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生態恢復的路徑與經濟社會轉型
時間:2022-07-11 04:37:00
導語:小議生態恢復的路徑與經濟社會轉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代以降,人類社會競爭性掠奪式發展,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匱乏。生態危機不僅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引發了人類在生存環境、食物醫療、種屬基因等方面的系列危機,這些危機可總稱為人類生態綜合性危機。由于解決這種危機措施的著眼點大多局限在傳統概念上的經濟增長、科技進步以及植樹綠化和節能減排等范圍內,因此,其效果局囿于降低或減慢環境破壞的程度、規模、速度及范圍內,而不能從根本上使其遏制,更無法對生態實施修復和再生。雖長期以來環保呼聲日隆,但是全球性生態危機仍在加速擴大化,甚至演變為多元性劣化。本文認為,真正有效解決生態危機,須跳出狹隘的生態觀念和傳統的解決方法,尋求新的生態恢復和保護路徑,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生態性轉型。
一我國生態恢復路徑
我國發展方式的追求數量特色,以及指導生態恢復的思想存在部分偏差,如誤把大片的單一植樹造林和良好綠化當成生態良好;綠化時過于注重形態設計和色彩觀感;重視森林覆蓋率,以及造林的規模、聲勢,而忽視其綜合生態功能和質量;忽視對較大區域內生態多樣性和地帶性的恢復、保護等,使得對環境的破壞難以真正停止。但是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大量存在[1]以及“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和實驗機會”[2];尤其是大量閑散的城鄉勞動力能使政府歷史性地實現以人力資源換取多樣性生態資源的戰略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只要趨利避害,在區別東中部及西北部不同地區生態環境實際情形的基礎上,力爭在生態恢復的路徑上實現突破,將生態恢復、經濟發展、生態科技開發等統籌規劃,那么恢復生態并非難以作為。
(一)東中部地區的生態恢復和保護
1.廣大鄉村地區生態的恢復與保護。鄉村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在整個生態恢復和維護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筆者認為鄉村地區的生態恢復至少須經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組織專家學生進行地區性資源的摸底匯總,并確定不同植被的區域適宜性。重點到自然保護區和交通不便、人為破壞較少等的地區進行。這項工作已有部分基礎,但應看到多樣性普查并非易事,全球物種估計只有約10%被記載下來,[3]因此必須設置長期性的機構,進行長期普查。植被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普查時可以先行確定不同植被的區域適宜性,考察不同植被個體在生態的群落性、復合性、層級性以及生長條件等方面的相同性或相似性,以及同緯度地區和同等高地區等情況下的可遷移性。這對資源的有效保育和成功復育至關重要。第二階段:對區域性植被進行系統的育種培苗。很多地區的植被種類有限,因此要恢復生態的多樣性,首先必須改變種苗的有限性,為此應確定復育植被的種類、數目及方法,并成功育種。在開展上述工作的同時,地方政府還須組織城鄉閑散勞動力整治荒山及本土危害性植被。不少本土危害性植被既對土壤肥力造成破壞,又對其他植被形成排斥,如南方的茅草和野竹,它們的根硬而尖,鉆土、吸肥、復生的能力都極強,因此必須挖根燒毀。第三階段:以生態系統的自身特征為標準,大規模地恢復生態。在鄉村地區,政府組織農民實行盡可能多種類的植樹造林,然后飛播補充人工不便到達的地區,以及難以栽培的藤類、菌類等。還應將國有和集體的林場、道路、溝渠、河灘、荒山、公園等過于單一的成活林(如北方城市道路兩旁的楊樹,南方的樟樹、梧桐、玉蘭等少數品種
)逐漸改造成品種多樣、富有群落層次、自成區域性生態系統的新林。此外,政府還應根據高原、草甸、濕地、河谷等不同地形地貌和不同水文氣候的生態特征,組織勞動力去恢復多樣性的植被。只要多樣性植被恢復,動物就有多樣性的食物來源和優裕的生境,這樣自然保護區內的動物就會走向更廣闊的地區生存繁衍,由此較大區域內的動植物資源就會逐步豐富化;與此同時,植被的恢復還能為微生物等生存提供良好環境。檢驗生態恢復的效果,必須將特定區域、特定地帶生態環境的應然狀態、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況對照考察,以此驗證生態恢復情況。通過對比,找出差距,然后盡量使現實狀況向理想類型、應然狀態靠攏,一旦發現缺陷或缺失就復育補充使之完整。
2.城市生態的恢復與保護。城市人口密集,排放過多,生態負荷較重。雖然不少城市綠化較好,但幾乎沒有生態環境。有學者明確指出,城市生態系統是高度人工化的脆弱生態系統,應變能力差。這主要體現在綠地面積少,有限的植被種類只能凈化有限的污染,面對復合型并發性污染束手無策等。因此,城市也須按照生態系統的特征,進行大面積的多樣性生態恢復。
(二)西北部地區的生態建設、恢復和維護
西北部地區生態恢復與維護的任務更為長期艱巨。不過,在借鑒東中部地區生態恢復經驗的基礎上,西北部地區可先在自然保護區周邊和條件許可的地方進行生態恢復試點,成功后再在降水較多的地區推廣,然后逐步推廣到環境較惡劣的地區。西北地區生態恢復的關鍵和難題是水。由于降水極少,而“南水北調”主要用于生產生活,因此恢復生態的用水只能另覓他途。筆者認為,用水問題可以考慮通過水汽的擴散和移民,實現部分解決。一方面,在西北部水源較好的局部地區,先行恢復生態環境,形成散“點”;在沒有干涸的河流、河谷、山谷等地恢復生態,形成支“線”;保護已有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植被條件較好的地區,形成大“面”。上述“點”、“線”、“面”地區的水汽含量一旦增加必定擴散,增加局部地區的濕度,從而減緩地表水分的蒸發速度,這極有利于地表植被的恢復。
移民尤為關鍵。政府可以分批適量移民到城市和東中部地區,這樣不僅可以節約生活生產用水,更能防止農民與剛恢復的生態環境爭奪生存資源;生態恢復鞏固后可以考慮反向移民,以緩解城市和東中部地區的生態壓力。
二生產力及經濟社會的生態性轉型
“轉型”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少學者的相關研究不少,但大多局限在傳統工業革命的技術框架和“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之內,對生產力轉型尤其是經濟社會的生態性轉型關注不多。筆者認為,在恢復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只要成功地實現生產力技術的生態性轉型,那么經濟社會可以此為契機進入全新的生態化時代。
(一)全面發展生物技術、實現生產科技生態性轉型
目前人類對生物資源的認識和利用還停留在食用、醫療保健、休閑娛樂、建材家具等較為感性、直接的階段,遠未達到充分利用和科學利用的程度;而已有的生態生物技術本質上仍是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其技術的內核仍是工業革命的技術內核,因此仍對生態環境具有相當破壞,故當務之急是發展系列低污染、低破壞、低消耗,后續資源能夠不斷提供并且更新快、易替代、對人類身心沒有危害的生態生物技術。
生物資源提煉加工難度較大,但在實驗室里如能對其具體組成成分、特性、功用、不同組合后產生的新物質等進行精細的分析研究,我們很有可能較為充分地認識其特性和功用,從而實現生態生物技術的突破,在蟲病災害、醫療保健、能源化工甚至種屬基因等方面實現技術轉型。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非常薄弱,但是前景可觀。
(二)經濟的生態性、低碳化和可持續性轉型
經濟的生態性轉型主要是發展生態經濟,即將經濟系統納入生態系統來實現物質循環、能量轉換、信息傳遞和價值增值,促使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相互適應和相互促進
,從而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高度統一。但是生態經濟到底怎樣推動經濟社會轉型,歷來論述不多,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勞動力的使用方式和用途轉變。恢復生態的長期建設和維護,可使目前的農民由季節性農工向常年的農林工人轉化,并進一步促使農民的使用方式由目前的體力型轉變到體腦并重型;國家還可通過教育轉化新生代農民,實現他們職業和身份的雙重轉換。這樣,通過產業和代際的作用,政府可歷史性地解決數量龐大的農民問題。2.生產方式轉型。生態農業可以轉變現有的化肥農業、農藥農業及石油農業;轉變現有的能源式、排放式生產,使經濟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更可轉變現有的勞動密集型、外延式和粗放型生產,實現集約化、資本化發展;轉變現有的競爭式掠奪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理性發展。3.經濟結構和收入來源轉型。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一大目標是推動農民從種植業外獲得收入,實現生產結構和收入結構的轉型。生態的恢復和長期維護一方面能夠促使農業結構實現逐步調整,另一方面又增加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和非種植收入,以改變目前單一性的種植經濟和鏈條很短的農業生產形態。因此,從生態恢復時的低層次、體力型勞動到一般性的生態經濟產業再到高層次的生態科技產業,政府可以逐漸實現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梯次轉移、梯次開發和多層次縱深發展。4.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和導引力轉變。長期以來,市場機制曾引起學者的普遍關注,但時至今日,市場機制的嚴重扭曲使得經濟轉型面臨不少困難,因此可以考慮以生態恢復和經濟社會的生態化作為新一輪改革的某些初始動因,使其成為社會發展和轉型的長遠導引力和推動力。5.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流模式,而恢復生態保護環境,是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和重要基礎。6.生活方式轉型。生活方式日益顯示出其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尤其是現有的大排場、高消費及一次性消費等生活方式對資源造成了巨大壓力,因此政府應提倡一些理性節制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壓力。
(三)社會的和諧性轉型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存在不少矛盾和不穩定因素,環境危機將使不穩定因素變得更難預料。不少研究表明,歷史上的不少社會動蕩由于生態危機所觸發,因此環境的優美和資源的豐富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生態恢復有利于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進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促使社會正向分化,實現社會的生態性、和諧性轉型。
(四)文明的生態性轉型
人類已由史前文明過渡到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每一個文明時代都使人類的生產生活實現質的飛躍,但它們都有自身的增長邊界和發展極限,同時還有一定的負面效應。工業文明更使人類在很多方面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困局,因此人類必須在文明的形態上實現新的跨越:由工業文明過渡到生態文明。雖然生態文明仍無端倪,但是我們應該堅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能夠永續發展,將成為此一新型文明形態的重要標志,生態將處于此一文明形態的中心地位。
- 上一篇:全力促進創先爭優工作調研
- 下一篇:貫實女黨員工作情況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