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低碳發展模式完整系統的建立

時間:2022-04-20 09:24:00

導語:小議低碳發展模式完整系統的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低碳發展模式完整系統的建立

產業縱深生產端的高碳排放和消費端的低碳要求使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控制的嚴峻考驗。如果追隨發達國家以往的發展模式,在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道路上,發展中國家就很可能走上高消費、高排放的老路。

建立一個系統完整的低碳發展模式對于中國十分重要。低碳發展的核心是協調發展和碳減排目標之間的沖突,通過社會機制、制度設計、區域規劃和生活模式的整體變革,創造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全新形態。

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英國聯合進行的“可持續低碳社會”項目提出的,核心內容是: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確保社會各方的發展都得到滿足,做出穩定溫室氣體排放和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同等努力,利用低碳能源和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選擇低碳排放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低碳經濟的內涵有四個重要內容:一是強調包括社會機制、制度設計、區域規劃和生活模式的整體社會形態變革,以創造一個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情景。二是強調社會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設定,通過碳排放的硬約束從各個方面驅動整個社會朝低碳方向發展。三是強調城市在低碳社會中的作用。城市是人類社會和能源消費的密集區,其形態設計和發展方式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四是強調公眾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對構建低碳社會的重要意義。

我國與低碳社會概念相對應的是低碳經濟或低碳發展,即在強調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形態。

我國碳排放的現狀

19902005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節能降耗等方面成效顯著。這一時期經濟總量累計增長8.9倍,GDP年均增長9.8%,CO2排放增長了142%,但排放強度卻下降了43.3%,相對于1990年,平均每年下降2.89%。

雖然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但中國在發展水平、能源效率等方面,橫向比較仍落后于發達國家。(表一)節能減排是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從國際經驗看,在實現低碳經濟的過程中,節能的貢獻率將達到60%,可以說,低碳首先是靠節能,靠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來實現的。目前我國的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節能潛力巨大。

建立系統完整的低碳發展模式

文/祁京梅低碳發展的核心是協調發展和碳減排目標之間的沖突,通過社會機制、制度設計、區域規劃和生活模式的整體變革,創造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全新形態。43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單位一次能源CO2排放量、單位GDPCO2排放、單位發電量CO2排放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說明我國仍處在高碳生產階段,生產環節能源利用效率較低。我國人均工業和建筑CO2排放量遠高于世界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說明高耗能、高排放的工業生產仍是經濟增長主導力量。

根據BP石油公司的《2010年世界能源統計》,2009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達到31.1億噸標煤,如果加上香港的能源消費,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在200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的同時,中國化石燃料產生的CO2排放量仍比2008年增加了9%,達到75億噸,成為第一個CO2排放量超過70億噸的國家。因此,我國面臨越來越緊迫的碳減排壓力,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是選擇的問題,而是如何落實的問題。

表一顯示,我國人均CO2排放量和交通領域人均CO2排放量都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說明我國居民現行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我國的消費水平具有綠色和環保消費的開拓空間。如果依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去發展,則將同樣淪入高消費和高排放的消費模式,這與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顯然是不一致的。

表一低碳發展主要指標國際對比(2007年)國家/區域單位一次能源CO排放量(t/TJ)單位GDPCO排放(kg/$,2000年)人均CO排放(t/人)人均工業和建筑CO排放(kg/人)人均交通領域CO排放(kg/人)單位發電量CO排放(g/kwh)中國73.60.64.581427310758OECD國家平均56.50.410.9715992990448全球平均57.50.474.38865100450744中國中小企業2010.11Industries產業縱深我國推進低碳經濟的嘗試中國政府和主要城市對于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實踐。2009年,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明確承諾,2020年單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這一承諾為近期中國發展低碳經濟設定了明確方向和目標。“十一五”時期政府提出了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時期降低20%,采取了十大重點工程、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淘汰落后產能、鼓勵新能源汽車等措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CO2排放。

2008年科技部啟動了“十城千輛”計劃,在城市大規模推廣使用新能源和電動汽車,成為低碳城市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我國許多城市明確提出低碳發展,更多的地方則把低碳經濟、低碳發展寫入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低碳城市的發展開始啟動。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選定上海和保定作為低碳城市試點。保定提出“中國電谷——低碳保定”目標,上海在世博會期間踐行“低碳世博”。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啟動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確定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城市作為低碳試點省市,標志著我國低碳發展和低碳城市進入實踐階段。

國家發改委要求低碳試點省市編制低碳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本地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制定支持低碳綠色發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思路

(一)低碳經濟將是擺脫危機的重要突破

口在后危機時代,低碳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很多國家都提出了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如美國提出了新能源產業為核心的“綠色新政”,歐盟也提出了經濟復蘇與低碳經濟轉型結合的戰略,日本也著眼未來投資低碳產業,韓國、英國都有所舉動。

我國提出了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七大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潛力最大的是節能環保產業,有超過10萬億元的發展空間;

其次是信息產業,發展空間同樣超過10萬億元;電動汽車產業空間也將超過1萬億元。發展低碳經濟將催生經濟增長的許多機遇。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四個挑戰。

一是經濟快速發展,必然會使節能減排任務非常嚴峻。二是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有數據顯示,我國經濟技術的對外依存度是50%,在低碳經濟技術方面,對外依存度達70%,還面臨著巨額的資金缺口。三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能源結構調整的壓力,在“煤多、氣少、缺油”的能源格局下,能源選擇空間有限。四是我國在世界低碳經濟發展中處于后發位置,在低碳產業技術標準、規則等方面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所需要的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亟待完善。

(二)城市化必須走低碳道路

我國處在城市化、工業化的中期,也是快速發展的時期,未來二三十年中,中國將涌現出將近200個巨型的城市,城市化率將達到50%以上。在人均GDP處在3700美元不到4000美元的階段,正是人均資源消耗量的巔峰期,按照目前的消費模式,我國乃至全世界的能源是不夠用的。因此,資源和環境問題面臨巨大壓力,要順利平穩地度過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走低碳發展道路。

(三)碳稅應先于碳交易的實施

碳稅是價格調節機制,是一種約束機制;而碳交易是數量控制機制,是一種激勵機制。

發達國家認為,碳市場交易的效果優于碳稅。其實,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證明,人的本質是趨利避害的,要降低成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潛力最大的是節能環保產業,有超過10萬億元的發展空間;其次是信息產業,發展空間同樣超過10萬億元;電動汽車產業空間也將超過1萬億元。

本、規避風險,更有效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既需要激勵機制,又需要懲罰機制。

在初期階段碳稅約束機制更為有效,更具操作性。

我國的發展階段決定了碳稅應先于碳交易實施。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基本國情是新興加轉軌,我們現在還沒有完成工業化,還有巨大的城市化要求,節能減排的難度和阻力較大。碳稅的實施成本較低,較易實施,也符合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中國應先實行碳稅,再實行碳交易。

(四)實施低碳首先要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是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節能減排首先要建立在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從國際經驗看,在今后實現低碳經濟的過程中,節能的貢獻率要達到60%,所以說,低碳更多是靠節能來實現的。

目前我國的單位GDP能耗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是日本的6倍,印度的1.6倍,所以節能潛力很大。同時,我國的節能形勢仍非常嚴峻,“十一五”提出的單位GDP能耗減少20%的節能目標,前四年僅完成了15.6%。

在加快節能減排方面,我國需要構建以下三個機制:要建立技術引領機制。如美國過去30年的能耗減少47%,主要是歸功于技術的進步。

要完善結構調整的機制。研究表明,結構調整對實現節能的貢獻達到6070%。節能重點應該在建筑、工業和交通三個方面,它們是高能耗的行業,占整個社會能耗的80%。產業結構調整是推進節能的重要手段。有測算表明,服務行業占GDP的比重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就可以降低一個百分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比重只有40%多一點,而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的比重占到70%,所以我國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潛力。

要健全政策激勵機制。有研究表明,在政府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依靠市場機制本身,只能解決20%的節能問題。

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制定國家碳排放總量目標和國家低碳社會戰略

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做出了碳排放強度下降的承諾,努力控制CO2排放增加量。由于強度指標受經濟增長速度和CO2排放的雙重影響,硬約束和統計考核辦法難以統一。根據“十一五”期間SO2、COD總量控制經驗,總量目標實現的效率要高于強度目標。同時制定CO2排放總量控制目標,進行各省區分解,不僅有利于推動CO2自愿性排放交易體系的發展,也有利于消除區域貧富差距和綠色發展。

(二)提升城市在低碳經濟發展

的作用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業和物流的集中地,也是能源消耗的高強度地區。盡管有許多城市已開始注重低碳經濟的發展,但明確實施低碳發展的城市不到2%,絕大部分城市尚未編制城市溫室氣體清單,許多城市仍沿用IPCC方法核算碳排放,而IPCC方法不適用于城市尺度已經是國際共識。低碳城市的發展是低碳經濟構建的關鍵步驟,提升城市在低碳經濟發展的作用,制定城市低碳發展指南和指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