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公選課教學考核方式研究

時間:2022-02-19 10:24:58

導語:《經濟學》公選課教學考核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公選課教學考核方式研究

摘要:公選課質量的提高必須有靈活的教學考核方式的匹配,本文以《經濟學》課程為例,針對該門課程的教學特點提出合理設計考核方式的重要性,并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提出考核方式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經濟學》課程;公選課;教學考核

《經濟學》公選課開設的目的是希望培養大學生的經濟素養,特別是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任何專業的個體都無法脫離經濟環境而存在,而經濟素養的提升能幫助其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公選課的考核方式設計不僅與成績息息相關,有可能還直接關系到選課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最終接受效果。因此,考核方法設計值得研究

一、《經濟學》公選課考核方式合理設計的重要性

(一)《經濟學》公選課的教學特點

高校《經濟學》公選課的開設對象中明確要求選課對象為非經管類學生。意味著學生可能沒有接受過相關的經濟學訓練,或者說沒有經濟學學習的氛圍。然而,《經濟學》課程本身涵蓋大量知識要點,涉及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經濟政策理論、通貨膨脹與失業理論等眾多理論,學術觀點也是百家爭鳴。因此,教學上存在學生經濟學基礎薄弱而課程又有較大難度的矛盾。同時,《經濟學》課程有較強的現實性,尤其是宏觀經濟學部分的講解,需要選取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案例或時事材料來做分析。可見,學生基礎薄弱、課時有限、內容繁雜的綜合使得《經濟學》公選課的教學難度較大。

(二)《經濟學》公選課考核方式合理設計的影響

基于《經濟學》公選課的教學特點,除了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方面需要作出調整外,教學考核方式的合理設計非常重要。公選課是作為大學生素質提升的一個途徑,雖然沒有系統開課要求那么嚴格,但依然需要面臨考核評價,成績也會計入大學成績單。因此,對于選修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因為課程太難而及格率低,學生即使有興趣也不會積極選修,這樣該門課程有可能因為人數選修不夠而停止開課,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少了在校培養經濟素養的一個良好機會;如果考核門檻過低,又會流于形式,達不到開設該門課程的目的。同時,考核方式的設計會影響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式的使用。因此,合理設計考核方式對于有效推動《經濟學》公選課有重要作用。

二、《經濟學》公選課學生選修動因及考核方式偏好

(一)《經濟學》公選課學生選修的動因

為了有針對性地了解選課學生的預期,作者對某期《經濟學》公選課的116名選修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題中涉及學生選課的原因以及對考核方式的建議等。從問卷回收的情況來看,選課學生主要集中在大一群體,占樣本總體的87.07%,大三學生只占2.58%。這與選修課主要集中在低年級完成選修學分階段相關。同時,這一信息也體現出選修學生對于大學專業知識還未能有效掌握,在排除了完成學分任務的因素外,對于任何經濟學課程的選擇可能更多的來自于自身對該門課程的理解,而非對專業知識的補充。回收問卷中顯示,因為“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原因而選擇該門課程的學生最多,為81人,占到了全部學生的69.83%,其他因素分別是認為“學分較多”的為14人,認為“課時較多,覺得能學到東西”為19人“,跟隨同學選的”為2人。說明該門課程選修學生大部分基于對經濟學的興趣而選,學分則只是一個較小的影響因素,這一結果也體現了學生對于經濟學基礎知識的渴望。

(二)《經濟學》公選課學生對教學考核方式的偏好

本次問卷針對考核方式的偏好讓學生作出回答。問題為多項選擇,以便更清楚地顯示學生的真實意愿。從問卷調查的情況反映出,學生所希望的考核方式呈現多樣化。問卷結果顯示,多達93人次選擇了開卷考試,占到了樣本總體的80.17%,而選擇平時測試和課程論文的學生人數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有10人次選擇了以來考核,但僅有4名學生選擇閉卷考試,而選擇其他如課堂發言、實習實踐等作為考核方式的學生人次為4名。由此可見,選修學生不希望按照常規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考核,尤其是閉卷考試。一是因為擔心考核內容太廣泛,記憶難度大,對于理工類學生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二是選修學生認為公選課是為了起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開拓視野的作用,不希望用嚴格的考核來加以驗證學習效果。因為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會自覺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甚至報考經管類碩士研究生。上述調查結果反映出《經濟學》公選課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同時也體現出改革的方向。

三、《經濟學》公選課學生考核方式的設計

據已有文獻研究顯示,《經濟學》公選課的實現途徑應多樣化,特別是針對非經管類大學生經濟學素養的培養原則是宜粗不宜細,宜淺不宜深。因此,可行的途徑有:課堂教學、系列講座、社會實踐、課外閱讀、網絡輔導等,可見,課堂教學僅是眾多途徑之一。因此,學生成績的考核也需要進行相應配套設計,從而有效地適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一)重視學生的課堂練習

《經濟學》公選課由于其自身知識點的繁雜,使得學習難度較高。在問卷中有半數認為難度較大或很大,但有接近一半的學生認為難度一般,即使是學習完成后讓其度量學習難度,這部分學生中也有大部分堅持了原來的選擇(53:44)。但明顯可以在學習完后,大部分學生更偏向于難度加大的方向,說明該門課程確實存在理解較為困難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前述的經濟學本身教學的特點,另一方面可能來自于非經管類學生經濟學思維訓練較少等方面。那么,留給學生課后消化知識點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重視課堂練習,盡量在課上將難點消化。可以在課堂進行練習,當一個難點講授完畢后,可以當場布置1-2個練習題加強理解記憶。完成后再進行作業點評,起到針對性教學的效果。課堂練習可占總成績的20%。

(二)提高課堂討論的得分比重

經濟素養的提高并非是經濟理論記憶多少來衡量,而是在不斷地討論中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對現象的解釋能力,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導日常行為。傳統《經濟學》教學中,由于教學大綱、教學檢查的限制,使得教師很少能組織課堂討論,而且考核成績中包括作業及平時考勤、討論成績在內只占20%,期末考試占80%,這對于公選課而言完全不適用,尤其是討論環節。中國學生一大特點是內斂,很少愿意在課堂上主動發言,這樣很難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可以提高課堂討論的得分比重,激勵學生主動發表意見,不僅活躍了課題氛圍,也會激發思想的碰撞。

(三)利用網絡平臺考核課下學習效果

互聯網時代使得信息可以經由網絡平臺得到迅速地傳播,擴大了展示范圍,也提高了匹配效率。這一特點也為公選課的多維度考核提供了可能。借助網絡平臺,可以讓《經濟學》公選課的選修學生在課后完成作業,通過網絡平臺提交。尤其是閱讀經濟新聞等的軟性任務,可以通過上網點擊的頻率、時長、發帖數等來進行考核。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內最大的一個經濟管理類信息交流論壇———人大經濟論壇中開設了網絡課堂,可以通過該平臺實現作業的批量收發,為教師“1對多”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學生通過注冊登陸人大經濟論壇,然后以自己的學號申請成為該班成員,就能看到老師布置的作業和對其他學生答疑的情況。該課堂中還可以閱讀老師轉發的精華帖子,隨時為學生提供學習參考。任課教師可以其登陸次數、發言積極程度以及提交討論意見的次數來進行考核,不僅增加了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也能促進學生課后的自覺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減少期末考核的比重

通常的《經濟學》課程要求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80%,學生為了爭取分數,大多選擇死記硬背,尤其是考試前突擊。這樣知識點之間容易脫節,而且短期強制記憶的后果就是考完就忘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公選課中尤其不能按此方式進行,可以參照國外一些高校的做法,重過程,輕結果,用小論文或是小組討論總結作為期末考核的部分,占比在20%左右。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期末考試壓力,同時也能讓其真正對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參考文獻

[1]王黎.應用型本科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2]龔新湘.高校公選課教學內容模塊化探討[J].大學(學術版),2011(9):26-29.

[3]姚慶,AntonMiglo.中美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比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2(2):175-179.

[4]王鳳京,于汐.工科高校綜合性經濟類公選課設置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6):81-85.

作者:黃玲 單位: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