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25 03:50:17

導語: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論文

一、文獻綜述

楊瑞龍較早地認識到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制度創新經濟發展的源泉,對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術性因素。他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制度供給短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的結論。王小魯評價了改革20多年來經濟發展的整體狀況,認為資本形成加速對過去的經濟高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更重要的貢獻來自制度變革引起的資源重新配置。傅曉霞等通過分析市場化和開放型改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指出體制改革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班玲認為經濟發展的最終源泉是制度和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為許多國家所接受,但技術創新如果沒有制度創新的支持,即使經濟一開始有所發展,也是難以為繼的。因此,為了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制度創新非常必要。聶艷暉以索洛納爾遜同期模型為基礎,建立包含資本、勞動體現型技術進步的生產函數模型,進而對制度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進行了測度。薛宏雨以所有權、交易費用和市場化程度作為制度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包含制度要素在內的經濟發展模型,考察了1978—2002年中國經濟發展與制度之間的關系,定量測算了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最后得出市場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結論。張新杰在研究經濟發展與制度創新之間的關系時,主要考慮到了地區間的差異性,因此他對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的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別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東部地區制度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最大,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小。綜合現有的文獻來看,目前國內學者對制度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論述和理論性的總結,對于沈陽經濟這樣一個有著特殊歷史背景又上升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老工業基地,還沒有基于大量事實和數據的較為嚴格的實證分析。因此,本文對CD生產函數進行改進,引入制度因素,構建廣義CD生產函數模型,利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分析制度創新對沈陽經濟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計量分析

從回歸結果來看,所選取的各個變量經過數據處理后,均通過了平穩性檢驗與協整檢驗,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消除多重共線、序列相關等問題后,方程整體和各個指標變量顯著,符合各自的經濟意義。這說明本文選取的變量比較合適,能夠較好地反映所研究的經濟問題。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資本投入對沈陽經濟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最大,產出彈性為0.487,即資本投入每變動1個百分點,GDP變動0.487個百分點。這說明當前沈陽經濟區經濟的發展主要還是靠投資驅動的。2012年沈陽經濟區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0199.6億元,比1999年的576.85億元增長了近18倍,年均增長率約22.77%,遠遠大于GDP的增速。投資拉動了沈陽經濟區經濟的增長,也可能導致投資過熱現象出現。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已經超過勞動投入,這說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沈陽經濟區市場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0.362,與資本投入彈性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沈陽經濟區應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勞動力投入的彈性最小,說明沈陽經濟區依靠勞動力投入促進經濟增長的道路已行不通。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時代,沈陽經濟區的人口紅利已消失殆盡。沈陽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依靠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和技術人才。

三、結論

與傳統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相比,構建包括制度因素在內的廣義生產函數能夠更好地解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制度創新對沈陽經濟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這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沈陽經濟區的設立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沈陽經濟區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制度創新對沈陽經濟區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但同時也應看到,在制度創新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①沈陽經濟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足。雖然中小企業在企業數量和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仍需提高,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②沈陽經濟區與沿海經濟帶相比,在吸引外資、人才等方面競爭力不強;

③政府角色還沒有向“服務型政府”真正轉變,市場機制還不完善;

④區域內人才流動存在障礙,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因此,沈陽經濟區應繼續加強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發展。

作者:王俊華李慶楊單位:沈陽大學