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腐敗的經濟學評析與思索

時間:2022-04-14 10:40:00

導語:小議腐敗的經濟學評析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腐敗的經濟學評析與思索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之風呈現蔓延、擴張趨勢。

作為一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腐敗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腐敗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進行了分析: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腐敗的經濟原因;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后,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嚴重惡化經濟環境,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阻礙經濟增長。

基于此,作者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遏制、削化腐敗,并且倡導建立一門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腐敗——種病態經濟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也像瘟疫一樣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從1982年起,中國共發起五次“嚴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時至今日,全國范圍的腐敗之風非但沒有抑制住,反而呈現出規模增大、頻率加快趨勢。

從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95818人,追回贓款、贓物計25.8億元,涉及縣處級638人,廳局級38人,省部級4人。

而從1993—1997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偵查貪污案102467件,賄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職守案22211件。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29.2億元。五年中共起訴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縣處級領導干部2903人,廳局級干部265人,省部級干部7人。

1998年檢查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3.8億元。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干部、103名廳局級干部和1714名縣處級干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50萬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過辦案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干部2061人,廳局級干部136人,省部級干部3人。

世紀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敗分子“前赴后繼”、大案要案頻傳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因行賄受賄被判處死刑,繼而又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杰因收受3700萬元巨額賄賂而被送上斷頭臺,緊接著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被公諸于眾,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極為復雜、危害極其嚴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貨物價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款人民幣300億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處死刑,25名涉案黨員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中包括8名廳級干部。

這些數據警醒我們:中國的腐敗速度正以遠遠超出gdp增長速度“同步逼進”:一方面腐敗主體由中低權力層向高層甚或最高權力層蔓延、滲透、擴張;另一方面,腐敗數額呈現高額、巨額特征,具有驚人化、高速化發展趨勢。

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為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磅定時炸彈”。有識之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今后最有可能中斷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來自惡性腐敗。

現實的嚴峻和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冷靜思考。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腐敗是指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行為。該定義的假定條件是一國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敗是違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種與權力相關的活動,適用于現代市場經濟國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種“制度化逃避”現象。這里,制度化是指社會行為符合社會規范體系(即具體社會制度和規章制度)的程度以及與之相符合的過程,亦即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換,實質是“權錢交易”。馬克思說,貨幣是特殊商品,其實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權力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于示范效應的結果,只要有一個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撈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會跟著這樣干,在消

費欲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就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權力泛化”的社會現象。商品交換被“權利交換”所取代,而權力已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在與其它商品,包括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交換時,權力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用權力和社會做生意,百分之百賺錢,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澤.布坎南等學者提出一種“尋租理論”,他把種種生產要素供求差價及優惠條件,亦即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稱作“租金”。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結果。“尋租活動”就是指企業為了尋求租金,向政府官員行賄以獲得這些差價。通俗地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澤.布坎南認為,要克服“尋租”現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和管制,通過市場開展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管理應有明確規范,提高透明度。

腐敗雖然給尋租人帶來收益,但并不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的社會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資源嚴重浪費,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由于尋租活動具有示范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尋租者不需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這為尋租者提供強烈激勵,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尋租活動,造成更大范圍的腐敗蔓延。

作為通過權力上市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資源和公共財富非理性侵吞和占有的反經濟行為,腐敗這種病態經濟現象,不是基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會造成對經濟秩序的震蕩與破壞。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反動。

二、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形式上,腐敗具有多樣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

從1988一1998年這10年中,在社會坐標圖上,貪污賄賂案件呈曲線上升趨勢,此間全國檢查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案偵查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共計64.2萬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6100余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對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危害同樣嚴重的官僚主義、失職瀆職行為并未引導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1991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玩忽職守案件高達3189件,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3億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26萬余元之多。同樣,經全國各級紀檢部門處分犯有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錯誤的黨員干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標準僅局限在10萬元以上。

據有關人士最保守評估,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腐敗行為,一年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也在十幾億到二十億元,加上間接經濟損失,估計約有30個億。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全國12億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錢來填補因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損失的經濟“黑洞”,意味著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萬名職工一年勞動成果被付之東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要比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行為給國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更多、更慘重。

三、產生腐敗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一)從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

l、欲望的無限膨脹及擴張超過“欲望滿足均衡點”,此時占有欲處于強勢、統馭狀態。

在市場經濟中,官員作為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動機,以欲望的滿足為追求目標,而人的欲望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員具有自利動機并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費欲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人的欲望無限擴張趨勢和社會經濟滿足欲望實際狀態之間差別不斷加劇,意味著人的“滿足欲望壓抑”的增強。為了彌補這種差別,人們便產生了“補充壓抑”需要。于是在利益動機驅動下,腐敗主體欲望逐漸逼進或超出“欲望滿足均衡點”,而這種欲望的滿足要通過權力上市和權錢交易的順利完成來得以實現。

2、自利性動機擴張一(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獲?。﹤€人特殊利益一(誘導)尋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于公職人員自利性動機擴張,他有可能將公共目的(利益)轉變為他的個人目的(利益),當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時候,實際上的公共權力異化便出現了,其實質是將國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變為官員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員個人獲得了特殊利益。這種現象誘使人們去“尋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買官”,然后又以官撈本。權力和官位在這里代表著名利,在權、錢的關系上,權力占居主導地位,從而使權力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和誘人光環,權力大小和職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價值標準。于是,“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盛行開來。因為人們深信,不經濟怎么改革,只要政府還管經濟,權力就永遠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3、主體行為的示范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

尋租活動具有惡性循環趨勢。由于尋租活動具有學習示范效應,其本身是企圖獲得一種壟斷和特殊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門就會感到“吃虧”,進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干白不干”,這樣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尋租活動。由此出現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廣泛的腐敗。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于經濟特權與壟斷權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造成的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形成產權虛置、資產流失,以及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等,都是腐敗產生的經濟原因。

l、權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競爭。

前面講過,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一旦這種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經濟特許權或壟斷權作為市場要素投入市場,便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并且保證百分之百賺錢。

而這一切與經濟學中的“機會均等”原則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創造個人收入的機制,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所帶來的收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符合“等量貢獻獲得等量報酬”的第二平等原則。競爭,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市場上的競相爭先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所謂的“競爭基礎”其實是指個人參與競爭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產權的大小,個人找到和進入競爭場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競爭過程中“裁判”的執法在每個人之間保證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們又把競爭基礎的平等稱之為獲勝機會的均等,即“機會均等”。

權力作為市場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經濟的強暴力造成了機會不均等和不公平競爭,它使各經濟主體一開始便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獲勝機會對不同主體來說是不可能均等的。

2、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

改革以來,在市場經濟轉型條件下,政府過度干預造成價格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仍存在少數商品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化程度的迅速擴大,商品價格雙軌制正趨于向市場價格單軌制過渡。目前農副產品價格、社會商品零售額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中由國家直接控制或者計劃指導的比重已經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這就為尋租者提供了相應的市場活動空間。

3、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導致產權空置和資產流失。

這里產權指的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統稱,即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F實中由于國有經濟產權關系的模糊,導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落空,而國有資產運營及保值、增值有效監督機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業對出資者不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傳統的國家所有是理論上的公有(所有權虛置),現實中的空有(造成經營者對生產資料的離異),這種產權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是與現代市場“企業所有,經營者權、責、利界定明確,二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保證企業有效營運”要求相悖的。

4、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勢必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個人欲望膨脹與擴張,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