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5 11:37:00

導語: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一般均衡理論并不是西方經濟學的專利。早在瓦爾拉斯之前,馬克思一般均衡與帕累托最優的關系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穩定性等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從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一般均衡理論。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雖然沒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嚴密”的形式,但它在內容上顯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深刻得多。

關鍵詞:一般均衡;價值規律;自由竟爭

Abstract:Thegeneralequilibriumtheoryisnotthepatentofwesterneconomics.Beforewalras,Marxhadexpoundedtherelationbetweengeneralequilibriumandparetooptimum,thenatureofexistenceandstabilityofgeneralequilibriumminutely,andputforwardsystematicalgeneralequilibriumtheorythereby.AlthouthMarxiangeneralequilibriumtheoryhasnotobtainedastrictform,itisdeeperthanthewesterngeneralequilibriumincontent.

Keywords:Generalequilibrium;Lawofvalue;Freecopetition

在中外經濟學界,一提起一般均衡理論,人們就會立即想到瓦爾拉斯體系和阿羅—德布魯模型。這樣,一般均衡理論似乎就成了西方經濟學的專利。實際情況當然不是如此。在瓦爾拉斯之前,馬克思就深入分析了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對一般均衡與帕累托最優的關系、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穩定性等問題,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從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一般均衡理論。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雖然沒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嚴密”的形式,但它的提出不僅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要早,而且在思想上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要深刻得多。

一、一般均衡與帕累托最優

在經濟學中,均衡的嚴格意義是指經濟主體行為的相互一致。在市場經濟中,如果某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恰好相等,就說明賣者的銷售行為和買者的購買行為相互一致,市場實現局部均衡。如果所有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同時相等,就說明所有賣者的銷售行為和所有賣者的購買行為相互一致,市場就達到一般均衡(1)。馬克思十分重視一般均衡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條件。他明確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數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這是不言而喻的。”(2)可見,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總勞動量根據不同的社會需要量在不同產品生產之間按比例進行分配的問題,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必需面對和解決的一個基本經濟問題,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社會按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的具體形式會有所不同。顯然,如果社會總勞動量按不同產品的社會需要量進行了正確的分配,那么,各種產品的社會供應量和社會需要量就都相等,人們對所有產品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就是嚴格一致的。因此,社會總勞動量按正確的比例在不同產品之間分配的狀態,實際上就是一般均衡狀態。

以上所述是一般均衡最一般的含義,它對任何社會都是適用的。在商品經濟社會,一般均衡將采取某種特殊的形式。“在社會勞動的聯系體現為個人勞動產品的私人交換的社會制度下,這種勞動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實現的形式,正是這些產品的交換價值。”(3)這是因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產品取得了商品的形式。一方面,由于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商品生產者都是獨立地進行生產,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完全是個人的私事,勞動產品也歸生產者自己占有和支配,因此,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私人的性質,是私人勞動。“只有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才作為商品互相對立。”(4)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分工,商品生產者又是互相聯系和互相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了社會總勞動,因此,生產商品的勞動又具有社會的性質,是社會勞動。商品生產者私人勞動的這種社會性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證明它們是總勞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種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完全不同的勞動所以能夠相等,只是因為它們的實際差別已被抽去,它們已被化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作為抽象的人類勞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5)私人勞動的這二重社會性質,前者反映為產品必須對別人有用,后者反映為產品必須具有共同的社會實體。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是矛盾的,這種矛盾表現在:作為私人勞動,生產純屬個人的私事,生產者可以自由支配生產,產品也歸私人所有;作為社會勞動,他的生產不能離開社會來進行,他的產品必須滿足社會的需要。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一矛盾只能通過商品交換來解決。如果商品生產者能順利地把商品賣出去,他所生產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可實現為社會的使用價值,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得到解決。反之,如果商品賣不出去,那就說明,盡管他的商品是為社會生產的,但事實上社會并不需要,他的私人勞動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不能實現為社會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不能得到解決。因此,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正是這個基本矛盾,使得支配資源配置的依社會需要量“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規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取得了價值規律的形式。

價值規律實際上表明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實現為社會勞動的數量界限。因為價值規律首先是關于商品價值決定和實現的規律。而商品的價值決定和實現,實際上涉及兩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是單個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和實現問題。馬克思把商品的價值看作人類勞動的凝結,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應該用它所包含的人類勞動的量來計量,后者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但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時間,不是個別生產者生產商品實際耗費的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6)這就是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個層次是某種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和實現問題。在論述這個問題時,馬克思提出了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首先指出了提出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必要性。他寫道:“說商品有使用價值,無非就是說能滿足某種社會需要。當我們只是說到單個商品時,我們可以假定,存在著對這種特定商品的需要,——它的量已經包含在它的價格中,——而用不著進一步考察這個有待滿足的需要的量。但是,只要一方面有了整個生產部門的產品,另一方面又有了社會需要,這個量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了。因此,現在有必要考察一下這個社會需要的規模,即社會需要的量。”(7)這個“社會需要,即社會規模的使用價值,對于社會總勞動時間分別用在各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來說,是有決定意義的。”(8)如果把一個部門生產的商品總量當作一個商品來看,它的價值就由該商品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來決定。而“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是指將社會所支配的總勞動量,按照對每種產品的特定數量的需要,按比例地分配給不同的生產部門。每個生產部門依此分配的勞動量,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才是社會必要勞動量。“只有當全部產品是按必要的比例進行生產時,它們才能賣出去。社會勞動時間可分別用在各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這個數量界限,不過是整個價值規律進一步發展的表現,雖然必要勞動時間在這里包含著另一種意義。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樣多的勞動時間是才必要的。在這里界限是通過使用價值表現出來的。社會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只能把它的總勞動時間中這樣多的勞動時間用在這樣一種產品上。”(9)如果用來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數量,同要由這種產品來滿足的特殊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比太大,那么這種商品生產上耗費的社會勞動量就有一部分得不到社會的承認,這個商品量在市場上實際實現的社會勞動量,就比它實際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小得多,這個商品量必然要低于它的市場價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賣不出去。與此同時,如果用來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同要由這種商品來滿足的特殊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比太小,這些商品在市場上實際實現的社會勞動量,就比它們實際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大得多,這些商品必然要高于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它們的一部分社會需要甚至不能得到滿足。只有當生產所有商品的社會勞動量都是按社會需要量所決定的正確比例進行分配時,這些商品生產上耗費的社會勞動量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這些商品才能全部按市場價值出售。此時,所有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恰好相等,市場處于一般均衡狀態。當一般均衡實現時,資源的配置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致于不可能在不減少其他商品產出的情況下增加某種商品的產出。因此,一般均衡狀態是帕累托最優的。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馬克思在論述一般均衡的含義時,實際上提出了價值體系和均衡價格體系的概念。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價值是商品的內在屬性,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一個商品的價值只有在交換過程中,通過與之相交換的另一個商品才能相對地表現出來。在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中,一個商品的價值是通過與之相交換的貨幣來表現的。因此,價格是商品內在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商品的社會價值或市場價值,就其表現形式來看,也就是商品的市場價格。當各種商品的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恰好相等時,各種商品就按各自的市場價值出售,這樣的一組市場價值,就是商品的價值體系。因為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所以,各種商品按與各自的市場價值出售,實際上就是按與各自的市場價值相一致的市場價格出售。因為這樣的一組市場價格保證了所有市場同時出清,所以,這組市場價格實際上就是均衡價格體系。

那么,這樣的一組均衡價格在理論上是否存在呢?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價格是商品內在價值的外在表現,均衡價格是和價值相一致時的市場價格,各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和各自的市場價值嚴格一致的。因此,均衡價格體系的存在性問題,實際上就是價值體系的存在性問題。而商品按價值出售意味著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恰好相等,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發生作用,正因為如此,商品就按照自己的市場價值出售。”(10)“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交換或出售時理所當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規律。”(11)因此,價值體系的存在性問題,又可歸結為各種商品供給和需求同時相等的可能性問題。在馬克思看來,商品供給和需求相等的條件是在商品生產上分配的社會勞動量和商品的社會需要量相適應。對某一種商品來說,“要使一個商品按照它的市場價值來出售,耗費在這種商品總量上的社會勞動的總量,就必須同這種商品的社會需要量相適應,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會需要量相適應。”(12)對所有商品來說,“如果這種分工(指社會分工——引者)是按比例進行的,那末,不同類產品就按它們的價值(后來發展為按它們的生產價格)出售,這種價格是由一般規律決定的這些價值或生產價格的變形。事實上價值規律所影響的不是個別商品或物品,而總是各個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獨立的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因此,不僅在每個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勞動時間,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類的商品上。這是因為條件仍然是使用價值。但是,如果說個別商品的使用價值取決于該商品是否滿足一種需要,那末,社會產品總量的使用價值就取決于這個總量是否適合于社會對每種特殊產品的特殊數量的需要,從而勞動是否根據這種特定數量的社會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產領域。”(13)因此,均衡價格體系的存在性問題,可以進一步歸結為社會總勞動按不同社會需要的比例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進行分配的可能性問題。那么,社會是否可能作到按由各種商品的社會需要量所決定的正確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量呢?

在馬克思看來,至少從理論上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這是因為,如果經濟社會根本不能作到依社會需要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時間,那就等于說經濟社會天生就是不穩定的,總是處于供需失衡狀態,資源配置永遠不可能達到最優狀態,而“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這一提法本身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實際上,馬克思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價值規律自發的、事后的調節作用,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有逐步接近其均衡價格的趨勢。他指出:“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中能夠用多少時間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產領域的這種保持平衡的經常趨勢,只不過是對這種平衡經常遭到破壞的一種反作用。”(14)可見,在馬克思看來,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商品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保持均衡,從而各種商品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相一致,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經常趨勢”;第二,這種保持均衡的“經常趨勢”是通過各種商品的供求失衡,通過各種商品市場價格對均衡價格的不斷偏離而實現的。商品的市場價格以價值或均衡價格為中心而上下波動,不僅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且是價值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表現形式。“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才能得到貫徹,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15)

馬克思不僅肯定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而且在論述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時,提出了后來被稱為瓦爾拉斯定理的重要思想。在馬克思看來,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問題,是社會產品各部分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歸根到底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因為社會產品的全部實現,意味著社會產品的各個部分已經全部轉移到需要它們的各個購買者手中。如果社會產品可以全部實現,那么社會產品就可在價值形態上補償生產中消耗掉的全部資本價值,同時在實物形態上補償生產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全部物質資料,社會產品各部分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就可全部得到解決。所以,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所要研究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社會產品的實現問題。而社會產品的實現問題,也就是社會產品總供求的均衡問題。只要社會產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均衡的,那么社會產品價值的實現就不成問題,社會總勞動就能全部得到社會的承認。只要社會總勞動是根據社會對各種商品的需要按比例地進行分配的,那么,各種商品就都能實現供求均衡,社會產品的總供求就可以實現均衡,社會總勞動消耗就都能得到社會的承認,社會資本再生產就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如果社會總勞動不是根據社會對各種商品的需要按比例地進行分配的,就會導致一部分商品就會供過于求,另一部分商品求過于供,社會產品的總供求就不能達到均衡,此時,社會產品各部分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社會資本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可見,各種商品同時實現供求均衡,是社會總產品實現總供求均衡的充要條件。因此,如果一個社會生產n種商品,社會產品實現了總供求均衡,同時n-1種商品實現了供求均衡,那么第n種商品也必然實現供求均衡。

三、一般均衡的穩定性

如果一般均衡是存在的,那么進一步的問題就是,如果經濟體系最初不處于一般均衡狀態,它能否實現一般均衡?或者說,如果經濟體系偏離了一般均衡狀態,它能否恢復到均衡狀態?馬克思在評價布阿吉爾貝爾的勞動價值論時,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布阿吉爾貝爾是經濟學說史上最先提出第二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經濟學家,從而也是最先認識到一般均衡重要性的經濟學家。他認為,社會生產各部門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要使國民經濟保持健康發展,就必須使這些部門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各種商品按由勞動耗費決定的“真正價值”進行交換,是實現這種比例關系的前提;自由竟爭是實現各種商品按“真正價值”相交換的社會過程。馬克思對布阿吉爾貝爾的這種見解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他寫道:“布阿吉爾貝爾就他在這方面(指勞動價值論——引者)來說,雖然不是有意識地,但是事實上把商品的交換價值歸結為勞動時間。用個人勞動時間在各特殊產業部門間分配時所依據的正確比例來決定‘真正價值’,并且把自由竟爭說成是造成這種正確比例的社會過程。”(16)這說明,在馬克思看來,通過自由竟爭的社會過程,價值規律可使社會總勞動按正確比例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進行分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論述了自由竟爭實現一般均衡的機制——自由竟爭調節社會總勞動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進行分配的實際過程。在馬克思看來,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期,社會所能支配的勞動總量都是個既定的量,因此,按社會需要量正確地分配給各個生產部門的社會勞動量之間,客觀上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由此決定的各種商品的市場價值之間,也存在相應的比例關系。所以,各種商品的市場價值和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商品的均衡價格,都具有相對的意義。這樣,如果某些商品生產上分配的社會勞動量過多,則另外一些商品生產上所分配的社會勞動量就必然過少。其結果,前一類商品供過于求,消費者之間的競爭將把商品的市場價格抬高到市場價值以下,后一類商品求過于供,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將把市場價格壓低到市場價值以上。結果,前后一類商品市場價格的下降將導致生產條件較差的商品生產者退出市場,使這類商品的生產和供給減少。另一方面,這類商品市場價格的降低又會導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加。總的結果是,這類商品的供給將比原來減少,需求將比原來增加,市場價值也將比初始水平略高。對后一類商品來說,市場價格的上升導致生產條件較差的商品生產者進入市場,使這類商品的生產和供給量增加。另一方面,這類商品的市場價格提高又會導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減少。總的結果是,這類商品的供給將比原來增加,需求將比原來減少,市場價值也將比初始水平略低。這一過程將一直進行到所有市場同時出清,所有商品的市場價格都達到市場價值的水平為止。因此,在價值規律的自動調節下,經濟體系確實有達到一般均衡的客觀趨勢。

上述自由競爭實現一般均衡的過程,是在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的相互作用下,通過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趨向其市場價值來實現的。在馬克思看來,這個機制只適合于簡單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這一機制會發生部分的變異。他指出,“如果商品都按它們的價值出售,那就象已經說過的那樣,不同生產部門由于投入其中的資本量的有機構成不同,會產生極不相同的利潤率。但是資本會從利潤較低的部門抽走,投入利潤較高的部門。通過這種不斷的流出和流入,總之,通過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根據利潤率的升降進行的分配,供求之間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比例,以致不同的生產部門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潤,因而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17)這段話包含這樣幾層含義:第一,在剩余價值率相等的條件下,不同生產部門的等量資本由于有機構成不同,所生產的剩余價值不同,其利潤率也必然不同;第二,各部門利潤率的差別將導致部門之間的競爭,使資本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流向利潤率較高的部門;第三,部門之間的競爭和由此引起的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轉移,將使社會總勞動在各生產部門進行重新分配;第四,這個過程將導致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從而使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因此,在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自由竟爭實現一般均衡的過程,是通過市場價格與供求關系的相互作用,使市場價格趨向于生產價格而不是市場價值來實現的。不過,由于社會的生產價格總額和價值總額相等,同時價值的變動調節著生產價格的變動,所以,生產價格對市場價值的偏離以及生產價格對市場價格的調節作用,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是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化。

盡管馬克思承認,在價值規律的自動調節下,經濟體系有達到一般均衡的趨勢,但他又認為,經濟體系由失衡到均衡的調整過程,是一個充滿摩擦的過程。他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癥結正是在于,對生產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識的社會調節。”(18)在發達的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者喪失了對他們自己的社會關系的支配權。每個人都用自己偶然擁有的生產資料并為自己的特殊的交換需要而各自進行生產。誰也不知道,他的那種商品出現在市場上的會有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誰也不知道,他的個人產品是否真正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或者是否能賣出去。生產者只有通過產品的跌價和漲價才親眼看到社會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么。因此,商品的供求失調是一種經常性的狀態,一般均衡只是作為一種趨勢而存在的。在達到一般均衡之前,一些商品供給過多,而另一些商品則供給過少。在前一種場合,一部分社會勞動被浪費掉了,在后一種場合,又有一部分社會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在這兩種場合,商品交換都只能在“錯誤的”的價格上進行。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資本主義經濟不僅會導致結構性的失衡,而且會導致總量性的失衡。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是貧富兩極分化,貧富兩極分化使廣大群眾的消費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從而導致總的有效需求不足,引發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狀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19)經濟危機的存在及其導致的生產力的嚴重破壞,表明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局限性。因此,盡管市場經濟是一種可行的經濟制度,但它又是一種有缺陷的經濟制度。

四、馬克思一般均衡理論與西方一般均衡理論的比較

前面的論述表明,馬克思對與一般均衡有關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形成了比較系統的一般均衡理論。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與西方一般均衡理論在含蓋的內容上是基本相同的,都涉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穩定性、一般均衡與帕累托最優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但兩者之間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理論基礎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論的理論基礎是均衡價格論,均衡價格論主要關注的是不同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或不同商品相對價格的確定問題。這種相對價格不僅取決于商品本身的供求關系,而且取決于相關商品的價格,從而取決于相關商品的供求關系。這種均衡價格論只是停留在價格的現象形態上,它不涉及價格的內容——價值及價值的實體和本質等問題,因而是一種沒有價值論作基礎的價格論。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之上的。對這個理論來說,價值的實體和本質是價值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馬克思把價值視為商品經濟所特有的一個范疇,并從分析價值的現象形態——交換價值出發,指出價值是進入交換的所有商品包含的共同的東西,這個共同的東西就是勞動——一般人類勞動。這樣,馬克思就把價值的實體歸結為一般人類勞動,認為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只是個現象,其本質是商品生產者之間勞動與勞動的交換。這樣,通過對商品價值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被商品交換這種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掩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從這個意義上看,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要深刻得多。

第二,分析方法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是由瓦爾拉斯最初提出的,后來經過帕累托、希克斯、諾伊曼、阿羅、德布魯和麥肯齊等人的改進和發展,終于形成了一套比較嚴密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從它產生至今,始終注重運用數學方法,對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穩定性及效率性等問題進行嚴格的證明。馬克思十分重視對數學方法的運用,他在分析一些理論問題,例如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的時候,也運用了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但是,由于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定性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和過渡性,因此,他主要是對與一般均衡有關的問題進行文字說明和理論論證,而沒有像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用高深的數學方法對一般均衡進行嚴格的證明。因此,馬克思一般均衡理論沒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嚴密”的形式,盡管這一理論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對一般均衡穩定性的看法不同。由于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論和馬克思一般均衡理論對一般均衡穩定性的看法也就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論的目的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有效性,而馬克思一般均衡理論的目的則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因此,盡管西方一般均衡理論也認識到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不一致和非市場出清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這個理論把一般均衡的穩定性絕對化,所以,它總是試圖在理論上尋找避免非市場出清條件下出現交易的可能性。為此,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提出了兩條可能的“出路”:一是設想存在一種機制使得人們根本不可能在錯誤的價格上進行交易,二是設想價格的調整過程是如此迅速以致于人們來不及進行“錯誤的”交易。前一設想就是瓦爾拉斯和埃奇渥斯的“重訂契約特權”,后一種設想就是馬歇爾的“瞬時調整過程”。然而,無論是“重訂契約特權”還是“瞬時調整過程”,都不是現實經濟生活的真實寫照。對于前者,人們不知道那位全能的“價格制定人”是誰,也不知道誰可以賦予交易者以“特權”。對于后者,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成本不為零決定了價格調整的速度不會很大,更不用說接近無限了。如果交易者沒有“特權”的保護,而價格調整的速度又不會很快,那么在非均衡出現之后和調整到均衡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就一定會出現市場非結清條件下的“錯誤”交易。因此,西方學者所謂的一般均衡,只不過是一種與現實經濟生活無關的假想狀態。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則認為,一般均衡的穩定性只是相對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般均衡只是作為一種趨勢而存在的,現實的狀態往往是一般非均衡,市場價格和均衡價格往往是不一致的。但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的不一致,或者說,市場價格圍繞均衡價格的上下波動,不是說明價值規律失效,而正是價值規律發揮調節作用的表現形式。在價值規律的自動調節下,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具有一種不斷逼近其均衡價格的經常性趨勢。因此,一般均衡是可以達到的,市場經濟是一種可行的經濟制度。但是,一般非均衡向一般均衡的調整是一個充滿摩擦的動態過程。因此,市場經濟又是一種有缺陷的經濟制度。所以,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更現實,也更能經受經驗事實的檢驗。

最后,對市場經濟命運的看法不同。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論的價格調節機制假設交易費用為零,認為一般均衡的實現是無摩擦的,市場經濟是完全有效的,對經濟運行進行社會調節是不必要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而且應該一直存在下去。這顯然是一種把市場經濟理想化的做法。在這種做法的背后,隱藏著這樣一種信念,即不能承認市場經濟有缺陷,如果承認它有缺陷,就等于承認要拋棄市場經濟。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則認為,一般均衡作為一種趨勢是存在的,但通過價格機制的自動調節實現一般均衡的過程是有摩擦、有成本的。因此,市場經濟是可行的,但它又是有缺陷的,即存在“市場失靈”。這突出表現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經濟危機,造成生產力的巨大破壞。經濟危機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產力的巨大破壞,表明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在馬克思看來,市場經濟的這種局限性,只有通過計劃經濟才能得到消除。“只有在生產受到社會實際的預定的控制的地方,社會才會在用來生產某種物品的社會勞動時間的數量,和要由這種物品來滿足的社會需要的規模之間,建立起聯系。”(20)馬克思關于市場經濟是一種可行的和有缺陷的經濟制度的看法,已被大量經驗事實證明是正確的。但有三個問題馬克思似乎不曾考慮過:第一,如果說市場經濟是一種有缺陷的經濟制度,那么它的缺陷可否通過某種改良的方式,如政府的宏觀調控,至少部分地加以克服?對這個問題的肯定回答可以得到大量事實的支持。第二,如果代替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是可行的,那么它是否就沒有任何缺陷?對于這個問題,如果考慮的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計劃經濟模式(21),而是現實存在的計劃經濟,那么回答似乎應該是否定的。第三,如果沒有一種現實存在的經濟制度是“理想”的,那么經濟制度的優劣就只是相對的。因此,進一步的問題似乎應該是,判斷和選擇經濟制度的標準是什么?根據馬克思的基本觀點,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明確的,即經濟制度只能根據其對生產力的作用來判斷。就此而論,大量的經驗事實明顯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市場經濟雖然有缺點,但它是一種比計劃經濟更有效的經濟制度。

注釋

(1)這個定義沒有考慮自由物品的情況。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第368頁。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第368頁。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55頁。

(5)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90頁。

(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52頁。

(7)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206頁。

(8)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716頁。

(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716~717頁。

(10)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211頁。

(1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209頁。

(1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215頁。

(1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716頁。

(1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94頁。

(15)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215頁。

(16)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年,第43~44頁。

(17)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218~219頁。

(18)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第369頁。

(1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548頁。

(20)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第209頁。馬克思認為,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社會的一切生產資料歸全社會共同所有。而這又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容納的生產力都得到充分發揮為前提。“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頁。

(21)馬克思所說的計劃經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對一種并不存在的經濟制度進行判斷似乎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主要參考文獻

(1)哈爾·瓦里安,《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1997年。

(2)H·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年。

(3)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1996年。

(4)魯有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

(5)湯在新,《近代西方經濟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0年。

(6)湯在新,《〈資本論〉續篇探索》,中國金融出版社,北京,1995年。

(7)劉滌源、譚崇臺,《當代西方經濟學說》,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1990年。

(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

(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

(10)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

(11)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年。

(1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年。

(1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人民出版社,北京,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