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浙江探索

時間:2022-05-14 11:04:03

導語:“一帶一路”建設浙江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建設浙江探索

一、“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中華民族從“韜光養晦”轉向“奮發有為”。“一帶一路”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簡稱“五通”)為主要內容,通過跨境發展策略,以“軟”、“硬”結合的方式,開辟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起點。“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以新技術助力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盛世之時皆有“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博大情懷和世界擔當。2000多年前,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從此,駝鈴叮當,商隊連綿,駱駝作為主要運輸工具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路線,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明成祖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的穩定和海上安全,推動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畫卷。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以高鐵為主要運輸工具的“鋼鐵駝隊”穿梭于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書寫了人類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發展進步的新篇章。隨著新技術的不斷變革,中華民族始終秉承“和”文化,積極幫助沿線各國、地區有效改善和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帶一路”成為新時代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建設是實現“中國夢”征程中的重要抓手。“對人類做出比較多的貢獻”是建國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之初,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世人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回答了“中國人從此富起來”問題。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經濟騰飛、民生大為改善,創造了中國奇跡,其所帶來的改變是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極為罕見。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踏進了中華民族現展的第三個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當今世界處于格局演變的重要階段,當代中國處于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政府以先進的世界觀和全球視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大動力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和話語權,成為實現“中國夢”征程中的重要抓手。“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代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必然選擇。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改革開放探索與實踐37以來,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東西部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國政府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為亞洲乃至世界發展開創了新的機遇和空間。“一帶一路”建設將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把過去的沿海開放擴大至全線開放,將對外經貿合作伙伴由聚焦發達經濟大國轉向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將對外開放的動機由利用全球資源促進本國經濟增長轉向發揮本國資源優勢促進周邊和本國經濟的共同繁榮,積極推動沿線各國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框架。“一帶一路”將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從“中國向世界開放”轉變為“世界向我開放”,成為新時代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必然選擇。“一帶一路”建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助力全球共同復興的時代擔當。從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到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大同之世”,再到費孝通提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華文化始終崇尚和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經濟披荊斬棘、快速增長,取得了史上最偉大的發展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在世界經濟疲軟、中國風景獨好之際,中國政府主動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將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工業化和脫貧致富等成功發展經驗,傳播給周邊相對落后國家,幫助他們實現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在具體實踐中,中國政府一方面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幫助相關國家、地區開展道路、基礎設施和通信網絡建設;另一方面出巨資建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以提供資金保障。“一帶一路”戰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與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完美交匯,彰顯了中國政府的大國擔當,以及“和而不同、和諧萬邦”的天下情懷和大國智慧。

二、“一帶一路”建設的浙江探索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中捷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在中捷合作推進中,作為點對點合作伙伴,浙江與捷克是“一帶一路”整體戰略布局的重要選擇和主要路徑。在工作的推進中,浙江圍繞著“五通”,與捷克開展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著力探索“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的“浙江解法”。政策溝通不斷深化。在中捷兩國的外交歷史中,浙江與捷克素有淵源,浙江與捷克的皮爾森州已經結好十年,在中捷兩國經歷不同政府、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考驗中,兩地始終保持著良好的交流與聯系。2016年6月,捷克總理博胡斯拉夫•索博特卡一行訪問浙江,進一步推進了浙江與捷克的交流合作。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與捷克州長聯合會主席、南摩拉維亞州州長哈謝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人民政府與捷克州長協會關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備忘錄》,時任浙江省副省長梁黎明與捷克工貿部授權代表、捷克駐華大使科佩茨基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人民政府與捷克共和國工業和貿易部關于加強經貿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7年,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與捷克皮爾森州州長伯納德簽署《在重點領域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備忘錄》。通過不斷地政策對接,省州交流日趨密切、合作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起點,建立更為高效、便捷的“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設施管控是國際經濟合作中設施聯通的重要內容。空港方面,上海已開通對捷直達航線,經停寧波事宜正在溝通協調中,寧波直達布拉克的包機已經開通。陸港方面,布拉格-義烏中歐班列今年順利首發。海港方面,寧波舟山港已實現一體化建設,貨物吞吐量在全國位居首位,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信息港方面,阿里巴巴正在積極推進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和eRoad(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阿里巴巴為最大股東的遞四方速遞在捷克設立海外倉。通過空中、陸上、海上、網上絲綢之路建設,不斷推進中(浙)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暢通不斷提升。在浙江與捷克之間不斷地“走出去”、“引進來”互動中,促成了一批合作項目,為中(浙)捷在“一帶一路”上的經貿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浙江與捷克雙邊貿易額達6億美元,2016年捷克在我省的投資較2015年增長了2.8倍,累計在浙江投資設立96家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制造業、皮革服裝制造業、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等。而位于中東歐的捷克,也是浙江淘金的熱土,早在20世紀90年代,敢為天下先的浙商就紛紛到中東歐淘金。據不完全統計,僅我省寧波就有超過300家企業與捷克有業務往來。資金融通不斷擴大。在深化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浙江省積極搭建資金融通之橋。2017年6月,浙民投聯合浙江省交投、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錦江集團、工行浙江省分行共同發起,由省產業投資基金出資支持,設立了浙江絲路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達50億元,政企攜手聚合多種資源搭建浙企海外業務投資平臺,為浙江企業踏上“一帶一路”提供金融保障。同時,我省不少民營企業通過與國際金融公司(IFC)、亞洲開發銀行(ADB)等世界金融機構開展合作,浙江玻璃、杭州錦江集團等先后獲得IFC的融資,浙江惠陽科技與ADB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浙企充分利用全球金融資源,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民心相通不斷促進。在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浙江積極推進“民心相通”,不斷深化智力絲綢之路建設。浙江機電集團教育集團、浙江中醫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教育科研機構圍繞優勢學科和專業加強與捷克交流合作,利用我省科技與文化領域積淀的優勢,尤其是電子商務、中醫中藥、茶道、飲食等領域的優勢,與捷克教育科研文化機構建立交流平臺和合作項目。迄今為止,我省已經與西波西米亞大學、FAIR飛行學校、捷克技術大學、克拉洛韋大學等高校和文化機構建立了多渠道、多領域、多層面的合作項目。浙江中華文化學院與捷克華人華僑的國情省情交流已經常態化,納入我省的年度出訪計劃,如2017年6月舉辦的“捷克華僑華人代表人士研修班”,架起了浙江與捷克華人華僑之間“民心相通”的橋梁。

三、對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的啟示

“一帶一路”是新時代連接中國與世界、承載著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騰飛夢想的新絲綢之路,也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主動規劃中國與世界的未來、點亮“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了“國際共識”,成為全球共同發展的路線圖,驅動中國和世界步入全球化的“中國時刻”。加強頂層設計。“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宏偉的國家戰略,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因此,要加強頂層設計,由國家相關部門盡快出臺總體規劃指導意見。編制一個完整翔實的“一帶一路”整體規劃和具體實施藍圖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調查研究論證,短期內難以做到,由于涉及國際層面,這樣的規劃也較為敏感,因而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出臺總體指導意見,重點明確推進原則、思路、主要任務、空間布局,以及沿線各省區市的功能定位、產業布局、資源整合等重大事項,加快形成區域產業協同融合、資源互補共享的良好發展格局。加強互聯互通。統籌規劃、加快空港、海港和信息港建設,加強對各地區開辟國際貨運班列和跨境物流的管理。根據整體規劃和具體實施藍圖,結合現有的空港、海港、信息港建設現狀,全面梳理建設目標,在商務、旅游節點地區開通或增加直航航班,比如杭州、寧波至布拉格的直航航班;根據海港的作業情況,充分整合港口、海關、海事與進出口檢驗檢疫之間的資源和數據,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港口競爭力;在信息港建設方面,要充分釋放相關省市的云計算、大數據優勢,依托互聯網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數據中心和跨境電子商務海外倉,加強對沿帶沿路國家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積極構建“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加強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及其影響是長期和深遠的過程,是各國人民相互交流的共同語言。通過人文交流,既可以傳播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也可以領略沿線國家的燦爛文明,實現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的良性互動和完美交融。現階段,我國可以在教育、文化、智庫建設(NGO)方面穩步推進。在教育領域,加強各層次教育單位與其他國家的深度合作,以交流學生、合作辦學等方式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在國外開辦中文學校、孔子學院,加強對“華人二代”的中華文化傳承教育。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新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包括“互聯網+茶道”、“互聯網+中醫”、“互聯網+太極”等歷史經典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新業態、新模式。在智庫建設方面,在點對點合作省份、國家分別設立研究中心,以非政府組織(NGO)的形式開展科研合作和研究交流。加強模式創新。近年來,大型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通過搭建支持經濟、貿易互聯互通和產業發展的大平臺,即“絲路驛站”,形成了“前港—中區—后城”(Port-Park-City)的PPC項目開發模式。建議由點對點合作省份牽頭,整合國內的優勢資源,嫁接沿線國家的高端要素,在沿線國家共同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綜合體,推動絲路驛站從“短期開發”向“合作共建”,從“產能輸出”向“共享融合”發展轉變,逐步形成“一帶一路”產業合作可復制的開發模式。此外,西部地區要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把擴大向西開放與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結合起來,同時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推動國內產業與國外產業對接合作。

作者:江勝藍 單位: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