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理論分化與整合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3 10:26:00
導語:分配理論分化與整合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配理論起源甚早,文章從古典分配理論開始,分析了分配理論在不同階段的分化。在分配理論被分化為兩大分支并不斷有繼承人對各分支進行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像約翰·穆勒這樣的經濟學家試圖對分配理論進行整合,但約翰·穆勒的分配理論卻帶有折衷性質,是庸俗的理論。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三位一體”公式邊際生產力剩余價值論
一、古典分配理論的淵源
(一)配第的勞動價值論萌芽和工資、地租理論
在價值理論方面,配第第一次有意識地把商品的價值源泉歸于勞動,是勞動價值論的思想淵源。配第區分了自然價值、自然價格、政治價格和實際的市場價格,分析了商品價值量同勞動生產力的關系,并論述了分工。但在配第的價值理論中,他混同了價值和交換價值,混同了創造價值的勞動和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
在分配理論方面,配第分析了工資理論和地租理論。在工資理論中,配第把工資歸結為必要勞動,而把剩余勞動看作是社會收人的源泉。他認為工資應當等于工人最低限度生活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如果對工人支付的工資超過必需生活資料的價值,對社會來說就會造成收人的損失。在地租理論中,他認為地租就是農產品價值扣除生產資料價值和工人工資之后的余額,他考察了級差地租問題,提出了有關級差地租的兩種形式:一是同等肥沃的土地因所處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二是相同位置的土地肥力不同以及同一土地因追加投資而形成的級差地租。在配第的地租理論中其實已經表達了對剩余價值性質的看法。
(二)斯密價值理論的矛盾以及相應的分配理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一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價值理論與收人分配理論。
關于價值理論,斯密最早闡述了勞動價值理論思想,提出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觀點,同時把價值區分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認為使用價值就是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換價值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在考察商品價值量時,先是提出了“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在進一步考察是什么勞動決定商品價值,勞動怎樣衡量商品的價值時,就陷人了混亂,提出至少三種價值決定理論:第一,在“初期野蠻社會”商品的價值由生產中耗費的勞動決定;第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的價值不再由耗費掉的勞動量決定,而由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并且斯密把由購買到的勞動量所決定的價值分為工資、利潤、地租三部分;第三,斯密還認為商品的價值由工資、利潤和地租所決定,認為“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源泉”。a斯密把商品的價值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反過來又認為工資、利潤和地租決定價值,是一切價值的源泉,他這種混亂的邏輯分析被稱為“斯密教條”,這也正是后來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分化的起點和根源。
以勞動價值論思想為基礎,根據生產資料占有狀況和取得收人的形式,斯密提出了關于三個階級和三種收人的學說,形成他的分配理論。他把一國的全部年產物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以這三種收入為生的人形成了社會的三個階級,即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關于工資理論,斯密把平均工資稱為勞動的自然價格,也就是維持工人及其家屬基本生活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或價格。他既認為工資是由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收人,又認為工資是勞動的自然價格,產生這種矛盾分析的原因在于勞動價值論在斯密那里還不成熟。關于利潤和地租理論,斯密一方面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利潤是勞動對原材料所增加的價值部分扣除工資以后的余額,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地租是隨土地私有權出現而產生的;另一方面又從三種收入決定價值出發,認為利潤是資本家墊支資本的自然報酬,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報酬,利潤和地租都是價值的源泉。
斯密的分配理論和他的價值理論一樣也是前后矛盾的,既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來源,說明了利潤和地租是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分別憑借對資本和土地的所有權而占有了工人勞動所創造的一部分價值,又從三種收人決定價值的價值理論出發,論述了工資、利潤和地租分別是勞動、資本、土地的自然價格,它們構成了價值的源泉。斯密這種相互矛盾的分配理論成為分配理論分化和爭論的開端,而“斯密教條”則為后來分配理論的爭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薩伊和李嘉圖對斯密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的分化
以斯密的前后矛盾的分配理論和“斯密教條”為開端,薩伊和李嘉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發展,出現了分配理論的分化。薩伊繼承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價值思想,并由此提出“三位一體”公式,而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思想,由此形成了分配理論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兩個分支。
(一)薩伊創新效用價值理論和“三位一體”分配公式
薩伊一方面批評了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否定了只有勞動才是價值的源泉的觀點,否定了剩余價值的存在;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創立了效用價值論,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公式。
薩伊在分析生產過程和價值創造過程時,完全忽視了社會生產關系的因素,而把要討論的問題歸結為人和物之間的物質生產關系。他把參與生產的要素分為三類,即土地、資本和勞動,并接受斯密關于工資、利潤、地租是交換價值的三個原始源泉的思想,認為勞動、土地和資本三種要素共同創造價值。他在論述中詳細闡述了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同時也創造價值,物品之所以有價值原因在于它具有效用,效用是物品價值的唯一基礎。所以在價值決定理論方面,薩伊開辟了效用價值論的先河,代替了斯密經濟學理論中的勞動價值論。
在分配理論方面,薩伊也是以其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發展了斯密按要素分配的思想。他認為土地、資本和勞動三種要素都參與生產,因而都創造效用和價值,一切價值都是歸因于或來源于勞動、資本和土地這三種要素的協同作用。由于三種要素都是價值的源泉,相應的三種要素的所有者都應該根據各自所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參與產品或價值的分配從而取得他們的收人,即工人應該得到工資,資本家應該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應該得到地租。薩伊的這種分配理論的核心思想被馬克思稱為“三位一體”公式,它向人們表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三種收人是由各種生產要素所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創造的,不存在剩余價值。
薩伊雖然詳細論述了效用決定價值,價值按各要素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分配給各要素所有者,但是他的理論在邏輯上存在兩個缺陷。(1)既然是產品的效用決定產品的價值,那么產品價值量的大小也就由其效用的大小來衡量和決定,但是關于產品的效用如何測定,薩伊并沒有給出任何說明。不說明效用大小的測定方法就無法決定產品效用的大小,效用的大小不能確定,也就無法衡量產品價值的大小。在價值理論中,產品價值大小的衡量和確定既是邏輯分析的起點,又是邏輯分析的歸宿,薩伊的分析中產品的效用以及由其決定的價值在量上是模糊不清的,說明薩伊價值理論的邏輯起點有缺陷,因此也就得不到能夠解釋問題的邏輯分析歸宿,所以在薩伊的分配理論中沒有提到各要素協同生產會創造一個多大的價值,也沒有說明這個價值相對于各要素參與分配的愿望來說是一定的和有限的,更沒有說明在產品價值一定的條件下,各要素分配份額存在此消彼長的問題,結果在薩伊的理論中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之間的利益是和諧一致的,而對于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各階級的斗爭現象,薩伊的理論不能做出任何解釋。(2)薩伊認為產品的價值按各要素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分配給各要素所有者,那么各要素所有者所分配的份額也就由其提供的生產性服務的多少或貢獻率來決定。但是各要素提供的生產性服務的多少或貢獻率如何測量,薩伊沒有做出任何說明。而對于該問題的明確回答則應該是薩伊分配理論分析的邏輯基礎,只有明確各要素之間分配的標準以及分配標準的可測量性,進而才能分析依照這種標準分配的結果以及結果的不平等等一系列問題,這樣分配理論才是完善的,才具有指導意義。薩伊的分配理論是不完善的,他只論述了分配的標準問題,而沒有論述分配標準的可測量性,因此各要素之間分配的份額就是薩伊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說薩伊的分配理論缺乏邏輯基礎,造成他的分配理論的不完善,他并不能真正解決各要素之間的分配問題,當然也就無法發現和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分配領域中存在的剝削和不平等現象。
(二)李嘉圖發展了勞動價值論和分配理論
作為勞動價值論的集大成者,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思想,開辟了分配理論的另一個分支。
在勞動價值論方面,李嘉圖始終堅持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認為:W只有直接勞動才創造新價值,而間接勞動只是把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2)商品的交換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量來決定,而社會必要勞動量又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但李嘉圖這里的社會必要勞動是指最劣等條件下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3)直接勞動和間接勞動共同作為衡量價值的基礎。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解決了供給全社會收人的內涵和來源。
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李嘉圖創新了分配理論,他把生產物的價值分解為工資、利潤、地租,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三大階級之間的矛盾。在工資理論方面,李嘉圖闡明了各國、各個時期工資差異的必然性,并提出前人未曾提出過的相對工資理論。他區分了勞動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認為勞動的自然價格就是維持勞動者及其子女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價格,也即“生存工資”,市場價格則是由勞動力市場供求所決定的價格,在這里李嘉圖混淆了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認為工人只能得到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生存工資”,并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對生產和經濟發展都是有利的。在利潤理論方面,他所使用的“利潤”一詞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例,也即利潤率;另一層含義是指剩余價值。李嘉圖論述了利潤在長期中有下降的趨勢,還從工資和利潤之間的對立角度出發,認為利潤變化取決于工資的變化,和工資反方向變動,勞動生產率是利潤率變化的最終原因。李嘉圖的這種分析忽略了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在地租理論方面,他認為地租是使用土地原有的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而付給地主的那一部份土地產品,地租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別。他區分了級差地租的兩種形式,并得出利潤和地租對立矛盾的結論。他認為由于土地在短期內不會增加,因此地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為了降低地租而增加利潤,國家應該發展對外貿易,大量進口國外的糧食來降低糧價和地租。
李嘉圖的分配理論闡明了工資、利潤、地租三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其實也就是把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這三大階級放在了對立的位置上,揭示了他們在經濟利害上的矛盾。在分配理論方面,李嘉圖的分析視角有三個方面不同于前人:第一,提高了分配理論的地位。斯密的《國富論》及斯密的經濟思想重在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他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在其整個理論體系中處于從屬地位,服務于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而到李嘉圖這里,分配理論則成為其經濟理論分析的核心。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的開頭說到:“土地產品……要在土地所有者、耕種所需的資本的所有者、以及進行耕種工作的勞動者這三個社會階級之間進行分配?!_立這種分配的法則乃是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第二,把分析的重點由生產領域的和諧生產轉移到分配領域的階級對立。斯密研究了生產領域中的分工和合作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而李嘉圖則重點分析分配領域中工資、利潤和地租三種收人之間的對立關系,揭示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在分配問題上的經濟利害關系。第三,把分析視野從微觀擴展到宏觀。李嘉圖不單純分析微觀領域中工資、利潤、地租之間的分配受技術關系影響,而且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分析了各要素參與分配的依據和利潤率下降的趨勢,認為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因此勞動的所有者應該參與分配而獲得工資,而利潤和地租則分別是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憑借著對資本和土地的所有權而參與分配,這就把分析的視野從微觀擴展到宏觀,從社會關系和技術關系兩個方面論述了分配問題。
三、克拉克、馬歇爾等人和馬克思對分配理論兩個分支的發展
(一)克拉克和馬歇爾等人對薩伊分配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而形成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
薩伊的三要素分配思想只提出了各要素參與分配的標準是其貢獻率大小,但由于他沒有提供衡量聯合生產中各要素貢獻率的測量方法,因此如何在各個協作的生產要素之間分配它們協作生產的產品就成為經濟學界討論的“收人分配之謎”。為解決這一問題,薩伊之后的克拉克、馬歇爾等人,在繼承薩伊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吸收了邊際分析方法,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
19世紀末葉,由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等人發起邊際革命,其核心內容雖沒有集中在分配領域,但也為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理論基礎。對薩伊的效用價值論及三要素分配論作出創新性的說明的是克拉克。與其他邊際學派代表人不同的是,克拉克的經濟理論集中討論了分配問題。他繼承薩伊的效用價值論,承認商品的價值是由各要素共同創造的效用所決定,同時又把生產力理論和邊際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提出了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克拉克認為不僅勞動應該得到報酬,資本也是價值的源泉,也應該得到報酬。他先由土地收益遞減規律引出生產力遞減規律,接著把生產力遞減規律擴展到勞動和資本兩個要素上去,得出勞動和資本的生產力也具有遞減規律,并根據邊際生產力的這一遞減規律得出各要素在生產中的貢獻率的測量方法,即各要素在生產中的貢獻率等于它們各自的邊際產量,各要素就按各自的邊際產量參與分配。
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創始人,馬歇爾雖然綜合了當時存在的邊際效用價值論、供求論、節欲論、生產費用論等,但在分配理論方面,他仍然只是在薩伊的三要素分配論基礎上,以均衡分析方法為分析工具,對要素分配理論進行了修改和完善。馬歇爾沿用了薩伊把生產要素的投人和收人分配聯系起來的分析思路,發展了薩伊的三要素理論而提出四要素學說,即在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的基礎上,馬歇爾加人了“企業家能力”這一要素。馬歇爾認為各種要素的供求決定要素的均衡價格,各要素按照各自的均衡價格參與分配,所有要素分配份額之和等于生產的總產出。馬歇爾的這一分配思想是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分配理論的核心,他們都完全舍棄了斯密曾經提出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下的剩余概念,摒棄了傳統經濟理論對社會經濟關系和所有權制度的關注,而專注于技術關系的分析。他們都只討論生產過程中要素投人和產出的物質技術關系,并用生產函數來表達,而其分配理論則重在研究各種要素均衡價格的形成過程,收人分配問題成為一個與制度結構無關的均衡價格的決定過程。
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雖被認為解決了薩伊的“收人分配之謎”而得到新古典學派的廣泛推廣,但是在后來的劍橋資本爭論中,雖然有以薩繆爾森、托賓、索洛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的極力維護,其缺陷卻經不起以羅賓遜、卡爾多、斯拉法和帕西內蒂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的質疑而逐一地暴露出來。新劍橋學派質疑新古典學派的總體生產函數中“總體資本”以什么為合理度量單位;在“總體資本”沒有一個合適的度量單位的條件下,其總體生產函數也就受到挑戰,而由這個總體生產函數所解釋的要素的投人產出的技術關系以及由此而計算出來的要素的邊際生產力也就無法得到合理的說明,因此要素的價格和要素的收人分配問題仍然無法得到解決。此外,根據歐拉定理,還可以發現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一個很明顯的缺陷是它僅適用于完全競爭與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不能解釋非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遞減或遞增的情況下的分配問題。
(二)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
李嘉圖繼承了斯密價值概念中的勞動創造價值的思想,形成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但李嘉圖分配理論中卻存在著他自身無法解決的所謂“李嘉圖難題”。第一個難題是價值規律同資本雇用勞動而只支付必要勞動工資的矛盾。按照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因此按照價值規律的等價交換原則,勞動者就應該得到相當于自己全部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工資,但實際上勞動者僅僅得到了必要勞動價值,剩余勞動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這有悖于價值規律。第二個難題是價值規律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矛盾。按照價值規律,價值由勞動創造,根據資本、利潤、勞動之間的關系,等量資本所雇用的勞動的數量會影響到資本的利潤率,不同行業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因此應該有不同的利潤率。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實是等量資本能夠獲得等量利潤。李嘉圖理論中價值規律無法解釋這兩個矛盾,成為“李嘉圖難題”。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勞動價值論,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提出“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學說,說明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抽象勞動;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等等,從而解決了價值規律同勞動者只得到必要勞動支付的矛盾。在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使勞動價值論的邏輯更加嚴密,他把價值看作人們生產關系的體現,并把價值的運動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聯系起來,建立起剩余價值理論,論證了生產價格理論,認為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而引起的部門之間的資本競爭,競爭規律的作用導致利潤率平均化,因此商品就不是按照價值出售,而是按照生產價格出售,這就解釋了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現實性,從而解決了價值規律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矛盾。
在工資理論方面,馬克思通過創立剩余價值理論說明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工人的工資只是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了,由此揭示了資本家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關系;在利潤理論方面,馬克思指出,資本家所獲得利潤其實就是依靠對資本的所有權而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下,資本變成一種神秘的東西,勞動的一切產品好像都為資本所有,再加上流通過程中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使得剩余價值的性質更加隱蔽,利潤表現為資本所有者的合理收人;關于地租理論,馬克思指出它其實和利潤的性質一樣,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其對土地的所有權而在勞動產品的價值分割中所占有的一定份額。土地所有者既不親自勞動,又不直接剝削工人,因此轉化為地租的那一部分剩余價值比轉化為利潤的剩余價值的性質更為隱蔽。公務員之家
馬克思以利潤率為核心建立的分配理論首先論證了“人和自然”的對象性關系而揭示了“生產決定分配”的分配原理,而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不再是簡單的生產資料的總合,土地也不是簡單的自然物,它們都是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生產的社會化過程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轉化為“人與人”的關系,并形成相應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馬克思強調要素所有權的分配決定了勞動產品的分配。資本之所以獲得利潤,土地之所以獲得地租,其根本原因在于對資本和土地的所有權。因此馬克思又論證了“所有制決定分配”的關系。“所有制決定分配”是“生產決定分配”歷史運動的辯證形式,人類社會分配的歷史發展形式表現為這兩種分配決定關系的辯證運動,馬克思的分配理論科學地揭示了這種辯證關系。
四、約翰·穆勒對分配理論帶有折衷性質的整合
約翰·穆勒的經濟思想被看作是馬歇爾之前經濟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帶有折衷性質的大綜合,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穆勒主要研究了生產和分配的規律,他認為生產規律含有自然真理的性質,是永恒的自然規律,不依社會制度改變而改變,而分配規律則取決于社會習慣和法律,受人類意志支配,是一種暫時的易變的具有歷史性質的歷史關系。穆勒理論的折衷性質不僅在于其分析方法上企圖調和抽象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方法,而且在其理論的內容和經濟思想觀點上也具有折衷性質。
在價值理論方面,穆勒把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當時存在的供求論、生產費用論融合在一起,從而得出折衷的價值決定理論。穆勒認為不同類型的商品的價值決定是不同的:數量有限、供給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其價值決定于供求關系;供給數量可以無限增加,而生產費用不會提高的商品,其價值由生產費用決定;供給數量可以增加,其單位生產費用也會隨之提高的商品,它的價值取決于生產費用的供給量的最高生產費用。
與其折衷的價值理論相對應的分配理論也帶有明顯的折衷性質。在工資問題上,穆勒把李嘉圖的自然工資和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以及詹姆士穆勒等人的工資基金學說結合起來,認為工人的工資水平和生活狀況受人口規律的支配。在利潤問題上,穆勒一方面接受李嘉圖的觀點,認為利潤來源于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產品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從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是勞動產品的蓄積的見解出發,接受了西尼爾等人的節欲論,認為資本家的利潤是抑制目前消費而把資本讓給勞動者使用所應該獲得報酬。他把利潤分為利息、保險費和管理工資,采用節欲、風險報酬和資本家勞動報酬來說明利潤存在的原因。在地租理論方面,穆勒基本上接受了斯密和李嘉圖的觀點,認為地租是一種自然壟斷的結果。
- 上一篇:城市水資源持續循環使用策略論文
- 下一篇:黨建電視專欄可行性創作策略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