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營口溫泉旅游開發詮釋

時間:2022-04-18 11:15:00

導語:遼寧營口溫泉旅游開發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遼寧營口溫泉旅游開發詮釋

摘要:營口市以其上佳的溫泉資源本質、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儲量馳名中外。基于營口溫泉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大量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營口溫泉旅游的優劣勢進行了探討,進而給出開發營口特色溫泉旅游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營口;溫泉旅游;開發。

營口市溫泉資源極其豐富、歷史悠久,16世紀前,當地人就用溫泉沐浴治療疾病。營口市以其上佳的溫泉資源本質、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儲量馳名中外,在明代就有“客來爭解帶、萬劫付一洗”的盛況。

目前營口市主要有熊岳溫泉旅游區、雙臺溫泉旅游區兩處溫泉旅游度假村,是我國著名的地熱帶,一般為80℃-90℃的高溫水,有的溫泉水甚至達到100℃以上。基于營口溫泉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本文在大量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營口市發展溫泉旅游的優劣勢進行探討。

一、開發營口溫泉旅游的優劣勢。

(一)優勢。

1、資源優勢。

(1)溫泉資源品質上佳、醫療保健功能健全遼寧營口溫泉資源類型齊全、品質上佳,含有鈉、鉀、硫、等大量的礦物質,對風濕、類風濕等老年慢性病有良好的療效。比如雙臺溫泉的熱水礦泉具有以下四個特點:放射性氡的醫療礦泉,可用于治療痛風、風濕、心血管、高血壓等疾病;硅酸泉醫療礦泉,飲用可以防止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強筋健骨;氯化鈉泉醫療礦泉,此泉水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并且有護膚、防暑的功能;健身理療熱泉,其水溫可達80℃-90℃,具有鎮靜去痛,治療高血壓、風濕、骨肢僵硬的作用。

(2)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溫泉旅游開發如果只靠單純的溫泉沐浴很難保證全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寒冷的季節是溫泉旅游旺季,而炎熱的夏季則是溫泉旅游的淡季。而營口市溫泉資源周邊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就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機遇。營口市溫泉資源地區往往緊鄰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而且營口市西臨渤海遼東灣,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光照充足。營口溫泉附近古樹參天、環境宜人、綠樹成蔭、溫泉掩映在綠蔭里,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開發溫泉度假、森林度假產品潛力巨大。

(3)區域旅游資源豐富。

營口區域旅游資源豐富,有山、有森林、有海、有溫泉,具有生態性、絕特性、多樣性的特點;同時具有望兒山公園慈母文化、“金牛山人”遺址、巨石文化、古代錢幣文化、東漢“永和九年”文字磚等文化旅游。溫泉旅游可以和周邊旅游資源、產品成為互補格局,開發成度假、休閑、觀光、探險為一體的旅游產品。

2、市場優勢。

營口溫泉周邊輻射范圍內的人口大約有3000萬以上,再加上中長線的旅游組織以及流動人口,營口溫泉旅游每年大約可以迎接30萬人次以上的游客量。而且營口市場范圍內的客戶群體不僅具有一定的消費欲望,也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其中同時還有一定規模的高消費客戶群體。而且東北人向來具有濃厚的洗浴生活習慣,這為營口開發溫泉旅游項目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另外,營口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在歐美、日本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而且營口具有優越的生態優勢、區域優勢和交通優勢,極易受到臨近省市和國外旅客的青睞。

3、營口市的區域優勢。

營口市一市兩港,遼河老港成為我國東北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1984年興建的鲅魚圈新港是全天候、不淤不凍、四季通航的深水海港,是東北第二大港、中國第十大港,近期新建的仙人島新港使營口將成為擁有三個港口的城市。除了水上交通方便之外,雙臺溫泉旅游渡假區緊鄰哈達客運專線、沈大高速公路等,東北鐵路、電氣化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交通網絡縱貫營口全境,營口立交橋成為東北最大的交互式立交橋。近期規劃的營口機場將按民航機場4C級試航標準建設,中遠期規劃將按4D級標準建設,遠期將按4E級標準建設。正在修建的遼寧省濱海公路遼河特大橋,將成為連接營口、盤錦的樞紐,起于濱海公路延伸線、終于營盤公路,將于2010年底竣工。

(二)劣勢。

1、缺乏環境保護意識。

溫泉的分布受到地質結構的影響,因此溫泉旅游資源具有稀缺性、脆弱性以及不可再生性。溫泉是極易被污染的旅游資源,污水回灌、鹽堿化、水位下降都會對溫泉造成及其嚴重的破壞,甚至影響溫泉旅游資源的正常開發、利用。營口市溫泉開發初期,由于沒有合理配置足夠規模的污水處理設施,沒有嚴格執行我國環境保護法相關的法律法規,導致一些溫泉污染嚴重,其治理也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因此,溫泉旅游資源開發前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利用。

2、產品單一、缺乏新意。

目前,營口市溫泉度假的旅游產品還比較單一,大多局限于游泳、洗浴等方面。某些開發地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以往的思維模式,呈現以洗浴、療養、休閑為主。以觀光、娛樂為輔的組合,建設項目大同小異,產品開發單一,缺乏新意。在產品的設計上未能深層次的挖掘營口的地方文化,現有的仿歐式建筑不僅無法呈現營口市特有的文化內涵、人文景觀,而且對溫泉旅游產品的主題形象定位有著消極的影響。

3、缺乏鮮明的品牌形象。

盡管營口市擁有豐富的溫泉旅游資源,投資上千萬的溫泉旅游產品也很多,在遼寧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卻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品牌形象。高品位的旅游資源也要通過一些市場促銷手段,及時向旅客傳遞旅游信息。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沒有對各個景區進行很好的包裝策劃和市場促銷。盡管營口市的溫泉資源都具有歷史悠久的先天優越性,但“養在深閨人不識”。因此,通過一系列的包裝策劃和市場促銷手段,使營口溫泉旅游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顯得異常重要。

4、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營口溫泉旅游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仍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加上法律機制、行業規范較少,導致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營口目前溫泉旅游的服務人員多是當地的居民,其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整體較低,很少進行過服務行業正規的學習與訓練。而且目前對于溫泉旅游從業人員的培養,一般還都是民間企業進行獨自培養,導致服務質量、服務水平不高的局面。

二、幾點思考。

(一)科學開發、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科學合理的制定溫泉旅游開發規劃,是遼寧營口市溫泉度假村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對營口市溫泉資源的分布,現存及潛在的客源市場,游客行為、游客的總體流量及其特點,游客不同年齡、收入、需求的心理需求進行調研,聘請專家對溫泉資源做整體布局,進行準確市場定位,整合設計各種細分市場溫泉產品,最大程度的利用、發揮營口的溫泉資源優勢。

在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營口溫泉資源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目前,我國除了《礦產資源保護法》之外,還未有專門的溫泉立法和行業規定。日本政府1948年就頒布了《溫泉法》,對溫泉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做了明確規定。因此,在進行營口溫泉資源開發的同時,也要以不破壞資源本身以及周圍環境為前提,制定相關保護規劃,實現營口溫泉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豐富產品內容。

產品創新對于目前相互模仿非常嚴重的溫泉行業至關重要。營口市在開發溫泉旅游產品時,要突出地方特色,開發適用不同消費群體、不同消費時段、不同消費內容、不同消費檔次的系列產品。比如可以設計健康溫泉旅游產品、醫療溫泉旅游產品、美容溫泉旅游產品。還可以根據消費者不同的收入、年齡段、需求、愛好等來設計出不同類別的配套產品。同時營口望兒山等歷史文化獨具特點,在進行溫泉資源開發時應該摒棄純粹模仿歐式、日式的建筑的固相思維,而要結合自身的文化特色來設計。

(三)樹立品牌意識。

樹立獨具特色的品牌形象,是使營口溫泉旅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的必然選擇,采取必要的宣傳促銷手段提升營口溫泉知名度是必行之路。比如可以采用文字宣傳、影響宣傳、網絡宣傳等。同時,營口市應該開發出獨具地方鄉土特色的飲食文化、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使營口當地的文化與溫泉旅游緊緊相連,打造一種具有營口特色的溫泉文化旅游品牌。

由遼寧省旅游局和營口市政府主辦的一年一度的中國·營口(熊岳)國際海濱溫泉節就是宣傳營口溫泉旅游業最有力的工具。比如2009年舉行的溫泉節,有外交部長李肇星、駐華大使、各國旅游專家、中外企業代表、各大報紙、電視臺近800人參加了開幕式。這是展示營口市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高端旅游產品,加強國際溫泉文化交流的一次盛會;是營口市誠邀四海賓朋,感受魅力溫泉,把“渤海明珠鲅魚圈,中國北方亞龍灣”的城市品牌推向世界的一次盛會,這對營口市溫泉旅游業擴大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樹立鮮明品牌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

溫泉旅游是新興的行業,溫泉旅游對服務質量的要求很高,因此營口在完善旅游設施、加強環境整治的同時,也要加強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從而提高溫泉旅游行業的整體服務意識與服務水平。營口溫泉旅游必須加強從業人員的崗位培訓,比如崗前培訓、外派培訓和崗位培訓等。也可以通過加強與營口市內旅游高等院校、旅游職業培訓機構的合作,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另外,還可以借鑒日本實施溫泉治療醫師認證制度這一經驗,實施一些行業規范和標準準則,使營口溫泉旅游行業的開發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

隨著當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開發規劃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近年來,作為新興行業的溫泉旅游開發也受到了高度重視。營口地區溫泉資源豐富,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成熟的溫泉旅游度假區。但是業界、學術界未能充分認識到溫泉開發的科學、合理規劃的重要性,溫泉旅游資源的稀缺性、脆弱性,旅游產品單一、無創意性,溫泉旅游的品牌戰略性和從業人員培訓的重要性。因此,充分認識溫泉旅游資源的價值,了解掌握營口開發溫泉旅游的優勢與劣勢,采取必要方法和策略合理的開發旅游資源,對營口溫泉旅游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兆昌,朱琨。供水水文地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79.

〔2〕張建。再論我國溫泉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