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效需求問題的探討

時間:2022-04-28 11:11:00

導語:對有效需求問題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有效需求問題的探討

摘要:有效需求問題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的核心問題。近年來,我國曾采取多種措施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但效果卻不十分顯著。本文在回顧有效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不同于主流經濟學的收入-支出模型,并以此來解釋我國的有效需求問題,進一步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有效需求;消費傾向;投資流量;資本存量價值

需求不僅僅是指對商品和勞務需要的欲望,更注重對商品和勞務的支付能力。人們的欲望是多種多樣,永無止境的,而需求不止是一種欲望,更是一種支付能力。有效需求的概念是凱恩斯在1936年《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的,是指總供給和總需求相等時的總需求。供給者、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總是大于對現實的估價,因此會使社會的有效需求相應不足(厲以寧,1993)。有效需求的不足會抑制經濟的增長,造成大量非自愿失業。由于主流經濟學是“需求決定論”,這就決定了有效需求在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有效需求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不考慮國外部門的條件下,有效需求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消費(C)和投資(I)。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會對有效需求產生影響。要研究有效需求問題,應從這兩方面著手,分別闡述它們對有效需求的作用。本文依據一種新的理論對收入分配引起的消費(C)的變化對有效需求的影響作以論述。

一、一種新的理論模型

本文要用一種新的理論模型來對有效需求問題給予闡述。這一理論模型從一個新的視角對產生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作出解釋,進而說明消費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肯定,這種新的理論是從消費不足的角度論述有效需求不足的。

假設整個宏觀經濟由企業、家庭和金融三個部門構成。與企業部門相關的變量主要有: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利息和利潤。前三者構成企業的成本,利潤構成企業的收益。對于家庭部門來講,企業成本中的勞動者報酬形成工資收入。企業的利息利潤構成居民的非工資收入。經驗事實表明,工資收入主要是低收入者工人的收入來源,而利息利潤(非工資)收入則主要是高收入者資本家的收入來源。這里借用古典學派和馬克思的假設,假設資本家不消費,工人不儲蓄,全部產品由工人購買和消費。這樣收入在不同階層的分配直接影響消費傾向,進而引發有效需求問題。

以上是此模型的假設前提,下面建立國民經濟的收入-支出模型。

在等式的左邊,W為工資,D為折舊,R為利息,π為利潤。其中D=dK,即折舊等于折舊率與資本存量的乘積。R=iK,即利息為利息率與資本存量的乘積。等式右邊C為消費,I為投資。(W+D+R+π)構成總收入,(C+I)構成總支出。

當總支出(C+I)大于總成本(W+D+R)時,利潤(π)>0;當總支出(C+I)等于總成本(W+D+R)時,利潤(π)=0;當總支出(C+I)小于總成本(W+D+R)時,利潤(π)<0。

如果企業以追求利潤為經營目標,就會在π>0時,增加投資、擴大生產;π<0時,減少投資、縮減生產;π=0時,經濟處于一種穩定狀態。

這里最重要的是投資流量和資本存量之間的聯系,即本期的投資流量轉化為下一期的資本存量(即Kt=Kt-1+It,Dt=Dt-1+dIt-1),從而構成了這一模型的穩定性的內在機制(柳欣,1999)。當總支出由于某種原因超過了企業生產的總成本,引起π>0時,企業會增加投資,擴大產出量。本期的投資會引起下一期資本存量的增加。在企業的成本中,D=dK,R=iK,即(D+R)=(d+i)K。所以資本存量的增加會提高企業的折舊和利息成本。投資的增加導致成本的上升,若要繼續獲取利潤,下一期的投資則必須以累積的比率增加。這種循環造成經濟的高漲。在經濟高漲的過程中,企業的利息成本和利潤持續快速上漲,意味著家庭部門的非工資收入上升較快,工資收入雖也有所增加,但速度相對較慢,工資與非工資收入比例W/(R+π)下降,收入分配惡化,消費不振,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經濟的過速膨脹。一旦金融體系不能支持企業投資以累積的比率增加,就會出現π<0的后果,于是企業便縮減投資,這又使得利潤進一步下降,投資進一步縮減,造成經濟的衰退。在這過程中,由于投資縮減,使得過速增長的資本存量價值得以降下來,企業的成本和利潤均降低。這意味著家庭部門的利息利潤收入比重下降,而工資由于具有向下的剛性,下降緩慢,工資與非工資收入比W/(R+π)上升。收入分配懸殊的局面得到控制,消費傾向上升,有效需求得到恢復。企業虧損到一定程度通過破產和資本市場的運作會使資產貶值,這樣就會降低下一期的折舊、利息成本,成本的降低在有效需求的帶動下,經濟重新出現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企業扭虧為盈,從而防止了經濟的持續衰退。以上就是這個模型所解釋的經濟周期。周期性穩定的關鍵在于一個體現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健全的貨幣金融體系,在經濟不斷高漲時其自身蘊含的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的矛盾,以及以資產抵押為基礎的內生貨幣供給體制,會自動使經濟轉入低速增長的衰退階段,而在衰退階段,由于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的逐步修復和企業資產的貶值又會使經濟回到均衡的增長狀態(王蘭芳,2002)。

以企業追求利潤為假設前提,以企業的成本收益計算為基礎的新的收入—支出模型在解釋經濟周期的同時,對收入分配周期也作了系統的闡述。W/(R+π)具有均衡的比率。當經濟高漲時,投資以累積的比率增加,W/(R+π)小于均衡值,呈現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當金融體系不能支持投資繼續以累積的比率增加時,經濟開始出現衰退,W/(R+π)上升,貧富差距縮小,W/(R+π)向均衡值靠近。

窮人的消費傾向要遠遠高于富人。當經濟處于高漲階段時,由于投資的累積擴大引起資本存量價值的增加,除了使W/(R+π)下降以外,還使得W/(D+R)也下降。原因是R=iK,D=dK,即利息等于利息率與資本存量價值的乘積,折舊等于折舊率與資本存量價值的乘積。在利息率和折舊率不變的前提下,利息成本和折舊成本是與資本存量價值成正比的。W/(R+π)和W/(D+R)下降說明,隨著經濟的擴張,一方面是消費需求的減少,另一方面是產品成本的上升,到了一定階段,必然形成工人的工資買不起企業按現行成本生產和定價的產品。而企業降低價格就會虧損,這就是有效需求問題的核心(柳欣,1999)。

二、對目前我國有效需求問題的再認識

1978年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消費被壓制,造成強迫“儲蓄”。改革之初,隨著收入的增加,一度形成“消費膨脹”。1984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1986至1988年經濟高漲,1989至1991年有效需求不足,經濟衰退。之后,也就是1992年,新的一輪經濟波動又開始了。1992到1996年由于經濟持續高漲,資本存量價值積累過高,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于是1997年至今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又成為主要問題。經濟又陷入低谷。所以,就目前看來,在我國收入差距懸殊的現狀下,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仍是突出問題。

工資在成本中的比重與工資收入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2年。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1992-1995年工資性收入對資產性收入即利息加利潤的比率W/(R+π)呈上升的趨勢,此時,經濟處于上升時期;經濟往上走時,資本家由于對利潤的追逐,會大量增加對非人力資本的投資,這一點是與中國的經濟實際是相一致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1996年以前,全國平均工資增長率都高于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同時國民經濟在波動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隨著投資的增加,企業的收入、資本存量價值和資產值的折舊、利息成本以及利潤都持續的上升。到1996年,物價水平和工資在收入中的比重都達到了歷史較高水平,工資性收入對資產性收入比W/(R+π)達到了3.56,由于利息和利潤的增長速度要遠遠超過勞動者報酬的增長速度,假設折舊率和利息率不變,資本存量價值對收入流量的比率將提高,這將使企業的成本構成中工資成本對非工資成本或折舊與利息的比重下降,即W/(R+D)下降,這樣,隨著經濟擴張,一方面是消費需求的減少,另一方面是產品成本上升,到了一定的階段,必然形成工人的工資買不起企業按現行成本生產和定價的產品。正因為此才引起了收入分配的惡化和有效需求的不足。1996年以后,我國工資水平的增長率持續下跌,由于收入分配結構中工資性收入的降低和資產性收入的提高,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造成社會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的降低,導致前所未有的通貨緊縮。當經濟下跌到一定時期,由于企業利潤的大幅下降,資產值的下跌又會逐步降低利息和折舊成本,加上工資的粘性,使得工資的下降速度會低于利息和利潤的下降速度,隨著工資成本對非工資成本即折舊與利息的比重W/(D+R)上升和工資性收入對資產性收入比W/(R+π)逐步上升的時候,收入分配結構向工資性收入增加,有效需求逐漸回升,經濟復蘇,企業盈利。

1992-1996年,是我國經濟的上升時期,由于投資的累積,使得資本存量價值增長過快。一方面,利息成本和折舊成本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工資在總收入中比重下降,而利息利潤收入比重上升,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上升。兩方面力量造成當前我國經濟中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資本存量價值過高。就是由于過高的資本存量價值問題才導致了收入分配問題、消費問題、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抑制了經濟的發展。必然的結果就是1996年至今我國經濟的長期衰退。

在經濟衰退時期,企業的利潤下降,繼而投資會隨之減少,引起利潤進一步下降,投資的繼續減少,如此循環。在這樣的循環中,資本存量價值不斷下降,W/(R+π)上升,收入差距懸殊的局面有所好轉,消費傾向上升,儲蓄傾向下降,拉動了有效需求,防止了經濟的衰退,經濟開始回升。這是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衰退過程。但在我國由于目前尚不存在一個完備的資本市場,利率和貨幣供給不能使收入流量的變動傳導到資本存量價值的變動上,另一方面,企業即使存在著大量的虧損,也不會破產和導致資本存量價值的大幅度貶值。①所以在衰退期,資本存量價值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攀升的趨勢。根據前面的論證,只要資本存量價值不能降下來,所有問題,包括:收入分配懸殊,消費不足,有效需求不足都不能得到解決。更嚴重的是經濟不可能擺脫衰退,得以復蘇。

以上是運用一種新的收入—支出模型對我國目前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問題所作的解釋。當前我國理論界對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措施。諸如改進個人所得稅制度,開發新的產品刺激消費,降息以刺激投資等等。本理論認為,這些措施的效果不會十分顯著。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降低過高的資本存量價值。

三、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貧富差距懸殊,工資收入(W)與非工資收入(R+π)差別不斷增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產值過高。我國從1992年經濟開始上升以來,到1995、1996年達到高潮,這一段時間由于投資不斷擴大,貨幣供應量增加,積累了較高的資本存量。致使工資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比重下降,非工資收入的比重上升。過快發展的經濟一方面在導致較高的資本存量的同時,拉升了企業成本,使得物價上漲;另一方面,由于窮人的消費傾向遠高于富人,當工資收入與非工資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現象出現時,必然是工人買不起生產出的產品,有效需求日益不足。前一期經濟過于高漲,發展過于迅速的結果就是1997年至今我國經濟長期衰退。不難發現,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是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核心是收入分配。要獲得一種比較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目前在我國就要使過高的資本存量價值降下來。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資本存量價值的調整一般只借助于資本市場的力量,以資產交易的方式來完成。通常情況下,資本市場降低資本存量價值的主要方式包括企業的破產清算和企業并購。在經濟衰退的過程中,破產和并購都會更加頻繁的發生,從而使企業的資產存量降低,調節各種經濟變量的比例,促進有效需求,使經濟走出低谷,恢復活力。

企業破產清算是指企業在無力清償到期債務或企業資不抵債,難以繼續運行下去時,債權人或者企業所有人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以清償所欠債務的行為。它是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保護債權人和出資人利益的一種法律制度。因為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競爭是保持經濟活力的源泉,而有競爭就必然有優勝劣汰。當部分企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出現嚴重虧損,以至無力清償到期債務的地步時,破產制度為其退出市場提供了一條法律途徑。該制度的引入可以最迅速、最徹底的使資本存量價值降低(即實現資本貶值),從而使經濟恢復到穩定的狀態,達到畢其功于一役的目的。但是,企業破產雖然可以使經濟迅速地擺脫衰退,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最突出的就是失業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不安因素的增加。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濟衰退期由于企業破產造成的損失,但是破產仍需付出客觀的社會成本。幸運的是,資產值的降低還有其他途徑。

降低資本存量價值的第二種途徑即企業并購(M&A),即企業兼并與收購的簡稱。企業兼并(Merge),是指一家企業通過購買另一家企業的資產而將其吞并的經濟現象。1989年2月19日,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聯合的《關于企業兼并的暫行辦法》認為,企業兼并指的是一個企業購買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他企業失去法人資格或改變法人實體的一種行為。企業收購,在英文中稱為“acquisition”,指的是一家企業通過購買股權而達到控制另一家企業的經濟現象。

從定義可以看出,企業并購的結果是造成控制權的轉移。在有效市場的假定下,當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下降時,即時反應企業經營業績的公司股票馬上就會下降,而市場上的收購交易是以股票價格為交易基礎的,收購方在目標公司股價較低時買入,實際上就相當于是變相的降低了公司的存量價值。

企業并購與破產相比,一個重要的區別在于,并購需要的社會成本要比破產造成的社會成本較低,因為在并購的過程中以及并購以后,原有的企業雖然名稱和法人地位可能喪失,但是,企業的經濟功能并不完全消失,企業的生產可能要繼續進行,這就減少了破產帶來的失業數量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成本。

通過經濟衰退過程中企業的破產和并購,過高的資本存量價值會降到較低的水平。這樣,工資就會在總收入中比重提升,消費傾向增加,有效需求問題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柳欣.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理論分析——經濟研究的一種新方法[J].南開經濟研究,1999,(5).

[2]王蘭芳.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現狀分析與理論探索[J].經濟評論,2002,(4).

[3]臧旭恒.中國消費函數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柳欣.貨幣、資本與一般均衡理論[J].南開經濟研究,2000,(5).

[5]潘強恩,馬傳景.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6]朱國林,范建勇,嚴燕.中國的消費不振與收入分配:理論與數據[J].經濟研究,2002,(5).

[7]厲以寧.市場經濟大辭典[M].新華出版社,1993.

[8]MarkBlaug.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