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中人本思想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02:06:00

導語:扶貧開發中人本思想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扶貧開發中人本思想試析論文

一、人本思想的來源

人本思想強調以人為本,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活動中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權利、關心人的需要,強調人權和人的社會平等地位。人本思想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華。以人為本的思想大致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為本是古已有之的成語,孟子說過:“民為貴,君為親,社稷次之”。《左傳》有云:善人,國之主也。《禮記》中也有“如保赤子”的說法。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提倡以“人”為中心,而不再以“神”和“來世”為中心的人文精神,成為沖破黑暗時代的偉大曙光。馬克思把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當做他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強調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個體發展的歷史,未來的理想目標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他極其重視人的自由活動與實踐的重大意義。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最為強調人的能動性和實踐性,從而最為強調人的自由和價值的哲學。這也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思想的基本內核。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全會發表的《公報》說,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有"五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統籌兼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人本思想的本質

人本思想是相對于物本思想而言的,如果相對于政治形態而言,則稱之為民本思想。人是所有經濟社會活動的制定者、參與者和享有者;在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人是真正的“主角”,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經濟關系,是人與人在經濟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經濟學所揭示的所有規律無不有人的因素加入其中。離開了人的經濟活動是不可思議的。既然經濟活動的主角是人,而人的行為又受先天素質(如智力與體力狀況)和后天受教育狀況的制約。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受教育程度、生活經歷、道德品質、氣質與氣量、心理狀態、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感情、行為舉止、家庭情況乃至個人嗜好,在經濟活動中反映出差別來。對一個社會,無論是行政的、經濟的還是法律的,都是人們意志的貫徹。一項經濟政策或法律條款的制定是人的活動,要使其貫徹下去同樣是人的活動。進一步講,政策法規制訂的依據本身就是人。人本思想的本質應該是:人本原則。即以“人”為經濟生活的中心,國家是民本人道、仁愛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人民之家”;人性原則。即提倡人性解放,萬類平等,個性自由,尊重人權,發揮人的靈性、本性和創造力;和諧原則。即從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宇宙觀出發,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以及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關系;非異化原則。反對物質、技術、權力對人的異化,反對人的大眾化、功利化和標準化,反對技術、網絡對人的壓抑,反對專制主義、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對人的摧殘,建立人道經濟、公平社會、無壓抑文明。

人本思想與經濟社會發展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需求,同時為滿足需求產生了經濟活動。經濟活動不僅因人始,且以人展開。在生產要素中,勞動者是能動的、主觀的要素;在生活過程中,勞動者始終加入其中,并按人的意志使再生產過程有目的地進行下去;流通過程,更是人的杰作,他們因而創造了市場;生產勞動的產品,是圍繞人們的需求進行的,所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環節,展示了人們經濟活動全過程。在這里,作為經濟活動參加者,人是主體。人是勞動者、管理者、計劃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人類又是在經濟活動中不斷地發展自身、完善自身的。正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類的生產活動,一方面發展了人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又豐富了人的社會屬性。

從社會發展的本性上看,經濟社會的興奮點在追求利潤、追求剩余價值,從客觀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時,現代經濟的固有趨勢,又要求社會提供全面發展的人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本性上應以人為尺度、以人為目標。由于以人為目標,社會生產的目的與其經濟運動的必然歸宿點消費相重合。在以人為目標的社會里,對社會經濟發展衡量的指標體系、對財富增長與人生活的環境(生態環境)的關系、對效率與社會公正的關系,對人的自我完善等等,都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以人為本。

人本思想在貧困地區的現狀

貧困地區貧困的原因不僅是各種經濟要素不足,還包括與社會發展之相關的政治、文化和爭取自主自我權利的"貧困"。所以治理與消除貧困的治本之道,是強化社會權利的平等和保障社會權利的公正的同時,提高貧困者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覺醒。社會民主及自我發展意識貧困是指獲取社會發展機會和渠道不足。機會和渠道的存在是一回事,而能否得到獲取這些機會和渠道又是一回事。如果弱勢群體只要求政府解決經濟貧困而不是社會意識和文化信息以及自我發展能力"貧困"的話,那幺,政府的行政干預和權力的空間越大,各種救濟政策和措施的實施越多,貧困將隨著政府的扶持使"無力者更加無力"。所以,強調特困群體的自我覺醒和積極參與以及自主發展是弱勢團體改善自身地位和處境的根本之道。物質救濟只能釋放沒有保障的金錢,而自我發展能力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則能賦予窮人一種永恒的力量。力量比金錢更具長遠性和根本性的保證。得到覺醒和發展能力的過程和機會需要公平,尤其是維護權利的法律,更要能保證人人平等。

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窮人,按照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理念生活,他們自暴自棄、不思進取,這種狀態世代延續,代代相傳,永遠走不出貧困的窠臼,如馬太效應,貧者逾貧,富者逾富。在靠天吃飯的嚴酷的大自然面前,他們的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為之奮斗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環境,不但如此,而且隨著人口增長,環境越來越不能給人提供日常的生活所需。落后的自然經濟使貧困地區的人文環境也與現代社會存在巨大的差距,人們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覺醒意識還處在“貧困”之中。

扶貧開發中的人本思想

要根治這種貧困狀態,就要施之于教育。教人以真,教人為善,做到善待自己和他人;教人以美,可以使他們懂得欣賞生命的意義,用科學、人文、人本的思想來填充內心的空白和愚昧。上世紀早期的中國在外受列強宰割、內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之際,面對國人麻木的靈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認為救國救民首先要救人心。在西方,有一種職業是專門救助社會上有困難的人、有問題的人,從事這一職業的人被稱為“社會工作者”,他們在助人的時候的核心價值觀是“助人自助”,具體的說就是幫助這些人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社工助人不是單純的提供物質的幫助,而是致力于受助者自信的恢復,幫助他們走向現代社會,社工助人的過程實質上是對受助者心靈支持的過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物質上幫助貧困者人群的時候,也別忘了輔以教育的手段,或者說從長遠來看,教育才是根本目的。要把拄著拐杖走路的人變成去掉雙拐大步前行的人,教育任重而道遠。從人本觀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人本市場經濟、或曰勞本市場經濟。正是重視人的價值,弘揚人的個性,從而最終促進人的自主發展,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以泰勒為代表的學派把人看作只追求物質利益的經濟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率,但沒有從根本上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梅奧依據霍桑實驗,把人看作“社會人”,創建了行為科學理論,在經濟管理歷史上第一次體現了人本思想。近幾年來興起的各種文化、觀點都是具有人本思想的理論。國外實行的依靠群眾創新、“學習組織”、“團隊精神”等活動都體現了人本思想。我國近年來也一直在應用人本思想。現代社會必然要以人為本,實施先進經濟模式,應確立人在勞動過程中的中心地位,選擇與人的個性相適應的技術,通過有效的組織管理方式,創造對人有凝聚力的工作環境,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智能和創造力,達到提高生產的有效性,同時又實現人自身價值的目的。以人為主體、為本位定位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不可否認,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政府推動、政府投資、政府立項,政府天天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其結果是政府官員整天累得夠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有時并沒有真正"調動"起來。為此,進一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真正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上解決經濟發展中"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以人為本搞好扶貧開發工作

人本思想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運用,首先是要尊重人、理解人。要尊重窮人、理解窮人,以窮人為核心,在實際工作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充分調動窮人的積極性,把外在的工作目標、扶貧措施內化為窮人的脫貧致富的動力,從而提高扶貧工作的有效性,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首先,貧困地區干部充分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窮人。要經常深入到窮人家里,積極與窮人溝通、交流,充分聽取和理解他們的各種想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窮人有思想問題或困難,總是愿意找干部傾訴,干部也總是以鄉鄰、朋友的身份幫助出主意。在得到窮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后,窮人在心理上產生滿足感,進而對政府產生較強的認同感,表現在對政府信譽的認同,對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對政府的政策、對政府的發展目標的認同,這一認同或內化的過程,是扶貧工作走向成功的關鍵。

其次,力求把扶貧工作目標同全體村民的需要相結合,結合點就是引導村民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教育。根據不同的情況,制訂不同的發展目標,使目標同每一位窮人自身的發展密切相關,使其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

第三、干部在生活上關心、愛護每一位窮人。窮人的生活問題、家庭困難得到政府盡力解決后,村民體會到政府的溫暖,更增強了對政府的親切感,從而安居樂業,有所作為。

人格上的尊重,勞動上的激勵,生活上的關心,在項目建設中充分體現人本思想,使每個村民對建設項目高度認同,并自覺體現在自己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脫貧致富的目標才能實現。

以人為本的扶貧開發要把知識資源開發放在首位。決定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因素、投資開發知識資源的收益要高于投資開發自然資源、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動蕩使貧困地區稚嫩的經濟開發充滿風險,貧困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也不利于規模開發;而開發知識資源在人本思想的樹立和轉化為脫貧致富的智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識資源是最重要的發展資源,貧困地區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知識資源的匱乏,并且對現在知識資源利用不足。因此,扶貧開發的方向應從主要開發自然資源轉向開發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使知識要素成為加快貧困地區發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開發知識資源,關鍵在于提高一個地區的知識吸收能力、知識交流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隨著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三種能力建設將帶動教育、信息和科技三大產業的發展。

首先要加速發展各類教育,擴大公眾吸收知識;加快電信設施建設,擴大公眾交流知識和信息;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貧困地區科技創新;要樹立長期發展觀、市場經濟觀、可持續發展觀及人本發展觀。當務之急是轉變觀念,克服依賴思想,改革不適應的體制和建立一個啟動內部發展的良性機制。根據市場需求,將外部的投資機會及各種優惠政策與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特色優勢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結合起來,面向國內外市場形成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樹立人本發展觀,切忌重物輕人,重經輕社。長期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規劃和建設中存在著重物輕人,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現象。東西部差距固然表現在物質經濟基礎和地理區位、硬件設施等發展條件上,但更重要的是觀念、智力、科技和管理水平等人的因素上。因此,實施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必須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為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從單純注重經濟增長轉向促進人類社會發展,轉向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切實抓好。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深層次原因之一是勞動力素質低,人才缺乏,人的積極性未能調動好、保護好、發揮好。

貧困地區要加快發展,縮小差距,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和調動人的積極性。這對于加速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推動第三產業上規模上檔次都具有深遠意義。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從深入學習、理解、貫徹落實的高度,對以人為本進行全新的認識和理解。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黨的宗旨觀念。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最終落腳點都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對人民的利益如何對待,以何種方式處理人民利益,這是一個政權的性質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人民服務的具體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努力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進一步轉變工作觀念,牢固樹立公仆意識,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

堅持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團結群眾,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要求。縱觀歷史變遷,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前進過程,無不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優秀人士及群眾奮斗的結果,人民群眾是真正創造歷史的主人。我們今天進行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進行扶貧開發,沒有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并積極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新時期提倡以人為本,就是要依靠人民群眾,走群眾路線,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工作的出發點。

要抓好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基本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基礎,只有通過全面、深入、系統的教育,立足于全民素質的提高,不斷提高市民整體文化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證人的生存和發展,才能更好地推進兩個文明建設。

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健全人才的激勵機制,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屬性的人才,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輿論宣傳手段等方法,鼓勵人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為知識分子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能夠發揮作用的社會環境。要樹立多數人都是人才的觀念,開發各種人力資源,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做到人盡其才。要對人盡其才有正確的認識,打破現有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模式,建立全新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機制,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適度推進人才競爭。要加強人才流動的載體建設,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營造環境。

要注重人才的培育。人才的培育是一項基礎工程,關系到貧困地區發展的長遠大計。我們要在貧困地區提倡、形成一種發奮學習的社會風氣,不斷提高全民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要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行政領導充實到各行各業的第一線;要結合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需求預測,有針對、有重點地培養一批基礎專業人才,當前尤其是要培育一批懂經濟、善于把握市場經濟規律的廠長、經理等高級管理、經營人才,為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