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及西方經濟學
時間:2022-12-22 04:18:00
導語:注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及西方經濟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特定歷史階段和特定發展階段人類智慧的結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皆對客觀世界和經濟實踐活動進行了相對正確的理論分析。兩者既有明顯的相互對峙、相互競爭的分歧,也有顯著的相互補充、相互耦合的聯系。研究兩者之間的分歧和聯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結合之處,對中國經濟學的構建不無裨益。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分歧
作為以公有制和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勞動的經濟學和作為以私有制和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資本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和主要觀點,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上具有很大分歧。
1.研究目的的分歧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揭示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目的,它不僅包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也包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當然,前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出發點,而后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承接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剖析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生產關系跟生產力結合的形式,以便于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為分析、研究、預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并最終為使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奠定理論基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有反映自身經濟運行特性的個別規律、特殊規律,也有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運行共性的普遍規律、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探索、分析、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與此不同,西方經濟學探索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運行機制,其目的在于實現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利潤最大化及資源效益最大化。西方經濟學在以私有制和“經濟人”假設作為內在規律和根本前提的基礎上,利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嚴格的計量檢驗,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研究規范,它不僅對商品、市場、現代經濟的微觀機理進行了深刻剖析,也對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機理進行了研究??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濟活動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生產關系極其變動的規律,例如剩余價值規律和兩大部類協調發展規律,而西方經濟學注重研究經濟運行的具體過程和細致環節,其所謂建立在主觀心理上的規律例如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規律。
2.研究方法的分歧
這一般表現在基礎分析方法、一般分析方法和具體分析方法三個方面。在基礎分析方法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唯物主義,而西方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例如,馬克思以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為起點分析資本主義國家有效需求不足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而西方宏觀經濟學凱恩斯理論卻以“三大基本心理規律”為起點對其進行分析。在一般分析方法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矛盾分析方法、動態分析方法、科學抽象方法、強調從分析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整體的分析、強調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而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包括實證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結構分析方法等。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西方經濟學對邊際分析方法和最優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長期分析方法和短期分析方法等的運用明顯多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傊R克思主義經濟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采取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結合的科學敘述的研究方法,客觀地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發展、滅亡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整個體系、內部結構的運動規律,而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卻大量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對復雜的經濟過程、微觀經濟現象、宏觀經濟現象進行量化分析與描述。
3.研究對象的分歧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其中生產關系包含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三種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是其研究對象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僅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途徑,也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揭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經濟關系,雖然它也分析經濟運行機制,但其側重點在于解剖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制度。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其重點研究的是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雖然西方經濟學也涉及經濟制度的研究,但其側重點是研究在既定經濟制度下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經濟運行機制。很明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經濟關系中深層次、本質性、實質性、原始性的問題,后者研究的是經濟運行過程中淺層次、對策性、操作性的問題。總之,西方經濟學是在承認現實的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表層分析,其理論注重解釋經濟現象而非經濟實體的價值度量和內在運行規律。與此不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考察經濟發展變化時,以物質的社會關系為起點,研究經濟發展規律,注重揭示其現象背后的本質。
4.研究內容的分歧
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相互聯系,后者是前者的概括和總結,而前者是后者的具體化和細致化。由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基礎,著重經濟關系本質的思考,而西方經濟學偏重于描述和分析經濟現象的表層。因而兩者在許多重要問題的論述上存在觀點分歧。例如:在價格和價值問題上,當代西方經濟學家混淆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區別,認為商品的價格取決于供求關系,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認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而價格和價值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價格取決于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市場規律的共同作用;供求只是影響價格的表面因素,而價值才是影響價格的本質因素。又如工資問題,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工資等于勞動的價格或勞動創造的全部價值,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格,工人的勞動能力創造了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而工人只獲取前者,資本家得到后者。再如經濟危機問題,西方經濟學界有供給學派的“總供給超過總需求引起危機論”、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危機論”、現代貨幣主義的“貨幣供應引起危機論”等眾多版本,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聯系和結合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并不意味著兩者無相似之處。實際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之間區別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以此為基礎找出兩者的結合點,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奠定理論基礎。
首先,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合。西方經濟學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以最大化地滿足經濟活動主體的需要,而經濟活動主體利用生產資源體現了其在經濟實踐活動中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因此,可以說西方經濟學是對生產力的分析和研究,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是生產方式和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是一門注重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在經濟活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關系能動的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又受制于生產關系的發展。其實,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研究生產關系時必須研究生產力,而西方經濟學在研究生產力時也不能回避生產關系,因此,以生產力變化規律為研究重點的西方經濟學與以生產關系變化為研究重點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可以彼此切入,進而構建一門集全面性、系統性于一體的經濟學。
其次,在使用價值和效用價值相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指物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以物為載體,決定于商品本身的屬性,而商品以其使用價值來滿足人的需求和欲望。西方經濟學認為,效用價值是物品滿足人需求和欲望的能力,它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兩個必備條件,即只有同時具備稀缺和有用的物品才具有價值。通過對比可知:使用價值和效用價值是物的有用性這一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把使用價值和價值當作商品必備的、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兩個因素:一方面,使用價值和價值共存于商品中,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價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價值,但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產者要取得價值就必須生產使用價值,而購買者要想獲得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相應的價值,即買賣雙方都不能同時既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又獲得商品的價值。這里,使用價值與效用價值和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統一關系為效用價值與價值和效用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對立統一奠定了基礎。
再次,在勞動價值論和生產費用價值論相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合。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和基石。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耗費的勞動決定的,而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量來決定。進一步,由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競爭和交換的市場過程中形成的,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由包括競爭規律和交換規律在內的市場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可以形成這樣一種邏輯: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市場規律決定,而價格是商品價值量的貨幣表現形式。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里蘊含著市場規律決定價格的思想。主流微觀經濟學關于商品價格的決定問題在馬歇爾對經濟學所做的第二次綜合里已有詳細論述。馬歇爾綜合運用效用價值論和生產費用價值理論,說明消費者需求和生產者供給決定商品價格。其中前者體現在需求方面,后者體現在供給方面,而生產費用包括資本、勞動、土地,如此看來,勞動價值論不過是生產費用價值論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此點上的結合也是可能的。
最后,在平均利潤論和正常利潤論相聯系的基礎上實現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部門之間的競爭是部門內部競爭在全社會范圍內的進一步展開與擴大。由于不同的部門存在著不同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在剩余價值率相同的條件下,不同部門的利潤率存在明顯的差別。競爭的手段則是資本的轉移。結果是,利潤率低的生產部門,資本增量很少,資本存量大量轉移,生產大量縮減,產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使利潤率提高,而利潤高的部門恰恰與其相反。資本在各個部門不斷涌進涌出,直至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大致相等即趨于平均化時才會暫時停下來,從而形成平均利潤率。由此可知,從長期來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企業只能獲得收支相抵的正常利潤,即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的利潤,而不能獲得由價格高于邊際成本所產生的超額利潤。稍微比較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平均利潤和西方經濟學中的正常利潤是趨于一致的。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部門之間的競爭導致平均利潤的形成;在西方經濟學中,市場中的供求導致正常利潤的形成。實質上,競爭規律和供求規律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都是市場規律的體現。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也可以在此點上實現結合。
三、中國經濟學構建的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并非完全對立,在一些方面存在結合的可能,這為中國經濟學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經濟理論存在的核心價值在于解釋經濟現實和預測經濟未來。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道路迥異于西方經濟理論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描述的道路,因此,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難以很好的解釋中國出現的問題,中國必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以解釋中國經濟現實和預測中國經濟未來,為此要處理好“既不能完全依賴西方經濟理論也不能完全丟棄西方經濟理論”和“既不能完全依賴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也不能丟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兩方面的問題。之所以不能完全依賴西方經濟理論,主要因為經濟科學是意識形態的社會科學,而意識形態體現一定的階級利益和訴求。眾多事實表明,經濟學家在分析、研究、解釋、試圖解決經濟問題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在特定的階級立場,接受反映特定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采取符合特定階級利益的價值判斷,很少有例外。正統西方經濟學是反映西方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并為其服務的意識形態,它極力否認資本主義剝削和力圖掩蓋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本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學?;诠逃械碾A級局限性,西方經濟學不可能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本質進行客觀、全面、深入的科學研究,而只能給予主觀、片面、膚淺的解釋。但是,西方經濟理論雖有階級性、辯護性、庸俗性的一面,同時也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工具性的一面。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約翰•穆勒的第一次綜合,馬歇爾的第二次綜合,薩繆爾森的第三次綜合),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不斷革新,這有利于對經濟現實做出相對精確的研究和預測,因此,在構建中國經濟學的過程中不能對其持完全丟棄態度,而應持批判性的態度。中國經濟學的構建之所以不能完全依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要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解剖和批判的經濟學,其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質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而且著重探討不同階級的行為和利益矛盾,而疏于對具體經濟行為研究。另外,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論述已不相符合,難以用馬克思主義現成理論解釋。然而,中國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國家,經濟理論和實踐當然也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更何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蘊含豐富的科學內容,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都應堅持,因此,完全丟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錯誤的。中國經濟學構建的定位應是:在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西方正統經濟理論的具體研究方法,尤其是實證邏輯分析方法和經濟計量方法,構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相統一的經濟學分析框架。
- 上一篇:供熱隊個人述職述廉
- 下一篇:村衛生站個人述職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