代表的物質消費;以健身娛樂和提高運動成績為主的培訓消費;以觀看高水平精彩體育表演為主的欣賞消費;以旅游和自駕車出行為主的觀光消費;加上體育各類彩票消費,這5個方面將保持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從現有情況和發展趨勢看,可以預測,它將于國際體育消費保持同步增長勢頭,其實現持續的時間也將更長。
6.區域經濟差異導致消費需求多樣化
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導致了體育產業間、不同區域、居民整體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而地區收入的差異又進一步導致了居民實際體育消費水平的不斷分化。據江蘇學者律某調查發現,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體育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存在著顯著差異:從體育消費水平看,1997年全國平均水平為332.10元,其中,東部地區為462.50元,中部為313.00元,西部為279.70元,東部地區明顯高于西部;在消費結構方面,90年代中后期經濟發達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服務性體育消費與實物性消費的比例為4∶6,而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這個消費比例為2∶8。說明東、中、西部地區居民的整體收入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需求結果。
7.家庭收入差異導致消費需求多樣化
體育消費需求的多樣化,還表現為同一區域居民不同收入的社會階層,具有很不相同的消費需求偏好和購買能力。對較高收入的富裕家庭,高檔次的、貴族型的體育消費已經成為經常性的內容,特別是由高收入群體形成的新消費群體,具有追求高檔體育消費的需求特征,對其他體育消費者產生了有力的示范和引導作用。而對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的體育消費者來說,實惠、耐用、經濟的體育消費品仍是當前體育消費的主流。
8.消費者需求的理性程度在增加
形成體育消費多樣化的又一個表現是,消費的理性程度增加。較90年代以前,目前居民的體育消費檔次提高了,對體育消費品的選擇也更為慎重,人們在對體育消費品品質方面(如產品質量、欣賞檔次眼光)追求的同時,也注重對體育消費品外在品質方面(造形、色彩、服務質量)的精神選擇,諸如對體育消費品的適用性、服務可靠性,以及其他服務項目等要求都明顯比以往更加強烈,不再表現為輕易接受的心理。如,在旅游市場中,各種出國游、生態游、歷史文化游等,如果商家不能提高游覽品味和服務質量,不能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選擇出行的路線太少,那么,商家就不能占領自己的市場。
在體育服裝和器材市場中,服裝的休閑化、品牌化、個性化傾向日益受到商家的重視。品牌消費逐漸成為潮流。但經濟實用,價廉物美的一般運動服裝和輪滑鞋、飛標、乒羽球拍、游泳圈等一般器材,也受到理性消費者的歡迎,具有廣泛的市場基礎。
四、小結
體育消費需求與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其中體育消費環境和所處的社會群體環境起重要作用,地理環境和體育設施建設環境也會對消費起到相應的影響。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受政策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影響較大,具體的說:社會制度、國民收入、國民文化素質、體育資料消費價格、體育價值觀、體育文化教育水平、體育產品結構、個人收入水平、群體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對未來體育消費將起決定作用,顯然,只有不斷改善提高消費環境,才能引發更多新的體育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明:中外體育產業比較與思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68-220
[2]許斌許曉音:論體育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促進作用[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21)3,27-29
[3]莊貴軍:收入的增長趨勢對中國農戶消費趨向的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2),46-49
- 上一篇:民族國家憲法產生論文
- 下一篇:教育局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